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吕后为什么私下里处决韩信?吕后处决韩信的深层原因

吕后为什么私下里处决韩信?吕后处决韩信的深层原因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664 更新时间:2024/1/4 13:55:29

古代有很多著名的人物,这些人物也颇受争议,其中XXX的一生是经历过人生百态,也是人们议论的对象。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吕后私下里处决韩信的理由解析,请听我详细道来

“将略兵机命世雄,苍黄钟室叹良弓。遂令后代登坛者,每一寻思怕立功。”这是刘禹锡写的《韩信庙》一诗,对他的死因做了充分糅合和提炼。但是,从“钟室叹良弓”推导出“后人怕立功”之论,有点类似于现在的归谬法,好像历朝历代的皇帝都是小心眼似的,又好像后世觅封侯的人都成了绝对少数似的,很难自圆其说。实际上,韩信之死,纯属吕后“滥用私刑”。

韩信到底该不该杀?这是一个令刘邦纠结的问题。一方面他有不赏之功,没有他,就没有汉之立国;另一方面他确实不太安分,叫人很不放心。

高祖六年,韩信为楚王,有人密报其谋逆。刘邦迟疑不决,诸多将领却异口同声:信不信由你,反正我信了,陛下,发兵打吧(上问左右,左右争欲击之)。韩信的人缘看来不太好,“勋冠三杰”,让刘邦的兄弟伙集体患了红眼病。在陈平的建议下,刘邦伪游云梦,将韩信抓起来审查,结果就有了“良弓”云云。后来的事实证明,韩信确有谋反之心,并非空穴来风,但是刘邦顾念他的功劳,依然“赦信罪”,封为淮阴侯,留在京城颐养,也算有度量。

高祖十年,赵相陈豨在代地不听招呼,刘邦亲率大军征讨。之前,陈豨曾跟韩信有过一次密谈,记录在《淮阴侯列传》里,大意是陈豨在外,韩信居内,等待时机内应外合,跟刘邦争天下。果然刘邦一走,他就蠢蠢欲动,企图袭击吕后与太子。如果成功,则关中必乱,刘邦危矣。好在吕后探知了消息,与萧何设计,诱韩信入长乐宫的钟室杀之,这就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典故出处。

由此可见,韩信的死,跟刘邦没关系,他的态度亦值得琢磨,回京后,“见信死,且喜且怜之”。高兴好理解,老婆的快刀,解除了自己的纠结,也让一场大乱消弭于无形;可是他怜个什么劲呀?我个人理解,他是心有不忍,或者说韩信罪不至死,如果让刘邦自己决策,怕是下不了这种狠心的。

那么,问题来了,吕后为何私下里处决韩信?

家有家规,国有国法,对违法犯罪的大臣,抓起来交给有司定罪好了,再说丞相萧何还在呢,你一皇后操的什么心?如果仔细分析,我们就会发现,吕后实在是位了不起的女人,杀韩信,既有帮助丈夫“定天下”的现实考虑,又有为自己将来“安天下”的深远考虑。说来话长,我尽量长话短说。

读战国史,大家都有毁三观的感觉,譬如某人是A国人,转眼却成了B国大将,转眼又成了C国大夫,忠君爱国几乎是儿戏,以至“士无常君,国无定臣”成为潮流。由于秦帝国仅存活十余年,这一潮流在汉初仍有市场,是个人都想当“老板”,天下焉能不乱?项羽焉能不亡?

刘邦汲取了始皇帝的得失与项羽的教训,称帝后,既分封异姓诸王,又实行郡县制,内则设相国监督制约之,外则以郡县防范包围之,然则努力白费了,臧荼彭越、黥布以及原先的六国贵族等,还是先后造反,就连嫡系的老哥们卢绾也心有不甘。刘邦人生的最后八九年,基本就是个“灭火队长”。

作为妻子,吕后当然不能作壁上观。杀韩信,近则可以消除潜在危险,韩信太能打仗了,如果有朝一日放虎归山,那后患,想想都怕,不如杀掉,一了百了;远则可以震慑那些不忠之人消停些,此所谓“佐高祖定天下”!

如果不杀韩信,刘邦活着也还罢了,威望在,久战阵,能够压得住;可是,如果刘邦死了怎么办?还有谁能驾驭韩信之流?

《高祖本纪》里明确记录了吕后的这种担心,她与审食其谋曰:“诸将与帝为编户民,今北面为臣,此常怏怏,今乃事少主,非尽族是,天下不安。”这种担心不是多余的,卢绾是个鲜明的例子,本乡本土的老哥们尚且这样,何况韩信?吕后念兹在兹的目标,不啻是韩信一个,她是打算“尽族诸将”的,想法之狠,“安天下”之决心,可见一斑。

就“我执”而言,杀功臣肯定不对,包括她后来残虐后宫,迫害诸刘,重用诸吕等等,也是不对的。但是,就当时而言,缺乏忠心、浮躁如蚁的韩信之流,不杀还真不足以安天下。战国两百年,楚汉争霸那几年,都是怎一个乱字了得,如果韩信再闹上几年,汉王朝多半又是一个短命鬼,黎民百姓又将饱受战乱之苦。后人为韩信鸣不平,不过是谬托知音或自作多情。太史公评陈豨,措辞就很尖锐:“邪人进说,遂陷无道”。此“邪人”,即指韩信矣。

历史终究是公允的,玩火者必自焚,求仁者必得仁。惠帝之后,吕后临朝称制,十五年间,“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她的作为,功在社稷,惠在万民,达到了一个帝王的境界,也为文景之治与汉武盛世打下了良好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三国时期的东吴四友分别是哪些人?最终结局怎么样?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吴国(229年5月23日—280年5月1日),三国之一,是孙权在中国东南部建立的政权。下面由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在汉末三国时期,很多诸侯和文臣武将,基本上都来自于世家大族,也即出自名门之后。比如袁绍和袁术,出自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再比如曹操手下的荀彧、荀攸,

  • 匦检是什么意思?武则天为什么要设立这样的制度?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武则天,自名武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皇帝。以上问题我爱历史网小编将在下文为大家一一揭晓。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被承认的正统女皇帝,在历史上,对于武则天的评价褒贬不一。她是明察善断的“圣母神皇”;也是才智过人,颇有诗才的女政治家。但她同时也为了获得权力,大肆残害唐朝宗室,在朝堂上兴起酷吏政治。对于武则

  • 高贵乡公曹髦为什么会被立为皇帝?曹髦有实权吗?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曹髦(公元241年~260年),字彦士,魏文帝曹丕之孙,当时年仅十四岁,被当时的太后立为皇帝,那么曹髦这个皇帝当得怎么样呢?曹髦有实权吗?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曹魏嘉平六年(公元254年)九月,司马师废掉曹芳,决定让彭城王曹据继位。郭太后听后,表示不高兴,对司马师说道:彭城王是我的叔叔

  • 明朝的文人李梦阳与大学士李东阳是怎么分道扬镳的?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明朝的文人李梦阳与大学士李东阳是怎么分道扬镳的?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弘治六年(1493年)春闱,大学士李东阳担任朝廷会试的主考官,好友杨一清对他说:“前年四月,我去陕西提督学校视察,发现有个举子与你是本家,而且你们的名字仅差一字,他叫李梦阳。”李东阳诙谐地说:“我生于太阳东升之

  • 赵构为何会禅让甘心当太上皇?被逼还是自愿?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宋高宗赵构,字德基,宋朝第十位皇帝。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靖康年间,金军攻破北宋都城,将包括宋徽宗和宋钦宗在内的皇族、大臣俘获,将国库里的金银财宝洗劫一空,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靖康之难。靖康之难后,存在了100年的北宋王朝覆灭。赵构是何许人也?其实本来这皇位与赵构并无a关系,由于大

  • 卢藏用提出去山中做隐士,为何才引起皇帝重视?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卢藏用提出去山中做隐士,为何才引起皇帝重视?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俗话说,古代很多统治者都喜欢去深山老林里找高人隐士当高参。可以说,隐士和牛人、高人基本可以画等号。由此,隐居成了一条做官的通天捷径。于是就催生了一批贪图升官发财的冒牌隐士,唐朝时的卢藏用就是一个典型。卢藏用出身名门

  • 孙皓为什么从明君变成了疯子?孙皓发狂之谜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三国孙皓,是吴国的末代君主。很多朋友都很好奇孙皓为什么从明君变成了疯子?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孙皓,三国时代吴国人,身份尊贵无比,乃是吴国的第四代君主,其祖父便是大名鼎鼎于三国的孙权,他的君主之位来之不易,其父孙和本是太子后因种种缘故被废,后立孙皓的叔父孙休为太子,

  • 历史上赵飞燕到底做了什么事情导致自己背上千古骂名?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一说到赵飞燕简介,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估计就是她的舞姿。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中国古代有著名的十大美女,其中有妺喜、妲己、褒姒、西施、貂蝉、王昭君、赵飞燕、上官婉儿、杨贵妃以及萧观音。其中赵飞燕和杨贵妃两人就是“环肥燕瘦”的由来,而赵飞燕并没有干预过朝政,为什么还会被骂了上千

  • 被称为“官场泥鳅”的崔日用,为人有多圆滑?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被称为“官场泥鳅”的崔日用,为人有多圆滑?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唐朝的崔日用很不简单,不仅脑瓜灵得很,且眼特“毒”,无论多么复杂险恶的局面,他都能左右逢源,天生就是个“官场泥鳅”。一次,身为御史中丞的崔日用,受命出席御宴。高官们个个随身佩戴一个漂亮的“金鱼”,气宇轩昂,神气极了。

  • 韩缜:北宋宰相吃货,能把北宋吃垮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韩缜:北宋宰相吃货,能把北宋吃垮,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1127年,30万金军攻破汴梁,将这个富庶的城市洗劫一空,随后带着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及皇宫女眷、王公大臣、工匠等三千多人一路高歌向北—这就是令后人引以为恨的“靖康之耻”。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透过北宋末年宰相家的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