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蜀汉大将脑后长反骨的魏延有没有想过背叛蜀汉

蜀汉大将脑后长反骨的魏延有没有想过背叛蜀汉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834 更新时间:2023/12/5 23:16:30

魏延,字文长,原为刘表属下大将蔡瑁的部下,后投韩玄,再投刘备。他为蜀国立下了许多的战功,但是最后却死于自己上司的残害。现在先从魏延刚投刘备说起吧。当刘备败走新野时,途中,魏延曾招呼刘备进荆州城,共杀卖主之贼,但却被文聘抵挡住,因此,魏延投靠了长沙太守韩玄。后来韩玄不但不重用他,还想把长沙的“守卫者”黄忠杀死,魏延又救了黄忠,投靠了刘备。就在投靠刘备的过程中,孔明就根据魏延的骨相,说他久后必反,要杀掉他,幸亏被刘备劝住。在诸葛亮看来,他为什么要杀魏延呢?原因诸葛亮认为:“忠臣不能仕二主。”难道忠臣就真不能仕二主吗?赵子龙不也是先仕公孙瓒,后仕刘备的吗?姜伯约不也是投降诸葛亮,再说,这黄忠不也是从韩玄那里投靠刘备的吗?难道能说他们不忠吗?不能。那么为什么诸葛亮不杀黄忠,要杀魏延呢?这公平吗?

再说,魏延在帮助刘备守汉中时,曹操曾经用钱财、权利引诱魏延叛蜀,但魏延并没这样做。这说明了魏延并不是像吕布那种见利忘义的人,他只不过不像那种无论君主有多笨,都坚持忠臣不仕二主的人。他看不惯原来的上司(蔡瑁、韩玄)那样的卖国贼、杀人狂。对于刘备,他完全忠心,他肯打硬仗,肯用智谋,他真不愧是英杰。也难怪刘备能置张飞情绪和全军议论于不顾,而破格任用魏延,这不仅反映了魏延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也反映了魏延深得刘备的信任。如果魏延“脑后有反骨”,焉能受此重任?

《三国志》卷四十《魏延传》。当然豪言壮语谁都会讲,那么魏延镇守汉中的实际功绩究竟如何呢?《三国志·姜维传》说:“先主留魏延镇汉中,皆实兵诸围以御外敌,敌若来攻,使不得入。及兴势之役,王平捍拒曹爽,皆承其制。”到了姜维守汉中,他认为魏延的军事部署,“虽合《周易》‘重门’之义”,但只能保证不丢土地,却不能大量杀伤敌人,于是他改变魏延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方针,放弃汉中外围据点,将驻军撤守汉、乐二城,采取坚壁清野、诱敌深入到盆地内部的做法,并认为此乃“殄敌之术也”。对于姜维的此次调整军事部署,历代史家多认为是重大失误,为后来汉中失守、蜀国灭亡种下了祸根。魏、姜二人军事才能之高低岂非一目了然?所以刘备在用人和识人上,确实要比诸葛亮高明得多。

其实,魏延的军事才能并不亚于汉初韩信。刘备是一个非常善于用人的帝王,他拔魏延为汉中都督,委以方面之任,已有培养魏延成为大将军的打算,但诸葛亮对魏延却处处掣肘,不肯大胆使用。蜀汉并不是没有人才,甚至也不乏类似韩信这样的军事奇才,但诸葛亮看不惯魏延这种类型的人物,始终是疑而不用,这就失去了一个政治家应有的博大胸怀。那么魏延到底有没有想过背叛蜀汉呢?当然没有,关于魏延之死,更是一大冤案。《三国志·魏延传》载,建兴十二年,“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这是诸葛亮临终前召开的最后一次高级军事会议,但这次会议的召开却导致了严重后果。

按说,主帅病危,为了怕引起军心动摇,只与少数人商定后事,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少数人,既应包括自己的亲信,也应包括军中最重要的高级将领。魏延时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领汉中太守,南郑侯。而诸葛亮是以丞相录尚书事,假节,领司隶校尉,益州牧,武乡侯。二人均假节,封侯。可见,魏延在蜀汉朝廷中的地位仅次于诸葛亮。而杨仪时任丞相府长史,费祎为丞相司马,姜维任中监军征西将军。以官位论,杨、费、姜三人之官职均不能与魏延相比。而诸葛亮召开如此重要的军事会议,却偏偏将魏延排斥在外,这难道不是故意的吗?

再者,诸葛亮虽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但并没有安排谁任全军主帅。只是“令魏延断后”,姜维“次之”,在前后军中间起衔接辅助作用。杨仪任何职呢?不知道。看以后事态发展,似乎全军上下都认定诸葛亮让杨仪暂摄全军统帅之职。而事实上,杨仪并无蜀汉朝廷或诸葛亮临终前的正式任命,杨仪统率全军名不正、言不顺,这就为魏、杨内讧伏下了祸根。说白了,诸葛亮深知若要蒋琬、费祎、姜维顺利地执掌朝政、军政,魏延是一大障碍,因为魏延在朝中、军中享有很高的威望,“冀时论必当以代(诸葛)亮”《三国志》卷四十《魏延传》。。为了排斥异己,诸葛亮不惜毁掉蜀汉的国之栋梁,欲将魏延置于死地。

当然,魏延被害的起因虽然同诸葛亮有密切关系,但毕竟不是诸葛亮的临终遗命,杀害魏延的罪魁祸首是杨仪,当然费祎、蒋琬、董允等人也负有一定的责任。魏延与杨仪的矛盾由来已久,魏延骄狂,杨仪自负,两人关系势同水火。“军师魏延与长史杨仪相憎恶,每至并坐争论,延或举刀拟仪,仪泣涕横集”。已闹到冰炭不相容的程度。于是魏、杨内讧以魏延彻底失败而告终。由此可见,诸葛亮不是天才军事家,倘遇明君当个杰出的政治家还可以,单就军事上讲,他的老对手司马懿就比他强得的,无论是攻取,守城都很出色,诸葛亮六出祁山,都逃不出司马懿的算计,这就像孙猴子永远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一样,用兵之道,奇正互生,而诸葛亮太稳重了,每次临阵,搞点小诡计,耍点小聪明,难有大的突破,而老谋深算的司马懿一眼能识破他的战略意图,进而指挥若定,稳操胜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三国历史上真实曹操被历史埋没的三大领袖气质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一.曹操遇事能够当机立断,是由其性格直接决定的,这一点是领袖必备素质。操初入仕途时,完全没有纨绔子弟的享乐习气,一心革除弊政,厉行法治。当时宦官弄权,朝政混乱,而他能不畏权贵,表现出了大政治家的魄力:曹瞒传曰:太祖初入尉廨,缮治四门。造五色棒,县门左右各十余枚,有犯禁,不避豪强,皆棒杀之。后数月,灵

  • 吴三桂的命运如过山车:一生经历了四次背叛!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说起大清王朝的开国功臣,恐怕没有一个比得上吴三桂的。那不仅仅是因为在公元1644年,吴三桂背弃了与李自成已经达成的默契,把潮水般大清军队放进关内,导致大明王朝彻底倾覆和李自成的功败垂成,更因为他紧紧咬住败退的李自成紧追猛打,直至将他彻底剿灭,在这之后,又替大清王朝铲除了南明政权,用弓弦残忍地狡杀南明

  • 曹操有多奸诈:曹操的真实姓氏为何会成为历史谜团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曹操是东汉末年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曹操的父亲虽然做过太尉,当然是花高价钱买的,不过曹操的童年很不幸。为何这样说呢?其一,曹操的姓氏有争议。曹操的祖父曹腾是个太监,太监当然生不出儿子,因此曹腾后来在皇帝身边之后,要了个儿子。也就是曹操的父亲曹嵩。曹嵩姓什么?陈寿在三国志中说:“莫能审其生出本末

  • 后世如何评价周成王姬诵?周成王在位期间有哪些为政举措?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姬诵,即周成王,姬姓,名诵,周武王姬发邑姜(齐太公吕尚之女)之子,西周王朝第二位君主,在位21年,开创了“成康之治”。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周成王继位时年幼,由周公旦辅政,平定三监之乱。周成王亲政后,营造新都洛邑、大封诸侯,还命周公东征、编写礼乐,加强了西周王朝

  • 周成王姬诵:西周第二位君主,他的一生经历了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周代中兴之主,姬诵,周成王叫什么名字

    姬诵,即周成王,姬姓,名诵,周武王姬发邑姜(齐太公吕尚之女)之子,西周王朝第二位君主,在位21年,开创了“成康之治”。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周成王继位时年幼,由周公旦辅政,平定三监之乱。周成王亲政后,营造新都洛邑、大封诸侯,还命周公东征、编写礼乐,加强了西周王朝

  • 周武王姬发身上有哪些争议?又有哪些轶事典故?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周武王封神了吗,姬发是什么神,周公与武王姬发的关系

    姬发,即周武王,姬姓,名发(西周时代青铜器铭文常称其为珷),周朝奠基者周文王姬昌与太姒的嫡次子,西周王朝开国君主,被后世尊崇为古代明君,在位十三年,去世后葬于周陵。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姬发因其兄伯邑考被商纣王所杀,故得以继位。继承父亲遗志,于公元前11世纪消灭

  • 周文王姬昌:西周奠基者,他的政治理念是怎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周文王建立了西周吗,周文王姬昌的故事简介,周文王姬昌画像

    姬昌,即周文王,姬姓,名昌,生于西岐(今宝鸡市岐山县)。先秦时期贵族有姓有氏,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故周文王虽姬姓,却不叫姬昌。“姬昌”一说在东汉时期成型,后世因之,遂称文王为姬昌。传在羑里(今河南境内)根据伏羲氏(人皇始祖)的研究成果继续演绎易经八卦。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

  • 早年勤政的嘉靖皇帝,为何晚年沉迷修仙呢?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明朝喜欢修仙的皇帝,嘉靖是历史上最聪明的皇帝,嘉靖为什么修仙

    其实,嘉靖做皇帝,实在是天上掉馅饼的事情。嘉靖名讳是朱厚熜,他的父亲是兴献王朱祐杬,并且,父亲早亡,朱厚熜12岁那年,他父亲去世,朱厚熜开始为父亲守丧。两年后,明武宗驾崩,但是临死前 ,没有儿子的明武宗撑着身体,念叨着:兄终弟及,在离世前五天以帝王的身份,颁布诏书,不仅命朱厚熜缩短为父亲服丧的时间,

  • 敬晖曾拥立过唐中宗李显复辟,但为何却是不好的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李旦和李显谁继承了皇位,李显和李旦是什么关系,唐玄宗唐肃宗同时死

    敬晖(?-706年),字仲晔,绛州太平县(今山西临汾市)人。唐朝宰相,澄城县令敬山松之子。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敬晖早年曾历任卫州刺史、夏官侍郎、泰州刺史、洛州长史台御史右丞,后与桓彦范、张柬之、崔玄暐、袁恕己一同发动神龙政变,拥立唐中宗复辟,被任命为侍中。后遭到韦

  • 袁恕己曾拥立了唐中宗复辟,但为何却是不好的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唐玄宗安史之乱结局,高句丽不除后世必为大患,唐朝单雄信转世三次分别是谁

    袁恕己(?-706年),沧州东光(今河北东光)人,唐朝宰相。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袁恕己出身汝南袁氏后裔。早年曾任司刑少卿、相王府司马,后与桓彦范、敬晖、张柬之、崔玄暐一同发动神龙政变,拥立唐中宗复辟,被任命为中书令。后遭到韦皇后与武三思的排挤,被夺去实权,进封南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