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光绪帝的葬礼规模有多大?历史上最后一个国葬出殡的皇帝

光绪帝的葬礼规模有多大?历史上最后一个国葬出殡的皇帝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晴天 访问量:2352 更新时间:2024/1/23 0:30:17

光绪帝的葬礼规模有多大?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光绪三十四年(1908)十月二十一日清朝的第十一位皇帝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在宫中死得扑朔迷离,无疑是为本就死气沉沉的晚清政府再蒙晦气。

当年,同治帝十九岁英年早逝,没留下一个子嗣,且不说国不可一日无君,单就慈禧还不想马上放手集权来看,清朝这皇位就必须一直有人坐着。于是最苦命的光绪帝载湉就这样登上了历史舞台,明明身为慈禧妹妹婉贞和醇亲奕譞的儿子,但却被慈禧抱来认其为“亲爸爸”。五岁即位到十八岁大婚,一直有名无实,全凭在他身后垂帘听政的慈禧摆布。十八岁亲政,二十七岁尝试摆脱慈禧的挟制,着手实行戊戌变法,然而难改晚清大局,遭到了以慈禧为首的保守派的强烈抵触。变法失败后,被慈禧幽禁在仿若与世隔绝的中南海瀛台直到离开人世,期间遭受的可都是非人的对待,在慈禧的眼线下,有苦都不能向外人诉说。

光绪驾崩时,他生前所住的仙岛皇宫中,一片死寂,平日里忙碌奔波的太监宫女仿佛都知道要发生什么一样,消失得一干二净,其尸体被发现时,冰冷地昭告着再无救治的余地。世人认为这是因为他死的神秘又突然,奴才为了躲避晦气,才避之不及。但这可是在皇宫中发生的事,他真正的死因在他咽气的那一瞬间就注定了会成为未解之谜。

不论光绪因何而暴毙宫中,他也是名正言顺的皇帝,所以就算当时晚清政府一直在向西方列强委曲求全,不断割地赔款,光绪帝的葬礼也是丝毫不吝啬的按照了国葬的形式在筹备的。

按照皇室的规矩,皇帝的灵柩要做得庞大而华丽,而且抬棺的人数也有严格的要求,当时给光绪抬棺送葬的队伍就是128人的大规模了,而且两侧还有骑马的带刀新式清军卫队。由64人组成的执幡队高举万民旗伞为送葬队伍开路,然后是1628人规模的仪仗队,每个人手上都拿着各种纸扎的惟妙惟肖的法器和冥器。随后跟着的便是声势浩大的抬棺队伍,送葬队伍的最后是用来运送陪葬品的马队,一众马匹,毛色一致。

光绪出殡的那天,唢呐声响,佩着清脆的锣鼓声音,引来了京城的所有百姓,所有人都想来对这么盛大的场面抱有不小的好奇心,于是纷纷放下手上在做的事,不辞辛劳地从城里的四面八方跑来围观这声势浩大的葬礼,甚至营造出了万人空巷的景观。自从鸦片战争失败后,这是京城第一次这么热闹,街上挤满了人,除了给送葬队伍留出的主干道以外,其他地方都围满了前来围观的群众,熙熙攘攘的,可谓是人山人海,抬头低头引入眼帘的都是人。不论是送葬的队伍还是百姓,从街头一时都看不到街尾。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封建统治者不是没有进行过变法图强,但是在旧势力和旧思想根深蒂固的前提下,基本算得上是于事无补,不论是洋务运动还是维新变法等一切自上而下的救亡运动终究是没能挽救岌岌可危的晚清政府。尤其是维新变法,光绪出发点是好,但是他高估了自己真正掌握的实权,也低估了慈禧的愚昧和顽固,在一定程度上最后导致了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改革而流血牺牲,自己最终也成为了慈禧眼中一个丢失了作用,还会反抗抵触自己的傀儡,而被终生幽禁在孤岛上。

维新的时间很短,不过才一百零三天,但是足以让百姓明白了当时圣上自救的决心,以及救国的良苦用心。百姓可能在光绪的身上看到了希望,虽然渺茫,但是却还是想要孤注一掷地相信他。尽管结果是如此的不尽人意,可是这还是说明百姓有看到光绪的努力,同时光绪也得到了百姓的拥护和爱戴。所以国葬的那天,送葬的队伍到了哪里,百姓都自愿为其下跪,或者为其烧上一些纸钱,送这个可怜的皇帝一程。据说一天时间就烧了90万余张的纸钱。

光绪帝作为中国最后一个用国葬出殡的皇帝,排面是做足了,那场面比平日里御驾出行的阵势还要来得盛大,生前被迫活得窝囊,死后却得到了颇具讽刺意味的气派。自打光绪五岁被慈禧从生母生父的膝上抱到了那个皇位上,他就注定会是历史上的悲情又凄惨的人物,即使国葬气派那又如何,还不是难改无人为他守一时灵柩的事实。悲矣悲矣,果然“无情最是帝王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向皇后做了什么?为什么说她将北宋推向灭亡的深渊?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下面由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向皇后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与唐朝后妃比起来,宋朝的后妃们可就安分许多,尽管也有像刘娥皇后、高滔滔皇后这种垂帘听政的,但绝大多数都比较谨守本分的。不过有时候,这些安分的背后,不鸣则已,一出手绝对是个大场面,一个能将北宋王朝推向深渊的大场面。她,也就是咱们今

  • 周朝奠基者周文王姬昌最后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周文王是历史上的一代明君,在位时广招贤才,礼贤下士,拜姜子牙为师,教授军事大计,使周朝一片昌盛,且创作了《周易》,八卦演变成64卦,为世人传诵,享年94岁。那么姬昌是怎么死的,听小编细细说来。周文王画像周文王在接受父亲的爵位后,虽然只是一介诸侯,却颇得其它诸侯们的拥戴,并自封为王。周文王在位期间勤于

  • 探秘刘邦在位时为什么有许多功臣造反?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分封制和郡县制到底哪一个更好,这个问题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的时候就被拉出来讨论过,当时丞相王绾就提出按照惯例实行分封制,而丞相李斯以一己之力说服了秦始皇,也让群臣无话可说,最终秦始皇决定废分封代郡县。后来还是秦始皇统治的时候,有七十七人联名上奏,希望秦始皇实行分封制,又是李斯站出来反对,说了一大

  • 历史上周文王做了什么会被商纣王囚禁呢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周文王在中国的历史上是十分有名的人物,他在位期间一直为周国的繁荣昌盛而不断努力,但是随着逐渐的强大却也招来了祸患,引起商王的不满,成为商王的眼中钉,肉中刺,所以周文王被商王所囚似乎也就不足为奇了。那么,周文王被囚的经过又是怎样的呢?图片来源于网络周文王为什么被囚周文王在接受父亲的爵位后,虽然只是一介

  • 揭秘春秋时代对齐桓公最衷心的大臣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首,之前大家都称呼他为公子小白,听起来是不是感觉很可爱,很温柔,很无害,可是实际上这些跟齐桓公本人都没有什么关系。春秋时代齐国的第十五任国君就是齐恒公,他姓姜,名小白,曾经和公子纠争夺齐国的政治大权,最后战胜了公子纠,并在公元前685年继位。网络配图齐恒公是著名的帮助武王伐纣的大功

  • 专诸为什么要帮助公子姬而刺杀吴王僚?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专诸是历史上有名的刺客,《史记·刺客列传》里就记载了好多刺客侠士的事迹,其中有四位特别突出,专诸,聂政,豫让,荆轲,常被人称为“四大刺客”。专诸和公子姬没有什么关系,他帮公子光不就是为了报答伍子胥的知遇之恩,或者说是伍子胥懂得专诸,所以专诸才愿意为了伍子胥去帮助公子光杀一个素未谋面的人。网络配图“专

  • 被奉为偶像的孔子为什么在政治上不得志?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生于礼崩乐坏的年代,道德沦丧纲纪失常,没有任何人有义务出面拨正乱世摇摆的天平,大可以坐视不管任由这世道发展。孔子却敢为人先,源自 内心的正义和操守,他觉得自己有义务为天下受苦的百姓做点什么。于是,他踏上周游列国的征途。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名丘

  •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兵家姜子牙有没有被封神?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姜子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兵家,他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享有盛名的军事家。在周朝灭亡商朝的进程中,他的决策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对周朝的胜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网络配图姜太公,又是姜子牙,字子牙,号飞熊,在历史上他有很多名号和称呼,史称太公望;史书皆称吕尚、吕望;俗称姜太公、姜子牙。他是一个极其具有戏剧色彩

  • 范增是一个好的谋士吗 为何能得到刘邦的认可?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在风云变幻的时代,君主身边若是有很多好的谋士,那么便是成功了一半,而这个君主也一定得具有吸引这些谋士的特点。但是怎么样才算是一个好的谋士呢?是必须要头脑很聪明吗?还是得懂得看人眼色行事,就像是秦始皇身边的李斯吗?或者是两者兼有之,既拥有聪慧的头脑,还懂得圆滑的做事做人?项羽刘邦楚汉争霸,来势汹汹、军

  • 探秘历史上的李光地是好人还是坏人?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李光地是清朝著名的清官,深受康熙皇帝信任,生前死后都得到了康熙帝的高度赞扬。去世后,追谥“文贞”,加赠太子太傅,列清初一氏名宦。从从政为民方面来看,李光地的确是一代好官。他入仕之后,始终清简勤政,辅助帝业,为国为民。网络配图在三藩之乱爆发之后,李光地冒着生命的危险,将靖南王耿精忠的盘踞在福建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