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三国时代的三大同僚仇敌是如何了结恩怨的?

三国时代的三大同僚仇敌是如何了结恩怨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1719 更新时间:2023/12/31 21:02:45

一般说来,一个集团就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在三国形成鼎立之势后,这种共命运的情况就更加明显。但是,在一个集团内部,由于局部利益的冲突,同僚之间的关系也会势同水火,彼此视对方为仇敌。且看三国三大同僚仇敌以及他们的仇怨是如何了解的。

甘宁与凌统

甘宁年轻时前去依附刘表,因为得不到刘表的选拔任用,转而依附黄祖,因为同样得不到重用,甘宁来到了东吴。在周瑜和吕蒙的并力推荐下,孙权认识到了甘宁的不寻常之处,对待他和老臣一样。甘宁对孙权献计说:“曹操终究是要篡夺汉朝的。荆州大山连绵,江河流转畅通,实在是国家(东吴)西面有利的形势。刘表这个人思虑短浅,儿子都不长进,不是能够传承父业的人物。主上应该尽早谋取,不可落在曹操的后边。谋取荆州的计划,应当先攻取黄祖。黄祖如今年老昏聩,又很不得军心民心,主上如果现在攻打他,必定能够打垮他。一旦打败了黄祖,再向西占据楚关,大局的趋势就更加广大,然后就可以谋取巴蜀了。”

这和鲁肃的“据江东、除黄祖,进而伐刘表”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看作是东吴的第二版“隆中对”。孙权听从了甘宁的建议,向西进军,最终打败了黄祖,俘虏了他的全部人众。甘宁被授予一支人马,屯驻当口。赤壁大战后,甘宁因为有功,被孙权任命为西陵太守。后来在进攻皖县的战斗中有功,被任命为折冲将军。

凌统的父亲凌操跟随孙策起兵,因为杀敌每每冲锋在前,担任永平县长又有政绩,被升任为破贼校尉。后跟随孙权讨伐江夏,大败敌军前锋,身中流箭而亡。孙权因为凌操为国而死,又因为凌统有好名声,就任命凌统为别部司马,代理破贼都尉,这年凌统只有十五岁。孙权再次征伐江夏,凌统担任前锋,斩杀了黄祖的部将张硕,孙权得以迅速进军到江夏城下。又因为凌统率先攻进了江夏城,凌统被任命为承烈都尉,后升任为校尉。后来在攻破皖县的战斗中有功,被任命为荡寇中郎将。

《吴书》记载说,凌统的父亲凌操是被甘宁射杀的,因此凌统非常怨恨甘宁,甘宁也常常防备着凌统,尽量不和凌统见面。孙权也指示凌统,不得仇恨甘宁。有一回两人在吕蒙的宴会上相遇,喝醉了,凌统就起来舞刀。甘宁也起来,说,我能来一段双戟舞。吕蒙说:“你甘宁虽然很有本事,但不如我吕蒙舞得巧。”于是一手拿刀,一手持盾牌,站在中间将他们俩分开。后来孙权知道凌统是想报仇,就命令甘宁带着所属兵士,到半州(今江西九江境内)去驻守。这有点儿像是鸿门宴的情节,项庄舞剑,项伯跟着起舞,樊哙进来,舞剑结束。

《三国演义》说到两人仇怨是怎样结束的呢?在一次战斗中,凌统出战魏国乐进,甘宁陪在孙权旁边观战,凌统战马被射,人落于马下。乐进持枪来刺,被甘宁射中,凌统得以不死。自此两人结为生死之交,不再交恶。文学作品,情节越是曲折越好看,这也是文学的魅力所在。实际情况,一国君主若是观战,不可能是在一箭之地的距离,那样肯定会被乱箭射死,“擒贼先擒王”嘛!由此可知,孙权若真是观战,即便甘宁在身边护卫,其箭也不可能射中乐进。因为孙权不是那种冲锋陷阵的将军。最可能的情况是,有了孙权的命令,凌统是忍下了复仇的念头。凌统是个忠君之人,若不是喝醉了酒,是不会违背孙权的命令的。

有件事可以说明凌统在清醒理智的情况下是可以忍耐的。凌统曾经和都督陈勤一起饮酒,陈勤纵情任性,对参与宴会的人傲慢无礼,凌统纠正他的这种行为,反而被陈勤怒骂,还拐带着骂了凌统的父亲。凌统流下了眼泪,但还是忍了。离开宴席以后,陈勤趁着酒劲儿,在路上继续侮辱凌统,凌统忍无可忍,拔刀砍了陈勤。

陈勤在酒席上骂了凌统的父亲,凌统流泪却没有发作,说明凌统能忍。

凌统能忍、忠君,再加上死得早,这让他对甘宁没有采取进一步的行动。正因为如此,两人都没有因此而获罪,又因为两人都是病死的,也可以算作是善终吧。尤其是凌统,因为死的时候两个儿子年龄小,孙权就把他们纳入内宫抚养,当作自己的儿子一样看待。

刘封孟达

孟达原本是刘璋的属将。刘璋要将刘备迎接入川,派法正和孟达各率兵二千前去迎接。刘备把这四千人都留给孟达,让他驻守在江陵。蜀国平定以后,孟达被任命为宜都太守。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刘备命令孟达从秭归向北进攻房陵。孟达得手后,继续向北进攻上庸。刘备担心孟达难以独自取得胜利,就派遣刘封自汉中沿沔水南下统领孟达的军队。上庸太守率众投降,两人留在上庸。关羽在荆州发起了襄樊战役,多次通知刘封和孟达发兵前来支援,两人以上庸的山区和边郡刚刚依附,不能再让他们生变为理由,拒不接受关羽的命令。关羽失败被杀,刘备为此非常怨恨。

刘封是刘备的义子,年龄虽然不大,却是武艺高强,后来跟随诸葛亮入川,又立有很大功劳,被任命为副军中郎将。攻下上庸以后,刘封又被任命为副军将军,可以说是“权高位重”。不过,刘封这个人刚愎自用,再加上和刘备这种特殊的关系,很难和人相处。孟达呢,也认为自己有才,攻下房陵和上庸有功,所以,两人谁也不服气谁。为此,两人经常争吵,最终结成仇怨。刘封剥夺了孟达出行时的仪仗乐队,这让孟达更加怨恨刘封。

孟达怨恨不满刘封的所作所为,又担心刘备追究不救援关羽的罪行,就写了一封信给刘备,投降了魏国。魏文帝曹丕给了孟达高官厚禄,让夏侯尚、徐晃和他一道进攻上庸的刘封。刘封这个人大概作战还行,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上恐怕确实有问题,他手下的将军申仪也背叛了。刘封战败,逃回了成都。申仪是申耽的弟弟,申耽原来就是上庸太守,投降刘备后,继续留任。刘封一走,申耽也投降了魏国。

刘封回到成都后,刘备果然责备他欺压孟达,又追究他不救援关羽的罪过,于是便赐令刘封自杀。当然,深层次的原因是刘备已经立了亲儿子刘禅为太子,害怕这个刘封将来难以控制,所以在诸葛亮的建议下让刘封死。但是,刘封不能统御孟达,致使孟达叛敌,因而丢失了上庸,这也让刘备杀他有了借口。

说起来,孟达也不是一个宽容之人。魏国将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合并为新城郡,让孟达担任新城太守,让申仪担任魏兴太守。结果是孟达和申仪也不和睦,后来在魏明帝时期,孟达又想叛魏归蜀,被申仪断绝了蜀道,蜀国救兵不至,司马懿攻破了新城,孟达被杀。

魏延与杨仪

魏延和杨仪都是诸葛亮的属下。诸葛亮北伐,魏延统率着先锋部队,兼任着丞相府司马,后来更是因为战功卓著,被提升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而这时期的杨仪,开始为丞相府的参军,后来升任为丞相府的随军长史,留守的长史是蒋琬,就是接替诸葛亮的那个人。魏延作战勇猛,战功卓著,并不是马谡之流能比,诸葛亮让他统领前锋部队自不必说;但这个杨仪也不是一个庸才,他跟随诸葛亮出征,规划军队的分布编排、筹集粮草、以及军队的约束调度,总能够在最快的时间内办理完毕。不过,这两个人却像是两匹烈马,始终不能够拴到一个槽里,连诸葛亮这样能力的人都为此伤透了脑筋。两人相互憎恶,势同水火,到了激烈的时候,魏延甚至要拔刀砍了杨仪。幸亏诸葛亮手下还有一个参军费祎,每逢这种情况,费祎就挡在两人中间,为他们劝解。所以,诸葛亮在世的时候,两人虽然常常吵闹,还没有闹出大乱子。

诸葛亮死后,两人的矛盾终于来了一个大爆发。蜀汉建兴十二年(公元234),诸葛亮病逝于北伐军中,临终前让大军回到国内,并且还安排了撤军次序,就是让魏延断后。魏延认为,不能因为诸葛亮的死而终止了伐魏大事,可以让一部分人护送诸葛亮的灵柩回成都,大军留下来继续伐魏。而杨仪仗着有丞相的临终遗命,根本就不管魏延怎样想怎样做,还在慢腾腾地安排着撤军事宜。魏延一气之下率先撤军向南,军队走过后就烧毁了阁道,还占据了褒谷口拦击杨仪。杨仪这才赶紧撤军,凿山通路,昼夜不停,紧紧地咬住魏延。两人还各自上表后主刘禅,相互指责对方叛逆。由于杨仪手中有丞相的灵柩,魏延的部下觉得魏延没有道理,都逃散离开了魏延,魏延逃跑被杀。

杨仪自认为杀了魏延,带回了大军,这个功劳最大,一定会代替诸葛亮为丞相,却不知诸葛亮早就和刘禅有交代,死后由蒋琬继任。杨仪虽然得到了一个中军师的官衔,却反而没有了实权,做了一个闲人。后来更是时时牢骚,见了谁都要发作一通。费祎前去安慰他,杨仪更是口无遮拦,说了“当时要是把军队交给魏延……”等等真正叛逆的言语,结果被费祎告发,流放到汉嘉郡成了一介平民。更因为上书诽谤被朝廷下令逮捕,无奈自杀。

这两个都想继承诸葛亮为蜀国宰相的人,也可以说是殊途同归吧!这六个人注定了是三对冤家?《三国志》把他们每一对都放在同一卷里写。孟达没有传,干脆就直接写在《刘封传》里面。所以说这人看事情要看你把眼光定位在什么地方,假如那眼里只有一个仇敌,其他的什么都看不见,也可能你的志向目标也就是一个人那般大小。相反,你如果是把目标定的远大,真正能够做到胸怀天下,又怎会容纳不了一个同僚!所以说,既为同僚,虽然有矛盾,甚至是有仇,是不是能够从凌统身上学到点儿什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盘点:三国历史上的三大谏主缓上大位的悲情臣子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上敢于直言进谏的忠臣,中国历史上敢于直谏的人,敢于进谏的忠臣

    三国时期的所谓关东诸侯,其本质上都是军阀,在那个“有枪就是草头王”的年代,他们也都是以王者自居。但是,由于天下还有一个有其名无其实的皇帝汉献帝,还因为相互之间的制约利用,这王号或者是皇帝之名还不敢公然打出。而当他们觉得时机成熟的时候,这先称王再称帝的心思就有点儿昭然若揭,其表现也就有点儿急不可待了。

  • 清朝皇帝吃饭有哪些规矩?皇帝吃剩的饭菜怎么办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清皇室源起于东北满族,因此在饮食上沿袭了东北满族的饮食习惯,每天只吃两顿正餐,称为早膳和晚膳。早膳一般在早上六点至八点半进行,晚膳在十二点至下午两点进行,夏秋两季则提早一个小时。两顿正餐之后,各加一顿小吃,时间不固定,如果皇帝临时想吃什么,就随时传人送上。按照清宫规制,宫中的膳食机构内内务府和光禄寺

  • 解密:假颠不痴的谋士司马懿到底有何过人之处?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三国历史上有大志向的人很多,比如三国三巨头,曹操孙权刘备,这些人称帝称王建功立业足可以功垂后世。不过和司马懿相比,这些人似乎小巫见大巫,因为他们具备的优点司马懿都具备,而且在曹魏功臣良将当政的时期,司马懿能够异军突起,的确非他人可比。下面讲一个故事:曹真死后,儿子曹爽由于司马懿德高望重,又是自己的前

  • 一代大唐传奇:何人单骑闯敌营吓退二十万叛军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郭子仪是历史上有名的唐朝大将,为平定安史之乱立下了汗马功劳。公元765年,曾为唐朝节度使的仆固怀恩唆使回纥和吐蕃两族的首领对唐朝发动叛变。二十万大军气势汹汹大举向唐都长安进攻,一直打到长安北边的泾阳。长安危在旦夕,朝野上下一片慌乱。这时,郭子仪正在泾阳镇守,但他只有两万多军队,与敌军人数差距太大了。

  • 谁是大隋朝的第一名将?大隋第一名将的惨痛人生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581年,早已控制了朝政的总理杨坚接受了静帝的禅让,正式登基称帝,改国号为大隋,而作为开国皇帝的杨坚在死后被世人称为隋文帝。文帝当了老板,兄弟杨素很快被提升为监察部部长兼中央办公厅主任(御史大夫),背靠大山,手握重权,杨素在政坛的地位已令文武百官可望而不可及。杨部长在官场上是一路升迁、春风得意,但这

  • 解密:建安七子中的孔融曾狂妄的让谁改姓氏?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孔融是建安七子之首,诗词文章自然很高。不过因为骄狂的毛病,也给他惹来不少麻烦。不仅喜欢醉酒,喜欢借机会讽刺当权者,就是对于自己的手下人孔融也不放过。狂士孔融曾逼人改姓。那时候孔融坐镇北海,当然是座中客常满,樽中酒不空了。此时手下有个人名叫氏仪的县政府办事人员,因为办事伶俐,时常得到大家的认可。有一次

  • 揭秘:后汉历史上何人一生只为扫平天下不平事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陈蕃出身于汝南世家,祖父已是太守级别的高官,所以他有条件读书,甚至还有一间书房,很自由,对于现代人来讲真的是奢侈啊。十五岁时,他被父辈薛勤发现房间特别脏,小小地批评了一下,没想到陈蕃语出惊人:“大丈夫在世,应该扫除天下不平事。”一个十五岁的小伙子,能说出这样的话来,很不简单。汉末隐然有大乱的趋势,天

  • 麒麟阁第一功臣霍光家破人亡?而他却富贵终身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麒麟阁十一功臣没卫青,汉武帝麒麟阁十一功臣之首,云台阁凌烟阁麒麟阁

    平心而论,大汉酷吏张汤虽然手段有点过头,但是他本人生活作风还是很简朴的,尤其像他这样能被汉武帝视为左膀右臂级别的官员,竟然在死后只有五百金家产,当真是让人感慨。张汤的被诬陷致死让他儿子多长了心眼。张安世在张汤死后,在皇帝的授意之下,出任郎官。张安世明白父亲的死虽然可怜,却也与性格有关,于是,他一生小

  • 班婕妤:最具皇后美德的她,为何斗不过妖女?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才人美人婕妤昭仪,班婕妤为什么会失宠,班婕妤

    汉成帝刘骜这人不算聪明,但他喜欢有才的女人。许皇后就比较有才,文采不错,但没什么思想,有才也只是小才。班婕妤却不是小才,她是汉代杰出的女辞 赋家,梁代钟嵘认为在百年之间只有她一人而已。班婕妤作品很多,可惜大部分已经亡佚,现存只有三篇,即《自伤赋》、《捣素赋》和一首五言诗《怨歌行》,亦 称《团扇歌》。

  • 揭秘:在天下大定之后隋文帝如何对待功臣?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隋文帝的评价,汉朝天下打一历史人物,隋文帝得天下容易

    公元581年二月,隋代北周,隋文帝成为隋朝开国之君。都说一朝天子一朝臣,那些前朝旧臣怎么办?有功之臣生了骄傲心怎么办?平民百姓们能得到什么实惠,让他们记住新朝的恩德?前文说过,庾季才李穆卢贲等人都是立过大功的,当然得封赏,但怎么才能真正赏到位?虽说庾季才为他选定大日子,也是第一个劝他称帝的,但是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