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诸葛瑾在历史上是什么样的人?他为何会成为成为东吴大将军

诸葛瑾在历史上是什么样的人?他为何会成为成为东吴大将军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4448 更新时间:2023/12/24 22:21:26

诸葛瑾,诸葛亮之兄,三国时期孙吴开国元勋。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

大将军,古代领兵之最高统帅。始于战国,是将军的最高封号,汉代沿置,职掌统兵征战。在汉末三国时期,大将军可谓当时的一流将领,比如在曹魏,夏侯惇曹仁、曹真、曹休、司马懿等人曾担任过大将军一职。在蜀汉,姜维曾任大将军一职。与此相对应的是,在东吴,诸葛亮的兄长,也即诸葛瑾,曾被孙权封为大将军。不过,诸葛瑾作为大将军,实在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纵观诸葛瑾的一生,可谓一点也不精通打仗,经常还吃到败仗。但是,诸葛瑾却在东吴平步青云,乃至于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封诸葛瑾为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那么,问题来了,诸葛亮的兄长诸葛瑾,不会打仗,却成为东吴的大将军,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在东吴的将领中,诸葛瑾实在才能平平,甚至可以说是不会打仗。黄初三年(222年),曹真、夏侯尚等围朱然于江陵,诸葛瑾派兵救援,渡江时被夏侯尚火烧船只,水陆同时进攻所击退。黄武五年(226年),诸葛瑾则被司马懿击败,还让司马懿斩杀吴将张霸,斩首千余级。对比他的兄弟诸葛亮,诸葛瑾的战绩实在太难堪了。对于诸葛亮来说,五次北伐中原,以弱小的蜀汉对抗强大的曹魏,依然可以攻城略地,斩杀张郃等曹魏将领。

所以,如果放在蜀汉的话,诸葛瑾不仅难以步步高升,很可能要被诸葛亮贬低不用了。可是,就是这么一位不会打仗的将领,却成为东吴的大将军。黄龙元年(229年),孙权称帝,封诸葛瑾为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

对此,在笔者看来,诸葛瑾能够成为东吴的大将军,显然不是因为他的军事才能。也即其之所以能够获得孙权的重用,原因分为以下几点。一方面,诸葛瑾是维护东吴和蜀汉联盟的重要桥梁。因为诸葛瑾是诸葛亮的兄长,而诸葛亮又受到了刘备的重用,所以,派遣诸葛瑾出使蜀汉,自然是一件事半功倍的事情。比如建安二十年(215年),孙权遣诸葛瑾使蜀通好刘备,与其弟诸葛亮在见面。

黄初二年(221年),刘备准备伐吴,孙权求和,诸葛瑾也主动写信给刘备,希望后者能够以大局为重。因此,对于诸葛瑾来说,虽然打仗不行,但是,在其他方面还是具有一定作用和价值。并且,诸葛瑾这个人比较会交流,比如他同孙权无论谈话、劝谏,从不急迫直言,而是点到即止,这让孙权也喜欢跟他交谈。

陈寿在《三国志》中记载:“瑾为人有容貌思度,于时服其弘雅。权亦重之,大事咨访。” 诸葛瑾仪表堂堂又温文大方,当时的人们都佩服他的高雅气质。孙权也对他甚为看重,每有大事就要征询他的意见。在鲁肃去世后,诸葛瑾无疑成为孙权的又一位心腹,这也是孙权不断提拔其官职,乃至于让他担任大将军一职的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诸葛瑾的出身,也是其获得孙权重用的原因。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诸葛瑾因中原战乱而避乱江东。在江东,诸葛瑾显然不是一个本地士族。而就孙权来说,其在位期间,就致力于平衡江东的本地士族,比如陆逊家族,就是江东本地的世家大族。在此基础上,重用诸葛瑾这样的南迁士人,无疑可以保持东吴各方势力的平衡。

最后,进一步来说,江东士族在东吴已经非常强大了,如果不加以制衡的话,很可能会导致东吴内部势力的失衡,这是孙权不希望看到的结果。同样的道理,就蜀汉来说,我们发现刘备进入益州后,也在重用荆州势力和东州势力,前者包含了诸葛亮等人,后者包含了李严等人,以此制衡益州本地士族。在这一点上,刘备和孙权,显然是异曲同工的。因此,不仅诸葛瑾受到了孙权的重用,被封为大将军,对于诸葛瑾的儿子诸葛恪,更是成为孙权的托孤大臣。

赤乌八年(245年),丞相陆逊病逝后,诸葛恪迁大将军,领荆州事。神凤元年(252年),孙权病危时,诸葛恪被选为托孤大臣之首,支持孙亮即位后,加封太傅,掌握东吴大权。只是,非常可惜的是,诸葛恪有些飘飘然不知所以了,建兴二年(253年),诸葛恪被皇帝孙亮联合托孤大臣孙峻所害,时年五十一岁。也即诸葛恪虽然非常聪明,却不如他的父亲诸葛瑾低调谨慎,所以遭到了杀身之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唐睿宗李旦一生为何会动禅位两次?对唐朝有何影响?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唐中宗和唐睿宗的关系,李旦之后是谁继位,李旦也做了两次皇帝吗

    在古代有出现过皇帝禅让的情况,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唐睿宗李旦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孙子,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儿子。他的两次主动禅位,完美地显示了李旦庙号中“睿”一字的恰如其分,也开启了中国古代最繁荣的开元盛世。唐高宗去世之后,武则天独揽政权。而她的第三子李显,不甘于被母

  • 曹操为什么称夏侯渊为“白地将军”呢?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夏侯渊,夏侯渊荀彧郭嘉,三国时期曹家跟夏侯什么关系

    曹操为何称夏侯渊为“白地将军”呢,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一,跟随曹操夏侯渊出身谯郡夏侯氏,为西汉名臣夏侯婴之后,夏侯惇堂弟。夏侯渊自幼与曹操交好,情同兄弟,长大后二人娶了一对姐妹为妻,成为连襟。曹操因为犯法被县官治罪,夏侯渊于是主动替他顶罪。后来在曹操的营救下,夏侯渊得以无罪释放

  • 李斯为什么帮助胡亥不帮助扶苏 李斯到底是怎么想的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秦二世胡亥墓发掘了吗,李斯后悔杀扶苏,李斯为何不帮自己女婿扶苏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李斯,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李斯怎么说都是一个聪明人,李斯为什么不去帮助扶苏?种种迹象表明,沙丘之谋最大的幕后推手其实是李斯,他自然不会帮助扶苏了。李斯一生信奉“老鼠哲学”,并以此作为其行动准则。所谓“老鼠哲学”,是李斯在楚国做小吏的时候,从老鼠身上总结出的一套经验。李斯

  • 朱元璋晚年把心思都花在朱允炆身上 朱允炆的江山为何还是丢了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朱允炆的后代,朱允炆最后下场,朱允炆真实下落

    对明代朱允炆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朱元璋当初为朱允炆费尽心思,朱允炆的皇位最后为什么还是丢了?太年轻,守不住的缘由一大堆。朱元璋在人生最后的几年里,把教育的精力放在了朱允炆身上,太子朱标死后,储君不是太子,而是跳过了太子的“太孙”,这个继承法,乃是模仿忽必烈来进

  • 朱棣起兵造反 朱允炆派兵攻打为何还下令不能杀他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朱棣为什么要谋反,朱棣和建文帝什么关系,朱允炆如果不逃走朱棣会杀他吗

    大家好,这里是我爱历史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朱允炆和朱棣的故事,欢迎关注哦。朱允炆了解朱棣会起兵造反,朱允炆攻打朱棣的时候,朱允炆为何还要下令不杀朱棣?说起朱允炆与朱棣,一文一武两皇帝之争,还要先从朱元璋立太子说起。话说朱元璋登基之后,用严政酷刑稳定朝政之后,就开始考虑立太子。他众多儿子中,只有四子

  • 武则天当初最合适的继承人是武三思 武则天最后为何把人排除在外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李治为什么那么喜欢武则天,谁继承了武则天的帝位,武则天想立武三思还是武承嗣

    大家好,这里是我爱历史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武则天继承人的故事,欢迎关注哦。武三思当初也是武则天最合适的继承人,武则天最后为什么把人排除在外?历史上后宫女人干政的例子并不少,即便是对大清有功的孝庄也是参与政治好多年,但是能够自立为皇的就只有武则天,敢为天下先,让女人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最鲜明的一笔。可

  • 因为青鹅两个字武则天就把大臣给杀了 这两个字有什么寓意吗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武则天为什么叫武曌,武则天是哪个皇帝的宠妃,武则天又名武曌

    对武则天杀大臣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武则天看到大臣信上的青鹅两个字,武则天就下令把人杀了?这两个字有什么秘密吗?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性皇帝,她六十七岁才当上皇帝,是历史上即位年龄最大的皇帝,同时也是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她执政期间,整顿吏治,打击不合理的门

  • 刘备托孤时李严负责军事大权 李严最后为什么被贬为庶民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刘备在衣带诏上签名时的官衔是,李严为什么和诸葛亮不和,李严和诸葛亮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李严和诸葛亮,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同样都是托孤大臣,李严为什么斗不过诸葛亮?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刘备白帝城托孤后,诸葛亮是丞相、录尚书事,可以说刘备是把蜀汉的政治大权交到了诸葛亮的手中。而另一位托孤大臣李严,则是尚书令、中都护,统管内外军事。也就是说蜀汉的军事大权,是在李

  • 为什么汉成帝刘骜这么偏爱男宠呢?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汉成帝的皇后,汉文帝刘恒的男宠,汉成帝与张放的故事

    汉成帝刘骜(前51年~前7年),西汉第十二位皇帝,是个沉迷酒色的荒淫之徒,很多朋友都特别想知道为什么汉成帝刘骜会偏爱男宠呢?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刘骜在位25年没有留下什么鲜明的政绩,倒是在感情上有丰富的历史。他有一个男宠名为张放,长得尤其美丽,汉成帝非常喜爱他,与

  • 汉朝名将周亚夫是怎么平定七国之乱的?详解周亚夫的军事才能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七国之乱靖难之役,周瑜和周亚夫有关系吗,平定七国之乱的将军

    古代有很多著名的人物,这些人物也颇受争议,其中周亚夫的一生是经历过人生百态,也是人们议论的对象。话说当年汉朝名将周亚夫是怎么平定七国之乱的?请听我详细道来。因为汉景帝二年(公元前155年),晁错看出了汉景帝因当下同姓诸侯国的势力过大,进而威胁到了中央的王朝而苦恼的事,所以他上疏《削藩策》建议汉景帝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