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清代廉吏陈璸与康熙帝“斗法” 积极提倡禁火耗

清代廉吏陈璸与康熙帝“斗法” 积极提倡禁火耗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1215 更新时间:2024/2/4 6:16:56

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有成见,莫过难以相处,大不了不往来;如果一个领导对下属产生了成见,怕是就不妙了,事关前程饭碗呀。清代湖南巡抚陈璸,曾遭遇更为严重的问题——被皇帝用有色眼镜瞧了。

陈璸,字焕,广东雷州人,农民的儿子,没有任背景关系,八股文做得也不咋地。康熙三十三年中了进士后,在京城等待分配,花儿谢了六回,才有机会外放福建古田县令,旋即转任台湾县,累迁刑部主事、员外郎、兵部郎中等职,后又出任四川学道,补台湾道。十年间,工作勤恳踏实,为官廉洁正直,生活一如苦行僧,得了个“清介简重”的考语。

至少在康熙五十三年之前,皇帝对陈璸的印象还是蛮好的。《起居注》里说,斯年湖南巡抚出缺,“诏命九卿简选。帝指名问陈璸居官如何?大学士光地赞其‘居官好,操守清’”。一边走遴选程序,一边又自提人选,大臣们揣摩圣意,心知肚明,于是一致同意“陈璸以道员超擢湖南巡抚”。所谓超擢,即破格提拔。那么,康熙对陈璸的成见是如何形成的?问题出在“火耗”上。

火耗是什么就不解释了,其性质等同于附加税。康熙年间对火耗的加征额度没做硬性规定,每两少则二三钱,多则四五钱,除弥补损耗外,多出部分就入了地方官私囊。由于官员正俸低,知县年俸仅45两,一品大员也才180两,再加上办公经费常不足,两方面的费用都要从火耗上出,对此,朝廷是默许的。晚年的康熙,纠结于接班人问题,一心求稳,而火耗涉及大多数官员之切身利益,动了这个奶酪,势必引发反弹,这是康熙所担心的。

偏偏担心什么就来什么,陈璸就是一个禁火耗的积极分子。这不,他一到湖南就上疏十条,第一条即是“禁加耗以甦民困”,让康熙很不高兴,遂以上谕公开严加申斥:“陈璸为封疆大吏,兴利除弊,乃伊分内事。火耗应革则竟革之,何用申奏?伊请禁之意,特欲自表其清,以前官为不足算耳。”命其指名参奏,加耗起自何年何抚?不可“含糊以诬人”。又曰:“陈甫任巡抚,辄发大言……衹以年逼桑榆,在任无几,藉此博身后虚名耳。”三点罪过:贬低前任,表现自我;含糊诬陷,居心不正;夸夸其谈,虚荣心重。至此,康熙对陈璸之成见,如滔滔江水绵延不绝了,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君臣之间的“斗法”随即开始。

许多人遇到这种情况,或破罐子破摔,从此消沉;或据理力争,不惜鸡蛋碰石头。但陈璸没有这么做,他首先心平气地做了相关解释:“今人一入仕官,于饮食、衣服、器用及交际往来,皆备极华侈。多所费必多所取,方面取之有司,有司取之小民,脸(敛)削无已。应申严奢侈之禁。”就是说,禁火耗可从根本上减少官员的灰色收入,有助于弘扬节俭之风;其次他又建议:“……应申禁自府道以下不许收受州县官馈送,使州县官有所顾忌,不敢横征科敛。”意思是,只要刹住送礼馈赠的恶习,地方官没了保护伞,火耗不禁也禁了。既表明自己想做事能做事的意思,又照顾了领导面子,用心良苦。

但康熙成见难消,次年十二月,将陈璸调离湖南,转任福建巡抚,赴任前,特地召见了他,询问“闽省有否加耗”。陈璸充分利用了这次陛见机会,阐述火耗与贪腐的关系:“贪官不在所取之多寡,取一钱即与取千百万金等。必一钱不取,方可谓之清廉。人所以贪取钱财者,皆因艰于用度。臣曾任县令,便不至于穷苦,即不取一钱,衣食亦能充足。”

此一回合的“斗法”,陈璸胜了,但胜得不彻底。康熙只是称赞陈璸是个清官,相信“办事必好”“人极和平”;但于火耗一事,康熙还是坚持了自己的意见:“……若将火耗分毫尽禁,恐不能行,且恐别人弊端,为民厉。”又曰:“做清官诚善,但恐清而刻,人便不能相安,须以清而不刻为尚。”言外之意,你若再在火耗这件事上给我添堵,我还会对你有看法的。

为了让皇帝彻底抛开有色眼镜,陈璸随后采取了“证据法”,即不光要说,还要做,用事实说话,让皇帝体察。他不再要求禁火耗了,而是兴文教、严海防。以“程朱为宗”,教化官吏循圣之路,在思想上倡导勤政廉洁;借海盗猖獗,奏请水师护航贸易船队,以自己的公使钱之一万五千两拨充饷银,后又请以巡抚一年支取司库余平项下银六千五百两充饷银。公使钱和余平项下银,实际上都是火耗所得,他以身作则,不沾不染,树立了廉政榜样。康熙尽管留中了奏疏,但陈璸的这番心思,他是清楚的。

康熙五十七年,陈璸积劳成疾,卒于官,遗疏将火耗所得之一万三千四百余两,派人全部解京充西师之费,“以尽臣未尽之心”。事实胜于雄辩,康熙也终于摘下了有色眼镜,他动情地说:“清官朕亦见之,如伊者,朕实未见……诚清廉中之卓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汉高祖刘邦是怎样推翻秦朝的?沛公起义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在公元前209年,秦末农民起义爆发,陈胜、吴广率领起义军攻占了陈(现在河南淮阳)以后,陈胜建立了“张楚”政权,和秦朝公开对立。这时,沛县的县令也想响应来继续掌握沛县的政权,萧何和曹参当时都是县令手下的主要官吏,他们劝县令将本县流亡在外的人召集回来,一来可以增加力量,二来也可以杜绝后患。县令觉得有理,

  • 汉文帝刘恒都做过些什么?汉文帝刘恒生平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刘恒,是汉朝的第三代皇帝,高祖刘邦第三子,汉惠帝刘盈弟,母薄姬,初被立为代王,建都晋阳。惠帝死后,吕后立非正统的少帝。吕后死,吕产、吕禄企图发动政变夺取帝位。前180-前157年在位。高祖中子。刘恒在周勃、陈平支持下诛灭了诸吕势力,登上皇帝宝座,是为文帝,在位23年,与汉景帝并列为“文景之治”。汉文

  • 乾隆帝喜欢在书画名迹上题诗钤印 被指“点赞狂魔”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只要不带偏见、不追风,能静下心来细细评读一下乾隆帝的题画诗,你会感觉到他那渊博的学识、深谙书画的修养以及他那洒脱无拘的胸襟。如题王穀祥的《花鸟图》,诗云:“五五三三朵,潇潇落落姿;翩然来翠雀,小住得横枝。岂羡雕笼好,那知暖窖宜;以幽闲适性,画者具深思。”语言朴实无华,然却妙趣横生,读来轻松,回味无穷

  • 刘启是怎样对待和自己争储位的梁王刘武的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太子的废立将导致统治集团权利的重新分配,各种矛盾可能在此时突然爆发,所以是君主政体最薄弱、最危险的环节。景帝从登基那天起就无时无刻不在考虑身后的储位问题,他一共生了16个儿子,却没有一个嫡出。原来,景帝的正妻薄皇后,是祖母薄太后的娘家孙女,在他做太子时由祖母指定包办的。薄皇后始终未生一男半女,于是便

  • 阎姬:汉安帝刘保的皇后,为了独揽朝政她做了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封建历史上后宫干政、宦官篡位的情况并不少见,但后宫嫔妃,除了武则天外,基本都躲在幕后临朝听政,不会直接篡位称帝引起麻烦。阎姬就是其中一位。阎姬,汉安帝刘祜的皇后,后世大多不称呼她为阎皇后,而称阎姬。阎姬的祖父是汉明帝时期的尚书阎章,姑奶奶是汉明帝的贵人,姨母则是邓太后的弟媳,阎家算得上是皇亲国戚。阎

  • 历史上的嫡庶之间的差距有多大?袁绍的下场有多惨?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袁绍,字本初,东汉末年军阀,汉末群雄之一。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袁绍,一个三国时期绕不开的名字,但却不是以英雄形象出场,反倒是一个草包的负面形象,让所有熟悉的三国的然,见到他的名字,心里都会说上一句,他不行。所有人都知道袁绍败给了曹操,却没人关心官渡之战后,袁绍又活了多久,

  • 吕雉去世,大臣们为何迫不及待废掉刘弘?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吕雉去世,大臣们为何迫不及待废掉刘弘?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汉高祖刘邦的原配妻子吕雉,堪称古代颇具传奇色彩的女子,她以富家千金的身份嫁给当时几乎一无所有的刘邦,吃了不少苦,还曾差点连命都丢掉。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刘邦建立汉朝之后,虽然宠爱戚夫人等年轻貌美的妃子,但对结发妻吕雉

  • 刘邦一生中最重要的女人都有谁?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刘邦一生中最重要的女人都有谁?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有句话说得好,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必然会站着一个默默支持他的女人,隋文帝杨坚的妻子独孤皇后,唐太宗李世民的妻子长孙皇后,明太祖朱元璋的妻子马皇后,都是秀外慧中、德才兼备的女子,在丈夫打江山的过程中付出很多。汉高祖刘邦,出身条件一

  • 历史上谨嫔色赫图氏是什么出身?她为何没有子凭母贵?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谨嫔色赫图氏,员外郎多尔济之女。康熙帝晚期的妃嫔之一。我爱历史网小编整理了一下,现在给大家详细说明,快点来看看吧。康熙作为中国古代最长寿的皇帝,他后宫的妃子自然数不胜数。即使年过半百,年轻貌美的妃子不间断地往他身边送。在他58岁时,就纳了一位14岁的美女,虽然拿到现在她还未成年,可她在十四岁就为康熙

  • 项羽的国号为什么叫西楚?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项羽的国号为什么叫西楚?原因是什么?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大约在周朝文王武王之时,楚人在如今的江汉平原一带兴起。到了春秋时代,楚国积极对外扩张,逐渐成为诸侯中的“超级大国”。但楚国的核心统治地区还是位于湖北之内的江汉平原。到了战国时代,由于其他战国六雄五国的阻碍,楚国转而向东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