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秦朝丞相李斯:只因没道义只讲权术埋下灭亡祸根

秦朝丞相李斯:只因没道义只讲权术埋下灭亡祸根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4554 更新时间:2024/1/29 11:44:57

到了秦国的李斯很见机很乖巧地先投靠左右秦国实际权力的吕不韦,并取得了他的信任,被任命为郎官。这样他就有了游说秦王的机会。李斯非池中之鱼,他真正的目的就是要借秦王的军队、财富、权势、国土及国土上的人力,来实现自己的伟大抱负。在与年轻的秦王谈论中,他又一次提到了“时”—时机。他极具煽动性地说,当前是“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的“万世之一时”。而且这个“时”,稍纵即逝:等到山东诸侯再次恢复元气,也恢复他们的理智—再次联合起来时,即使黄帝再世,也无法一统天下了。天佑暴秦!在天才商人吕不韦垂暮,进取锐气渐失的时候,又为秦国送来了一个精通“帝王之术”的李斯,在秦国的肌体上,又补充了新鲜的血液!而这血液,又是何等活跃,骚动,充满毒素,富于攻击性!

但李斯的到来,终断了秦国改善自己形象的机会。吕不韦晚年召集门客著《吕氏春秋》,并悬之国门,我以为这是他试图引进百家思想,填充秦人一张白纸似的脑瓜。是的,秦是公认的“虎狼之国”,它在当时各国中几无信任度。一直以来,它只有策略、权术及攻杀手段,而并无理论,并无任何价值取向与价值坚持。政策和策略是秦的生命。蔺相如曾一针见血地总括秦的不光彩的外交史:“秦自穆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为什么不能“坚明约束”?就是因为没有价值约束,没有人文取向。可怜可敬的吕不韦,他定是预见到了自己的政治生命即将随着据说是他自造的那个孽种的逐渐长大而终结,于是,他想在他被彻底清除之前再做一件大事,那就是,为秦国,为这一必将统一天下的新王朝找到一种统治理论。而他在《吕氏春秋》中杂取百家,虽然不能说他完成了新理论的构想,但也显然是在试图改变秦人一直以来的残暴不文的形象—可怕的是,这一国家形象,是如此富有戏剧性地集中体现在新秦王嬴政的身上—他鼻如黄蜂,胸如鸷鸟,声如豺狼,眼睛细长,令人不寒而栗,一望而知是个阴险毒辣、刻薄寡恩、心似虎狼、贪残好杀的人物。

这简直就是秦国国家形象的象征。这形象直接吓跑了大梁人尉缭。秦国太需要把自己文明化了!太需要改变以往的形象了!作为边鄙小国,它可以以无赖的面孔占得一些便宜,但要走向政治中心,它难道不需要哪怕是伪装的文明与礼仪么?但李斯的到来,使吕不韦的一片苦心付之渭水东流。秦以后即便在武力上统一了中国,但它自身仍是无赖。它完全不能胜任新的角色:在二世胡亥的身上,我们可以充分领略到这代代血脉相传的无赖本质,以及握有权力之后,更无以复加的丑陋。班固很粗野地骂二世是“人头畜鸣”。是的,一个肉体骨骼像人,而精神还停留在野兽阶段的怪物—他的祖先一直不愿在这方面有所进化。在冷兵器时代,文明与野蛮的冲突中,野蛮总占着莫大的优势的。

李斯带来的是一套可以立竿见影的计策。其中包括对六国人士的贿赂和暗杀。他是国家恐怖主义活动的倡导者。我以为与其说李斯继承了他老师的思想,倒不如说他捡起了他同学的理论;与其说他在秦国推行他同学的理论,又不如说他只是支离破碎地从《韩非子》中随机地抽出一些有临场用途的东西,来为他的行为找注脚。我们读他的大作《谏逐客书》可以发现,和先秦诸子相比,除了抄自他老师荀子的“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几句外,这篇鸿文中根本没有任何人文背景和道德根基!它只是相当聪明的灭六国强秦国的策略而已!先秦诸子大多只讲道,而不屑于或羞于谈权,商鞅、李斯等法家则正相反:弃道用权!只讲权术,不讲道义!没有道的约束,权术会演变成何等恐怖模样?

在大学课堂讲司马迁的《项羽本纪》时,我对学生说,项羽是有爱憎而无策略的;刘邦则是只有策略而无爱憎。所以,一个可爱可惜,一个可憎可惧。那么,李斯怎样呢?他只有策略而无原则!甚至一些最基本的、为先秦诸子各家各派所坚守的人道原则他都没有!他在荀子那里真是白学了!那么伟大的老师和那么杰出的同学,对他都是浪费了。他只是一架追名逐利的功利机器,难怪他永远那么渺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另有隐情?明朝一代名将袁崇焕为何凌迟惨死!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1630年8月16日一代名将袁崇焕在北京西市(如今的甘石桥附近)被活活剐死,时年47岁。据记载行刑时,情景十分惨烈。当时的百姓都认为他通敌卖国,对其恨之入骨,纷纷出钱购买其肉,将其生吞。一代名将为何遭此噩运?一般认为袁崇焕惨死的是因为崇祯皇帝是中了反间计。皇太极派人散播袁崇焕与后金(当时还未改国号为

  • 将星的陨落:猛将常遇春暴死军中的真实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说起大明开国名将,首推徐达、常遇春二人。在朱元璋义军初起之时,两人就追随他一路转战南北,此后更是独当一面,先后统帅大军攻破陈友谅,平定张士诚,北伐元顺帝,击溃王保保,两人为大明王朝的创建立下赫赫战功。历经十几年的腥风血雨,即将安享太平之时,40岁的常遇春暴死柳河川,一代名将离奇谢世。加上后来朱元璋大

  • 汉宣帝:史上一举解决了匈奴和西羌问题的雄主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汉宣帝刘询(公元前91年—前49年),原名刘病已,汉武帝刘彻曾孙,西汉第十位皇帝,公元前74年至前49年在位。他统治时期,社会稳定,史称“宣帝中兴”。汉宣帝以一个受苦之身,开拓了一个中兴之世。他设立西域都护府,标志着中央政权第一次对西域的实效管辖;利用匈奴内讧使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开启了以朝贡体系和

  • 被情所伤的多情公子——纳兰明珠之子纳兰容若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纳兰容若是一代权臣纳兰明珠的长子,满腹才华,身世显赫,是个不可多得的文武全才,深受皇帝赏识。他的一生应该前途似锦,福寿延绵的,可是他的专情成了他的致命伤。他与两江总督卢兴祖之女卢氏成婚。婚后夫妻恩爱,琴瑟相和。然而,天妒佳偶,三年后,他的妻子难产去世,这给纳兰容若的打击很大,从此影单形只,诗酒为伴,

  • 宇文化及:隋朝历史上过把瘾就死的"造反派"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宇文化及是隋末叛军首领,曾为隋炀帝太仆少卿、右屯卫将军。代郡武川(今内蒙古武川西)人。他父亲是隋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隋末,宇文化及见隋炀帝昏庸,隋朝必然灭亡,于是起兵谋反,另谋建立新朝。虽被剿灭,但也过了一把皇帝瘾,只不过没"爽"几天,脑袋就让别人摘下来了。宇文化及少年的时候就是个浪荡公子,经常骑着

  • 汉文帝刘桓治国之道:克己欲抑己恶旧兼新尽臣才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汉文帝常被认为在对待诸侯问题上至少错误有二:一是骄纵淮南王长、吴王濞等诸侯王,二是不能完全采纳和贯彻贾谊、晁错等人削藩的建议。其实这些都是不能体察文帝所处具体时代的浮泛之论。汉文帝在位之时,正值匈奴强盛,假如文帝真对诸侯大动手脚,内忧与外困必然使国家风雨飘摇,所以匈奴问题使文帝必然只能怀柔诸侯。加之

  • 解密:吕后吕雉是否曾经背着刘邦与审食其偷情?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辟阳侯审食其与刘邦同里,面目清秀,口齿伶俐。刘邦起兵以后,因家中无人照应,用审食其为舍人,叫他代理家务。吕后与他日夕聚谈,视若亲人,渐渐的眉来眼去,渐渐的目逗心挑,当时太公已经年老,子女又皆年幼,于是两人互相勾搭,瞒过老翁幼儿,竟演了一出露水姻缘。一番偷试,便成习惯,好在刘邦由东入西,去路越远,音信

  • 历史上赵汝愚是什么人?他真的是奸臣吗?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赵汝愚,字子直,饶州余干人,宋代汉恭宪王元佐七世孙。下面由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不为一朝风月,而不解万古长空 。从历史中,读出一番心得,那就是喉舌和笔杆子的导向,对于一件事情或者一个人物的评价,将会是盖棺定论式的描写。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文人墨客笔下的绘声

  • 玄武门事变之后李渊的待遇如何?过的是什么生活?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玄武门之变是唐太宗李世民发动的一场政治变革,一场皇权的争夺战。接下来听听我爱历史网小编讲一讲他的一些故事。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时期,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和地位,是一个国家之中最为尊贵的存在。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为了皇位争夺而发生的惨剧数不胜数,比如玄武门之变便是经典的例子。在这场血腥的战斗中,李世民杀

  • 历史上真实的朱然是什么样的人?他的一生都经历了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东吴,三国之一,是孙权在中国东南部建立的政权,国号为“吴”。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朱然(182年—249年),原名施然,字义封,丹阳故鄣(今浙江安吉)人。三国时期吴国名将,毗陵侯朱治的外甥。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吕蒙白衣渡江取荆州,朱然协助潘璋捉住了关羽。黄武元年,刘备兵伐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