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独孤皇后因嫉妒杀隋文帝爱妃 皇帝被逼出走

独孤皇后因嫉妒杀隋文帝爱妃 皇帝被逼出走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4386 更新时间:2023/12/10 11:02:26

其实,隋唐英雄本来就是根据历代民间传说及历史故事综合改编而成,历代创作者都会加入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倾向,所以才有了瓦岗寨众多英雄们越来越精彩的故事。

不过,虽然民间传说会有诸多版本,但是真实的隋朝历史却是有迹可循的。电视剧中塑造的隋朝两代皇帝以及独孤皇后、宣华夫人张丽华等人,在隋朝后宫的确演绎着一场真实的“宫斗”。

独孤皇后是贤后更是“妒后”

隋文帝杨坚的独孤皇后,是历史上有名的贤德皇后。传说每当大理寺要杀人的时候,她总是会难过得落泪。此外,独孤皇后从不贪慕珍宝钱财,总是想着百姓和将士们是否吃饱穿暖。就是这么一位贤德的皇后,再加上独孤氏一家本身在朝廷中就颇具实力,所以颇获大臣和百姓的爱戴,即使是隋文帝本人,也对独孤皇后敬畏三分。不过,独孤皇后再深明大义,她终究也是一个女人。在历史上,她除了留下了贤后之名,也留下了“妒后”的名声。

网络配图

中国明史学会会长、历史学家商传在他的《中国历代后妃轶事》一书中,就记录了独孤皇后善妒的故事。据说当时的隋文帝后宫,虽然有不少妃嫔,但碍于独孤皇后,隋文帝几乎从不临幸,那些妃嫔因为惧怕独孤皇后,自然也不敢向隋文帝献媚取宠。但是日子久了,隋文帝还是被一个女子给迷住了。独孤皇后知道此事后并没有大发雷霆,而是趁着隋文帝上朝时把那个女子给杀了。隋文帝下朝回来,闻得如此变故,也不跟独孤皇后理论,牵了匹马就从宫中跑了出去。见到皇帝“离家出走”,大臣们赶忙去追,最后在一个荒山野谷之中找到了这位可怜的皇帝。此事之后,独孤皇后的行事有所收敛,但“妒后”的名声还是保留了下来。

“同心结事件”确有其事

在电视剧《隋唐英雄》中,由赵文瑄饰演的杨广对父亲的妃子陈慧儿追求猛烈,为了征服陈氏的芳心,不惜将同心结和自己的玉玺作为定情信物,终于瓦解了陈慧儿的复仇之志,最后为情而亡。虽然电视剧多有演绎,但是历史上的确发生过“同心结事件”。历史上的这位宣华夫人陈氏的确是南朝陈宣帝的女儿,杨坚灭陈时,这位小公主只有12岁,与她一同被俘虏的还有陈后主的宠妃张丽华。

张丽华的命运与电视剧稍有不同,原本杨广也想留下张丽华,但最后还是听了大臣的意见把张丽华给杀了,而年龄尚小的陈氏则被送到了隋文帝的宫中做了宫女。这位陈氏长相美貌,不久就被封为嫔妃。后来独孤皇后过世了,陈氏便被封为宣华夫人,专房擅宠,主断内事,杨广更是私下常常送些好处给陈氏,希望陈氏能说些好话帮他取得太子之位。据说,杨广最后登上皇帝的宝座,也多少跟陈氏有些关系。隋文帝病重时,陈氏与杨广守在病榻旁,杨广竟然借机非礼陈氏。陈氏见状便跟隋文帝告状,隋文帝便想废除太子,没想到杨广干脆狠心弑父,自己当了皇帝。

网络配图

商传在他的《中国历代后妃轶事》一书中记载,陈氏本以为自己违拗杨广,这下子定然活不成了,忽见一个内侍称奉了圣上旨意赐与宣华夫人金盒一个。陈氏以为是杨广赐下的毒药逼她自尽,没想到打开盒子后发现里边根本不是什么毒药,而是一个同心结。陈氏内心虽不乐意,但是也无可奈何,便依从了杨广。只是也许是内心不安的缘故,陈氏不久后就病死了,年仅29岁。

真实的杨广有气度没温度

隋朝存在的时间不长,一共只有两位皇帝,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以及亡国皇帝隋炀帝杨广。一直以来,隋炀帝都被认为是一个暴君,民间传说中他弑父杀兄、奸母淫妹、大兴土木、残暴奢靡,最后把好端端的江山葬送在自己的手里。但是,随着对隋炀帝研究的不断深入,也有人试图去还原真实的隋炀帝。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百家讲坛主讲人蒙曼在她的《蒙曼说隋》一书中,就极力去还原隋炀帝的本来面目。

隋炀帝名叫杨广,出生于569年。在当上皇帝之前,杨广在父母眼中是个非常孝顺的好孩子。史书记载,他长得非常漂亮,而且聪明伶俐。在隋朝建立王国的过程中,杨广更是北破突厥、南平陈朝,并且亲自坐镇扬州安抚江南,一干就是十年。不过,因为上位的过程比较令人不齿,他并没有落得好名声,甚至掩盖了他的很多作为。蒙曼认为,隋炀帝其实是一个很有理想的人。他希望自己能建立伟业,成为“子孙万代、人莫能窥”的千古一帝。为此,他修建东都洛阳,修建大运河,连通隋朝的东西和南北方向。他自己也不断访塞北下江南巡游,充分接触社会。

网络配图

不过,他实现这些愿望的方法太急躁了。他动员全民去为他兴建工程,几乎动用了当时隋朝全部的男丁去做工,希望短时间能够见效,反而弄得民不聊生,百姓负担太重,最后各路造反、兵马四起,断送了隋朝的江山。

就像蒙曼总结的那样,生活在隋朝,虽然它足够气势恢弘,足够制度完备,但人们感受不到温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古代帝王喜做买卖:正德放高利贷 太子卖肉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以帝王九五之尊,却乐于开店做买卖,在历史上并非罕见的怪事。从司马遹摆摊卖肉,到乾隆设买卖街,足见帝王做买卖那份心瘾。唐中宗好不容易才当上皇帝,诸多不顺,索性开店解闷儿;明代皇店之风炽盛,甚至放皇债和高利贷。而清朝乾隆的新春买卖街,恍若如今的“高级俱乐部”,你可别以为像广州春节的花市,也许跟荷兰带橱窗

  • 揭秘想要立孙子为王的朱元璋为何没杀了朱棣呢?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朱元璋对其长子朱标充满期望,可惜天不随人愿,懿文太子早逝,朱元璋就把对朱标的爱全部给了他的儿子朱允炆,同时也打算立朱允炆为帝。朱元璋晚年为了朱允炆可以顺利登位,还曾大杀功臣,把自己的儿子们留在封地,无诏不得入京。此时的朱棣尤为出类拔萃,老谋深算的朱元璋为何没有杀了朱棣呢?网络配图公元1402年,燕王

  • 揭秘明朝如此腐败 顺治为何还要向前朝学习?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明朝前期在朱元璋,朱棣的管理下国力强盛,是军事大国强国。后期明朝政治愈发腐败,导致亡国,清朝入主北京。入关后的政权不稳,以致于在利用和清理、防范降臣方面煞费苦心。最终,当清朝在生存危险期渡过之后,在顺治十年左右,清廷已经过了最危险的时刻,因此才开始对降臣的素质问题予以关注。降臣主要分三部分:东北降臣

  • 探秘刘邦打败关羽后为何要定都长安?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刘邦打败关羽后就在准备定力都成的问题,最终刘邦将都城建在关中之内,自此一座长安城拔地而起。那么,刘邦为何不将都城定在兴盛百载的周朝而是建在关中呢?网络配图在楚汉战争的第四年,项羽最终被刘邦打败。作为胜利者的刘邦,在山东定陶正式登基,随后就考虑定都问题。由于洛阳是个很繁荣的地方,再加又作过周朝的都城,

  • 汉武帝刘彻为何耗费巨大人力物力攻打匈奴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跟日耳曼民族不断侵略罗马帝国一样,中国中原王朝的富庶对于居住在寒冷荒凉地带的匈奴来说,一直是难以抗拒的诱惑。秦汉时期,北方的匈奴始终对中原王朝是个巨大的威胁。在秦代,匈奴曾一度为大将蒙恬所击败,逃往漠北,十多年不敢南下。秦朝覆亡后,匈奴趁楚汉相争、无暇北顾之机再度崛起。在骁勇善战的冒顿单于统率下,四

  • 揭秘陈友谅打不过朱元璋的真相究竟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陈友谅和朱元璋都是抗元的民族英雄,但是天下之主只能属于一个人,怎么办,于是在反暴元的同时,他们也互相争夺地盘。在鄱阳湖会战中,陈友谅一败涂地,突围时身中流矢而亡,朱元璋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为日后建立大明王朝清除掉了拦路虎。那么军事力量更强的陈友谅为何会不敌朱元璋呢?这里我们分别来看看民间传说和史料记

  • 中国历史上十大“罪人” 赵高居第一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在这五千年中涌现出太多的英雄豪杰,当然。也出现了很多让人深恶痛疾的罪人。那么中国历史上的十大罪人都有谁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一一介绍这十位被誉为历史罪人的掌权者。网络配图第一、赵高秦朝宦官,秦始皇死后与李斯合谋篡改诏书,逼死皇长子扶苏。秦二世即位后设计陷害李斯,后派人杀

  • 揭秘汉景帝为何对儿子刘荣的死无动于衷?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刘荣是汉景帝的长子,曾经做过大汉太子。母亲是栗姬,由于栗姬失宠,刘荣因为侵占陵地,被司法机关介入,不久因为司法的头目郅都过于苛刻,刘荣自杀而死。消息传出来之后,汉景帝的老妈窦太后勃然大怒,要求汉景帝对郅都大卸八块,满门抄斩。而汉景帝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不仅不照办,反而把郅都当宝贝一样供着,而对于自

  • 三国陈宫为什么能说服曹操善待厚养自己的家人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株连是封建社会常见的刑罚方式。一个人犯了事,往往会祸及全家,甚至连三族(父族、母族及妻族)都会被夷灭。陈宫追随吕布在兵败于曹操后,自己不愿投降,慷慨赴死。他却成功地保全了家人的性命,甚至让他们在今后漫长的岁月里衣食无忧,老有所养,幼有所依……陈宫为什么能说服曹操善待厚养自己的家人——标签约束效应网络

  • 如果长孙皇后多活几年的话 唐朝又会是什么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很多人都不了解唐朝和长孙皇后,接下来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长孙皇后活到三十六岁就病逝了,如果她多活几年,能让很多惨死的人平安活下来。首先,有长孙皇后在,她会管教着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不会让他们夺斗得那么厉害,她会安慰李承乾,不让他再自卑,也不会任由唐太宗过度宠爱李泰。贞观2年,吴王李恪与魏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