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司马迁的四原则:道家经商治国原来是这么回事儿

司马迁的四原则:道家经商治国原来是这么回事儿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4531 更新时间:2023/12/15 11:52:59

学术界似乎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古代是一个重农抑商的国家,其实不全面。春秋战国时代到汉朝,中国的商业已经非常繁荣,而且商人成为了一个横跨政治商业的非常有权力的阶层,其代表多是道家人物,如范蠡等人。司马迁对道家经商治国的经验进行了理论提炼,提出“善者因之,其次利导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的命题。从这个命题出发,可以归纳出国家治理经济的四个原则:顺其自然,因势利导,教而育之,整而齐之。这与当前的新古典经济学派、供给学派是不谋而合,而且更为系统。

对于司马迁经济思想的研究,主要在于对《史记· 货殖列传》相关内容的研究。李埏认为:“春秋战国是商人阶级的成长阶段,汉兴之后是商人阶级的长成阶段;中国古代商人阶级的产生决定于工农业生产的大发展,并最终决定于铁器的发明与应用引起的生产工具的大革命;中国古代的商人阶级依《货殖列传》主要应包括专事商品交换、兼营商品生产与交换、从事服务性行业及经营借贷等四类与商品有关的群体。”《史记·货殖列传》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历史时代。这个时代始于公元前5世纪春秋时期,止于公元前2世纪末汉武帝元鼎年间,历时四百载。这个时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高峰,而西汉文景时期则是高峰之巅。至汉武帝时,由于政府实施了打击商贾的政策,致使盐铁等商品的生产和流通逐渐走向衰落。

任玉梅认为司马迁独创性的经济思想主要有:一是提出了欲望动力说,阐明了货殖生利的合理性;二是提倡农、虞、工、商并重,阐明了货殖的重要性;三是主张放任开拓,竞争经营,繁荣百业,阐明了货殖活动的多样性;四是阐述了货殖的规范性;五是肯定商人的活动对富国富家的意义,阐述了货殖的规律性。

《史记·货殖列传》开篇便引了《老子》的一段话:“《老子》曰:‘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必用此为务,近世涂民耳目,则几无行矣。”可见司马迁对于道家治国的推崇,这与后来汉书中班固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财政社会学的视角分析司马迁定理, 可以研究中国道家的经济治国理论,探讨中国古代商业文明发展的历史,从而发现对于今天的国家治理现代化和全面深化改革的借鉴之处。

司马迁所处时代正是西汉初期,此时的治国思想以黄老思想为主。在《货殖列传》的篇首,司马迁在指出了“《诗》《书》所述虞夏以来,耳目欲极声色之好,欲穷当豢之味,而心夸矜势能之荣。使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吵论,终不能化”这一社会现象之后,紧接着便提出“故善者因之,其次利导之,其次教诲之, 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实际上,司马迁所处的时代,老百姓已经不满足于温饱,而开始追求更多欲望的满足。在商鞅废止井田之后,人们不再被束缚在土地之上,开始出现了职业从事工商业的商人阶层。如孔子的门徒子贡,越国权臣范蠡,都是当时的巨富。司马迁则独辟蹊径,从个人出发,以“利”为基,认为追求财利是一切人的共同本性:“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基于个人理性的基础,司马迁主张实行自由经济政策,反对国家干预。他认为在经济活动中,“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则“(财富)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对于社会经济治理,善者应是“因之”,相反,与民征利乃是“最下者”。

在司马迁提出的四个原则之中,善而因之是其基础与核心,要按照商品经济自身的规律办事,经济本身能够自我配置运行的,政府就不要插手。而且承认人们对于物质生活的追求是善的欲望,应该予以承认而非贬低。其次是用利益来引导,用教育来引导,然后才是用法律和行政手段来进行调整。这四原则中最下者就是与民争利, 即政府直接进入市场中与百姓争利。因而司马迁是非常反对汉武帝时采用桑弘羊之策垄断盐铁之利益的。事实上,汉朝正是以汉武帝为分水岭,之前经济蓬勃发展, 之后由于政府与民争利,最终走向衰落。

这四原则中,实际上对社会分工已经有了理论贡献,即认为士农工商都是社会的分工,反对抑商思想,强调农、工、商、虞同为衣食之源。而其中,商业是最有利的致富行业,“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他把那些富商大贾称为“贤人”“能者”,大加赞赏,为他们立传。

从司马迁四原则来看,其思想很大程度上受到道家影响,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传统认为道家完全是消极避世思想并不符合历史事实。中国历史上,那些在危机时刻力挽狂澜的人物很多是道家人物,只不过他们多遵循功成而身退的思想,因而不为后世所铭记。如范蠡、张良刘伯温、郭子仪等。道家主张“圣人不死,大盗不止”,恰恰符合现代民主政治的理念,要依靠制度而非个人来治理国家。道家主张“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并非如很多学者所认为的是主张愚民政治,而是富含辩证法思想的。道家主张政治要宽厚清明,则百姓也会比较纯朴,如果用严苛的政治权术治国,则老百姓必然奸诈。

“顺其自然”是司马迁四原则的核心,其含义就是按照经济运行的规律来治理经济,并非无所作为。而贯穿于四个原则的是用法律规则来确立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才能实现顺其自然,因势利导,教而育之,整而齐之的四项原则。温故而知新,鉴古可以知今。当此全面深化改革之际,重新阅读司马迁,或许有许多可借鉴之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哪位清代官员被康熙皇帝赞誉为“天下清官第一”?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清官之难,难在身正。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如果只是张嘴大喊清廉,自己及家人却照贪不误,就无法约束部下,遏制贪腐。张伯行一生历任督抚要职,任所多在富庶繁华之地。但他生活简朴,衣服饮食,始终保持寒儒本色,不取属地民众一钱一物,有些做法,甚至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康熙四十六年,张伯行初任福建巡抚,当地

  • 一代女皇武则天是怎样成功获取民心的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武则天明白农不兴则民乱,她察看了北至汾河两岸、东至汴州等地。当时洛阳下属各州县均田制的实施均不好,家有百亩田的只有十几户,一般农户只有十几亩田。洛阳是东都,朝廷和官员、豪族占田少者数千顷,多者十数万顷,且都是良田。魏元忠任洛阳令时,对大户的田加以限制,并将一些荒山、荒地分给无田或少田的农户,但这只稍

  • 无所作为的宋徽宗居然救过汴梁弱势群体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宋徽宗做了皇帝后,是很想有一番作为的。遗憾的是,他天生就是一个充满文艺气息的人,若是让他专心于艺术创作,他肯定会取得更大的成就;而让他当一个大国的领袖,他似乎不是那块料。但宋徽宗曾经为做一个好皇帝而积极努力过,比如,为了救助社会上的弱势群体,他曾经在京城开封创办了一套完整的国家福利系统,设立了不少福

  • 宋哲宗:北宋最短命的皇帝却少有大志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宋哲宗赵煦即位时只有10岁,虽然年纪很小,但坐在朝廷上却是神情庄重,言谈举止不失帝王风度。史书上说他“天表粹温,进止中度”。一次在大殿上,有个太监拿奏折时,不小心把宋哲宗的头巾碰掉了。当时,宋哲宗才剃过头,头巾突然掉下来,头皮显得明光发亮,看起来滑稽可笑。殿上的大臣都忍俊不禁,只好低着头装作没看见。

  • 岳飞另一面:南宋大地主 佃户每年交租上万斗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所有人都知道,岳飞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军事家,但很少有人知道,岳飞还是个大地主,同时他还做过一段时间的开发商。为什么说岳飞是大地主呢?因为岳飞活着的时候,在江西九江(过去叫江州,是岳飞家属在北宋灭亡后的长期定居地)拥有“田七顷八十八亩一角一步,地一十一顷九十六亩三角”(岳飞嫡孙岳珂编

  • 隋文帝杨坚是怎样法不阿贵依法治子的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隋文帝的第三个儿子名叫杨俊。杨俊被封为秦王以后,依仗权势,胡作非为。他竟违犯国家规定的制度,偷偷地放债取息,实际上是敲诈勒索。上梁不正下梁歪,杨俊手下的一些官员也乘机为非作歹,致使那些深受其害的小官吏和黎民百姓苦不堪言。隋文帝得知消息后,派专使进行调查,处罚了100多个与这件事有牵连的人,并以此来警

  • 北魏中书侍郎高允的担当:宁可被杀头也不污蔑他人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北魏太武帝当政时期,司徒崔浩奉旨率领众位史官编修国史,太子的老师、中书侍郎高允也参加了国史的编辑工作,因为这些史官把北魏朝廷的许多丑事都不加避讳地写在了史书上,还把这些文字刻在了石碑上,因而惹怒了那些皇族人员,他们认为此史官给皇族丢了面子,就向太武帝告发,要求太武帝追究崔浩等人的责任。太武帝大怒,便

  • 史上最卑劣和凶残的求职吴起杀妻是给谁看的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中国传统里有借前辈名人表扬后起之秀的习惯,比如表扬某人有名将之风,总是习惯说“孙吴在世”,孙当然指的是孙武、孙膑,而吴就是吴起。实际上,在《史记》里,孙武、孙膑和吴起三个人的故事被司马迁合并做传,可见在司马迁心目中,吴起确实是一个和孙武、孙膑比肩齐名的兵家大腕。吴起是春秋时代的卫国人,曾经拜曾子为师

  • 项羽最后一战败于作英雄秀?敌军重兵围困之下玩伤感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项羽,中国军事史上“实力派”和“勇战派”的代表人物,有着万夫不当之勇。和汉高祖刘邦相比,更多人认为项羽是当之无愧的英雄。的确,项羽出身名门,少有大志,24岁起兵反秦,27岁成为分封十八路诸侯的西楚霸王。然而,正是这样一个“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豪杰,在年仅30岁的时候,就被迫自刎乌江。究竟是什么,致

  • 孔子喜欢什么样的美女?必须有酒窝才入法眼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诗经》是孔子一生最重要的学问之一。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而整理编辑者就是孔子。孔子将西周至春秋中叶的三千多首诗歌删减整理成311首,因此也被称为“诗三百”。其中6首只有题目,没有内容。而那些没有入选的诗歌就失传了,蛮可惜的。《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是地方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