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蔡襄:宋朝有名的谏官,揭秘其生平经历

蔡襄:宋朝有名的谏官,揭秘其生平经历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885 更新时间:2024/2/19 5:13:10

蔡襄:宋朝有名的谏官,揭秘其生平经历,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各位读者就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了解吧!

蔡襄19岁即以开封府乡试第一的成绩考取进士,名动京师,历任西京留守推官、知谏院、知制诰等职,以正直端方、敢于言事的特点孑然独立于士林,不入时流。景祐三年(1036年)冬,范仲淹因弹劾宰相吕夷简获罪,落职饶州(今江西鄱阳县),欧阳修、余靖、尹洙三人轮救,结果都步范仲淹后尘被贬出京城。当时,蔡襄还只是个小小的西京留守推官、馆阁校勘,资历尚浅的他却公开站出来仗义执言,作组诗《四贤一不肖》,称颂范、欧、余、尹为“四贤”,臭骂在范仲淹贬官时推波助澜的谏官为“不肖”。蔡襄这一组诗洋洋洒洒,气势磅礴,京城内外,士人争相传阅,一时洛阳纸贵。

庆历三年(1043年),蔡襄与欧阳修、余靖、王素等四人,被宋仁宗任命为知谏院,出任谏官,这给了正直无私的蔡襄一个施展才华、报效国家的平台,他更加执著于上书言事,匡时济世。蔡襄生活的时代,北宋王朝已经有了七八十年的发展,朝廷承平日久,许多旧的制度已经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积弊丛生,危机四伏。当时灾情频发,京东旱灾、江淮蝗灾、秦州地震,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忧心如焚的蔡襄向宋仁宗上奏,认为灾害连连,是因循守旧、人事不修的结果,他要求宋仁宗自我反省,更加勤政务实,树立朝廷威信。此奏一出,闻者悚然,把当时朝廷内外的大臣们吓出一身冷汗。

庆历四年,开宝寺发生火灾,安奉佛牙舍利的灵感塔被毁,朝野震惊,许多宫人甚至烧炙手臂,剃去头发,表示对佛的崇敬归命。宋仁宗也信佛,深感惋惜,他安排人把灵感塔地宫中所藏佛牙塔移入内宫供养,并计划重新建塔安奉。蔡襄听说后,极力反对,他上书说舍利若真有灵性的话,那它为什么连自己居住的房子都保护不了呢?他不但把宋仁宗重修佛塔的想法嘲笑了一番,还认为不修人事、专信佛法,那是以人力逆天意,本末倒置,劳民伤财。蔡襄的话,掷地有声。好在宋仁宗心怀仁慈,除了继续潜心佛法、关爱舍利之外,对蔡襄的话,倒也没怎么计较。

蔡襄生性刚直,不仅敢说,而且敢做,不管是在谏官任上,还是在其他岗位上,“忤旨”、“抗上”,对于他来说,简直是家常便饭。蔡襄工于书法,为当时第一,深得宋仁宗的喜欢。皇祐六年(1054年),宋仁宗最宠幸的妃子张贵妃病逝,宋仁宗悲痛不已,随即高规格为其治丧,比如追封她为温成皇后,立忌、酌献、立庙、建陵、立志等。后来,要在墓前立“温成皇后碑”,碑文已经拟好,需要找一位书法高手来执笔,宋仁宗立马想到了蔡襄。蔡襄本来就对宋仁宗高规格为张贵妃治丧心怀不满,曾多次上疏谏阻,当皇帝让他书写墓碑的旨意下达后,他便以“此待诏职也”为由,一口回绝了宋仁宗,让本身处于悲痛之中的宋仁宗更加不快。

后来,蔡襄出任知制诰,当上了宋仁宗的秘书,负责起草诏令。历代秘书岗位都是前途无量的美差,只要顺从了领导的旨意,出将入相几乎指日可待。蔡襄却一点也不懂得珍惜岗位资源。参知政事梁适,因结交内侍当上了宰相,遭到御史的多次弹劾,梁适的追随者上书宋仁宗,说如今御史滥用职权,而宰相却动辄得咎,以后谁还敢当宰相?左右为难的宋仁宗,一面听从御史谏言,把梁适罢相,又以弹劾材料中有风闻之词为由,把御史贬出京城。当宋仁宗安排蔡襄起草贬御史的诏书时,蔡襄却认为风闻之言也可参考,御史不必担责,竟然拒绝起草诏书,致使宋仁宗作出决定后,却无法完成诰命手续。不过,奇怪的是,这样一个处处作对、常常让皇帝不快的人,宋仁宗非但没有贬他的官,降他的职,反而对他格外厚遇,曾感叹说“有子如此,其母之贤可知”,主动给蔡襄母亲赏赐帽子、披肩之类的珍贵服饰,亲笔书写“君谟”二字,安排特使拿着诏书,专程送达蔡襄家里。嘉祐五年(1060年),宋仁宗还提拔他为翰林学士、权三司使,掌管全国财政大权,可见宋仁宗对他的赏识。

遗憾的是,嘉祐八年,试图振兴国家的宋仁宗因病去世,宋英宗继位。按宋朝的用人习惯,翰林学士、权三司使是参知政事即副宰相的热门人选,像后来的宰相丁谓,就是由权三司使、参知政事而至宰相高位的,若无意外,蔡襄是极有可能成为宰执大臣的。事实也接近可能,当时蔡襄与欧阳修齐名,都以刚正不阿著称于士林,宰相韩琦极力向宋英宗推荐欧阳修和蔡襄为参政大臣。然而,宋英宗毕竟不同于宋仁宗,他用了欧阳修为参知政事,却没有提拔蔡襄,因为蔡襄太敢说太敢做,作为权力通天的皇帝,怎么会愿意在自己身边安置一个“火药桶”呢?怎么会放弃至高无上的权力来主动接受下级的监督呢?除了那个希望有所作为、争当中兴之主的宋仁宗。当蔡襄意识到说话的环境已经大不如前时,不禁心灰意冷,他向宋英宗请求外调杭州,宋英宗立刻就批准了。韩琦觉得非常奇怪,对宋英宗说,以往翰林们请求外调,必须请求数次才予以准许,蔡襄怎么一请即允呢?礼数是否过于简单?宋英宗却反问道:“倘若蔡襄不继续请求外调,怎么办呢?”

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蔡襄出知杭州,两年后便在任上抑郁而终,年仅56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慈禧曾经很宠爱珍妃?这其中发生了什么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慈禧曾经很宠爱珍妃吗?这其中发生了什么故事?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各位读者就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了解吧!慈禧为了能够继续控制光绪,强迫他立自己的侄女叶赫那拉氏为皇后。不仅如此,慈禧也没有选光绪喜欢的两个女子为妃,却将另两个姐妹分别封为瑾嫔、珍嫔。婚后初期的光绪帝那是相当的郁闷,不仅皇

  • 与魏征齐名的谏臣马周,最后结局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与魏征齐名的谏臣马周,最后结局是什么?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各位读者就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了解吧!魏征和李世民,这君臣俩一个爱提问题,一个爱听问题,都达到了没心没肺的终极境界。然而,让人大跌眼镜的是,魏征去世后没几天,李世民就做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亲自砸掉了魏征的墓碑,还把已经答应许

  • 历史上多尔衮为何不自己当皇帝?真相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多尔衮,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清太宗皇太极之弟。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当然,多尔衮也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在朝廷中间,他的手中既掌握了兵权,又掌握了政权。同时,多尔衮也具有当皇帝的条件与能力。首先他在掌握朝政期间,通过自己的政策以及在武功方面的功勋,打进了关内,将都城定在了

  • 历史上有几位木匠皇帝?分别是哪些人?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皇帝是中国帝制时期最高统治者的称号。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在明朝历史上,明熹宗朱由校是一个比较有特点的皇帝。他心灵手巧,对制造木器有极浓厚的兴趣,凡刀锯斧凿、丹青髹漆之类的木匠活,他都要亲自操作。他手造的漆器、床、梳匣等,均装饰五彩,精巧绝伦,出人意料。因此,明熹宗朱由校也被后人

  • 汉昭帝皇后是最小的太皇太后 独居后宫竟达40年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她是西汉的第十位皇帝汉昭帝刘弗陵的皇后,她的祖父是当时权倾朝野的大将军,而她作为霍家最合适的人选被推上争权的政治舞台,她的一生被卷进了无休止的朝野政治争斗当中,虽然身居尊贵之位,却一生独自幽居清冷的后宫,了却余生。在她六岁年,她的外祖父便把她送进了皇宫给年仅11岁的皇帝刘弗陵当妃子,只可惜尊荣的生活

  • 纸张发明者蔡伦:也曾被皇后当枪使摧残人权?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作为中国人,最骄傲的莫过于咱中国有四大发明,个个改变世界。虽然说传着传着,到最后变了点味儿,但是在某些场合表示表示祖先阔还是可以的,就如造纸术,想想都觉得美妙。不过,造纸术虽然美,造纸也造福万世,但据说发明这纸的蔡伦真的不怎么的。倒不是拿人家身份说事,那是没办法的事,只是说,他也做了一些见不得光的阴

  • 揭秘:历史上最仁慈皇帝老婆红杏出墙都不忍杀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初即位时,由冯太后临朝称制。拓跋宏秉性孝谨,政事无论大小,都先禀明太后。拓跋宏本后宫李夫人所生,由冯太后抚养成人。冯太后坚守子贵母死之制,除赐死储君拓跋宏的亲母李氏以外,甚至诛戮了李氏全族。拓跋宏终生都不知自己为谁所生,但他自幼在冯太后身边长大,视祖母如生母一般。拓跋宏从懂事起便在母

  • 《李卫当官》之:揭开历史中真实的李卫身份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13年前,也就是2002年一部名为《李卫当官》的电视剧火遍大江南北,剧中那位由徐峥饰演的李卫更是深得观众们的喜爱,此后又推出了《李卫当官2》、《李卫当官3》等续作。《李卫当官》系列讲述的是康熙年间江南遭遇洪灾,出身贫寒的小混混李卫在逃难时,机缘巧合之下结识了奉命赈灾的四贝勒胤禛。因李卫机敏过人,得到

  • 名冠诸侯 连汉高祖刘邦竟也是信陵君的铁杆粉丝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春秋战国时期群雄逐鹿,力量与智慧角逐、勇武与阴谋的争斗,各路英雄豪杰竟相登场,诸如纵横捭阖的苏秦、张仪,用兵如神的孙吴、吴起,忠勇仗义的专诸、荆轲,还有战国四公子、战国四名将等人。但若论个人魅力,无逾信陵君者。司马迁在《史记》中曾称赞他“名冠诸侯”、“万古希声”。就连一向待人傲慢无礼的汉高祖刘邦也对

  • 鱼肠剑在手!刺王僚的专诸竟是“惧内”的第一人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中国古时候称妻子为内人,所以人们便把丈夫惧怕妻子称为惧内。古来近来惧内的人不在少数,诸如定鼎东南的东晋开国元勋王导,出将入相的大隋靠山杨素(关于杨素,请见由[甜心即可]撰写的《他才是大隋的靠山!后世却称其为乱国奸臣》一文),扫倭荡寇的爱国将领戚继光等人,但如果根据现有文献记载,那么史上惧内的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