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唐玄宗真的看不出来安禄山有二心吗?他为何毫无准备

唐玄宗真的看不出来安禄山有二心吗?他为何毫无准备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1183 更新时间:2024/1/21 14:43:54

李隆基亦称唐明皇。712年至756年在位,唐朝在位最长的皇帝。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

安史之乱可以说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为此对于开开元盛世的唐玄宗的评价,也是毁誉参半。其实在动乱爆发前,曾有人多次示警,甚至还不只是一人劝谏。

那为何唐玄宗就是没有听取意见,防患于未然,从而避免这场悲剧的发生?其实作为一代英明的君主,并不一定没有这种判断能力的,只是有着其他的原因,导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最后的事件爆发也超出他的预料了。

一、分量足,但自信能够掌控局势

那都有谁曾提醒他?首先就是张九龄,这位曾帮助唐玄宗开启“开元盛世”的宰相,只不过形势稳定后,他也因自身的正直,而不被重视,受到排挤。作为名臣,曾因安禄山的不轨行为而要依法处置,但都被制止了。

而他通过安禄山的所作所为,看清其在为自己积蓄私人力量,并屡次试探朝廷的底线,有不臣之心,且兵权过重。但是被唐玄宗制止。

第二位就是王忠嗣,这是大唐定海神针的军神,曾一路制服周边不臣之国,真正是实打实的军功赫赫。而他也曾说安禄山必反的言论,建议唐玄宗处置他,但这位军中第一人的分量,也没有打动唐玄宗的怀疑。而第三位则是杨国忠,这位杨贵妃的亲戚,按理说他的分量比其他两人应该更足,为何也一点作用没有起?

这就不得不说唐玄宗对于自己有足够的自信,认为能够掌控边军形势。但是他的逻辑,对于忠心的人自然没事,而对于有野心的人来说,这结果就悲剧了,而唐玄宗的悲剧就在于不是一个人,而是两个人,安禄山与史思明

可以说唐玄宗统治前期君明而臣贤,齐心协力,才有盛世局面的到来。但后期却因贪图安逸享乐,而重用佞臣,导致形势逆转,这也是悲剧的源头。

二、政治平衡的需要

其实之所以不动安禄山,就是因为边军平衡的需要。之前河西边军的势力过大,名将多集中这一地区,战功无数,威胁自己皇帝的权威。而河东地区的边军则没有太大的强敌,导致名将不多,武将集团形成西边诸将一边独大的局面。这对于皇帝来说太过危险。

所以他就通过这种施恩的方式拉拢东边的边军将领安禄山,用以制衡西边诸将的势力。甚至让安禄山一人节制三路节度使。这就是政治平衡的需要。只不过却没想到自己培养的亲信却是自己王朝的掘墓者。只能说玩砸了,把自己给折进去了。

三、安禄山的恭顺之心

再有就是政治这东西玩的就是演技,尤其是对于深谙朝堂之道的安禄山,把年纪大,精力不佳的唐玄宗忽悠得很成功。充分利用唐玄宗的性格与心理需求,成功赢得唐玄宗的信任与支持。

正是这种错觉,导致叛军都攻到都城,这位主甚至还不知道怎么回事?直到最终确认才事情是真的。这年纪大也挺好,反应慢,好忽悠,最后被人骗得赔的皇位被儿子夺了。自己还得杀妻给诸军赔罪,成为太上皇而孤苦一生。

四、进取之心的守成

事情造成这样也是因为他后期只想安稳享受得过完余生,从起名天宝年号开始就是他颓废的奢靡时光。尤其是与自己的宠妃杨贵妃。失去刚即位之初的贤明英主的进取之心。可能也是开元盛世的成功,让他失去了奋斗的动力。也是因为这些功绩已经满足了,想要好好享受剩余的时光。

所以对于国家大事上的关注度与掌控力稍显削弱,对于安禄山问题也是因为精力不济而采取纵容的态度,准备将来交给自己的继任者来解决。而自己只要保证平稳过渡就好。但是事实却没有如他所愿,反倒造成更大的麻烦,开元盛世的成果也被这场战争毁灭,国势因此陷入下降阶段。他也成为了大唐的罪人。

结语:张九龄、王忠嗣、杨国忠三人的建议,唐玄宗清楚,只是对于自己过度的自信,与能够掌控局势的盲目乐观。加之平衡东西边军军队的政治需要,以及自己守成的心理因素。也与安禄山几次的见面中,表现得很是恭顺。抓住了唐玄宗的心理脉搏。这些因素加在一起,造成一种错觉,一切尽在他的掌控中。

只是这是安禄山所给他展现的,他需要你看到的样子,而不是安禄山本来的真面目。唐玄宗就吃亏在这一点上,导致没有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反制。安禄山的成功是唐玄宗一力扶持的结果,只是错误用人,造成一生清誉被毁,遗憾终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历史上韩遂是什么人?他最后为何投靠刘备?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投靠人与被投靠人指谁,刘备先后投靠了哪些人,刘备先后依附过哪些人

    三国时期的凉州是东汉十三州之一,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相关的文章此地虽在西汉便纳入中原王朝的疆域,但其主要的居民一直都是氐族人、羌族人。因此,凉州一带的士兵不仅战斗力较强,也容易形成割据一方的实力。东汉末年,董卓成长于凉州,好结交羌人。中平六年(189年),董卓率领凉州军废少帝,立刘协即位(

  • 历史上周瑜和孙策是怎么死的?与大小乔有关吗?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周瑜是被小乔害死的,孙策和周瑜的典故,周瑜和孙策谁先死

    中国自古就有“红颜祸水”之说,你们知道吗,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为您讲解三国是个乱世,事实造英雄,三国时代的英雄又特别多,各路诸侯你方唱罢我登台,让整个三国充满了精彩和趣味。尽管三国的故事大家非常熟悉,但因为《三国演义》的存在,严重的尊刘贬曹,使得刘备阵营里的人物故事大家都非常熟悉。曹操这些年基本上被

  • 汉元帝登基之后都有哪些作为?后世评价怎么样?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汉朝分为西汉和东汉,是继秦朝之后强盛的大一统帝国。这是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说的故事,欢迎关注哦。秦汉时期是华夏族群,正在不断成型与稳定的大一统时期,对于后世的我们来说,那是从分裂走向统一的特殊历史性阶段。也是汉民族命名的符号。而这一阶段正是秦始皇奠定基础,历经西汉几代帝王的努力经营,才有稳定强盛

  • 成妃:康熙后宫最没存在感的妃子,活到70多岁善终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康熙良妃为何被关十年,康熙王朝慧贵妃下场,康熙对容妃为什么那么刻薄

    她是康熙后宫最没存在感的妃子,一生育有一子,活到70多岁善终,此人便是成妃戴佳氏,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来说说她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一起来看看吧!成妃戴佳氏,她的父亲是一名司库,司库是内务府下属的一个官职,负责财务登记之类的活,官职很小,只有从七品。戴佳氏的父亲虽然官职不高,但他们家出身可不低,戴佳氏

  • 揭秘:咸丰帝一生最爱的女子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雍正一生最宠爱的女人,古代皇帝最爱的女人是谁,雍正一生中的三个女人

    咸丰帝一生最爱的女子是谁?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在古代,"一国之后"估计是身为后宫女子最终的追求了,皇后的身份自然是高高在上,可若是连宫廷都进不了就更加别提当皇后了。但凡事都有个万一,在大清时期就有这么一位女子,她虽然没有进过宫廷,却当了一国之后,她就是萨克达氏,后来的孝德显皇后

  • 乾隆为多尔衮平定谋反的罪名,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成吉思汗为啥要西征,福临为什么那么恨多尔衮,元朝忽必烈和成吉思汗是什么关系

    乾隆为多尔衮平定谋反的罪名,原因是什么?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顺治定性多尔衮为谋逆 为何乾隆却执意要为他平反?历史记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多尔衮去世后的短短1个多月中,享受了过山车般的待遇,先是被追尊为大清的“成宗义皇帝”,后却因“潜置龙袍于棺内”,被

  • 吕雉为什么要逼迫刘盈去看人彘?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人彘是什么,戚夫人人彘活了多久,人彘后怎么活

    吕雉为什么要逼迫刘盈去看人彘?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太后遂断戚夫人手足,去眼,熏耳,饮瘖药,使居厕中,命曰“人彘”。居数日,乃召孝惠帝观人彘。孝惠见,问,乃知其戚夫人,乃大哭,因病,岁余不能起。按照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这段记载, 刘邦生前最宠爱的戚姬被吕后惨无人道地做成了人

  • 明仁宗朱高炽在位时间有多长?为何能获明君之称?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明朱高炽为何只在位一年,明朝朱高炽有几个儿子,明仁宗朱高炽的皇后

    明仁宗朱高炽是明成祖朱棣长子,明朝第四位皇帝,年号洪熙。说到这个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作为一个雄才大略的君王,明成祖朱棣对他的接任者是很不满意的。因为他自己威风凛凛勇猛坚毅,而太子却是二百斤的胖子。现代人也知道,人一旦过于肥胖,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身体问题就不会少,更何况在医术没有很发达的明朝,所以

  • 吕雉专权的时候,就没有大臣敢反对她吗?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吕后怎么对付戚夫人,吕雉为啥没杀薄姬,吕后为什么善待薄姬

    吕雉专权的时候,就没有大臣敢反对她吗?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皇后",这一属于女性的普天之下最尊贵的宝座,始于吕后。"外戚干政",这个中国封建社会几乎从未断绝的局面,始于吕后。"人彘",这种印证了"最毒妇人心"的酷刑,始见于吕后……作为无数现象的开创者,吕雉身上有着太多的"不合常

  • 朱元璋是怎样登上皇位的?又是怎样做皇上的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朱元璋的皇位是怎么得来的,朱元璋为什么不把皇位传给朱棣,朱元璋是怎么一步一步坐上皇帝的

    朱元璋 (1328-1398),明朝开国皇帝。祖籍为江苏沛县,祖、父后定居濠州(今安徽凤阳)。本名重八,又名兴宗,字国瑞。17岁时,因父、母、兄皆死于瘟疫而孤,不得已入皇觉寺为僧。不久以行童游食于淮西一带。元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红巾军农民起义爆发。次年朱元璋于至正十二年闰三月初一日,投郭子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