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盘点:三国历史上的三大谏主缓上大位的悲情臣子

盘点:三国历史上的三大谏主缓上大位的悲情臣子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779 更新时间:2023/12/22 21:27:13

三国时期的所谓关东诸侯,其本质上都是军阀,在那个“有枪就是草头王”的年代,他们也都是以王者自居。但是,由于天下还有一个有其名无其实的皇帝汉献帝,还因为相互之间的制约利用,这王号或者是皇帝之名还不敢公然打出。而当他们觉得时机成熟的时候,这先称王再称帝的心思就有点儿昭然若揭,其表现也就有点儿急不可待了。而臣子们就不是这样了,他们的表现可以说是大相迳庭,有的急于让主子称王,自己也可以借着这拥戴之功得以加官进爵;有的却异常冷静,规劝主子慎重行事。在这后一部分臣子当中,尽管他们的内心并不是要背叛主子,但由于他们触动了主子那根最为敏感的神经,所以他们不管功劳有多大,最终都遭到了贬斥。且看三国三大谏主缓称帝称王遭贬的悲情大臣。

曹魏的荀彧

荀彧可以说是曹操手下的第一谋士,也是第一大臣,他的谋划能力、军事才能和行政能力都很得曹操认可。这在以前的文章中曾经详细说过,在此只做简单扼要介绍。曹操征伐徐州的陶谦,荀彧留守兖州,正是在他的主持之下,兖州保留了三郡,叛将陈宫的阴谋没有完全得逞。后来曹操能够斩杀吕布,也是得益于荀彧为他保留了兖州的根据地。建议曹操迎接汉献帝,以便“挟天子以令诸侯”,占据了政治上的战略制高点。

官渡之战,荀彧帮助曹操分析,曹操有四个方面超过袁绍,即度量、谋略、治军能力、待人的德操,有了这四个方面的优势,袁绍是不会有作为的。这让曹操坚定了主动出击打击袁绍的决心,因此带兵出征,让荀彧留守许县。官渡之战进入相持阶段,曹操军队缺粮,一时心内动摇,想撤兵回许县。荀彧回信让曹操坚持,使用奇计,不能失去机会。曹操听从了荀彧的话,出奇兵袭击了袁绍的粮仓,果然打败了袁绍。从此以后,曹操都是主动对他人用兵。

到了建安十七年(公元212),曹操先后扫平了袁绍的两个儿子袁谭、袁尚等占据的河北四州,收复了黑山贼张燕、征服了北方少数民族乌丸、打败了马超、韩遂等关中叛乱的将领,整个北方地区基本扫平,掌握了十分天下有其七的巨大优势。同时,朝中文臣也都是曹操的人,汉献帝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孤家寡人”。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董昭等人说,曹操应该进爵为国公,配备九锡等车马随从仪仗,用来表彰他为国立下的特殊功勋。这些人把这件事拿来秘密地征求荀彧的意见。

荀彧认为,曹操本来兴兵是为了匡扶朝廷,安宁国家,他应当秉承忠贞的诚意,谨守退让的笃实品格。君子应当从德义上爱人,而不是像你们现在所倡议的这样。曹操从此内心里对荀彧很不满意。正赶上讨伐孙权,曹操就把荀彧调到谯县劳军,乘机把他留在了军中。曹操进军到濡须口,荀彧因病留在了寿春,因此忧郁而死,死的时候只有五十岁。

荀彧是不是真的认为曹操就永远会拥戴汉献帝?这事恐怕还真说不清楚。建安二年,曹操就不再参见汉献帝;建安五年,董承等人接受汉献帝的衣带诏,想杀死曹操的阴谋败露,曹操将他们全部处死;建安十三年废除三公制度,设立丞相,十六年曹操的儿子曹丕为副丞相;荀彧对于这些改变汉朝根本的事情都没有提出异议。另外,最大的问题是,曹操以朝廷发布的命令、任命绝对不会征求汉献帝的意见,这些事情荀彧是知道的,他也没有对曹操提出不同意见,为什么他会反对曹操称王呢?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荀彧认为这不是曹操的意思,而是董昭等人的献媚之举?但不管怎么说,荀彧还是没有看出曹操有心称王的心思,造成了一代名臣的悲剧人生!

蜀汉的费诗

费诗在刘璋手下时为绵竹县令,刘备进攻绵竹,费诗投降。等到刘备自任益州刺史的时候,任命费诗为督军从事,后来出任牂牁(zangke)太守,又把他召回来,任命为州前部司马。刘备自称汉中王,任命关羽为前将军,就派遣费诗前去为关羽送上印绶符节。关羽听说黄忠为后将军,非常生气,说:“大丈夫终究不与老兵同列!”拒绝让费诗完成授官仪式。费诗对关羽说:“大凡开创帝王大业的人,用人不可能限于一个或一类。以前的萧何曹参,他们都是高祖刘邦从小的朋友,而韩信陈平却是后来加入的逃亡者,可是后来韩信的地位却在他们之上,也没有听说萧何、曹参有怨言。今天汉中王因一时的功劳对黄忠给予特别高的恩宠,但在主公内心深处,难道是把他跟您看待的同等重要吗!况且汉中王与您如同一体,休戚与共,祸福同当,我个人替您考虑,您不应当以官号的高下,爵禄的多少介意才对。我不过是一个使臣,奉命而行的人,如果您不接受任命,我也就这样回去了,只是不免对您的举动感到惋惜,还担心将来你要后悔。”关羽听了大受感动而感悟,连忙接受了任命。

这个时候,费诗的官爵在蒋琬、杨仪这些人之上。关羽这个人对待士大夫非常傲慢,刘备要派遣一个人为关羽授官,恐怕要在职务、能力上都会有所考虑,绝不会随便派一个人前去就行。从他对关羽这一番说辞来看,费诗确实是一个有能力的人。

后来群臣都议论要推举刘备称帝,费诗上疏说:“殿下因为曹氏父子逼迫汉帝以篡夺帝位,所以才不惜风尘万里,召集人马,准备讨伐逆贼。今天大敌尚未消灭,却自己先称帝起来,恐怕人们要对此产生疑惑。……如今殿下还没出宫廷,便要自立为帝了吗!我的确不希望殿下如此。”这严重违背了刘备的意愿,被降职为永昌从事。

费诗真的会永久反对刘备称帝吗?恐怕未必。其实刘备这个汉中王也是自封的,在统治区域内和皇帝没有什么区别,区别是在外部。刘备于公元221年四月称帝,曹丕在这一年十一月封孙权为吴王,相比刘备的称帝,孙权在处理对魏蜀的关系上要灵活的多。比如说刘备伐吴,他要派黄权在江北防备魏国,而魏国并没有出兵趁机伐吴。费诗谏阻刘备称帝,更多的是要刘备务实,否则,他为什么不反对刘备称王?只不过,费诗不了解的是刘备急切的心情,这年的刘备已经六十一岁了,一旦驾崩,那个不成器的十五岁儿子怎么办?唯独在这个问题上,王和皇帝名与实都是不一样的。好在费诗这个人对官位看得不是那么很重,虽然遭贬,却并没有太拿着当回事,到蒋琬执政的时候又当上了谏议大夫。

东吴的张昭

张昭和孙权关系,有点儿像是诸葛亮和刘禅,都是属于托孤大臣。刘备曾经对诸葛亮说过:“如果这个儿子可以辅佐,你就辅佐他;如果他不是这个材料,你可以自取。”有记载孙策也对张昭说过:如果孙权不行,你可以自取。“自取”是什么意思?还是各人理解吧!孙权继承兄长孙策执政以后,张昭继续任长史。后人所说的“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也反映出张昭地位的重要。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曹操率军南下征伐刘表,正赶上刘表死了,他的继位的儿子刘琮率领全州投降了。刘备本来已经不是很得刘表信任,刘琮投降,也没有通知刘备,刘备很快被曹操击溃。面对这样一种有利的形势,别说是曹操,换成任何一个诸侯都会是顺势拿下江南。本来,江南的东吴占优势的是水军,荆州的投降,让曹操得到了水军,可以说,东吴面对乘胜利之势而来的曹操,已经没有了丝毫优势。这时候,孙权召开朝廷会议,张昭主张投降曹操。在鲁肃和周瑜的建议下,孙权没有投降,而是任命周瑜为大都督,联合刘备抗击曹操,终于在赤壁打败了曹操。又因为瘟疫的流行,曹操不得已退回到了北方。从此以后,张昭虽然顶着第一大臣的头衔,可是已经不再受信任。

后来,孙权成为吴王,决定设置丞相一职,大家的意见都倾向于张昭。孙权说:“当今天下战事很多,执掌统理工作的人责任重大,并非用来优待人的东西。”后来丞相去世,职务出现空缺,百官又推举张昭。孙权说:“我哪里是对子布(张昭字)吝啬呢?丞相的事务繁杂,……这不是用来照顾他的办法。”结果顾雍当了丞相。张昭能够被百官推荐,绝不仅仅是凭资历,其能力当一个丞相绝对没有问题。可是,在这儿却成了照顾和优待。

张昭不被“照顾”和“优待”,起因就是因为这次劝孙权投降。《三国志》注引《江表传》记载说:“孙权当上皇帝,宴请百官,说能有今天都是因为周瑜的功劳。张昭也想说几句颂扬功德的话,可是还没有等到开口,孙权说:‘如果按照张公你的计策,我今天已经是讨饭吃啦!’张昭非常惭愧,吓得跪在地上流汗。张昭这个人忠心,虽然性情急躁,但能够保持着大臣的礼节,孙权也非常敬重他。然而,孙权所以不相信张昭,就是因为当初反对周瑜、鲁肃等人要抗拒曹操的意见。”

这段话包含着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张昭不被信任,就是因为赤壁战前劝孙权投降;二是孙权能够称王、称帝,就是因为赤壁战打败了曹操打下了基础。换一种方式理解问题,张昭劝孙权“迎曹公”,就是劝孙权放弃自立,也就没有了以后的称王、称帝。这就是张昭遭贬的主要原因。

本文没有替张昭鸣冤的意思,只是探讨张昭遭贬的原因。相反,在赤壁大战前夕,孙权、周瑜、鲁肃等人不畏强敌,奋起反击,这种豪气凌云的壮志,才是大丈夫的英雄本色。每当读到这段史实,想起这些人,都会让人心生感念而肃然起敬。可惜,周瑜死后,东吴走向平庸。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曹操进攻濡须,孙权投降了曹操。这时候东吴面临的形势,根本就没有赤壁大战前那般严峻,孙权在这个时候却做出了投降的决定。尽管这时候的投降和当时的投降结果可能不一样,但既然投降,其性质就没有区别,尤其是气节方面,就更是难以言说,真不知道这时候的孙权是如何面对张昭的?

《江表传》还记载,孙权说张昭劝他投降曹操,是只顾自己和妻子儿女,因而对他是大失所望。实际上,张昭劝孙权投降,令人失望不假,说是完全为自己着想则不一定。当时的情况,西川的刘璋已经决定投降,刘备已经没有了地盘,孙权投降,就意味着全国的统一,张昭的官职爵位,又能够大到哪里去?在东吴,除了周瑜,谁又能和张昭相比?

由此再回头说荀彧和费诗,恐怕这些人都不是为着自己的官位爵禄,如果是为了自己,无论是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还是求一个“水涨船高”,他们都应该是积极推动主子称王称帝。他们所以没有这样做,恐怕还是为了主子的长远利益。看起来,不管是纷争年代多么需要人才,也不管是有为君主多么的会使用人才,任何人触及了君主那根最为敏感的神经,都会遭到君主的忌恨。这应该也是三人的悲情之处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清朝皇帝吃饭有哪些规矩?皇帝吃剩的饭菜怎么办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清皇室源起于东北满族,因此在饮食上沿袭了东北满族的饮食习惯,每天只吃两顿正餐,称为早膳和晚膳。早膳一般在早上六点至八点半进行,晚膳在十二点至下午两点进行,夏秋两季则提早一个小时。两顿正餐之后,各加一顿小吃,时间不固定,如果皇帝临时想吃什么,就随时传人送上。按照清宫规制,宫中的膳食机构内内务府和光禄寺

  • 解密:假颠不痴的谋士司马懿到底有何过人之处?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三国历史上有大志向的人很多,比如三国三巨头,曹操孙权刘备,这些人称帝称王建功立业足可以功垂后世。不过和司马懿相比,这些人似乎小巫见大巫,因为他们具备的优点司马懿都具备,而且在曹魏功臣良将当政的时期,司马懿能够异军突起,的确非他人可比。下面讲一个故事:曹真死后,儿子曹爽由于司马懿德高望重,又是自己的前

  • 一代大唐传奇:何人单骑闯敌营吓退二十万叛军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郭子仪是历史上有名的唐朝大将,为平定安史之乱立下了汗马功劳。公元765年,曾为唐朝节度使的仆固怀恩唆使回纥和吐蕃两族的首领对唐朝发动叛变。二十万大军气势汹汹大举向唐都长安进攻,一直打到长安北边的泾阳。长安危在旦夕,朝野上下一片慌乱。这时,郭子仪正在泾阳镇守,但他只有两万多军队,与敌军人数差距太大了。

  • 谁是大隋朝的第一名将?大隋第一名将的惨痛人生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581年,早已控制了朝政的总理杨坚接受了静帝的禅让,正式登基称帝,改国号为大隋,而作为开国皇帝的杨坚在死后被世人称为隋文帝。文帝当了老板,兄弟杨素很快被提升为监察部部长兼中央办公厅主任(御史大夫),背靠大山,手握重权,杨素在政坛的地位已令文武百官可望而不可及。杨部长在官场上是一路升迁、春风得意,但这

  • 解密:建安七子中的孔融曾狂妄的让谁改姓氏?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孔融是建安七子之首,诗词文章自然很高。不过因为骄狂的毛病,也给他惹来不少麻烦。不仅喜欢醉酒,喜欢借机会讽刺当权者,就是对于自己的手下人孔融也不放过。狂士孔融曾逼人改姓。那时候孔融坐镇北海,当然是座中客常满,樽中酒不空了。此时手下有个人名叫氏仪的县政府办事人员,因为办事伶俐,时常得到大家的认可。有一次

  • 揭秘:后汉历史上何人一生只为扫平天下不平事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陈蕃出身于汝南世家,祖父已是太守级别的高官,所以他有条件读书,甚至还有一间书房,很自由,对于现代人来讲真的是奢侈啊。十五岁时,他被父辈薛勤发现房间特别脏,小小地批评了一下,没想到陈蕃语出惊人:“大丈夫在世,应该扫除天下不平事。”一个十五岁的小伙子,能说出这样的话来,很不简单。汉末隐然有大乱的趋势,天

  • 麒麟阁第一功臣霍光家破人亡?而他却富贵终身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麒麟阁十一功臣没卫青,汉武帝麒麟阁十一功臣之首,云台阁凌烟阁麒麟阁

    平心而论,大汉酷吏张汤虽然手段有点过头,但是他本人生活作风还是很简朴的,尤其像他这样能被汉武帝视为左膀右臂级别的官员,竟然在死后只有五百金家产,当真是让人感慨。张汤的被诬陷致死让他儿子多长了心眼。张安世在张汤死后,在皇帝的授意之下,出任郎官。张安世明白父亲的死虽然可怜,却也与性格有关,于是,他一生小

  • 班婕妤:最具皇后美德的她,为何斗不过妖女?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才人美人婕妤昭仪,班婕妤为什么会失宠,班婕妤

    汉成帝刘骜这人不算聪明,但他喜欢有才的女人。许皇后就比较有才,文采不错,但没什么思想,有才也只是小才。班婕妤却不是小才,她是汉代杰出的女辞 赋家,梁代钟嵘认为在百年之间只有她一人而已。班婕妤作品很多,可惜大部分已经亡佚,现存只有三篇,即《自伤赋》、《捣素赋》和一首五言诗《怨歌行》,亦 称《团扇歌》。

  • 揭秘:在天下大定之后隋文帝如何对待功臣?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隋文帝的评价,汉朝天下打一历史人物,隋文帝得天下容易

    公元581年二月,隋代北周,隋文帝成为隋朝开国之君。都说一朝天子一朝臣,那些前朝旧臣怎么办?有功之臣生了骄傲心怎么办?平民百姓们能得到什么实惠,让他们记住新朝的恩德?前文说过,庾季才李穆卢贲等人都是立过大功的,当然得封赏,但怎么才能真正赏到位?虽说庾季才为他选定大日子,也是第一个劝他称帝的,但是相比

  • 被父皇看低,被王妃毒死的苦命亲王是何许人?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本宫不死尔等终究是妃,贾府做了王妃,宽仁亲王

    杨坚共有五个儿子,这五个儿子都挺有才能。基本上都可以独当一面,没有那种极为草包的人物。与其他皇帝不同的是,他的五个儿子全都是独孤皇后一人所生,他曾经非常得意地说他们因为是一母所生,所以不可能象其他人一样斗得你死我活。杨坚的话自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他忽略了人性中的贪婪,面对皇权,没几人能不动心,尤其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