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皇甫嵩和张温早知道董卓真面目,为何最后没有除掉他?

皇甫嵩和张温早知道董卓真面目,为何最后没有除掉他?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1413 更新时间:2023/12/7 15:53:51

皇甫嵩和张温早知道董卓真面目,为何最后没有除掉他?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孙子兵法·地形篇》有云:“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

这句话简单点说,就是慈不掌兵,为将者不能太娇惯宠溺下属,因为很多下属是喜欢蹬鼻子上脸的——骄兵悍将的养成,主帅要负主要责任。

诸葛亮强调治乱世须用重典,所以陈寿也不得不承认,在诸葛亮执政时期,蜀汉“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於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咱们今天的话题,就是汉朝的两位车骑将军,本来可以在董卓羽翼未丰但骄态已露的时候,按照军法将他及早除掉,只可惜这两位车骑将军的一念之仁,为大汉帝国留下了心腹大患——这就是慈不掌兵的最好明证:这两位车骑将军要是及早除掉董卓,汉朝可能未必灭亡。

在大多数印象中,最早反对董卓的,是官渡之战的两位指挥官,也就是曹操曹孟德与袁绍袁本初,这一点似乎可以得到《后汉书》与《三国志》的证明。

在曹操袁绍之前,已经有两人识破了董卓真面目,这二位早就想杀掉董卓以除后患,只可惜他们的行动被另外两人阻止了——识破董卓真面目并准备除掉他的,是皇甫郦和孙坚,而不忍对董卓下手的,是左车骑将军皇甫嵩和行车骑将军张温。

袁绍和曹操是想干掉董卓,但他们并非最早动杀机者

袁绍在朝堂上跟董卓拔刀相向,在《三国志》《后汉书》《山阳公载记》《献帝春秋》《汉末英雄记》(下文史料均出自这五本史料,不再一一注明),这五本史料记载同样一件事,应该是比较可信的。

按照上述五本史料的记载,袁绍跟董卓拔刀相向,发生在光熹元年(189年,也可以称之为中平六年)。当时董卓为了显示自己可以决定大汉天子的命运,就提出废刘辩而立刘协,而且说话也相当不客气:“刘氏种不足复遗”。

董卓这句话,属于一杆子打翻所有姓刘的,但是姓刘的却没有人敢站出来接茬儿,只有司隶校尉袁绍站了出来:“老刘家君临天下四百年,恩泽深厚万民拥戴,现在皇帝虽然还很年轻(其实是年幼),但也没犯什么错误,你想废適立庶(刘辩是汉灵帝刘宏与何皇后的嫡长子,刘协是美人王荣所生、董太后养大的庶子),恐怕没有人会赞成。”

董卓连老刘家都干一起骂,自然也不会把司隶校尉袁绍放在眼里,骂的更难听:“你这小崽子(竖子)给我闭嘴,天下大事都是我说的算。我要换皇帝,哪个敢不从?你以为我董卓的刀不锋利吗(尔谓董卓刀为不利乎)?”

袁绍也翻脸了,他也拔出刀来:“你以为天下就你最能打吗?”袁绍横刀当胸扬长而去,牛辅华雄李傕郭汜大眼瞪小眼,都没敢上前阻拦——袁家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能不招惹还是别招惹了。

袁绍公开跟董卓翻脸,不但没有被追杀,反而升官了:卓拜绍勃海太守,封邟乡侯。

曹操是宦官之孙太尉之子,在朝堂上不大受待见。当时的曹操有点像似禽似兽的蝙蝠,外戚大将军何进与宦官十常侍势同水火,曹操夹在中间很不好做人。尽管曹操曾用五色大棒打死过蹇硕的叔叔蹇图,据说还曾刺杀张让未遂,但并没有取得何进的信任——曹操曾劝说何进不要召董卓进京,结果被骂了出去。

“孟德献刀刺董卓”,这件事正史好像没有记载,但是曹操不肯跟为虎作伥,那倒是真的:“卓表太祖为骁骑校尉,欲与计事。太祖乃变易姓名,间行东归。至陈留,散家财,合义兵,将以诛卓。”

讨董联军的两个发起者后来兵戎相见,那是后话,但在初平元年,曹操却是袁绍的手下,这对发小纨绔,也曾并肩作战——曹操比较勇悍,而袁绍比较窝囊。

要干掉董卓的,在袁绍曹操之前还有个皇甫郦

说皇甫郦可能有读者不熟悉,但要提起皇甫嵩,那就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他曾经是董卓上级,后来差点被董卓弄死。

皇甫郦是皇甫嵩的侄子,早在汉灵帝中平二年,皇甫郦就建议皇甫嵩尽早干掉董卓,而且是杀之有名。

在没有进京胡作非为之前,董卓是颇有侠气的一员悍将,而且戍守边疆威名赫赫:“以健侠知名。为州兵马掾,常徼守塞下。卓膂力过人,双带两鞬(藏箭谓之服,藏弓谓之鞬),左右驰射,为羌胡所畏。”

众所周知,悍将一般都有两个特点,一个是能打,另一个是不太听话,董卓就是十分不听话。

中平六年(不同史料记载时间不一,还有中平二年、五年两种记载,咱们以《后汉书》为准),汉灵帝下令:前将军斄乡侯董卓征讨黄巾军有功,升任并州牧,其统辖的西凉军交给左车骑将军领冀州牧槐里侯皇甫嵩。

不知道汉灵帝为何要如此安排,反正董卓是十分不满并抗命不遵:“中平二年,董卓拜并州牧,诏使以兵委皇甫嵩,卓不从。”

董卓是一员悍将,但是跟皇甫嵩比起来,他就是一只弱鸡菜鸟,皇甫嵩当年要想拿下董卓,那就是分分钟的事儿:“北中郎将卢植及东中郎将董卓讨张角,并无功而还,乃诏嵩进兵讨之。嵩与角弟梁战于广宗……大破之,斩梁,获首三万级,赴河死者五万许人,焚烧车重三万余两,悉虏其妇子,系获甚众。角先已病死,乃剖棺戮尸,传首京师。嵩复与钜鹿太守冯翊郭典攻角弟宝于下曲阳,又斩之。首获十余万人,筑京观于城南……嵩既破黄巾,威震天下。”

黄巾军的天公将军地公将军人公将军,随便拉出来一个就能吊打董卓,但这三大将军,却被皇甫嵩阵斩两个,剖棺戮尸一个。如果皇甫嵩要揍董卓,还不跟揍小孩儿一样?

董卓拒不移交兵权,皇甫嵩的侄子(从子)皇甫郦看出问题了:“本朝失政,天下倒悬,能安危定倾者,唯大人与董卓耳。今怨隙已结,势不俱存。卓被诏委兵,而上书自请,此逆命也。又以京师昏乱,踌躇不进,此怀奸也。且其凶戾无亲,将士不附。大人今为元帅,杖国威以讨之,上显忠义,下除凶害,此桓文之事也。”

按照皇甫郦的设想,是待天子行征伐,直接干掉董卓,这样皇甫家就没了竞争对手,可以效仿齐桓公晋文公尊奉天子(表面上)称霸天下(真实目的)了。

从这段史料中,我们能看出皇甫郦也是有野心的,往好里说,他是奉天子以令不臣,往坏里说,那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

读者诸君都知道,皇甫嵩是一位正人君子,而且对大汉朝廷忠心耿耿,他坚决制止了侄子的行动:“董卓抗命不遵有罪吗,我妄动干戈也不对。还是把事情上奏,让朝廷处理吧(专命虽罪,专诛亦有责也。不如显奏其事,使朝廷裁之)。”

骜不驯的董卓遇到胸怀大志的皇甫郦,等于鬼门关上走了一遭,要不是忠臣皇甫嵩没有野心,可能董仲颖的骨头,早就被皇甫家拿去敲鼓了。

孙坚与董卓,在中平三年就已经成为死敌

就像左车骑将军皇甫嵩不听皇甫郦的话一样,行车骑将军张温也不肯听孙坚的话——如果张温当时要杀董卓,那简直是不费吹灰之力,比皇甫嵩杀董卓容易一万倍。

话说那是汉灵帝中平三年,军阀边章和韩遂在凉州作乱,当时的中郎将董卓一开始作为左车骑将军皇甫嵩的部下,跟边章韩遂屡战不胜,朝廷就派大司空张温以车骑将军的名义前去征讨:“朝廷复以司空张温为车骑将军,假节。拜卓破虏将军,与荡寇将军周慎并统于温。”

汉朝对假节者的权利有专门的规定:“持节得杀二千石以下;持节杀无官位人,若军事,得与使持节同;假节唯军事得杀犯军令者。”

董卓这个骄横的家伙,恰好在张温手下犯了军令吗,而且还梗着脖子不肯认错:“温以诏书召卓,卓良久乃诣温。温责让卓,卓应对不顺。”

可能是前世冤家,当时坐在张温旁边当参谋的孙坚一见面就看董卓不顺眼,他趴在张温耳边(耳语谓温)出主意:“董卓这小子犯了大错还这么嚣张(不怖罪而鸱张大语),应该以延误军机(以召不时至)为名,搬出军法把他斩首示众!”

张温可能是圣贤书读多了,他居然舍不得杀掉悍将董卓:“董卓很能打,在西北边陲很有威名我今天把他杀了,西征岂不是少了一个臂膀?”

眼见军事主官不肯听从自己这个参谋的建议,孙坚也有点急了,他明确表示张温根本就不必依赖董卓:“明公您亲率王师,威震天下,何必依靠这个跋扈的董卓(有我不就行了)?”

孙坚又历数了董卓三宗必死之罪:“不假(鸟,给面子)明公(对上级的尊称,与主公有区别),轻上无礼,一罪也。章、遂跋扈经年,当以时进讨,而卓云未可,沮军疑众,二罪也。卓受任无功,应召稽留,而轩昂自高,三罪也。”

孙坚还列举穰苴斩庄贾、魏绛斩杨干等名将的成功做法,劝张温斩将立威,最后把张温说烦了:“你还是回去吧,别寒了董卓的心。”

从中平三年开始,董卓跟孙坚就成了不死不休的仇人。关东联军讨董,孙坚主动请缨打前锋;听说孙坚来了,董卓连吕布华雄都信不过,自己挂帅出征。董卓被孙仇人见面分外眼红,互相打了满头包:“坚移屯梁东,大为卓军所攻,坚与数十骑溃围而出。坚复相收兵,合战于阳人,大破卓军,枭其都督华雄等。”

狭路相逢勇者胜,最后是董卓怂了:“卓惮坚猛壮,乃遣将军李傕等来求和亲,今坚列疏子弟任刺史、郡守者,许表用之。”

读者诸君都知道,董卓独子早逝,有个女儿,已经嫁给了部将牛辅(演义里是李儒)。董卓想跟孙坚做亲,也只能把独生孙女董白舍出去了。

但是孙坚一点都不买账,表示一定要跟董卓不死不休:“董卓逆天无道,擅自废立天子,我今不天不夷灭你的三族,把你的脑袋悬示四海,死了都不会闭眼,又怎么肯跟你结姻亲?

孙坚嘴上放狠话,手上下狠手,最后把董卓吓出了心理阴影:“惹不起我还躲不起吗?我搬家总行了吧?”《三国志· 孙破虏讨逆传》记载:(孙坚)复进军大谷,拒(距)洛(当时汉朝都城在洛阳)九十里。卓寻徙都西入关(回到了西汉都城长安),焚烧洛邑。坚乃前入至洛,修诸陵,平塞卓所发掘。

慈而掌兵的恶果: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

皇甫嵩和张温放过了董卓,但董卓却不肯放过他们,皇甫嵩还好一些,在董卓刀下捡了一条命,而张温就悲剧了——他直接被董卓打死了。

孔子曾经说过,以德报德以直报怨,但董卓这个西凉军阀,显然不是孔子信徒,他属于典型的以怨报德,这就叫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

初平元年,大权在握的董卓用汉献帝刘协的名义,给了皇甫嵩一个羞辱性的职务——城门校尉。让原来的左车骑将军去看大门,董卓的真实意思是要杀掉皇甫嵩(因欲杀之)。董卓动了杀机,手下自然有人逢迎代办:“有司承旨,奏嵩下吏,将遂诛之。”

幸亏皇甫嵩有一个儿子皇甫坚跟董卓关系不错,在酒宴之上痛哭流涕求情,董卓这才网开一面,在皇甫嵩赔笑道歉的情况下,表示自己不计前嫌:“嵩笑而谢之,卓乃解释。”

皇甫嵩结局还算不错,他一直看着董卓被做成了“人灯”,还官复原职回任车骑将军,后来还升任三公之一的太尉。

与皇甫嵩的寿终正寝不同,张温没有一个善交际的儿子,所以他只能被董卓活活打死:“故太尉张温时为卫尉,素不善卓,卓心怨之,因天有变,欲以塞咎,使人言温与袁术交关,遂笞杀之。”

皇甫嵩和张温的一念之仁,不但坑了自己,也坑了大汉帝国——如果他们在中平年间就把董卓按军法处决,就没有后来的董卓“悉烧宫庙官府居家,二百里内无复孑遗。又使吕布发诸帝陵,及公卿已下冢墓,收其珍宝”了。

我们甚至可以说,是皇甫嵩和张温的养虎遗患,为大汉帝国培养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掘墓人。由此我们不禁想到古代有一个非常荒唐的规定:督抚贪赃枉法降职为藩台臬台道台,藩台臬台继续贪赃枉法,再降职为知府知县,他们可以一直变本加厉贪赃枉法,为什么不一撸到底关进大牢?当权者的说法是给犯错者一个机会,其实是率兽食人——谁又给黔首百姓一个机会了?

君子对小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对骄兵悍将的纵容,就是对江山社稷的不负责任。治乱世须用重典,诸葛孔明的经验,一万年都不会过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在李承乾谋反前,唐太宗动过废除太子的念头吗?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唐朝太子李承乾谋反,太子李承乾谋反事件,唐昭宗如果重用李克用

    很多人都不了解唐太宗的事情,接下来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贞观十七年(643年),贞观第一位太子李承乾因为谋反计划泄露而被废,唐太宗晚年的失误乃至武则天的上台都与此有关。李承乾准备谋反计划的原因是他认为自己随时可能被废,所以准备谋反以自救。那么唐太宗到底有没有废除贞观第一位太子李承乾的想法呢?李

  • 历史上真实的包拯是何形象?真的是黑脸、额头有月牙?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上的包公是什么样的人,包拯额头上的月牙怎么来的,在历史上包拯有后代吗

    大家好,这里是我爱历史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包拯的故事,欢迎关注哦。包拯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名臣、清官之一,而一提到他的形象,我们总会想到黑脸、额头月牙这两个明显的标记,然而不论史书还是考古发掘,均证明历史上的包拯乃是一个典型的“白面书生”。那么,包拯的形象,为何会发生如此剧烈的变化呢?从清正

  • 魏明帝曹叡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 百姓为何对他的评价那么低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魏明帝曹叡,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魏明帝曹叡虽然比不上曹操,但他的能力至少和曹丕是一个等级的。他在政治方面甚至要比曹丕更为出色。用“厉害”这个词语来形容曹叡,没有任何的问题。曹叡在军政方面有很高的建树。他在位期间,曾经多次指挥曹真和司马懿抵御东吴和蜀汉的进攻。他的治国方

  • 曹叡没死前司马懿都是忠臣 司马懿最后为什么会造反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司马懿是忠臣还是反贼,一代忠臣司马懿,司马懿废了哪个皇帝

    很多人都不了解曹叡和司马懿,接下来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曹叡在世的时候,司马懿根本没有造反的机会,也没有造反的勇气。曹叡的帝王之术不亚于曹操和曹丕,虽然司马懿的性格老奸巨猾,但是面对着杀伐果断的曹叡,司马懿根本不敢流露出任何造反的企图。假如司马懿在曹叡时期起兵造反,司马懿肯定会死无葬身之地。曹

  • 姜维为何会选择投降蜀汉?真相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姜维为什么投降蜀国,如果姜维不投降蜀国,三国之蜀汉一统天下

    你们知道姜维为何会选择投降蜀汉,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为您讲解公元228年,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了完成刘备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遗愿,他向刘禅递交《出师表》,在得到刘禅的同意后,诸葛亮让赵云和邓芝设下疑兵以吸引曹真的主力大军,而他自己则率军出祁山,由于陇右地区对诸葛亮的出兵毫无防备,因此陇右地区一片混乱。当

  • 邓通帮助汉景帝有功 汉景帝为什么还要杀他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汉景帝简介,汉景帝用棋盘砸死,张之洞被载沣气死

    很多人都不了解汉景帝和邓通,接下来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汉景帝刘启为什么要杀邓通?说起来,是因为邓通曾经帮助汉景帝,因此汉景帝才杀掉他。也许有人会觉得这个话有点拗口。邓通帮助了汉景帝,汉景帝怎么还会杀邓通呢?还别说,真的是这样。邓通确实是因为帮助了汉景帝,汉景帝才杀他的。这是怎么回事呢?(邓通

  • 李陵算不算负面人物?如何正确评价李陵?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李陵最后怎么样了,李陵到底有没有投降匈奴,如何评价李陵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李陵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在历朝历代,叛徒通常都是为人不齿的,史书中对其评价通常也非常低,尤其是对于那些投降异族政权的叛徒。然而在中国历史上,也有一个极为特殊的例外,此人投降了异族政权,但对他的评价却颇为复杂,这个人就是李陵。李陵,可能大家最开始听到

  • 魏源的思想有多先进?他的主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爱国知识分子魏源编著了什么,海国图志思想主张是什么,严复的思想主张是什么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魏源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魏源是湖南邵阳人,出生时正好是清王朝时期,等他入仕时,时间已经悄悄来到清末时期,对于清末时期的清政府,很多人都是嗤之以鼻,那个时候慈禧当政,慈禧太后不断向外国人妥协,送出大量黄金,而大清奉行闭关锁国,让人们没有办法了解世界和

  • 贞观第一位太子李承乾为何会残废?他做了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李承乾的太子妃,李承乾已经是太子了为什么还要谋反,李承乾与称心

    贞观第一位太子李承乾为何会残废大家都熟知吗?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相关的文章首先要说明的是,唐太宗的嫡长子、贞观第一位太子李承乾腿部残废的原因在史书中没有明确记载,相关的说法众多,但并没有能让绝大多数人认同的结论。本鬼接下来对于李承乾残废原因的观点也只是个人的一家之言而已,大家姑妄听之即可。

  • 窃符救赵是什么故事?信陵君最后的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战国四君子的结局,信陵君是个怎样的人,信陵君窃符救赵的启示

    大家好,说起窃符救赵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信陵君,即是魏无忌(?-前243年),魏昭王少子,安釐王的异母弟,战国时期魏国著名将领。因安釐王元年(公元前276年)被封于信陵(今河南省宁陵县),所以后世皆称其为信陵君,与春申君黄歇、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并称战国四君子。提到信陵君魏无忌,很多人的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