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唐太宗废掉李承乾之后重新立的太子是谁?为何不是李恪?

唐太宗废掉李承乾之后重新立的太子是谁?为何不是李恪?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胖次 访问量:706 更新时间:2023/12/10 13:49:30

太子,是中国古代帝王的继任者的称谓,被定为王位、皇位继位者的人让我爱历史网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

李世民登基后,立八岁的李承乾为太子,但最终李承乾却因为忌惮同样深得父亲宠爱且怀有谋嫡之心的胞弟李泰,于是打算先下手为强,起兵逼宫,失败后,被废黜太子之位,流放外地。

为了保全爱子,以“泰(李泰)立,承乾(李承乾)、晋王(李治)皆不存,晋王立,泰共承乾可无恙也”这理由立李治为皇太子。

但其实唐太宗李世民当初也曾想立李恪为太子,李恪善骑射,文武双全,贞观十七年,就曾被提名为二次立储人选,那么最终为何却没有当上太子,而被李治后者居上呢?

还是有一些缘由的,以下一更简单的分析,若有疏漏之处,还请补充!

我们都知道,古代封建继承制度一般都是立嫡,立长。

李世民的14个儿子,只有李承乾、李泰、李治三人是嫡出,都是文德皇后长孙氏所生,从立嫡的角度来说,这三人将来继承大统的机会都要比其他人大。

再从立长的角度来说,如果不出意外,长子李承乾定是未来的储君。这也就是为什么李承乾一出世,便被取名“承乾”,这个名字其实是很有深意的,承乾,承继皇位,掌控乾坤,意思就是未来的一国之主!

李世民一继位当上皇帝,便册封8岁的李承乾为太子,可见内心里还是和历朝历代一样,立嫡立长!

李世民嫡出的三个儿子,除了李治之外,其他二人是很受李世民宠爱的,有史料记载。

就拿李承乾来说,生病时,一向不信佛也不信道的李世民请来了道士为儿子祈福,康复后,又召度三千人出家,并特地修建了西华观和普光寺,还将狱中的囚犯减免了罪行,以此为儿子祈福。

这一点在《唐会要卷五十》里曾有详细记载:

贞观五年,太子承乾有疾,敕道士祈祷,得愈,遂立为西华观。诏以庆善宫为穆太后建慈德寺,为皇太子承乾建普光寺。 五年五月壬午,皇太子承乾疾笃,请降囚徒,许之。

后来李承乾成年,有腿疾,但不影响正常行走。李世民就曾表态:太子虽有足疾,并不影响走路,何况太子有子,依照礼法,即使李承乾先死,也应该立李承乾的儿子李象。

这一点在《唐会要卷四》里有所记载:我儿虽患脚。犹是长嫡。岂可舍嫡立庶乎。

哪怕后来李承乾因忌惮胞弟李泰,起兵逼宫,唐太宗都没有杀他,只是被判充军,但其他人却都被处死。要知道,这在自古帝王多无情的封建社会,谋反是杀头的大罪!

再说嫡次子李泰,李世民对他也是十分宠爱,比如唐律就曾注明,皇子成年后都应去封地,不得长驻京畿。但李泰深得李世民宠爱,李世民不舍他离京,特许“不之官”(意思是指不用去封地上任)。

受封的时候,李泰为扬州大都督与越州都督,封地高达22州,同时受封的李恪封地却只有8州,相差近3倍,可见这之间的差距!

后来兼领左武候大将军的同时,又被授予了雍州牧之职。根据《旧唐书·地理志》的记载,雍州即指京兆府,也就是大唐王都所辖之地,自此李泰又兼任了掌管西京长安的长官。

在上面我们提到过,李世民很是偏爱李泰,不仅特许“不之官”,还曾一度想让李泰搬进武德殿。

武德殿是什么地方?

武德殿是与当时的东宫相邻,魏征曾说过“今武德殿近储后焉”“在东宫之西”,可见其地理位置之重。不过最后遭到魏征的极力谏止,此事最终才不了了之。

《唐会要卷五》有记载: 贞观十六年四月,诏泰移居武德殿。泰为太宗所爱,礼秩如嫡,魏徵上疏谏曰:“陛下爱魏王,宜使知定分,抑其骄奢,不处嫌疑之地。今武德殿近储后焉,上陵下替,不可以训。

史书记载李泰“腰腹洪大”,就是膀大腰圆,肥胖,李世民不担心他身体健康,却担心他上朝站立时间太长会累,特许他可以乘轿。后来更是不管去哪游幸,都把李泰带在身边,还将大名鼎鼎“居地三十顷,周回十七里”的芙蓉园赐给李泰。

史料记载,李世民对李泰的这种宠爱,让很多人都感慨到:“其宠异如此”。

那么从这几点来说,李恪离储君之位是遥不可及的,若不是贞观十七年,太子李承乾谋反,嫡次子李泰涉嫌谋嫡,李恪连被提名为立储人选的机会都没有。

虽然后来李治被册封太子,李世民有过犹豫,觉得吴王李恪英武果敢,和自己很像。而李治生性软弱,担心将来治理不好国家,但最后却被长孙无忌据理反驳,说服了李世民。

我们可以做个假设,如果李恪和李治换个身份,李恪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嫡子,是长孙无忌的外甥,那长孙无忌还会这样据理反对李恪为太子吗?当然不会!

所以立储之争时,长孙无忌支持外甥唐高宗,最终成为顾命大臣,权倾朝野,掌管朝政,这才是长孙无忌想要的!

还有补充的一点就是,李世民当时内心里也有一个疑虑:李恪不是长孙无忌的外甥,若将李恪立为储君,自己百年之后,难免会有一番生变,甚至再有一个“玄武门之变”,这也不好说。

所以干脆就立李治为储君,当然这一点,也是一更猜测的,是根据当时李世民立李治后稍有犹豫,与长孙无忌之间的对话猜测而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岑羲简介:唐朝众多宰相之一,因依附太平公主而被诛杀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清朝十大宰相,北魏赐死皇子生母,诛杀太平公主叫什么政变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等唐玄宗即位后便缔造了全盛的开元盛世,使唐朝达到全盛。天宝末年,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安史之乱后接连出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现象,国力渐衰。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岑羲(?-713

  • 曹操是如何赎回蔡文姬的?他为何要这么做?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蔡文姬濒死能发动技能吗,司马懿为什么不杀蔡文姬,蔡文姬拆还是留

    蔡文姬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才女和文学家,下面由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中国古代四大才女是指蔡文姬、李清照、上官婉儿、班昭。她们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女子,才华横溢、德才兼备,令多少后人无比向往、敬仰这些红颜,真正揭示了一句话——巾帼不让须眉。其中,就本文所要说

  • 裴耀卿简介:唐朝众多宰相之一,《全唐诗》收录其诗二首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唐诗三百首蘅塘退士编目录,唐朝十大宰相,唐朝孤篇诗人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等唐玄宗即位后便缔造了全盛的开元盛世,使唐朝达到全盛。天宝末年,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安史之乱后接连出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现象,国力渐衰。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裴耀卿(681年

  • 宇文融简介:唐朝众多宰相之一,比较善于荐举人才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唐朝宰相为什么才三品,唐朝魏博节度使,清朝宰相列表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等唐玄宗即位后便缔造了全盛的开元盛世,使唐朝达到全盛。天宝末年,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安史之乱后接连出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现象,国力渐衰。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宇文融,京兆万年

  • 张苍本是死刑犯,他是如何逆袭成西汉丞相的?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原生之罪董令其身份,张君怎么被发现,死刑犯最后的几小时

    张苍,西汉初期丞相、历算学家,他本是一个死刑犯,后来却成为了西汉丞相,他是如何做到的呢?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公元前256年,建立汉朝400年基业的刘邦出生,鲜为人知的是这一年一个影响汉朝400年走向的人物也一同降世,此人不是刘邦的玩伴卢绾,也不是刘邦的福星萧何,而是

  • 高季辅简介:唐朝众多宰相之一,曾得到唐太宗的称赞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清朝十大宰相,唐太宗时著名的宰相是谁和谁,唐朝宰相为什么才三品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等唐玄宗即位后便缔造了全盛的开元盛世,使唐朝达到全盛。天宝末年,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安史之乱后接连出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现象,国力渐衰。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高季辅(596年

  • 周襄王有多惨?又被戴绿帽又被兄弟打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周襄王,周文王被拘,晋文公纳周襄王

    我爱历史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我爱历史网上的周襄王曾经有多惨?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来分享他又被戴绿帽又被兄弟打的故事,感兴趣的朋友就一起来看看吧。周襄王派颓叔带着聘礼到狄国去为他迎娶狄主的女儿叔隗,等到叔隗来到洛邑之后,周襄王一见之下十分喜欢,原来这个叔隗不但五官标致、体态均匀,更透着一股在周族女子

  • 历史四行真实的宣太后是什么身份?她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宣太后怎么被废的,历史上的宣太后结局,宣太后的母亲

    宣太后,芈姓,又称芈八子、秦宣太后。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芈月传》这部电视剧一经播出便深受观众喜爱,收视率取得碾压式胜利。故事主要讲述了芈月的一生,从饱受欺辱的楚国小公主到地位尊崇的太后。她的人生经历可谓十分坎坷,却又充满精彩。《芈月传》是由孙俪、刘涛、黄轩、马苏等领衔主演,演技

  • 曾两次力挽动摇明朝国本的变故,孝恭孙皇后是如何做到的?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李自成怎么处理崇祯的尸首,崇祯怎样才能力挽狂澜,朱棣第五次北征蒙古的真相

    明朝时期能动摇国本的变故并不多,见证并推动其中两场变故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孝恭孙皇后就是这样的一位奇女子,可以说没有她的力挽狂澜明朝之后的走向犹未可知。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说到能动摇明朝国本的变故,除了靖难之役外,就要数北京保卫战和南宫复辟了,北京保卫战若是失败也许明

  • 陈蒨在位期间有哪些为政举措?他又有哪些轶事典故?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学校思政工作计划及举措,陈文帝陈蒨的永宁陵,推进思政课改革措施

    陈蒨,即陈文帝,又名昙蒨、荃菺,陈武帝陈霸先之侄,始兴昭烈王陈道谭长子 ,陈宣帝陈顼长兄,南北朝时期陈朝第二位皇帝,在位共7年。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陈蒨早年深受叔父陈霸先的赏识与栽培,更令其总理军政。太平二年(557年),封为临川郡王。永定三年(559年8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