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诸葛亮一生最恨男人是谁?诸葛亮为什么那么恨他

诸葛亮一生最恨男人是谁?诸葛亮为什么那么恨他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4365 更新时间:2023/12/8 15:40:26

在中国士人的世界里,诸葛亮应该堪称完美的道德偶像。可即便是道德偶像,也需食五谷杂粮,也须有爱恨情仇的。倘若抛出一个话题:诸葛亮一生最恨的男人是谁?时人大多会不假思索脱口道,想必是曹操吧。这般论调,自然是有道理的。譬如诸葛亮在《后出师表》里,就曾掷地有声地写到:“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文中之贼,自然意指阿瞒所创立的曹魏势力。

可有意思的是,尽管明面上闹得不可开交,可回归私下,两人却是颇有交情的。譬如在曹操的个人日记里,就有这样一段记载,“今奉鸡舌香五斤(予孔明),以表微意。吃人家的嘴短,诸葛亮自然要在“微博”上互动一下,于是就有了“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这般评价。

当然,和诸葛亮惺惺相惜的,除了曹操,恐怕还有司马懿。在《三国演义》里,为了剧情需要,诸葛、司马二人自然成了不共戴天的仇人,譬如上方谷一役,诸葛亮关门放火,颇有置司马于死地而后快的气势,却因天公偏不作美,倒也气得血压升高内分泌失调。不过,倘若翻来史料,他俩的照面,也许要平和许多。对于司马懿的固守,孔明似乎也是理解,无奈抛了一句:“彼本无战情”,而司马懿,也给了老对手的好评:“天下奇才也。”《三国志》。

不过,在诸葛亮的个人“黑名单”上,却有一人,排名更胜曹操、司马懿。此人名气不大不小,叫作孟达。孟达此人,“姿才容观”,应该算是帅哥,不过,诸葛亮痛恨孟达,绝不是因为其长得太帅。其实,略读《三国演义》的朋友应该都知道,在“关羽大意失荆州”这出戏中,坐镇上庸的孟达同志,为保存自身军事实力,竟拥兵观望,无视战区关总司令的调度指挥,坐看着武圣一世英名,竟落于獐头鼠辈之手。《三国志》也有类似记载,“令发兵自助,达辞以山郡初附,未可动摇,不承羽命”。

俗话说,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为一己之私,贻误战机,导致荆州战事崩盘,对于孟达的表现,刘备自然是很不高兴的。作为皇叔亲密战友,诸葛亮对孟达其人,自然再也喜欢不起来。当然,这不仅只是为了照顾刘备的情绪,原来,早在诸葛亮出山之时,开篇大作《隆中对》就曾提出了荆、益两路出兵伐魏的战略方针,可这个“政绩工程”,却因关羽失了荆州,恐难得以实现。至于败事的元凶魏、吴,本不在势力范围,即便切齿,也是鞭长莫及,如此一来,只好迁怒“自己人”孟达了。

刚才说了,孟达是个帅哥,而且,他还是个敏感的帅哥,刘备、诸葛亮远在西川的情绪,却是有所感应的。于是,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寻了个托辞,竟举城降了曹魏。原本,荆州失守,蜀汉已失一膀,如今连上庸城一并失去,可谓元气大伤。对于孟达无视国家统一大业,贸然向敌方投诚的行为,诸葛亮是极其不满的,《三国志》里就有隐晦地提及,“达之去就,明公(孔明)切齿,欲诛达妻子”。

可是,诸葛亮一向是以道德卫士的形象自我标榜。孟达仅是个人政治问题,却连带提出了杀人妻子、覆灭族人的狠招,似乎也不太符合孔明的性格特征。究其缘由,恐怕不仅只是公事,可能还和私人的恩怨有关。可怎样的深仇大恨,竟让一向淡定的卧龙先生如此失态,想出此番下策呢?也许,我们还得从诸葛亮的身世讲起。

原来,诸葛亮自幼孤苦,孩提时代就跟随着家中兄姐颠簸流离,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相依为命的日子久了,感情自然笃厚,特别是对于诸葛亮这般重礼数的人来说。后来日子小康了,兄长诸葛瑾过了江东,也有了糊口的俸禄,大姐也因知书端庄,被荆州大族的公子哥蒯祺一眼相中,花轿取了进门。可在战乱年代,安详的小康日子随时都有可能破碎,后来曹操铁蹄南下,荆州动荡,兄长诸葛瑾择居江东,自己跟了皇叔打游击战,而姐夫蒯祺,随着刘琮依附了曹操,做了房陵太守。于是,原本其乐融融的姐弟数人,至此天各一方。

后来的历史进程,我们大致是知道的。赤壁一役,孙、刘合力据曹,随后,刘备趁热打铁,西取川蜀,谋划着对曹魏势力的绝地反击,而孔明、孟达的恩怨,就在此时结下了。原来,孟达投诚之后,一直寻着机会表现,刘备恰也正是用人之际,于是给了一个任务:北攻房陵。可未想孟达立功心切,攻城竟是用了全力,于是孔明的姐夫蒯祺,终于“光荣”地死于兵乱之中。中年丧夫,这对于一位自幼孤寡的妇女来说,打击是可想而知的。看着日日以泪洗面的大姐,诸葛亮的心里,自然不会好受。不过,和刘备身边的另一位谋士法正不同,诸葛亮表现得倒是从容淡定,直到孟达叛谋事发,终于祭出杀招,提出诛其妻儿的建议,意在让孟达也尝尝妻离子散、家庭破碎的滋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甲午中哪位清军将领因英勇被日军赞“骁武绝群”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日军和清军谁更残暴,太平天国杀了多少清军将士,甲午战争日军主要将领

    马玉昆字景山,1838年出生在安徽省蒙城西北的马集,他家世代务农,家境贫寒。其生性好武,从小就练出一身硬功夫,由于团练办得好,被淮军宋庆收编。马玉昆勇猛善战,深得宋庆赏识,并随同左宗棠入新疆平定阿古柏叛军。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驻守旅顺的毅军后军统领提督马玉昆接到命令,率部立即奔赴战场,参加

  • 和5任皇帝有关系的王政君却最终葬送自己国家?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上真实的王政君,王政君和傅瑶的关系,刘奭与王政君

    王政君(公元前71年—公元13年),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县东)人。阳平侯王禁次女,母亲李氏,汉元帝刘奭皇后,汉成帝刘骜生母。中国历史上寿命最长的皇后之一。其身居后位(包含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时间61年(公元前49年-公元13年在位),仅次于清朝的孝惠章皇后(63年)。王政君出身于官宦之家,传说她

  • 解密:洪武帝朱元璋为何贬低孔子在儒家的地位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孔子的《论语》,都说是一部天书,一部能治天下的天书,而宋朝宰相赵普认为凭借半部《论语》就可以治天下了。于是,世上便有了“半部《论语》治天下”的之说。其实,这种说法出自《宋史》。相传大宋王朝的开国丞相赵普每遇政事不能决,便于归家后查阅家中箧里古籍,次日则问题迎刃而解。久而久之,家人好奇,偷偷朝箧里一看

  • 浑身上下长满白毛?慈禧太后遗体三次入棺之迷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慈禧不仅在生前有许多奇特的经历,而且在死后还有更令人难以置信的遭遇:她的遗体在长达76年的时间里,先后三次殓入同一口棺内。第一次入棺。光绪三十四年(1908)十月二十二日未正三刻,慈禧走完了她74年的人生路程,撒手人寰。当天下午4时30分,掌仪司首领太监用鹅黄吉祥轿将慈禧的遗体从西苑仪銮殿抬出,5时

  • 胡皇后命运看似悲催 却放言青楼日子比皇宫舒畅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堂堂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从男的奴隶到将军的不少,如蒙古名将木华黎,大汉将军卫青等;女的从宫女到皇后的也不缺,如窦漪房等,不一而足。但要说从皇后,皇太后一落千丈沦为娼妓的,全中国就只她一个:北齐武成帝高湛的皇后:武成皇后胡氏,姑且称其为胡皇后。胡皇后的父亲胡延之,母亲范阳卢氏。据说还在怀起她时,就有个僧

  • 大明投靠皇太极的名将有哪些?结局都不太好?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皇太极即位后积极执行扩张政策。对朝鲜不宣而战,迫使其签订《江都和约》,不久又亲率大军迫使朝鲜国王李倧称臣纳贡,允诺与明代断绝往来,并将王子送沈阳为人质。对蒙古,用联姻、赏赐、封王封爵等手段,赢得了蒙古诸部的支持和效忠。并对汉族地主知识分子和明代降官降将采取招降收买政策,量才录用,赐以庄田、奴仆、马匹

  • 韩世忠和岳飞比谁更有军事才华?岳飞真那么神吗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中兴二将中战功排名前两位的高人。对于军事才华来说,二人应该不相上下,在那个天下崩塌,金人铁骑南下的时候,任何一个能撑起一片天空者都不是等闲之人。岳飞之所以比韩世忠著名,是因为岳飞更加符合一般意义上中国人对于英雄的定义。岳飞是起于民间,而韩世忠是军伍出身,这一点岳飞更加使人亲近。第二,在总体反击中,岳

  • 解密海昏侯:悲催一生都是其祖汉武帝惹的祸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海昏侯刘贺,汉武帝刘彻之孙,昌邑哀王刘髆之子,西汉王朝第九位皇帝,也是西汉历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后元元年,即公元前88年,其父刘髆去世,年仅五岁的刘贺嗣位,成为西汉第二位昌邑王。元平元年,即公元前74年,汉昭帝驾崩,因无子,刘贺被拥立为皇帝,在位仅27天就被废黜皇位,依旧回故地巨野做昌邑王。元康

  • 从求婚被拒到强娶公主 史上第一恶棍侯景的逆袭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在前文讲越南李公蕴的时候,曾经提到过南北朝时南朝梁武帝萧衍,今天便讲一个与萧衍有关的吊丝逆袭的故事。当然,萧衍世出名门,功成名就,属于典型的高帅富,所以本文的主角并不是他,而是另一个恶名远播的恶棍枭雄——侯景。侯景归降梁武帝时,曾向梁武帝求婚於琅琊王氏、陈郡谢氏两家,但梁武帝拒绝了,回答说:“王谢两

  • 明英宗朱祁镇南宫复辟的时候于谦在哪里?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朱祁镇凭什么叫英宗,明朝于谦的结局,土木堡之变明英宗结局

    “夺门之变”,是改写明朝政治走向的一件大事。事情说起来很简单,明代宗病了,不能理政,石亨、徐有贞、曹吉祥、张軏等人趁机发动武装政变,攻破南宫,迎立被软禁在此七年之久的太上皇帝明英宗复位。应该说,这是一次有预谋、有组织的成功政变,政变从景泰八年正月十六日四更,到十七日拂晓,前后也就几个小时的时间。石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