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夷陵之战刘备兵败逃亡 刘备为什么留在白帝城不回成都

夷陵之战刘备兵败逃亡 刘备为什么留在白帝城不回成都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3402 更新时间:2024/1/25 12:46:54

对夷陵之战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夷陵之战刘备最终惨败,刘备失败之后,刘备为什么不回成都留在白帝城?

公元221年,刘备终于还是以60岁的高龄成为了蜀汉王朝的开国皇帝。他踌躇满志,将狠厉的目光转向了东吴,昔日的合作伙伴在局势纷争逐渐落定之时,也各自亮出了自己的獠牙。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数不清的利益。然而,壮志却抵不过现实的重击。荆州夷陵40岁的陆逊以一招火烧连营,结结实实地给刘备打了一巴掌。夷陵之战刘备惨败,败绩多惨烈,那是数万士兵于火光中的哀嚎,他亲自带兵,却在一夕之间几乎化为乌有。刘备的战术失误,带来的是无法挽回的结局,是“覆军杀将”的悲剧。

《三国志》中如此记载夷陵一战:汉主夜遁,驿人自担烧铙铠断后,仅得入白帝城,其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一时略尽,尸骸塞江而下。刘备兵败之后逃亡白帝城,并就近驻扎在永安,为什么刘备不把握住最后的时机回到成都再行谋划,而是直接停留在白帝城呢?这背后,又如何来看待刘备做出的抉择,其中蕴含了些什么原因?

▲三国时巴东郡白帝城位置

战役背景

夷陵之战前,三国局面由曹操势力最大逐步转变为刘备势力最大。其中最大的原因是跟着诸葛亮的隆中对走,完成了对益州的夺取,加之荆州。刘备已经完成了三部曲中的两步。在这个基础上,刘备依靠益州的强大的物资后盾以及荆州的作为交通枢纽,建立的贸易系统成效斐然。

▲白帝城地理位置

刘备的军事力量在短短数十年已经逐渐演变为最大的政权,而原来的孙刘联盟本就脆弱,在双方势力严重失衡的情况下,以孙权和曹操的隐形联盟逐渐建立。

而刘备的一生志向是匡扶汉室,振兴汉室也处于最后一步北伐曹操,东和孙权的最后一步。但是在临门一脚,出现了关羽被杀,而后续张飞也被部下杀死的情况。最终矛头也指向孙权的政权集团。

刘备的剑锋也从曹操集团,变成指向孙权集团的。由于荆州已被孙权夺回,且益州以诸葛亮为主的旧刘备集团与新加入的益州官员体系仍然存在矛盾,还有诸葛亮为团体的官员并不支持此时伐吴的策略,故刘备选择留下诸葛亮坐镇益州。但也恰恰为夷陵之战留下败笔。

从三国演义中,可以了解刘备败于陆逊,被火烧八百里联营。同样东吴的火攻用的是相当精妙,赤壁一把火,成为了三个政权鼎力的局势,而夷陵之战的一把火也烧出了三国鼎力的场景。夷陵之战的结果就是刘备伐北的军备力量被消耗得十不存一。再加上荆州的丢失,刘备已经再无伐北的机会。

白帝城的由来及其地理优势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诗中的白帝城耳熟能详,由于长江上游水位上升,现今已经成为长江北岸的一个小岛。“白帝城”之名源于东汉初,彼时公孙述起兵割据西川,旧时起义总喜欢给自己编造一个高大上的身份来显得“名正言顺”一些,公孙述也是如此做的。建武元年,公孙述自称自己是“白帝”,他派属下制造舆论,说在长江处看见了“白气”,于是改子阳城之名称为“白帝城”。

▲刘备影视形象

白帝城地势天成,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古代历朝相争的兵家之地,也是三国时东吴往西能够进入蜀汉的唯一一条道路。刘备在夷陵之战失败后,由夔州败退,退守至白帝城,而后又在永乐县修建了一处永乐宫,也是当时巴东郡的鱼腹县所改名而成。自此,刘备的暮年就在永乐宫了却,并未回到成都。

白帝城的地理位置有多重要呢,这座城池位于益州之东边,陆路可以直接通往荆州,而水路可以沿着长江抵达荆南、江东。除此之外,永安白帝城还是当时蜀汉与东吴对峙的一个最前线地区,驻守永安可以说是把守住了蜀汉与东吴的边界,能够以更清晰的视角捕捉到东吴的军事动作做出防备。在白帝城这个地理位置上,是刘备在兵败后抓住的一个重要据点,来防止角逐荆州失利的情况下,保护当时的巴东郡,不至于进一步失去巴东。而从另一个角度看来,永安白帝城所处地带是东吴进攻蜀汉的一道大门,如果这个门户失守,那么蜀汉的危机只多不少,门户大开的蜀汉如何在有效的时间内再次应对防守住东吴的进攻呢?风险一下子会增加,更糟糕的可能性会出现,也就是东吴打开永安这扇大门以后长驱直入,径直抵达蜀汉腹地,那么刘璋当初的悲剧将在刘备身上重演,那么刘备的最后据点,他的最后一步只会是永安白帝城,也只能是白帝城。

▲刘备影视形象

刘备驻留白帝城的原因

其一,为了防止东吴继续进攻益州。虽然刘备打了败仗,但是守城有余,需要坐镇益州东部,防止东吴继续扩大战果。刘备作为蜀汉的开国国主,虽然流传着刘备以哭取天下的笑谈,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光芒之盛也掩盖了刘备作为主公的光辉,但在乱世之中又有几个真的糊涂蛋呢?这是军事上的一个策略,这个策略出于对军事重地的把控,对敌我战略部署的提前预判。夷陵一战,刘备已经元气大伤,己方之弱势,正是容易引起敌方之进攻欲望的时机,前言介绍了白帝城的地理位置,这个地方是蜀汉的门户,而此时的刘备必须坚守在自家门前,利用白帝城坚固的城垣,易守难攻的地势特点,做好失败后的及时防守。

其二,由于军事力量损失过大,也就造就刘备已经无力匡扶汉室,同时刘备的心态因为其结义兄弟之死和年龄越来越大,心力已然无法支持北伐,只能为后代铺平一部分道路。故留守白帝城是为了留下让诸葛亮掌权的真空期,让诸葛亮旧部习惯诸葛亮的指挥而不是习惯于刘备。这样可以让刘备集团的政权顺利过渡。

刘备的军事才能由此体现,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败后的逃避和慌乱,刘备能在乱世之中走到最后,虽然最后在夷陵之战经历了战略上的致命失误,但他仍然在努力补救。尽管这场补救比起胜利显得落寞。

▲刘备影视形象

其三,无法面对益州的子民。刘备一生的治国理念是民心,而他带出去的兵力大多数发展于益州的青壮人士,而作为人口就是力量的古代,青壮人士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是一个重要的部分,而刘备以仁义为主,却愧对益州子民。

其四,虽然刘备镇守白帝城,但刘备在边关镇守的消息对于益州的子民来说,是一个可以接受的结局。类似于罪己诏,让自己的仁义继续被益州子民接受。如果刘备回了成都,那么带来的是大败而归的信息,益州必然再次人心浮动,不利于管理。没有什么比皇帝留在本地更让人安心的了,刘备的存在是另一种程度上的鼓舞士气,也能够加强蜀汉的边防实力,不至于在面对敌手时心理防线首先崩溃,他需要坐镇白帝城,为蜀汉的边城尽自己的努力。及时的退守,是刘备对人心的把控。

其五,刘备有底气留在白帝城,即便他位于白帝城,但是不会影响他在刘备集团的统治地位。由于刘备的旧班底都是臣服于刘备本身的,只要刘备生于世,就不会影响其统治地位。所以刘备不用担心自己的政权地位被篡取,或者换一种说法,战败后的刘备,即便还有权,但他已经在进行让权的部署。

▲刘备影视形象

其六,为儿子铺平道路,让刘禅能够以唯一继承人的身份,单独留在成都大本营,接受训练。类似曹丕被曹操留在许昌类似,这是权力过渡前的适应期。刘禅的成长还需要时间,刘备却已走向了末路,这次大战给刘备身心的打击是毁灭性的。他不仅没能凭此战复仇,还折损了蜀国的大部分兵力,实在是得不偿失。刘备退守白帝城之后,为自己留下了遗诏。在给刘禅的遗诏中他如此写到,“朕初疾但下痢耳,后转杂他病,殆不自济。”据此推断刘备应该是患了痢疾,长时间反复地腹泻、腹痛,已经六十几的刘备其实已经察觉到自己时日无多,长途奔波回到成都也不会再有什么机会,还不如留在就近的白帝城做好最后的部署,为自己的幼子争取些时间。直到222年刘备于白帝城逝世。

其七,诸葛亮旧部与益州新部的磨合,在没有刘备坐镇成都的时候。如果刘备坐镇成都,毫无疑问,所有的决策基本都可由刘备决策。但是刘备不在成都,那么就是各自手段,由于诸葛亮旧部大多为军事部分,有才能的人才也有不少,故力量上占据上风。这也是新旧力量磨合的最好时期。

其八,消除战败后的影响,刘备留在白帝城而不回成都的决策,也是在让战败的影响逐步消除。通过时间的发酵,让战败影响变得最小,安抚民心。夷陵之战是一次大败,是蜀汉王朝雄心破灭的一个当头之棒,给与这个新生的政权带来的打击是难以估量的。蜀汉的新生政权本就不甚牢固,及时组织战败的影响可以说是刘备留守白帝城的又一精心思虑。

▲刘备影视形象

可以说决定三国命数的战役之中,必须有夷陵之战。夷陵之战前刘备尚有角逐天下的可能性,而且可能性很大。当时曹操已经逝世,西凉也一直蠢蠢欲动,企图脱离曹魏的控制,刘备完全可以与西凉联合拿下长安,然后进一步拿下关中平原,关中平原的战略位置比起荆州可以说是更优的选择。然而荆州有桃园结义之一的关羽,有被东吴杀害的二弟,刘备晚年的苦痛很大一部分来自于结拜兄弟的死亡。于是刘备用怒气编织了自己最后的结局,将彼时可以说是最盛的实力葬送在了夷陵之战,为自己在历史上的争霸画下了句点。刘备留守白帝城是他所能做出的最有利于当下局势的抉择,无可奈何也无可挽回,年老的刘备未能给自己留下一个完美的结局,却也在努力弥补自己的失误,胜败乃兵家常事,只是,败,就代表着终结。白帝城中悠长的历史中,刻下了“白帝”公孙述的影子,而后刻下了蜀汉开国皇帝刘备的影子,只是就如最终消失与长江之中的白帝城,公孙述与刘备也随着历史而逐渐远去,以败者之姿。

最后,再谈刘备为何不离开白帝城回到成都,简而言之就是刘备已经回不去了,无论他接不接受,白帝城只能是他的最后归宿。刘备已经老了,病痛在夷陵之战之后缠上他,舟车劳顿回到成都已经成为奢望,再者,都是末路之选择,何不死的更有价值一些,刘备做的选择是留在白帝城,这座有着“帝”字之名的城池,也是圆了他终于在乱世争雄中获得尊荣的梦。刘备是一个军事家,即便临死之时他都在呕心沥血地思虑着一切,做出最适合利益的安排,这是他生命的落幕,也是他留存与史书的最后一个军事部署。有失败者的悲哀,也有军事家的最后尊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北周武帝宇文邕:北周第三位皇帝,他的一生有着怎样的经历?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宇文邕,即北周武帝,北周文帝宇文泰第四子,北周孝闵帝宇文觉和北周明帝宇文毓异母弟,生母是文宣皇后叱奴氏,南北朝时期北周第三位皇帝,在位共18年。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周闵帝时,宇文邕出镇同州(今陕西大荔)。其在位期间,摆脱鲜卑旧俗,推行府兵制和均田制,使国泰民安。57

  • 北周明帝宇文毓:北周第二位君王,他有哪些作为与成就?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宇文毓,即北周明帝,北周文帝宇文泰庶长子,生母是姚夫人,南北朝时期北周第二位皇帝,在位共4年。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548年,封宁都郡公,累授大将军,镇守陇右。556年,孝闵帝宇文觉践祚,进位柱国、岐州刺史等,地方治理很有政绩,深受百姓感激。次年九月,宇文护废黜孝闵帝

  • 后世如何评价宇文觉?他在位期间有哪些作为?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宇文觉,即北周孝闵帝,周文帝宇文泰第三子,生母是元皇后,南北朝时期北周开国君主,实际上是权臣宇文护拥立的傀儡。最后被宇文护所杀,年仅16岁。天和七年(572年),周武帝宇文邕诛杀宇文护,派遣蜀国公尉迟迥在南郊上谥宇文觉为孝闵皇帝,称其陵墓为静陵。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 周孝闵帝宇文觉:北周开国君主,他短暂的一生有着怎样的经历?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宇文觉,即北周孝闵帝,周文帝宇文泰第三子,生母是元皇后,南北朝时期北周开国君主,实际上是权臣宇文护拥立的傀儡。最后被宇文护所杀,年仅16岁。天和七年(572年),周武帝宇文邕诛杀宇文护,派遣蜀国公尉迟迥在南郊上谥宇文觉为孝闵皇帝,称其陵墓为静陵。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 典韦一生未战杀过大将 典韦为什么能排在关羽和张飞面前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对典韦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典韦连大将都没有斩杀过,典韦的排名为什么能排在关羽和张飞之前,典韦的实力到底是什么样的?世人都听说过曹魏的五子良将,但是却很少有人了解曹魏还有一个,“古之恶来”,他就是典韦。为什么很多人不了解典韦呢?原因也很简单,因为他死得比较早,与

  • 杨勇的太子之位为何会被废除?真相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在中国帝制时代,太子是皇室成员梦寐以求的职业,对此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纵观历史大局,隋朝二世而亡,其悲惨程度不亚于秦朝。隋炀帝杨广在即位之前,享尽天下美名,在即位后,却残暴百姓滥杀大臣,他究竟为何会做出如此翻天覆地的改变?杨广本是次子,又只是一个王爷,按照古代

  • 论才能庞统不在诸葛亮之下 庞统最后为什么会死在落凤坡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大家好,这里是我爱历史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庞统的故事,欢迎关注哦。庞统能够和诸葛亮齐名,庞统为什么会死在落凤坡?这里边有什么猫腻存在?庞统,道号凤雏。乃是刘备帐下首席军师,同时庞统先生也是公认的智谋双绝,其才不在诸葛亮之下,他本人不但精通谋略,更知晓地理、天文等知识。但是像庞统先生这样的大才,为什

  • 后世如何评价宇文泰?他的陵墓在哪里?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宇文泰,即周文帝,南北朝时期杰出军事家、改革家、政治家,西魏的实际掌权者,执政二十余年,奠定了北周的基础。大定二年(556年),宇文泰去世,谥号为文公。周孝闵帝受禅后,追尊为文王,庙号太祖,武成元年(559年)追尊为文皇帝,号其墓为成陵。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人物评价

  • 刘备入川时为何没有带上关羽和张飞 刘备到底是怎么想的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还不了解:刘备入川的读者,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关羽和张飞作为刘备的兄弟,刘备入川的时候,为何没有带上他们?刘备入川,带着庞统、魏延、黄忠,却没有带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这是为什么呢?我认为有这么几点原因:第一,刘备入川的目的,不能引起刘璋的怀疑。当时刘璋被张鲁揍

  • 宇文泰执政期间,在军事、文化与外交方面有哪些作为?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宇文泰,即周文帝,南北朝时期杰出军事家、改革家、政治家,西魏的实际掌权者,执政二十余年,奠定了北周的基础。大定二年(556年),宇文泰去世,谥号为文公。周孝闵帝受禅后,追尊为文王,庙号太祖,武成元年(559年)追尊为文皇帝,号其墓为成陵。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主要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