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一步之遥:赵括与韩信其实也有很多相似之处

一步之遥:赵括与韩信其实也有很多相似之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3796 更新时间:2024/1/21 20:08:01

赵括韩信,在中国是知名度极高的人物。为什么赵括最后成了笑话,而韩信却成为战神呢?老猫认为,两人之间的差距,其实就那么一点点,但就是这么一点点差距,决定了两人在战场上完全不同的命运。

为什么把赵括和韩信放在一起比较,因为两人有两处十分相似的地方。第一,两人都是熟读兵书,这个就不用多说了,大伙都知道;第二,两人在被任命为将,统帅大军指挥作战前都没有作战经历。

当然,比起韩信,赵括还有很多优势。赵括他老爸赵奢是赵国名将。赵括自小衣食无忧,学习时遇到不懂的,可以问问老爸赵奢。韩信就惨了,出身贫寒,经常厚着脸皮去别人家里蹭饭吃,很多时候还蹭不到。

说起生活学习条件,韩信这个穷二代和赵括这个官二代相比,那可差的太远了。但上了战场打起仗来,两人的表现却与生活学习条件完全成反比。

赵括一辈子有据可查的,就指挥了一次战役——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起源于韩国的阴谋。韩国的上党郡(今山西长治一带)在秦国攻击下,眼看就要被攻破,上当郡守将上党郡献给赵国,秦国大怒,开始攻打赵国。

网络配图

秦国虽然接连小胜,略占上风,但赵国在老将廉颇的指挥下,在长平(今山西高平一带)布置防线进行坚守,双方形成对峙,三年未分胜负。

据推算,秦赵两国参战的军队约有上百万。长期的军事对峙,使秦赵两国都承受着极大的后勤与经济压力,长期继续下去,两国的经济都将崩溃。

而廉颇长期坚采用坚守不战的战法,显然是赵王不愿意看到的,再耗下去,赵国即便不在战场上被秦军打败,也会被无底洞式的后勤供应和经济崩溃所拖垮。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赵王将目光投向了赵括。虽然赵括年轻,但毕竟有敢于同秦军决一死战的勇气。至于秦国的反间计什么的,作用其实不大。有没有秦国的反间计,赵王都会换下廉颇,区别无非是派谁去替代廉颇。但赵王忽略的一点就是,秦国一样承受着巨大的后勤供应与经济即将崩溃的压力,不然,秦国也不会想出反间计这一招。

现在网上流传一种说法,说长平之战赵国必败,别说赵括,换了谁去都一样,包括廉颇,这种说法其实毫无根据。

赵括到了前线,改变廉颇长期坚守的策略,开始积极准备出战。赵括在长平之战中表现出的作战思想,就是以战求胜,说白了,就是单纯的军事冒险。

当然赵军士兵也确实训练有素、作战英勇,和号称“虎狼之师”的秦军比起来,并不逊色多少,因此赵括有底气与秦军决战。

赵军出战,接连取得小胜,秦军开始后撤逃跑,当然这是秦将白起设下的陷阱,但赵括根本不惧怕。指挥赵军继续追击秦军,但追到秦军预设的埋伏圈时,秦军不跑了,开始坚守。赵军猛烈攻击秦军,却始终攻不破秦军阵地,这时战争的形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秦军两万五千人迂回到赵军两翼,对赵军形成包围,迅速切断赵军的退路,又派五千骑兵将赵军一分为二,赵军粮道也自此断绝。

很多人提出,为什么秦军只派这么一点兵力,就能完成对赵军的包围?据中国著名历史地理学者靳禾生、谢鸿喜到长平之战的古战场实地考察,是秦军巧妙利用当地的独特地形,将几十万赵军围困,并且参战的秦军数量不少于赵军。

赵军被包围后,秦军动员国内黄河以北地区15岁以上的男子,全部从军赶赴前线。以此推算,长平之战后期,秦军人数应该在百万左右。

网络配图

赵军被围困长达46天,粮草断绝,甚至开始自相残杀,以人肉充饥。赵括指挥部队四面突围,血战数次都未能成功。最后赵括亲自披挂上阵,欲与秦军来个肉搏战,秦军一阵乱箭,赵括成了刺猬,40万赵军随之投降。而后除年纪较小的240人被白起放回赵国报信外,其余赵军全部秦军坑杀,赵括的军事冒险彻底失败。

用《孙子兵法》里的话来说,赵括的失败就是先进行作战,然后再设法取得胜利(败兵先战而后求胜),而韩信指挥作战则是先保证处于不败的境地,而后寻求与敌军作战(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这就是赵括与韩信的根本差别。韩信的作战思想在井陉之战中表现的十分明显。

井陉之战,很多人也认为此战是韩信军事生涯的一次大冒险。但老猫认为此战韩信冒险是有的,但绝不是像赵括那样单纯的军事冒险。

公元前204年,韩信率领3万军队(一说1万,但从韩信的兵力部署看,兵力当不少于3万)攻打附属项羽的赵国。

前往赵国,韩信要经过井陉隘口(今河北井陉县)。而在井陉隘口以西,有一条长约百里的狭窄驿道,易守难攻,不利于大部队行动。赵军统帅陈余集中二十万兵力守候在井陉,占据有利地形,准备与韩信决战。

如果赵军正面坚守不占,派兵绕到韩信背后,切断韩信粮道,然后再前后夹击,韩信必败,而这样的作战方案似乎和赵括当年的长平之战很像,事实上赵军军师李左车也向陈余献上了这样的计谋。

韩信最怕赵军做出这样的部署,也明白自己军队的战斗力很差,因此韩信没有用“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口号,来激励士兵一鼓作气冲出井陉,击败赵军,而是在离井陉很远的地方驻扎下来按兵不动,静观其变。这就是韩信的高明之处,打不过敌人,就不打,而不是非要冲上前去冒险。

当韩信得知李左车的计谋没有被陈余采纳后,立即指挥部队进到离井陉口30里远的地方扎下营来。之所以不敢轻易通过井陉,此举说明韩信还是十分小心,害怕被赵军伏击而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韩信派两千轻骑,每人带一面汉军的红旗,乘天黑悄悄从山间小道迂回到赵军大营的侧后方埋伏。而后韩信在反复探明井陉隘口附近没有埋伏后,迅速指挥部队通过隘口,在河边背水列阵。

韩信故意亲自到阵前让赵军看到,引诱赵军倾巢来攻。赵军看韩信兵少,又背水列阵,纷纷讥笑韩信不懂兵法,果然主力部队倾巢而出,决心一战生擒韩信。

网络配图

韩信派去的伏兵见赵军主力全部出动,趁赵军营垒空虚之时,顺利攻入赵军大营,拔下赵军旗帜,插上汉军旗帜。

汉军因背河而战,无路可退,所以人人与赵军死战。赵军与汉军激战半日,仍未能获胜,正准备返回营寨,却发现自己的营垒插满汉旗,顿时军心大乱。韩信趁势指挥汉军反攻,将20万赵军杀得大败,赵军统帅陈余死于乱军之中。

信背水列阵固然是冒险,但韩信还派出奇兵偷袭赵军营寨,用换军旗的方法来动摇赵军军心,这才是韩信最重要的一招,这也正合《孙子兵法》中“以正合以奇胜”的思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揭秘历史上的第二美男 竟然被立为皇后?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有这样一位男子,他是继西晋潘安之后的中国历史上的第二美男。据说有几次碰到乱兵杀人,刀刃眼看就要砍到他身上时,刀子的主人猛然惊觉自己面对的是如此美丽的一个人,旋即停止了杀戮,甚至保护着他离开危险地带。更让人咋舌的是,皇帝也看上了他,并首次提出了“男皇后”的概念,准备立他为后,要光明正大的和他在一起。网

  • 明太祖朱元璋不出兵打杀使臣的日本有何隐情?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朱元璋为了做到皇帝的位置打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实力持平的对手,也有实力相差悬殊的对手,但是最终还是化险为夷得到了江山。可是朱元璋却一直都不敢对日本出兵,这其中有怎样的隐情呢?明朝建立之初纵览中国历史,但凡一个大一统王朝初定,总是希望四夷宾服。明朝也不例外,朱元璋即位之初就派使臣下国书到日本,表达了两

  • 曹参做宰相3年整日醉生梦死为何却被称为贤相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中国历朝历代,厉害的丞相和宰相有很多。被称得上“千古贤相”的,像跟着刘备从无到有然后又被托孤六出祁山的诸葛亮;像打理朝政四十年不用皇上上朝的万历首辅张居正;像刚直不阿敢于直言上谏的魏征……这些人的功绩彪炳史册,都是以正面形象而为人所知。网络配图但是有一名宰相,他没有什么功绩,执政期间吃喝玩乐,却也被

  • 曹操都不敢称帝 为何曹丕一上来就敢称帝?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曹操在三国中前期消灭了袁绍的势力基本上已经统一了中国的北方,后期又去往南方征讨孙权,北定西凉,实力愈加强大。网络配图建安二十一年,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王,这时的曹操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汉献帝虽说是个皇帝,但无非就是曹操的傀儡,贵为皇帝没有一兵一卒可以调遣,任何事情都要听曹操的调遣。曹操已经权倾天

  • 朱元璋的变态管理:还曾将洁癖画家绑在粪桶上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泥腿子皇帝朱元璋,在南京好不容易坐定江山。为了守住江山,他想出了一系列招数来管理官员们,还培养了一支“皇家秘密警察部队”——锦衣卫。昨天,明史专家马渭源作客《市民学堂》时感慨:明初的官员不好做,衣食住行都有严格标准,对于贪官,朱元璋从不手软。当时有一系列酷刑,譬如剥人皮,洗刷人肉,抽肠,阉割……图片

  • 司马懿是如何在三国这一乱世拔得头筹的?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司马懿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军事家,他极擅长谋略,有城府。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司马懿是如何在三国这一乱世拔得头筹的?网络配图久看三国,想必大家也都知道,司马家族成为了这场乱世的赢家。而在这英雄辈出的年代,曹操,刘备,孙权等这些能人猛将,均被大浪淘尽了身躯,融进在冰冷的泡沫中。但纵观历史,司马氏的成

  • 失去皇族特权的刘秀反而务农持家做生意都拿手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汉平帝元始三年(公元3年),刘秀九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刘钦因思虑国事家事,身心交瘁,积劳成病,竟一病不起,在汝南郡南顿县令的任上去世了。刘钦的死对孤儿寡母的打击是非常沉重的。从此失去生活来源的母子没有办法在南顿呆下去了,刘秀的母亲樊娴都便在小叔子萧县令刘良的护送之下,带着刘秀和刘伯姬回到了家乡——舂陵

  • 丰臣秀吉在统一全日本后曾经准备侵略中国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在日本结束了战国时期后,丰臣秀吉曾准备侵略中国,他向朝鲜国王致信,要求借道出兵大明,遭到朝鲜的拒绝后,丰臣秀吉决定先打下朝鲜,再对大明用兵。图片来源于网络日本的战国时期,延续了一百多年,和中国的战国一样,人才辈出,猛将如云,谋士如雨,各路豪杰大显神通,争着建功立业,光耀门楣。而在和平时期,功臣太多,

  • 揭秘汉武帝刘彻如何让汉朝走向天下无敌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年7月14日-公元前87年3月29日),西汉第七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诗人。刘彻十六岁登基,为巩固皇权,汉武帝建立了中朝,在地方设置刺史,开创察举制选拔人才。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行推恩令,解决王国势力,并将盐铁和铸币权收归中央。网络配图 文化上采用了董仲舒的建议,"罢

  • 揭秘孙权究竟受了什么刺激:废太子 杀幼子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无论电视剧还是正史,野史,孙权都是一个贤明的君主。曹操有“生子当如孙仲谋”的感慨,刘备有“吾不可以再见之”的赞叹。诸葛亮,蒋琬也都称赞孙权的用人之术。孙权有雄心壮志,又有远见卓识,正式称帝后,派军士万人出巡台湾,继承其父兄基业以后,致力开疆拓土发展吴国的势力征黄祖,平江夏,攻皖城,取荆州,至公元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