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周武王的封神榜:牧野之战与商周易代之间的联系

周武王的封神榜:牧野之战与商周易代之间的联系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3880 更新时间:2024/1/19 8:39:30

中国历史上,我能想到的最重要的三个关键点是: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战;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和1840年鸦片战争。在牧野之战中,陕西的周部落灭亡了商朝,建立了周朝。我把它说成中国历史三大爆发点之一,可能有人会觉得夸张:“这货写到哪段就说哪段重要!”但这话也不是我一个人说的。王国维先生在《观堂集林》里也说过:“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商朝和周朝很不一样。我们看周朝的时候,能清晰辨认出传统文明的特色。但是看商朝,绝没有这样的感觉。周朝是中国史的一个崭新起点。中国传统文明里的一些核心概念,比如“忠”“孝”“德”“礼制”,都是在周朝才真正成型的。在政治上,周朝设计了一种封建+宗法的架构体系,对后世政治制度影响尤为深远。

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说,牧野之战标志着中国古典文明的开始。这场战争如此重要,参战的周军却少得可怜。《尚书》记载,周武王带着三百辆战车,三百名虎贲参战。后来孟子觉得三百人少了,怀疑是抄写错误,改成了三千虎贲。这个改动还是合理的,因为按照惯例,一辆战车大致应该配十个战士。那么说起来,周武王投入战斗的主力军就是:三百辆战车,几千战士。

大家写来写去,最后轮到司马迁。司马迁是个顶级史家,但他有个毛病:贪多喜功,迷恋大数字。所以他写牧野之战的时候,出手豪阔,在“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后面又有整有零地加上“甲士四万五千人”。反正四万五千人也不用司马迁养活,他就很大方给周武王派去了一支生力军。但是这四万五千人其实要不得。现代历史学家仔细考证周部落的人口,认为周武王治下的子民,男女老少加在一起,也就是在5万~10万之间。他哪来的“甲士四万五千人”?当时真正的情况很可能是:几千人围着几百辆车,站在一个叫牧野的平原上,准备推翻了一个有六百年历史的王朝。一个叫姬发的人在大喊大叫,给他们打气。一个叫姜尚的人站在战车里,阴险地策划进攻。

在他们对面,是一个据说坏得淌水的人——殷纣王。说起来,殷纣王简直坏的离奇。他的太太妲己也和他一样坏。翻遍中国历史,找不出比他们俩更坏的一对夫妻。他们简直是禽兽中的比翼鸟,恶棍中的双截棍。要是把他们的坏事一一列举出来,能凑够好几篇专栏文章。但是纣王并不是一开始就那么坏。他变坏有个过程。比如,出兵前周武王特地召开动员大会,声讨殷纣王。但在大会上,周武王也没列出什么像样的罪状,说的相当含糊,重点渲染的是纣王听女人的话、不重用亲戚、祭祀活动搞得不频繁。(见《尚书·牧誓》)光靠这些罪状,很难勾勒出一个暴君的形象。

后来的作家读了这些罪状,也觉得不过瘾。周武王是圣君的典范,那他的对手也该是暴君的楷模!所以,殷纣王的罪行必须丰富多彩。作家们开始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不断添砖加瓦。到了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殷纣王的罪行已经颇为可观了。

司马迁津津有味地写道:纣王修鹿台、设炮烙、挖比干的心看是不是有七窍;有位妃子有点性冷淡,他就杀了这位妃子,还顺便把她爸爸也做成了肉酱;周文王听见这事叹了口气,就被纣王抓起来敲诈钱财。等等等等。受过宫刑的司马迁还特意描写纣王如何“淫乐”。据说,殷纣王往大池子里灌满酒,往林子里挂满了肉,然后“男女倮相逐其间”,逐累了就喝酒吃肉。当然,这个娱乐方式听上去相当土鳖。这倒让我想起鲁迅讲的一个故事。农妇在地里干活,忽然叹气说:皇后娘娘何等快活!现在还不是在睡午觉?醒了就叫“太监,拿个柿饼来!”酒池肉林倮相逐,就是司马迁想出来的柿饼子。

顾颉刚先生写过一篇考证文章《纣恶七十事的发生次第》。他发现殷纣王共有70条罪状,都是各朝各代陆续加上去的。比如战国增加二十项,西汉增加二十一项,东晋增加十三项。而且这些罪状越写越夸张。就像司马迁说纣王修建了鹿台,刘向就补充说:鹿台高达一千尺!晋朝的皇甫谧一使劲,鹿台又变成了高一千丈!商周时候一丈大约折合两米。纣王为了淫乐,要爬上两公里高的鹿台。这时,我们已经搞不清楚这是一个残暴的君主呢,还是一个优秀的登山运动员?

学者说:纣王的形象反映了历史学的重要特征,那就是观念的成长性与层积性。这个说法太学术,翻译过来就是说:一旦某人掉到粪坑里,那么历史学家就会蹲在他头上拉屎。我们经常说:“时间会证明一切”“历史是公正的”。其实根据我的阅读经验,历史既不是公正的,时间更证明不了什么东西。历史是人记录的,而人是复杂的动物……我们已经很难知道殷纣王到底是一个什么的君主,我们只知道他失败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解密:齐国名臣管仲如何使得邻国鲁国服服帖帖?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鲁国是谁的封地,齐国是谁的封地,管仲灭鲁国

    管仲,名夷吾,字仲,又称管敬仲。春秋时代齐国杰出的政治家、理财家、改革家。管仲为了能使公子纠当上国君,途中埋伏射杀小白,箭射在小白的铜制衣带钩上。小白装死,在鲍叔牙的协助下抢先回国,登上君位。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齐桓公。桓公即位,设法杀死了公子纠,为报一箭之仇,想要除掉管仲。鲍叔牙极力劝阻,说管仲乃天

  •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这些女人:不当女皇却也“出名”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元姑娘,中国历史上的女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皇帝

    有人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站着一个伟大的女性。唐太宗大治天下,盛极一时,除了依靠他手下的一大批谋臣武将外,也与他贤淑温良的妻子长孙皇后的辅佐是分不开的。长孙皇后是隋朝骁卫将军长孙晟的女儿,母亲高氏之父高敬德曾任扬州刺史;长孙皇后生长在官宦世家,自幼接受了一整套正统的教育,形成了知书达礼、贤淑温柔、正

  • 心学大师王阳明的身后事:几个儿子争夺遗产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王守仁心学的主要内容,郭继承精讲王阳明心学,王阳明心学讲座视频(郭继承)

    提起王阳明,很多人都会不由自主地竖起大拇指。确实,这个人的成就之高,已经不能用“伟大”来形容了,而是直接进入了“圣贤”的境界,不光在明朝,就是放整个中国历史上,也是屈指可数的大牛人。不过,很少有人知道,其实他的老爸也不逊色,曾经高中过状元。大明成化十七年辛丑,浙江余姚考生王华被钦点为状元,授翰林院修

  • 清朝王爷的怪癖:乾隆的弟弟竟然给自己办葬礼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乾隆怎么对待几个叔叔,雍正为什么要杀张廷玉的儿子,乾隆为什么放了十四阿哥

    弘昼为清世宗雍正第五子。雍正十一年(1733 )封为和亲王,乾隆三十五年(1770 )薨。弘昼五世孙溥良为光绪六年(1880年)庚辰科进士,六世孙毓隆为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恩科进士,八世孙启功为著名书法家、国画大师。乾隆当上了皇帝后,对他特别好,把雍正皇帝所留下来的旧物全赏赐给了他。所以,他

  • 史上最吝啬王爷永瑆:马病死了全家吃死马肉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养马的家奴,傻王爷贪财妃,永琰永瑆

    永瑆为清高宗乾隆第十一子。乾隆五十四年(1789 )封成亲王,道光三年(1823 )薨。成亲王的诗文、书画在清代诸王中堪称一绝,即所谓“诗文精洁,书法遒劲,为海内所共推”。成王幼时握笔,即可成文;少年时工赵文敏书法;并有所谓“拨灯法”传世。成王书画作品为世人所推崇,“士大夫得片纸只字,重若珍宝。”皇

  • 解密:永历皇帝朱由榔曾经向罗马教皇请求援助?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神圣罗马帝国解体,罗马教皇皮奥十二世,朱由检被谁灭了

    首先解释一下,“基督教”在我们的语境中有两成含义。从广义的视角来说基督教包含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等不同教派,而从狭义的视角来看,由于口语习惯的原因,一般我们提到的基督教指的都是新教。而本文所说的“基督教”则是指前者。最早的关于基督教传入中国的确切记载是唐太宗贞观九年,即公元635年,从波斯来的传教士

  • 李自成当皇帝后真有做过煮活人和生吃鹿肉吗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在明朝末年,有一个叫朱常洵的亲王,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十一世孙,明神宗朱翊钧的爱子,受封为福王。据野史记载,这位福王真不愧这个称号,他自打一出生就享尽了人间富贵,深受明神宗宠爱,还差一点被立为太子。这位福王虽没当上太子,但却受到明神宗和郑贵妃的特殊照顾,在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经过一番艰苦的

  • 史上第一个皇贵妃唐氏也是明朝最后一个殉葬妃子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令妃遗体为什么不腐烂,纯悫皇贵妃,明朝殉葬的妃子

    人是复杂动物,其性情、爱好是可以随着外部环境变化而改变的。在这方面,明代宗朱祁钰就是个例子。从《明史》的蛛丝马迹中,看以看得出明代宗在执政前期还是个颇有作为的皇帝,在儿女私情方面显得较为古板、生硬,甚至刻薄。第一任皇后汪氏,不过因为劝他不要废立太子,忤了他的意,他便不顾夫妻之情将其废为庶人。废掉明英

  • 东晋北府军堪称最强军队?创始人谢玄有什么背景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中国历史上“最强军队”的排行榜,有许多种。其实不在一个朝代,也不可能在战场真正打一次,属于“关公战秦琼”,只能当作娱乐新闻看。但一些军团曾经纵横四海、所向无敌,不论多少年过去,他们的英雄气依然在天地间激荡,让人怀念、崇敬,比如岳家军、戚家军。在东晋,也有这样一支军队,那就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北府

  • 唐明皇为何要重演历史:分封的节度使实为诸侯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周王朝为什么要实行分封制,杨贵妃的历史介绍,明初实行分封制的原因

    马克思所谓的“封建社会”之所以以“封建”为名,是因为在西欧历史上,以农奴为主要生产力经济形态长期伴随着封土建国的政治制度。然而在中国,严格意义上的封建政体只是先秦三代的时代潮流。随着中央集权“大一统”思想的蒸蒸日上,汉以后的分封多半只是经济上的封赏,诸侯王对自己封地既无管辖权,又无保护能力,甚至“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