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被骗三百年!揭武王伐纣背后的历史真相

被骗三百年!揭武王伐纣背后的历史真相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858 更新时间:2023/12/17 12:57:26

导读:武王伐纣想必大家都是有所耳闻的,用孟子的话来说,这是一场“以至仁伐至不仁”的战争,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但是这其中却有着我们不为所知的一面。

按照几千年来的说法,这场战争是这样的:

公元前一千年左右,周武王趁着商纣王的大军征讨东夷、朝中空虚的大好时机,在牧野代替老天爷宣读了商纣王的种种罪状,决定替天行道,率领4.5万大军准备攻打朝歌。

网络配图

正在酒池肉林寻欢作乐的商纣王听说后很纳闷儿:我是天子,老天爷就是我爹,我爹有什么话不直接跟我说,干吗还要让一个外人来转告我?

不过商纣王是个天不怕地不怕的主儿,自然不会把“老爹”的话放在眼里,当下便召集70万大军(以奴隶为主),兵发牧野,让周武王看看谁才是真正的“王”。

一边是4.5万,一边是70万,商纣王仿佛已经看到了即将发生的一幕:15个人围殴1个人,拜托,不要太血腥!

这时,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个不可思议的场面出现了:还没等双方交战,70万商军便集体倒戈,杀向朝歌!

延续500多年的商朝就这样灭亡了,没有出现期待中的大决战,却出现了一幕极其吊诡的临阵倒戈!

几千年来,这次事件被无数次地传扬,周武王就此成为明君的代表,商纣王也就此成为昏君的典范,而70万商军的临阵倒戈,也被定论为反抗暴君的弃暗投明。以有道伐无道,以至仁伐至不仁,一切都是那么的顺理成章。

然而,历史无数次地告诉我们,“顺理成章”的背后往往有着不可告人的秘密,70万商军的临阵倒戈,看似自然,却充满了说不清的吊诡。

说它吊诡,首先得了解奴隶社会的特点。在奴隶社会,奴隶从属于奴隶主,没有自主权,也没有人会想到反抗,所谓的“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都是后人强加到人家头上去的,奴隶们还没有这个觉悟。要知道,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底层人民反抗暴政还是在800年后的秦朝末年。如果非要在历史上找一个奴隶造反的例子,不好意思你只能去找古罗马的斯巴达了。况且,斯巴达起义其实比咱中国的陈胜吴广起义还要晚130多年。

网络配图

所以,在奴隶社会的巅峰时期——商朝末年,发生奴隶大军临阵倒戈,实在是很可疑的。

其实翻开那时的史料,你会发现一个很重要的身影,这个人叫胶鬲

说起胶鬲这个名字,很多人可能一时想不起来,其实在中学课本中我们就知道他了。在孟子那篇着名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中,有这样的记载:“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其中“举于鱼盐之中”的胶鬲,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这位仁兄。

孟子的意思是想说这些人虽然都是起于微贱,但自强不息,创下了不朽的功勋,激励大家“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其实这个说法用在胶鬲身上是不合适的。

在江苏扬州、泰州祭祀“盐宗”的庙里,供奉着三位“盐宗”,即盐商的祖宗,一位是人工盐生产的创始人夙沙氏,一位是食盐专营的创始人管仲,第三位就是胶鬲,是贩运食盐的祖宗。

自古盐商都是身家巨富,作为盐商祖宗的胶鬲更是不在话下,用“富可敌国”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

战争从来都离不开经济的支持,商纣王讨伐东夷,耗资无数,眼看国库日渐空虚,连酒池肉林都快供应不上了,这时,周文王向商纣王举荐了胶鬲。对商纣王来说,胶鬲无疑就是救命稻草,其巨额财富让商纣王一下子摆脱了困境。为了报答,商纣王封胶鬲为少师,上演了一幕中国历史上较早的钱权交易。

但是别忘了,胶鬲终究是周文王的人。周文王死后,武王即位,开始了灭亡商朝的倒计时。

网络配图

有一次,商纣王派自己的哥哥微子和胶鬲率领使团访问周国。就是在这次访问中,周武王成功地跟胶鬲对上了暗号,又成功地策反了微子,并许诺事成之后微子世为长侯,胶鬲加富三等,封地运城盐湖地区,全权发展当地盐业。

回到朝歌后,胶鬲开始行动了,成功地将几位能征善战的大将都派到了东夷前线,等到周武王讨伐朝歌时,70万商军正是由胶鬲率领的,“临阵倒戈”也就顺理成章了。

前后两个“顺理成章”,一个是儒家的“仁”,另一个是兵家的“卧底”,你说哪一个更接近事实呢?

几千年来,儒家的观点始终占据着上风,认为只要拥有了“仁”,就“仁者无敌”,拥有了“正”,就“邪不胜正”,却从来不讲究跟“不仁”和“邪恶”的斗争方法。可现实却往往是,在“不仁”和“邪恶”面前,“仁”和“正”伤痕累累。

历史的真相往往都是出乎我们本来的意料,很多事情也并不是你现在看到的样子,孰是孰非,孰对孰错本来就没有一个衡量的标准。随着历史的繁衍相信还有很多的“历史真相”被我们发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东汉小皇帝那么多都能维持一百多年 曹魏为什么出了一个小皇帝就亡了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东汉和曹魏,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东汉和曹魏,这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两个王朝。就东汉来说,东汉(25年—220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继西汉之后又一个大一统的中原王朝,传八世共十四帝,享国一百九十五年,与西汉统称两汉。在东汉历史上,小皇帝可以说是频繁出现了。比如汉殇

  • 郭皇后是宋仁宗的原配妻子,为何后来会被废黜?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下面由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郭皇后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提起宋仁宗,很多人对他的印象是宽仁之君,有点老好人的意思。但谁曾想,就是这样一位“老好人”的君王,竟然作出了废后的决定,将自己的原配皇后郭氏废黜,她也是宋代第一位废后。前阵子热播剧《清平乐》中,想必大家对曹皇后已经不陌生了,但在

  • 隋炀帝不惜血本派出113万大军三征高丽,到底是为何?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隋炀帝出兵伐高丽,百万大军为何无功而返,反倒使隋朝二世而亡?是很多人要的问题?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千年前为了讨伐高丽势力,不惜血本派出113万大军三征高丽的隋炀帝,最终付出了迅速亡国的代价。接下来我们就回顾分析一下这段历史。一、出师百万,只为维护大国威严古朝鲜半岛与历代中原王朝山

  • 司马懿在高平陵之变后,为何没有将权力归还给曹芳?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下面就一起来看看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的司马懿的文章。嘉平元年(249年)正月,曹魏皇帝曹芳离开洛阳去祭拜魏明帝高平陵(今洛阳汝阳县大安乡工茹店村),大将军曹爽、中领军曹羲、武卫将军曹训均从行。对于司马懿来说,终于等到了起兵造反的机会了。于是,在曹爽等人出城之后,司马懿乘机上奏郭太后,请废曹爽兄弟。当时

  • 东汉时期的小皇帝为什么那么多 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很多人都不了解东汉小皇帝,接下来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在历朝历代中,东汉小皇帝多那是出了名的。根据本人粗略统计,东汉十四位皇帝(包括前后少帝)中,除前少帝刘懿生卒年份不可考外,13位皇帝的即位平均年龄仅为12.3岁,其中即位时不满16岁的多达10位,占东汉皇帝的76.9%,远远低于其他朝代。那

  • 秦琼号称秦王麾下第一勇将,为何没在玄武门之变的记载中?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公元626年是大唐建国的第九个年头,是李世民虎牢关大捷,扫定中原的第五年后,这一年唐朝终于由战乱开始走进天下初定的和平。这一年的一个夏天,太白经天,这样一个往往预示某种重大事件的天文现象意味着什么,已经开始过上安定生活的长安百姓,并没有多少留意。四天之后的早晨,事情真的发生了。秦王李世民,带着秦王府

  • 孝端皇后王喜姐与明神宗的关系如何?王喜姐有着怎样的无奈?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下面由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孝端皇后王喜姐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1956年时,明朝定陵出土了四顶皇后凤冠,其中“六龙三凤冠”和“九龙九凤冠”的主人,正是明神宗原配皇后——孝端皇后王喜姐。孝端皇后的凤冠,缀以红蓝宝石、珍珠,并运用点翠技法饰以翠鸟羽毛,同时帽上饰有金龙、金凤,可谓是精美

  • 霍光对汉朝中兴有功 霍光最后为什么会被灭族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对霍光被灭族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皇帝一直以来都被尊称为九五之尊,权力大到可以掌控所有人的生死,但是这个皇帝究竟好不好当呢?看完你就知道其实皇帝也有无奈的时候。话说年过六十的汉武帝,知道自己不可能长生不老,他最担心的就是大汉政权的延续。本来,他已经册立了嫡长子刘

  • 王莽都已经杀了刘秀 王莽最后为什么会被刘秀所杀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王莽和刘秀,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西汉末年,汉平帝突然病死,年仅两岁的汉宣帝玄孙刘婴被立为皇太子,朝政为外戚王氏一族所把持,王莽趁机谋朝篡位,逼迫刘婴禅位,改国号为“新”,由此颠覆西汉。王莽继位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惠民政策,这些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却也没有

  • 宜妃在康熙后宫中的恩宠有多深厚?她得到了哪些厚待?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下面由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宜妃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康熙帝宜妃,应该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一位了。在一些影视剧作品中,有过她不少的身影。那么历史上的宜妃是否那般受宠?宜妃郭络罗氏,满洲镶黄旗包衣出身,父亲三官保为包衣佐领。宜妃是在康熙十六年时入宫,以宫女的身份。但没多久,她就得到了宠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