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皇帝爱骂人的后果 这回且看看刘邦爱骂人的遭遇

皇帝爱骂人的后果 这回且看看刘邦爱骂人的遭遇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2337 更新时间:2023/12/18 14:38:11

汉高祖刘邦八年冬天,刘邦在河北追击韩国叛军残部,经过赵国,打算住宿,问接待官员:“这个地方叫什么名字?”

“柏人。”

“柏人,迫人,为人所迫,这个地名好生不吉利!”说完,刘邦就取消了住宿计划,离开了柏人。

刘邦的离开令赵国元老贯高大失所望,并非可惜失去拍马屁的机会,而是因为在皇家套间的洗手间里,刺客已经隐藏了若干时辰。

刘邦大难不死,是运气?还是有所察觉?

事情可以追溯到去年,当时刘邦从边境回京,路过赵国。赵王张耳早几年就死了,儿子张敖继承了这份产业。张敖是刘邦的女婿,他的老婆就是皇后吕雉所生的鲁元公主,当年差点让老爹刘邦推下马车的小姑娘。

刘邦大模大样地箕踞,所谓“箕踞”就是伸足而坐,这个姿势,在当时,是极其瞧不起人的做法。不但如此,刘邦还破口大骂张敖,骂得很难听,连赵王张敖的下属们都听不下去!

赵国的元老级人物贯高发怒了,说:“我们的王啊,真是个孱货(就是软蛋)!”

张敖咬自己的手指直到出血,阻止贯高说:“你千万不要这么干,皇帝对我们赵国有大恩德,我不能忘恩负义啊!”贯高等只好退下,但是不甘心。商量了半天还是决定干一票,“事成归王,事败独身坐”。

于是就有了开头的一幕。

功亏一篑啊,贯高懊恼得把大腿都拍青了。但接下去的事情不是拍青大腿能了结的,一年之后,柏人阴谋败露,帝国司法部门发布逮捕令,参与阴谋的赵国大臣想这次一定活不了,不如自我了断,以免皮肉之苦,于是纷纷自杀。因为牵扯甚广,自杀的人不少,现场颇为壮观。

只有贯高等少数人拒绝自残,陪着赵王张敖到了长安。在帝国大牢的审讯室里,贯高对审案官说:“事情是我策划的,赵王一无所知。”

审案官岂肯相信,严刑拷打,直打得贯高身上没一块好肉。贯高坚贞不屈,视死如归,保持了燕赵壮士的高尚气节,始终只有一句话:“事情是我策划的,赵王一无所知。”

这时候皇后吕雉为女婿求情说:“小张是我们的女婿,不会干这种事情的!”

刘邦发怒,“张敖当上了皇帝,还会少女人么?”

继续拷打贯高,贯高也继续说:“赵王一无所知。”

再继续拷打贯高,贯高也继续说:“一无所知。”

再继续拷打贯高,贯高也继续说:“无所知。”

再……

……知

“算了吧!”刘邦终于开口,“这是个壮士啊!谁认识他,私下里帮朕去问问。”

有个贯高的熟人泄公,愿意去问话。

这边贯高躺着等待下一轮拷打呢,等了半天也没有人再给他用刑,莫非是国庆节放假,算算日期也不对啊,抬眼看看似乎有个人脸有几分熟。

“是泄公吗?”

泄公说正是小弟。

“你不是在做中大夫么,怎么降职到这里当狱卒了?”

“误会了,我是来看老朋友的!”

用赵国话唠了几句闲话,泄公问:“张王真的没参加此事的谋划么?”

贯高说:“我难道不顾惜自己的爹妈和老婆儿女吗?犯下这个罪行,要灭三族的,我为什么要替大王顶缸!实在是大王无心谋反,全部阴谋都是我设计的。”

泄公回去,向皇帝作了专题汇报,刘邦批示放人,不但放张敖,也打算放贯高。依旧派泄公去,向贯高传话。

贯高问:“果然释放了张王么?”

“果然。”泄公说,“皇上仁慈,老兄也没事了!”

贯高说,“张王无罪当然应该释放,我的罪可是板上钉钉,即使皇上不杀我,我也心中有愧!”说完就双手扼住自己的咽喉把自己给掐死了。

由于贯高的义气,张敖得到宽大处理,但王位是要不回来了,刘邦给了他个侯爵的待遇,从此在家闲住。小张一直活到吕后时代,他的儿子也就是吕后的外孙曾被封鲁元王,但是好景不长,吕后驾鹤西游之后被废。

贯高令人敬佩,不过话说回来,若不是贯高的冲动,张敖也不会大祸临头。其实张敖对赵国的处境认识很深刻,刘邦骂人的意图他也清楚得很,所以他选择了忍耐,但他能忍部下却不能忍,结果刘邦达到了目的,张敖失去了国家,刘邦则为心爱的儿子找到了领地。接下来,刘邦封如意为赵王。如意是刘邦与爱妃戚夫人的儿子,据说聪明可爱。刘邦常说:“这个儿子像朕!”

相对的,刘邦对自己的大儿子刘盈很不欣赏。“太懦弱了,不像朕!”当然刘邦不欣赏刘盈他妈吕雉也已经很久了!

呵呵,刘邦要换太子——这就又来了新剧情,吕雉和那些大臣能同意吗?咱明天再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韩子高:古代历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男皇后!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南朝陈文帝男皇后韩子高,北宋高太后,中国古代第一位男皇后韩子高

    韩子高(538年—567年)我国古代著名美男之一.。南北朝时期陈朝人。原名蛮子,后陈文帝为他取名子高,姓韩。出身贫微,寄居于建康(今江苏南京)。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世代以做鞋为生。侯景之乱平定后,与时任吴兴太守的陈文帝陈蒨相遇。韩子高时年十六岁,尚梳总角,他容貌美丽,看上去像美女一般。后侍奉陈蒨

  • 傻瓜王湛 为何最后能让晋武帝司马炎对他宠爱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司马炎为什么立司马衷,司马炎怎么灭亡的,司马伦结局是什么

    说起王湛,估计很多人并不熟悉,但是说起他的兄长王浑和侄子王济估计很多人就不觉得陌生了。在《晋书》中,是这样记载王湛的:“身长七尺八寸,龙颡(sang)大鼻,少言语”,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一个身高差不多1米8,高额头大鼻子,并且寡言少语的宅男,因此在盛行清谈之风的西晋,这样不善言表的人还真的算是一个“

  • 逼儿子杀媳妇 晚清恶妇慈禧太后到底有多狠毒?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慈禧太后为什么不让妇人专权,咸丰皇帝的父亲是,皇帝杀儿子不心疼吗

    公元1872年,原本那个6岁继承皇考咸丰皇帝皇位的小载淳已经长成了一个17岁的大小伙,而皇帝到了这个年龄,婚事便没法再拖下去,于是就在这一年,慈安慈禧两宫皇太后为同治皇帝选秀成婚,到了最后关头,满族状元崇绮之女阿鲁特氏和时任刑部员外郎凤秀的女儿富察氏成为了争夺皇后之位的最有力人选。其中,正宫皇太后慈

  • 隋炀帝是绝代庸主?天下皆乱之时照旧酒色荒淫?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隋炀帝所派黄门侍郎裴矩所书的,李世民评价隋炀帝,对隋炀帝的评价

    谁说的才真的是谎言?公元617年,大隋的正牌皇帝杨广还流连在繁华的扬州。偌大的国家,动荡不安,烽烟四起。不但民变滋生,就连官员阶层也蠢蠢欲动,大隋已到末日。在有限的地界里,无限的变民称王称霸。到了这会儿,瓦岗军已经成为最有前途的一支力量了。而这支部队,原先的领导翟让将要被架空。李密早在本年的春天,就

  • 勤于政务的崇祯皇帝 为何眼睁睁的望着明朝灭亡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皇帝和皇嫂关系,明朝亡于崇祯时期的原因有哪些

    公元1644年,大明王朝的最后一年,崇祯皇帝在李自成的农民军兵临城下,万念俱灰之时,杀妻灭子,一个人跑到景山上自缢而死,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也为大明的统治画上了一个句号。在自杀之前,他曾经用自己的血写成血书来为自己辩解,说:朕非亡国之君,尔等乃亡国之臣;诸臣误朕等言论,但不管怎么说,他这一死对其而言也

  • 天子无私怨:光武帝面对杀兄仇人只说了一句话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汉武帝灭自己三族,汉武帝不可三日无妇人,汉武帝错杀太子

    也许是中国皇帝太多的缘故,光武帝刘秀一直被后人所忽略,但其实他应该是一位非常值得关注的皇帝。刘秀性格温和,没有杀戮一位开国武将;他善于作战,昆阳一战定天下;他毕业于太学,是开国皇帝中最有文化的一位。另外刘秀在个人恩怨与国家前途上,看的非常清楚,他甚至不记前仇,将杀害自己兄长的仇人招降,这是怎么一回事

  • 康熙经常错字连篇怎么办?幸亏有马屁精高士奇!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康熙王朝错误,单田芳评书康熙大帝,马屁精意思

    康熙大帝在中国历史上地位很高,受人尊敬。但其实康熙爷却是个地地道道的错别字先生。不信你来看看。康熙在批奏折时曾经将“知道了”写成“知道子”,据统计康熙一生至少写过1300次以上“知道了”,但却只有一次写成了“知道子”,所以这应该是一次笔误吧。笔误可以原谅,但康熙将“几个”写成“几各”则并非笔误。康熙

  • 汉武帝的孙子海昏侯刘贺为什么被称为汉废帝?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刘贺被废除的原因,海昏侯评价,海昏侯刘贺的父亲叫什么

    前不久,在江西南昌境内,考古人员挖掘出了西汉海昏侯刘贺的墓葬,如果说刘贺仅仅是一个侯爵,那么这件事情也不会造成如此大的社会影响的新闻效应,之所以他的墓葬被人格外关注,是因为他曾经是西汉王朝的最高统治者——皇帝。刘贺,是汉武帝刘彻的孙子,昌邑哀王刘髆(bo)的儿子,从封建时期的等级制度看,这样的身份也

  • 冲冠削发为红颜 顺治真的是因董鄂妃去世而出家?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顺治出家不全是董鄂妃,孝庄为何不让人祭拜海兰珠,乌拉那拉氏断发之谜

    爱新觉罗·福临是清太宗皇太极之子,也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顺治从6岁继承父皇的皇位开始,到24岁驾崩,在这短暂的人生之中,最为民间津津乐道的故事当属“顺治出家”这一清初疑案了。在影视剧和民间传说中,说顺治皇帝因为自己爱妃董鄂妃的去世,悲痛万分,肝肠寸断,最终看破红尘,跑到五台山清凉寺出家当了和尚

  • 揭秘:他绘制大清朝地图:清史上真正的周培公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日本绘制的清朝地图,清朝人物画像明朝穿着,清朝第一张地图是谁绘制的

    在《康熙王朝》中,周培公率领一帮纨绔子弟,消灭了察哈尔叛军,劝降了王辅臣。因满汉有别,朝中大臣忌惮周培公受到重用,满族重臣开始排挤他。康熙帝无奈之下,只好任命周培公为盛京提督。周培公在冰天雪地之地,难以承受恶劣的天气,最终病倒。康熙来到盛京之后,见到了重病已久的周培公,周培公向康熙献上他花费十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