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赵武灵王:怎样摆平反对派?我比商鞅高明

赵武灵王:怎样摆平反对派?我比商鞅高明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3084 更新时间:2023/12/12 8:05:52

几乎所有的改革,都会遭遇强大的反对派。“胡服骑射”尽管只是换套衣服,也未能幸免。如何摆平反对派,是改革家们非常头疼但又必须解决的问题。最铁腕的当属商鞅,不管你赞成还是反对改革,一律给我闭嘴,违者充军发配到边远艰苦地区。那么,赵武灵王又如何搞定反对派的呢?他采用的是“胡萝卜+大棒”双管齐下的策略,注意,“胡萝卜”在“大棒”前面,软与硬交替上阵,刚与柔亲密合作,弹性十足。

所谓“胡服骑射”,就是脱下礼服,换上运动装,在奔驰的马上练习箭术。看起来这事很简单,而且又有国家1号人物推动,办起来应该很顺利。事实恰恰相反。千万不要以为赵雍是老板,下个命令就行了,他还得取得下属们支持。您想想,改革有不少具体的事得办,老板不可能事必躬亲,执行还得靠大家,如果大多数人不支持,改革就搞不下去。

“胡服骑射”实际上是“华夏”学习“蛮夷”,好比大公司借鉴小企业经营模式,容易被认为本末倒置,不被理解。反对派思想深处根植着孔子“裔不谋夏,夷不乱华”的观念,很难扭转。后来,鲁迅曾一针见血分析这种心理:“每遇外国东西,便觉得仿佛彼来俘我一样……而国粹遂成为孱主和孱奴的宝贝。”大家都知道,清军入关后要求汉人剃发,遇到明代遗民的普遍抵制,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面对的阻力差不多就是这个程度。

中原服饰的标配是“上衣下裳、宽袍大袖”,下身非长裤,而是裙子;上身非紧身袖口,而是宽口。如此穿着,骑射显然不便。按说,实行“胡服骑射”在军事上的好处显而易见,为什么那么多人不支持呢?

服饰既是遮羞布和保暖装,更是一种文化,发挥着“身份标识”的功能,就是孔子所说的“贵贱有等,衣服有别,朝廷有位,则民有所让。”春秋时期,郑国贵族不按规定戴起“鹬冠”,居然引来杀身之祸。时代的车轮驶入战国,但车上绝大多数官员的脑子还停留在春秋时代。要是换成清一色的胡服,官民无别,那不乱套了吗?官员们的优越感也没法体现。当然了,这些人反对胡服,不会拿有损自身利益说事,而是包装为高大上的说法——影响国家安全。赵雍搞“胡服骑射”,不只命令官员和军人换胡服,还提倡全国人民都穿。反对派认为这是“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可能造成人心散乱甚至内乱,不仅不能富国强兵,还会玩火自焚。

“胡服骑射”除了得到少数民族出身的肥义与楼缓支持,几乎遭到王族、文臣、武将一致反对,正如司马迁所载“群臣皆不欲”。反对派的代表人物史是赵雍的叔叔赵成。赵雍亲政前,一直由王叔监国,军政大事实际由赵成做主。直到公元前321年赵成丧妻守丧,20岁的赵雍才开始主国。

赵雍的设想是,上朝时自己和叔叔带头穿胡服,其他人就不好说什么了。他派人带着胡服传话给赵成,却低估了这个叔叔的顽固性。赵成认为,向未开化的胡人学习是丢祖宗的脸,但又不便在朝堂上当众与侄子唱对台戏,就打算消极应对,称病不朝。赵雍当然知道叔叔的病根,于是亲自登门求见,苦口婆心说了一大堆话,其中最有杀伤力的一句是这样的:“叔顺中国之俗以逆简、襄之意,恶变服之名以忘鄗事之丑,非寡人之所望也。”赵简子和赵襄子是赵国名君,一直想灭掉中山国而不能,还被对方反攻,连鄗城(位于今河北桐乡县北)都差点丢了。赵雍把先王抬出来压叔叔,又用国耻来刺激他,效果很好。

说服王叔赵成,阻力减小了,但并未消失,还是有不少人激烈反对“胡服骑射”。赵雍于是软硬兼施,除了晓之以理,也挥起了大棒,拿不肯穿胡服的王族赵燕开刀,指责他“逆主,罪莫大焉”,定性为“犯刑戮之罪”,威胁要“明有司之法”。尽管如此,赵雍仍比商鞅温和多了,没有割掉人家的鼻子。

统一高层思想后,赵雍发出改革令,并出台了配套的优惠政策:改穿胡服的,国家给予换装补贴;参加骑射的,5年不用交税。为更好地训练骑兵,赵武灵王不仅虚心请来胡人当师傅,并直接招收胡兵,还在原阳(今呼和浩特东南)建立了训练基地。从历史文献的记载看,吴起孙膑、商鞅都用过骑兵,但并未普及,且仅作为车兵的辅助,不是独立兵种。真正把骑兵作为兵种建制,赵雍是第一人。

表面上,大家都不反对了,但赵雍很清楚,文武大臣们更多是慑于自己的权威,口服而非心服。因此,在改革初成的第二年(公元前306年),他决定用行动进一步说服众人,于是先打中山,再击林胡,都取得胜利。这两个国家以前经常欺负赵国,现在落败,国人出了恶气,当然更加支持“胡服骑射”。通过军事胜利,赵雍不仅成功化解了保守派的担心——换装胡服会影响赵国人的民族存在感,而且加强了国民的民族认同感。

5年后的公元前302年,赵雍下令将军、大夫、适子、代吏都换上胡服,标志着“胡服骑射”改革基本实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后梁皇帝朱友珪简介 后人对朱友珪评价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朱友珪简介,冥帝朱友珪谁演的,后人对雍正的评价

    朱友珪,又叫朱友球,是后梁太祖朱温的第三个儿子,他的母亲是一名妓女,朱友珪是五代十国时期后梁的第二位皇帝。朱友珪开始的时候是一位郢王,担任左右控鹤都指挥使、莱州刺史,在乾化二年的时候,也就是912年,朱友珪弑杀了他的父亲,自己登基,改年号为凤历。朱友珪是妓女所生,在唐僖宗光启年间,朱温在镇守宣武,到

  • 吕布有多虚伪:吕布魂断白门楼竟因演砸苦情戏?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吕布白门楼丧命的概括,杨九郎说哭张云雷那段,白门楼一言杀吕布

    若要谈起吕布,白门楼恐怕是绕不开的。正是此地,让我们这位万人敌的人生终点有了落脚。《三国演义》大抵是这样描述的:曹军水淹下邳,吕布坐困城中,心下郁闷,与妻妾痛饮美酒,因酒色过伤,形容销减,恰城外急攻时起彼伏,吕布连加夜班苦守,终于困顿,少憩门楼,不觉睡着在椅上,副将宋宪、魏续趁其酣睡,竟盗画戟,然后

  • 唐代皇帝皆爱写字:想得到心仪书法得自掏腰包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古人写字为什么竖着从右向左写呢,宝玉宁国府会秦钟读后感,雍正书法

    “唐代的书法艺术之所以能达到巅峰,为后世树立难以超越的丰碑,是与整个社会及书法家充满正气有密切关系。来到大唐之地,让我有如沐春风之感。”著名文化学者、北大历史学博士蒙曼曾到西安,为陕西省青年书法家协会的2000多名书法家及书法爱好者举办主题为“唐代书法艺术的来龙去脉”的大型讲座。唐代皇帝皆写得一手好

  • 诸葛亮一生最恨男人是谁?诸葛亮为什么那么恨他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为什么那么多人贬低诸葛亮,恨周瑜不能诸葛,诸葛亮为什么不称帝

    在中国士人的世界里,诸葛亮应该堪称完美的道德偶像。可即便是道德偶像,也需食五谷杂粮,也须有爱恨情仇的。倘若抛出一个话题:诸葛亮一生最恨的男人是谁?时人大多会不假思索脱口道,想必是曹操吧。这般论调,自然是有道理的。譬如诸葛亮在《后出师表》里,就曾掷地有声地写到:“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

  • 甲午中哪位清军将领因英勇被日军赞“骁武绝群”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日军和清军谁更残暴,太平天国杀了多少清军将士,甲午战争日军主要将领

    马玉昆字景山,1838年出生在安徽省蒙城西北的马集,他家世代务农,家境贫寒。其生性好武,从小就练出一身硬功夫,由于团练办得好,被淮军宋庆收编。马玉昆勇猛善战,深得宋庆赏识,并随同左宗棠入新疆平定阿古柏叛军。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驻守旅顺的毅军后军统领提督马玉昆接到命令,率部立即奔赴战场,参加

  • 和5任皇帝有关系的王政君却最终葬送自己国家?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上真实的王政君,王政君和傅瑶的关系,刘奭与王政君

    王政君(公元前71年—公元13年),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县东)人。阳平侯王禁次女,母亲李氏,汉元帝刘奭皇后,汉成帝刘骜生母。中国历史上寿命最长的皇后之一。其身居后位(包含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时间61年(公元前49年-公元13年在位),仅次于清朝的孝惠章皇后(63年)。王政君出身于官宦之家,传说她

  • 解密:洪武帝朱元璋为何贬低孔子在儒家的地位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孔子的《论语》,都说是一部天书,一部能治天下的天书,而宋朝宰相赵普认为凭借半部《论语》就可以治天下了。于是,世上便有了“半部《论语》治天下”的之说。其实,这种说法出自《宋史》。相传大宋王朝的开国丞相赵普每遇政事不能决,便于归家后查阅家中箧里古籍,次日则问题迎刃而解。久而久之,家人好奇,偷偷朝箧里一看

  • 浑身上下长满白毛?慈禧太后遗体三次入棺之迷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慈禧不仅在生前有许多奇特的经历,而且在死后还有更令人难以置信的遭遇:她的遗体在长达76年的时间里,先后三次殓入同一口棺内。第一次入棺。光绪三十四年(1908)十月二十二日未正三刻,慈禧走完了她74年的人生路程,撒手人寰。当天下午4时30分,掌仪司首领太监用鹅黄吉祥轿将慈禧的遗体从西苑仪銮殿抬出,5时

  • 胡皇后命运看似悲催 却放言青楼日子比皇宫舒畅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堂堂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从男的奴隶到将军的不少,如蒙古名将木华黎,大汉将军卫青等;女的从宫女到皇后的也不缺,如窦漪房等,不一而足。但要说从皇后,皇太后一落千丈沦为娼妓的,全中国就只她一个:北齐武成帝高湛的皇后:武成皇后胡氏,姑且称其为胡皇后。胡皇后的父亲胡延之,母亲范阳卢氏。据说还在怀起她时,就有个僧

  • 大明投靠皇太极的名将有哪些?结局都不太好?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皇太极即位后积极执行扩张政策。对朝鲜不宣而战,迫使其签订《江都和约》,不久又亲率大军迫使朝鲜国王李倧称臣纳贡,允诺与明代断绝往来,并将王子送沈阳为人质。对蒙古,用联姻、赏赐、封王封爵等手段,赢得了蒙古诸部的支持和效忠。并对汉族地主知识分子和明代降官降将采取招降收买政策,量才录用,赐以庄田、奴仆、马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