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解密:让刘备自叹辜负了他的位蜀国叛将是谁?

解密:让刘备自叹辜负了他的位蜀国叛将是谁?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1513 更新时间:2023/12/13 6:31:45

作为一名杰出的政治人物,适当的虚伪是必须的,特别是在三国这个乱世中,绝对的正直是成不了大事的。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开始喜欢刘备这个人物。也许他没有曹操的霸气,没有公瑾的用兵,没有诸葛的远谋,但他依然有着非凡的魅力,让我着迷。

也许有人会问我喜欢刘备什么地方?是他的仁义?是他的对汉室的忠心?还是什么别的?其实,历史上的刘备远没有演义中所描写的仁义,也远没有演义中所描写的那么懦弱,甚至他还没有匡复汉室之心。著名的鞭笞督邮的重大暴力案件也是刘备所为(个人感觉很有陶渊明的味道)~也许正如喜欢曹操的朋友一样,喜欢刘备也许三言两语更本说不清。喜欢一个人也许是全方面的,但我不想写一堆长篇大论的空洞之文。我只想从黄权谈谈刘备的为人

也许还有人会问蜀国人才那么多,为什么单单选择黄权这个人。这是因为黄权在我心中比较特殊。那就是他不像关羽张飞一样,生下来就是忠义之士,而且又恰恰跟了刘备。

现在有不少朋友批评刘备为人虚伪,这我也不否定。虚伪是政治家的一种手段。但不知何时刘备的所有所为都是虚伪之为?我们进入正题,有请黄权出场。

黄权何许人也?“黄权字公衡,巴西阆中人也。少为郡吏,州牧刘璋召为主簿。”在刘备入蜀前黄权是刘璋的主簿。“时别驾张松建议,宜迎先主,使伐张鲁。权谏曰:‘左将军有骁名,今请到,欲以部曲遇之,则不满其心,欲以宾客礼待,则一国不容二君。若客有泰山之安,则主有累卵之危。可但闭境,以待河清。’”可见刘备入蜀黄权是持反对意见的,原因是刘备有骁名。李贤注说“骁,枭”二字通用。也就是说刘备是枭雄。

黄权是说刘备有野心,也就是说刘备虚伪。这与时下一些对刘备的批评几分相似。“及先主袭取益州,将帅分下郡县,郡县望风景附,权闭城坚守,须刘璋稽服,乃诣降先主。先主假权偏将军。”黄权在最后时刻还拚死抵抗,直到刘璋投降才降先主。“及曹公破张鲁,鲁走入巴中,权进曰:“若失汉中,则三巴不振,此为割蜀之股臂也。”於是先主以权为护军,率诸将迎鲁。”可见夺汉中的计策是黄权出的。刘备在这里对这个宁死抵抗的敌人授予官职,并且对他的计策深信不疑。确实达到了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境界。

夷陵之战是刘备政治生涯的悲剧结局。在这场战争前,黄权劝谏:“吴人骠悍善战,而且我们是顺流而下,容易进攻却难以退却,我请求您允许我作为先驱去试探敌人虚实,陛下应该在后面坐镇。”可惜刘备没有听从。不过,刘备还是比较重用黄权,任命他为镇北将军,让他督帅江北的军队防御魏军。

刘备在江南作战,和吴国军队在夷陵相持。吴国的前线大将是陆逊,他开始采取坚守的策略,待刘备懈怠时突然对刘备的营寨发起攻击。刘备大败,只好退回到永安(原名鱼复)。由于刘备败退走的是旱路,舟船已经全部舍弃,黄权的江北军返回蜀国的退路完全被切断了。黄权没法回蜀国了,只好率领人马投降了魏国。

封建时代是家族为单位的社会结构,有功时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有重罪时也是要株连家族。黄权投降了魏国,有关部门按照法律,报告刘备说要收捕黄权的妻子儿女。刘备却说:“是我辜负了黄权,而黄权没有辜负我。”于是不但没有治罪,对待黄权家人还和以前一样。

而黄权在投降魏国后,“蜀降人或云诛权妻子,权知其虚言,未便发丧,汉魏春秋曰:文帝诏令发丧,权答曰:‘臣与刘、葛推诚相信,明臣本志。疑惑未实,请须后问。’后得审问,果如所言。”蜀国有些降魏之人说黄权的妻子儿子已经被诛杀了,但黄权没有相信,说:“臣与刘、葛推诚相信,明臣本志。疑惑未实,请须后问。”(说的太好了,就不翻译了,实在赶不上他的文采)后来审问得知事实确实如此。试想黄权这么一个看出刘备虚伪的人,竟能说出“臣与刘、葛推诚相信,明臣本志”。这需要多么和谐的君臣关系呢?刘备军团的君臣之间的融洽关系可见如此。

黄权在魏国官至车骑将军,死于魏正始元年(公元240),在魏国有十八年时间。黄权在魏国官位步步高升,却始终不忘记他的起步始于蜀国,这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去国而不忘恩负义之人啦!一个忘恩负义之人能够一时得意,却不会长时间得济,因为那样的人可以为人一时之用,却不会得到人们内心的敬重。相反,掌权者可以用他,其内心却会是厌恶的。纵观黄权投降魏国后的所作所为,完全值得刘备给予应有的尊重。

联想到西汉汉武帝时著名的李陵之案(李陵讨伐匈奴,奋死抵抗。结果最后汉武帝因为听信谗言,误以为李陵降匈奴把李陵全家杀害。李陵一气之下降了匈奴)我们不能不说刘备在处理君臣关系上确实做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我也有理由相信刘备在对待自己的臣下确实是做到了“推诚相信”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那个认为自己跟了虚伪的刘备的黄权说出那番肺腑之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解密:刘备白帝城托孤有没有想过要杀掉孔明?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面对刘备白帝城托孤,假如孔明当时头脑一热,说一句什么“我怕干不好哦”之类的,他就出不了白帝城了。刘备白帝城托孤,不但但托孤给诸葛亮,最后又把刘禅托付给赵云,可见刘备的内心的想法。演义中的刘备被突出以“仁”,但却无帝王之才首先,关羽命丧,执意东征,致使数十万大军战死沙场,重义轻国,仁义何在?其次,御驾

  • 刘备伐吴背后的难言之隐:不止因为义弟关羽被害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关于刘备伐吴的对错和真实想法,现在网络上的说法很多。那刘备的真实态度到底如何呢?一起来分析一下。刘备在他的戎马生涯中同老战友关羽张飞建立起了非常非常浓厚的友谊,且不说《三国演义》里的渲染,仅从正史的描绘来看,我们都足以相信刘备会为了两位情同手足的老部下的死而拿刀子去同孙权拼命。还有,自从和孙权结盟以

  • 揭秘皇帝入洞房的不同 妃子光着身子被裹进被子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程序与民间一样 皇帝找老婆与民间在程序上并没有两样,一般也要遵守《礼记》中约定的“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告期、亲迎。不同的是,仪式更为隆重和讲究。为了娶媳妇,皇帝也要给老丈人家送彩礼,但不是亲自去,而是派适合的臣子去,也不会亲自去迎娶,而是让老婆娘家人送上门。这彩礼对皇帝的老丈人来说,是

  • 解密:汉文帝为何选择将汉惠帝的几个儿子诛杀?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刘邦是个猛人,他在位期间,功臣杀了不少,目的无非是保住自己的汉家江山。过河拆桥的人天底下多了去了,也不差他一个。但是实在要说的话,就是有些人实在是死得太冤,比如韩信,比如彭越,但政治往往就是无情的代名词。就如多年之后,他自己的嫡孙全部都被屠杀是一样的道理,出来混的,迟早都是要还的。公元前180年,西

  • 吕贤基是文臣带着李鸿章打仗最后死在太平军之手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或许很多人都知道李鸿章追随曾国藩,在湘军中历练,而后另立门户,成立淮军的事儿。但是,或许很少有人知道李鸿章军事生涯的起点在哪里?事情自然还是要从太平天国洪杨之乱说起,1853年2月,已经拿下武昌的太平军顺江而下,攻陷安徽省城安庆,杀死皖抚蒋文庆。3月1日,还不知道蒋文庆已死的咸丰皇帝命工部左侍郎吕贤

  • 号称人中吕布的战神 为何会怕张飞不敢接招?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吕布与张飞同为三国期间的名将,并且都是武功超群绝伦、鹤立鸡群之辈。为何这篇文章会有吕布怕张飞之说呢?难道吕布的武艺不及张飞,所以才惧怕于他,非也!虽则两人都是三国期间排行前五位的虎将,可是若要真实论起武艺来,恐怕仍是吕布技高一筹的。君不闻:“人中吕布,马中赤兔”,这是“三国演义”当中,最强档的疆场组

  • 细数崇祯身边以身殉国的忠臣良将 数量还真不少!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大明王朝的覆亡,是令人慨叹的。然而,有些专家说,明朝的灭亡,那是腐朽的王朝已经走向了没落,明亡清兴,新陈代谢、王朝更替,中华民族则完成了一次华丽蜕变,又重新焕发了新的生命力、新的光芒和色彩。以至于,对于崇祯自缢殉国一节,不无揶揄地说,崇祯帝搞得众叛亲离,到了最后时刻,只有一个小太监陪在身边,真正的孤

  • 中国史上唯一一位坐过监狱的皇帝是刘病已?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汉宣帝刘询(公元前91年—前49年),原名刘病已,汉武帝刘彻曾孙,西汉第十位皇帝,公元前74年至前49年在位。他统治时期,社会稳定,史称“宣帝中兴”。汉宣帝以一个受苦之身,开拓了一个中兴之世。他设立西域都护府,标志着中央政权第一次对西域的实效管辖;利用匈奴内讧使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开启了以朝贡体系和

  • 最仁义父亲乔玄:为何任由绑匪撕票自己亲子?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相信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江东有两个大美女,大小二乔,她们是乔玄之女,但是事实上此乔玄并不是大家所知的周瑜的岳父。他字公祖,是梁国睢阳——现在的河南商丘人,东汉名臣,不怕大将军梁冀,是个硬骨头。汉桓帝末年,担任度辽将军,保境安民,击败鲜卑、南匈奴、高句丽侵扰,做了不少实事。灵帝时代,他担任司徒

  • 孙盛为什么仅凭一件事就预言曹魏王朝的短寿?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话说古代的人一般都比较迷信,特别是当权者,更是信奉神灵护佑。如果有人敢口出狂言说自己短寿或自己的王朝命不久矣,岂不是要酷刑伺候,五马分尸都不为过。可是就有智者敢以小见大,一斑窥豹,很不幸的是还真应验了。此事还要从曹操的死说起。当年,曹操去世,第二天曹丕掌权,不久他就迎来了自己的生日,为了庆祝,让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