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哪位清代官员被康熙皇帝赞誉为“天下清官第一”?

哪位清代官员被康熙皇帝赞誉为“天下清官第一”?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186 更新时间:2024/2/12 1:35:17

清官之难,难在身正。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如果只是嘴大喊清廉,自己及家人却照贪不误,就无法约束部下,遏制贪腐。张伯行一生历任督抚要职,任所多在富庶繁华之地。但他生活简朴,衣服饮食,始终保持寒儒本色,不取属地民众一钱一物,有些做法,甚至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

康熙四十六年,张伯行初任福建巡抚,当地官员按照老规矩,给他的官邸布置一新,锦绣帷幕,金银器皿,奢侈豪华,不仅没有获得赞许,反而受到严厉批评。张伯行认为如此奢靡的陈设,“吾生平未尝用此”。尤其是当他得知,这些华丽用品都是百姓分担承办,立即断然拒绝,下令归还百姓,只取前任官员旧物使用。

从福建调任江苏巡抚,从偏远之地来到繁华的大都会,人皆喜之。张伯行却深怀戒惧,如履薄冰。有了在福建的教训,这回他入境之前,就先行下令,禁止铺设官署。等他来到官邸,四壁徒然,仅小桌一张、床榻一副,尽管陈设简陋,他却恬然自得。有属官写诗赞叹道:“一架绳床供众同,坐虚使院仰清风。”他个人在江苏官署的日用度,大多从河南老家带来,尽量不用公家钱物。无锡县令每日送来的惠山泉水,是他享受的最大馈赠。但当他得知,这些泉水全是科派百姓运送,就坚辞不受。

清代的官场,上下级之间馈送成风,行贿受贿、贪污腐败现象十分严重。张伯行对这类“潜规则”深恶痛绝。他初任江苏按察使时,依陋规要给总督、巡抚等上司馈送“见面礼”,大约需白银4000两。这几乎是他二十年的俸禄。不贪污从而来?张伯行说,我做官不取民一钱,怎能置办这种陋规!他赠送上司同僚的见面礼,只是家乡的土特产,不值几个钱。督抚大员心怀怨恨,皆谢绝不受,张伯行却我行我素,心怀坦荡。

张伯行出任过很多要职,尤其是做封疆大吏时,位高权重,其僚属门生等携礼拜谒,他都一律谢绝。在福建巡抚任上,张伯行写了一篇《禁止馈送檄》,张榜于官署、巡抚衙门外:“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本都院既冰蘖盟心,各司道亦激扬同志。务期苞苴永杜,庶几风化日隆。”这篇包含六个“一”的拒礼檄文,传颂甚广,被收入清代许多文集、笔记,人皆誉之为为政清廉的“金绳铁矩”。

张伯行为官两袖清风、廉名满天下。但清廉之外,他为官恪尽职守,能为百姓办实事、办好事,德才兼备,政绩卓著,使他真正成为一代名臣。

治理黄河水患,是张伯行走仕途的起点。张伯行的家乡河南仪封县城(今河南兰考),距黄河故道不足三里,常受洪水的威胁。康熙三十八年夏,黄河泛滥,洪水涌入城内,情势万分紧急。当时居家读书的张伯行当机立断,招募民工,筑堤截水,救仪封城于危难之中。河道总督张鹏翮视察他所修筑的河堤后,大为惊奇,向朝廷奏请张伯行参与治河。张伯行参与当地治河工程,先后督修黄河南岸河堤200里,筹划水道,使蓄泄得宜,漕运畅通。因他尽心河务,勤敏办事,为人诚实,卓然有守,又被推荐去山东济宁道治理水患。到任后,他清理财库弊政,革除陈规陋习,每年为河库节省数万金不当开支,保证了治河工程的财政支持。他总是出现在治河的一线工地,亲自督理工程,终使水患消弭,重现沃土肥田。

民以食为天,官以民为本。这是中国传统的政治原则。张伯行为官,总把百姓的需求放在第一位。他到济宁上任时,当地正发生大饥荒。面对灾情严峻,他首先从河南家中运来粮米、赶制衣物,免费分发,以解灾民燃眉之急;然后一边申报朝廷,一边发放仓谷两万余石救济灾民。当地巡抚指责他擅动仓谷,张伯行争辩说:灾情重大,如不急加赈济,灾民性命不保,谁来承担这个责任?假如因擅动粮谷而问罪官员,恐怕以后官员们都以此为戒,只求自保,不顾百姓性命,流弊更为巨大。

张伯行这种为民造福的实干精神,在福建巡抚任内,表现得更为淋漓尽致。他赈济灾荒,平抑米价,设置社仓,储备荒年;广设学校,修建义塾,培养人才,刊刻书籍。同时,他整治属吏,奖廉惩贪,镇压豪强,打击恶吏,一时间官吏士民竞相奉法,社会秩序井然。又毁淫祠数百所,裁减僧尼,不到三年,福建民风淳朴,百姓安居乐业。这些政绩充分显示出张伯行的行政能力,受到了士民赞誉,称他“居官若父母,训士如良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一代女皇武则天是怎样成功获取民心的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武则天明白农不兴则民乱,她察看了北至汾河两岸、东至汴州等地。当时洛阳下属各州县均田制的实施均不好,家有百亩田的只有十几户,一般农户只有十几亩田。洛阳是东都,朝廷和官员、豪族占田少者数千顷,多者十数万顷,且都是良田。魏元忠任洛阳令时,对大户的田加以限制,并将一些荒山、荒地分给无田或少田的农户,但这只稍

  • 无所作为的宋徽宗居然救过汴梁弱势群体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宋徽宗做了皇帝后,是很想有一番作为的。遗憾的是,他天生就是一个充满文艺气息的人,若是让他专心于艺术创作,他肯定会取得更大的成就;而让他当一个大国的领袖,他似乎不是那块料。但宋徽宗曾经为做一个好皇帝而积极努力过,比如,为了救助社会上的弱势群体,他曾经在京城开封创办了一套完整的国家福利系统,设立了不少福

  • 宋哲宗:北宋最短命的皇帝却少有大志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宋哲宗赵煦即位时只有10岁,虽然年纪很小,但坐在朝廷上却是神情庄重,言谈举止不失帝王风度。史书上说他“天表粹温,进止中度”。一次在大殿上,有个太监拿奏折时,不小心把宋哲宗的头巾碰掉了。当时,宋哲宗才剃过头,头巾突然掉下来,头皮显得明光发亮,看起来滑稽可笑。殿上的大臣都忍俊不禁,只好低着头装作没看见。

  • 岳飞另一面:南宋大地主 佃户每年交租上万斗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所有人都知道,岳飞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军事家,但很少有人知道,岳飞还是个大地主,同时他还做过一段时间的开发商。为什么说岳飞是大地主呢?因为岳飞活着的时候,在江西九江(过去叫江州,是岳飞家属在北宋灭亡后的长期定居地)拥有“田七顷八十八亩一角一步,地一十一顷九十六亩三角”(岳飞嫡孙岳珂编

  • 隋文帝杨坚是怎样法不阿贵依法治子的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隋文帝的第三个儿子名叫杨俊。杨俊被封为秦王以后,依仗权势,胡作非为。他竟违犯国家规定的制度,偷偷地放债取息,实际上是敲诈勒索。上梁不正下梁歪,杨俊手下的一些官员也乘机为非作歹,致使那些深受其害的小官吏和黎民百姓苦不堪言。隋文帝得知消息后,派专使进行调查,处罚了100多个与这件事有牵连的人,并以此来警

  • 北魏中书侍郎高允的担当:宁可被杀头也不污蔑他人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北魏太武帝当政时期,司徒崔浩奉旨率领众位史官编修国史,太子的老师、中书侍郎高允也参加了国史的编辑工作,因为这些史官把北魏朝廷的许多丑事都不加避讳地写在了史书上,还把这些文字刻在了石碑上,因而惹怒了那些皇族人员,他们认为此史官给皇族丢了面子,就向太武帝告发,要求太武帝追究崔浩等人的责任。太武帝大怒,便

  • 史上最卑劣和凶残的求职吴起杀妻是给谁看的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中国传统里有借前辈名人表扬后起之秀的习惯,比如表扬某人有名将之风,总是习惯说“孙吴在世”,孙当然指的是孙武、孙膑,而吴就是吴起。实际上,在《史记》里,孙武、孙膑和吴起三个人的故事被司马迁合并做传,可见在司马迁心目中,吴起确实是一个和孙武、孙膑比肩齐名的兵家大腕。吴起是春秋时代的卫国人,曾经拜曾子为师

  • 项羽最后一战败于作英雄秀?敌军重兵围困之下玩伤感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项羽,中国军事史上“实力派”和“勇战派”的代表人物,有着万夫不当之勇。和汉高祖刘邦相比,更多人认为项羽是当之无愧的英雄。的确,项羽出身名门,少有大志,24岁起兵反秦,27岁成为分封十八路诸侯的西楚霸王。然而,正是这样一个“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豪杰,在年仅30岁的时候,就被迫自刎乌江。究竟是什么,致

  • 孔子喜欢什么样的美女?必须有酒窝才入法眼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诗经》是孔子一生最重要的学问之一。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而整理编辑者就是孔子。孔子将西周至春秋中叶的三千多首诗歌删减整理成311首,因此也被称为“诗三百”。其中6首只有题目,没有内容。而那些没有入选的诗歌就失传了,蛮可惜的。《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是地方民

  • 明末女诗人纪映淮 不忘亡国之恨拒绝清政府救济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近代女诗人,胡适为什么不留在大陆,古代十大女诗人

    明末清初的南京女诗人纪映淮,守闺期间即以诗名饮誉江东。后因朝代更迭,落入生活底层,作品也大多散佚。清初著名文人王士禛因欣赏她的才华而不得见,且误会了她的身份,发出一句感慨“不见题诗纪阿男”,结果与纪家人生出龃龉。闺中才女纪阿男名闻江东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王士禛因公事来到江宁(南京),有感于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