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秦始皇打匈奴胜利在望:为何放弃进攻却修长城?

秦始皇打匈奴胜利在望:为何放弃进攻却修长城?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2624 更新时间:2023/12/9 9:31:34

公元前215年,在今天内蒙古的河套地区,秦朝大将蒙恬率领以步兵为主的秦军,与凶狠的匈奴骑兵展开了一场殊死之战,刚刚统一天下的秦军士气正旺,一举拿下了河套地区。匈奴残部望风而逃,远遁大漠。

然而,凯旋的秦军得到的命令却不是再接再厉,攻占漠北,而是转攻为守,30万大军以战国时期燕、赵、秦三国的北方长城为基础,就地修筑长城,从西北的临洮一带一直延伸到辽东,横贯东西的万里长城第一次出现在人们的眼前。

网络配图

究竟是什么导致了秦始皇停止北伐,反而耗尽全国的财力、人力去修筑长城呢?因为秦始皇不仅是我国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还是一位卓越的经济学家,他肯定算过一笔经济账。

让我们站在秦始皇的角度来思考对付匈奴的难题。首先,秦始皇统治的民众基本上都是农民,而如果要深入大漠与匈奴作战,就需要相当数量的骑兵。把平时基本不骑马的农夫转变为强大的骑兵,不仅要花费大量的时间、金钱训练,同时由于这些农民当了兵,不能再从事农耕了,还要蒙受生产上的劳动力损失。

况且即使有了强大的骑兵,要送他们到北方草原深处作战,粮草的运输和损耗也是一笔很可怕的开销。古代没有高速公路和铁路,也没有大货车,粮食运输只能靠人力和畜力,十分艰难。史记中曾经记载,从中原地区运送1石粮食抵达北方的前线,路上运输队消耗的粮食竟达到了192石!

而匈奴骑兵的作战成本却很低,游牧民族从小在马背上长大,既是放牧者,也是战士,角色转换很容易,甚至可以一边放牧,一边作战,后勤保障比农耕民族好多了。

农耕民族作战的成本比游牧民族要高,而作战的收益却很可怜。即使占领了广袤的草原,却无法耕种,中原朝的税收是从农民的头上获取的,没有了农民,要那么大片的草原有什么用处?即使打赢了对游牧民族的战争,也要被高昂的战争成本压垮。

网络配图

汉武帝雄才大略,曾经在对匈奴的战争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可是劳民伤财,大大削弱了国家的经济实力,直接导致了汉朝的衰落;明成祖朱棣的大军五出漠北,苦战多年,把蒙古各部赶得四处奔逃,但仗打到最后,先吃不消的却是明朝。

反观骑马的游牧民族,他们来去如风,掠夺农耕民族积累的财富轻而易举,收益惊人。成本低,收益高,游牧民族怎么会不热爱劫掠战呢?

得想个招儿,改变成本和收益上的巨大反差。秦始皇借鉴战国时期的策略,想到了修筑长城。有了长城这种防御工事,流动的战场将会变为固定的战线。游牧民族无法重演来了就抢、抢了就跑的闹剧,必须先在长城一线与守军打一仗。

如此一来,成本和收益就改变了。防守的农耕民族可以从附近的农田中获得粮食,进攻的游牧民族却远离了放牧的草场。而且长城一线多群山,重要的道路上又修建了坚固的关隘,农耕民族的步兵只要固守防线,游牧民族的骑兵就毫无用武之地,往往还没有抢到东西,就先挨了一顿打。

依托长城打防御战,农耕民族不用训练骑兵部队,训练成本得以降低,又因为士兵原本就是农民,有了固定的根据地,熟悉农活的士兵们在闲时完全可以就地屯垦,后勤的负担也小多了。

网络配图

说句实话,农耕民族的杰出代表秦始皇虽然没有读过现代的《经济学原理》之类的著作,但他大规模修筑长城的举动,的确与经济学最基本的成本、收益规律是相符合的。修筑长城固然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在短期内经济压力很大,但从长远来看,秦始皇的这笔账算得很精明。

此后的各朝各代,只要有条件、有需要,也都尽量采取修筑长城的方式防御北方的游牧民族。比如明朝成化年间,蒙古鞑靼部常进犯陕北、甘肃一带,皇帝于是召集大臣讨论防御事宜。大臣们算了一笔账,如果征集5万劳工,用两个月的时间修葺长城,耗银不过100万两;而派出8万大军征讨鞑靼入侵者,每年粮草、运费折合银两,总计耗银近1000万两。成本高低一目了然。而且,军人可以在长城之内屯田耕种,获得一定的粮食,这就节省了从内地调粮食到前线的巨额成本。于是,明朝的皇帝们选择了修建长城,我们今天看到的雄伟长城就是那个时期完工的,在元朝初年就来到中国的马可波罗自然是看不到明朝长城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秦始皇为何耗尽全国的财力人力修筑长城?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秦始皇墓在哪里,秦始皇修建万里长城,秦始皇修建的长城在哪里

    农耕民族作战的成本比游牧民族要高,而作战的收益却很可怜。即使占领了广袤的草原,却无法耕种,中原王朝的税收是从农民的头上获取的,没有了农民,要那么大片的草原有什么用处?即使打赢了对游牧民族的战争,也要被高昂的战争成本压垮。图片来源于网络本文摘自《透过钱眼看中国历史》,波音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出版

  • 嘉庆的“滑落曲线”:运动式惩贪到教育式反腐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嘉庆道光,嘉庆尊谁为太后,嘉庆14年是哪一年

    乾隆六十年,乾隆皇帝最终确定了第十五子嘉亲王永琰做自己的接班人。这个接班人让乾隆满意的有四点:首先,从性格上看,皇十五子少年老成。他性格中最大的特点是自制力强。他起居有常,举止有度,学习勤奋,办事认真,从不逾规矩一步。这是最让乾隆欣赏的。其次,此人品质“端淳”,生活俭朴,为人谦逊。特别是富于同情心,

  • 胸怀壮志的崇祯帝:让晚明的救亡可能变得不可能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青春胸怀壮志的古诗词,明朝末年还有救吗,崇祯有机会挽救大明吗

    姚雪垠先生的《李自成》,因为把李自成写得像一个共产党员,颇受人诟病。但人们忘记了现实生活中从来就有那么一些人,可以为了某种原则、观念或看法,牺牲个人利益甚至生命。这样的人,在中国的底层社会,也从来都是有的。姚雪垠笔下的李自成,其实就是中国底层社会中的这样一类人物。他们或许文化不高,但讲义气,急人所难

  • 十岁光绪召见臣子:见解不深 但已学会讯问高官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邬思道为什么不让雍正接见老十七,雍正的亲信大臣,雍正杀李绂为什么又赦免他

    1881 年中秋节,叶伯英从《邸报》上得知他被任命为陕西省按察使。大约三周后,李鸿章将圣旨递送到他手上(很明显,官僚机构的办事速度比私下发行的公报要慢得多)。在赴任新职位之前,伯英又奉命去京城觐见皇帝。这次他分别觐见了慈禧太后和年幼的光绪皇帝。关于这次觐见的记录比1879 年的要短,不过还是值得注意

  • 雍正的反腐奇招:“即时候补”防官官相护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雍正大案,雍正冤狱,四阿哥雍正

    雍正在位時诛杀贪官不计其数“雍正一朝,无官不清”,这话虽有点夸张,但也并非全是吹捧。网络配图历朝历代,像雍正朝这样清官遍地的,极为少见。说起来,这并非那个年代的人觉悟特别高。反腐这事儿,光靠个人觉悟显然是不够的,还得靠手段。雍正的反腐手段,层出不穷,令人大开眼界。其中,有一招叫“即时候补”。“候补”

  • 曹操的真正样子长啥样:长得不好眼睛很大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曹植长相如何,孙权的眼睛是绿色的吗,真正的敖丙长什么样子图片

    在复原山东人祖先面孔,预测未来人相貌后,山东卫视11日晚播出的《中国面孔》再次集人类学、遗传学、考古学、文献学、刑侦学等各方面专家所长,同时根据多支后裔的长相特征,逆推还原了一代枭雄曹操的容貌。据说还原后的曹操相貌跟其后人颇为相像,也得到了专家的认可。图片来源于网络去年,DNA鉴定曹操九支后人的新闻

  • 萧何既然是韩信的朋友为划清界限要诱杀韩信?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刘邦为什么杀死韩信,萧何为何杀韩信,萧何自污

    萧何助杀韩信,当然是为了赢得主子信任以保住官位,但深层次的原因,则是与这匹自己挑选的、已经失宠的千里马划清界限。萧何诱杀韩信的原因西汉首任丞相萧何就是“好好先生”的祖师级人物。这个想做好人的西汉首任大管家,屡次因为领导的需要,变成品行不如领导的坏老头。图片来源于网络萧何崇尚黄老,推崇无为,在西汉大营

  • 《水浒传》写宋江:曲线求仕 有孔子的“庙堂基因”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宋江的义体现在哪里,水浒传中宋江的经历,宋江在水浒传中的作用

    说宋江身上有郭解的“江湖基因”,人们虽可能有些意外,但较为容易接受。而如果说宋江的形象与《论语》有关,与《孔子世家》有关,恐怕大家便不太相信。金圣叹曾指出,《水浒传》刻画宋江形象时,一个特别值得注意的手法是“把李逵与宋江合写”。将谦谦“君子”与黑凛凛“莽汉”放到同一场景,相互映衬,为突出彼此的性格起

  • 揭秘:能与神武项羽相提并论的猛将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有比项羽厉害的人吗,能和项羽单挑的人,项羽军事才能很厉害吗

    项羽的神武中国人妇孺皆知,民间评书更是有“王不过项,将不过李。”的说法。王不过项中项就是楚霸王项羽,古人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网络配图项羽一生转战南北,早年打暴秦,秦朝灭亡后称西楚霸王再打刘邦,多少次把刘邦打得溃不成军。项羽如此人物,能跟他相提并论的将不过李是谁呢?他就是唐末五代第一猛

  • 战功显赫却被漠视的名将 你认识几个?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三国名将令军团战战功怎么获得,中国的常败将军是谁,历史上战无不胜的将军

    导读:不是所有英雄都将被纪念,中国人口千千万,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被记入史册,然后名垂千古。历史中还有一些战功显赫,但是却被人们漠视的名将。接下来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一下这些名将,看你认识几个?1、陈汤要论抗击匈奴的名将里谁最冤,那当属陈汤莫属,大汉朝反击匈奴的世纪之战,实际上是到了陈汤这里才划上了一个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