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诸葛亮轶事:自比”管仲乐毅“有着什么样的水分?

诸葛亮轶事:自比”管仲乐毅“有着什么样的水分?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3408 更新时间:2024/2/13 1:17:17

《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亮躬耕陇亩,……每自比於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这段话文意浅显,意思是说诸葛亮在南阳躬耕时,经常把自己比作管仲和乐毅,人们都不以为然,只有好友崔州平、徐元直相信诸葛亮有这般才能。

管仲和乐毅,一个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一个是战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战神,在历史上大名鼎鼎。管仲辅佐齐桓公,发展生产,富国强兵,促使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乐毅辅佐燕昭王振兴燕国,统帅五国联军攻打齐国,“下齐七十余城”,“齐城不下者两城耳”,一雪当年强齐伐燕之耻,创造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军事传奇。

诸葛亮在隆中时,大概二十出头,未出茅庐,未建寸功,就敢自比管乐,很有些大言不惭,难怪会被“时人莫之许也”,遭到人们的白眼和不屑。后来,经徐元直的强力举荐,诸葛亮才得以出山,辅佐刘备建立西蜀政权。刘备在世时,诸葛亮没有多大建树,刘备死后,后主刘禅即位,诸葛亮受刘备托孤,“政事无巨细,咸决於亮”,才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

在政治方面,诸葛亮治理蜀国有些成就,有可圈可点之处,但比起管仲来,还差得很远。诸葛亮治蜀,基本上是按照当年他在“隆中对”中所提出的方针进行的,其重点在于加强法制。而管仲为相后,注重整体思维,根据当时国内外形势,锐意创新,把齐国的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等多方面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进行改革,推行“一体之制”,使齐国在短时间内走上了富国强兵之路。总起来看,诸葛亮的治蜀方针不如管仲的治齐措施层深面广。

法制上,诸葛亮注重法制建设,严明法令,赏罚必信,制定了《蜀科》,并依此作为执法的根据,推行“约官职,修法制”,实行“纳言之政”,坦诚对待下属,要求官员们集思广益,尽忠尽力。管仲则推行“四民分业”制度和“三国五鄙”制度,使全国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这一点,诸葛亮不及管仲。

外交上,诸葛亮实行“东合孙吴,北拒曹魏”的方针,主张在三足鼎立的基础上联吴抗曹,因过分依赖比人而略显被动。管仲则建议齐桓公“以尊王攘夷相号召”,打出维护周天子的旗帜而威震诸侯,从而占据了外交主动权,使海内外诸侯望风而附。这一点,诸葛亮不及管仲。

经济上,诸葛亮重视维护和发展农业生产,注重发展盐业、铁器制造业和丝织业,发展领域较小。管仲则提出了“均田分力”、“案田而税”,提出了“官山海”,实行盐铁专卖,鼓励发展工商业,积极与境外交易,发展空间较大。这一点,诸葛亮不及管仲。

选才上,诸葛亮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对有才能有实绩的官员提拔重用,但往往出于个人喜好,有失偏颇。而管仲则推行乡选、官选、君选的“三选法”的官吏选任制度,彰显公平公正。这一点,诸葛亮不及管仲。

辅政上,不论是作为丞相,还是作为“相父”,诸葛亮都有责任、有义务,也完全有能力把刘禅培养成为一代名君,即使成不了名君,也不至于成为一个庸君。诸葛亮死后,刘禅重用小人,排挤贤臣,把朝廷搞的乌烟瘴气,乱七八糟。诸葛亮培养了一个亡国之君,而管仲则把齐桓公辅佐成为一代明君。

此外,在社会保障方面,管仲还实行了老老、慈幼、恤孤、养疾、合独、问病、通穷、振困、接绝等九个方面的“九惠之教”;军民协作上,管仲强调寓兵于农,将军事编制隐于行政编制之中,让他们“守则同固,战则同强”,提高了军民协作能力,这些也是诸葛亮所不及的。《三国志》作者陈寿也称“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萧之亚匹也”,说诸葛亮的政治才干比不上管仲和萧何,又称“亮才,於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幹,优於将略”,诸葛亮的才能,治理国家的水平要比领兵打仗略强一些。

那么,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到底如何呢?一部《三国演义》小说,把诸葛亮渲染成了用兵如神的军事天才,其实不然。

事实上,诸葛亮在分兵屯田、兵器革新等方面是有历史贡献的,但其在战略、指挥、用人方面出现过严重失误,六出祁山无功、关羽丢荆州、马谡失街亭就是例子。

当时,魏蜀吴三国中,魏疆域大,人口众,兵源广,良将多,吴蜀联手也未必是魏的对手,当时的情况,吴蜀友善,共抗强魏,维持三足鼎立态势为上策,也是蜀国偏安一隅的长久之计。诸葛亮不识战略大体,“进欲龙骧虎视,苞括四海,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宇内”,自不量力地连番远道伐魏,抗衡强国,穷兵黩武,无功而返,造成将士疲惫,国库空虚,国势衰败,诸葛亮负主要责任。

首次北伐时,魏国的关中及陇右地区兵力空虚,守备废弛,这对于蜀国说无疑是一个天赐良机。名将魏延向诸葛亮建议兵分两路,一路从正面进攻,一路出奇兵由子午谷偷袭长安。这一策略虽然有风险,但是能够起到建立奇功的效果,而且能够速战速决,与二十年前诸葛亮在隆中时提出的入主中原的设想也不谋而合,但诸葛亮没有采纳,从而丧失了一次直取长安一举平定关中的大好机会。后来,魏国加强了边关设防,蜀国的攻伐之路变得越来越窄。

说到荆州和街亭问题,名为关羽、马谡所致,实为诸葛亮用人不当。在荆州问题上,诸葛亮为讨好刘备,错用关羽守荆州,结果关羽刚愎骄傲,自以为是,破坏吴蜀联盟,造成荆州失守,孙刘反目,蜀国的局势便从此无可逆转。在街亭问题上,诸葛亮不用能征善战的魏延等人,而把对抗魏国名将张郃如此重任交给一个没有实际作战经验的书生马谡,岂有不败之理?街亭兵败,使原本利于蜀国的战局发生逆转,诸葛亮信心满满的首次北伐之构想和战果毁于一旦。

打仗这事,要看天时、地利、人和等实际情况,条件不允许就要住手,连不怎么会打仗的管仲都明白这个道理。管仲为相相之前,曾三次参加战斗,但三次都临阵脱逃,人们讥笑他贪生怕死。其实管仲并不是怕死,只是因为家中有年迈的母亲需要他供养,不能就这么把命丢了。能打就打,打不过就退,留的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诸葛亮六出祁山,恨不得每次都毕其功于一役,非要与对手拼个你死我活,“是以用兵不戢,屡耀其武”。最后一次北伐,诸葛亮率十万大军筑防于渭水南原。蜀军远道而来,利在速战,可司马懿坚守不出,诸葛亮派人送给司马懿“巾帼妇人之饰”,意在激怒司马懿应战。司马懿识破了诸葛亮的诡计,仍坚守不出。诸葛亮计穷心惫,心理上无法承受,最终抱憾殒命五丈原。

毛泽东在点评《三国志》时曾言“司马懿敌孔明之智”。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连司马懿都不如,他比乐毅如何呢?在《三国演义》小说中,赤壁之战成了诸葛亮的成名作,其实,诸葛亮对赤壁之战并没有多大贡献,赤壁之战的头号功臣是周瑜,而不是非诸葛亮。此外,《隆中对》也非诸葛亮首创,鲁肃比其早八年就已经提出,诸葛亮对之只不过是稍微做了一下修改而已。四川是刘备打下来的,几乎没诸葛亮什么事。观其一生,诸葛亮在军事上没多少建树,与同时代的司马懿不是一个档次,与早其数百年的战神乐毅更没法比。

入仕之前,诸葛亮隐居隆中,忙时耕田,闲时读书,要么喝酒,要么远游,所接触的人大多为玩世不恭、疾世愤俗、不切实际的文人骚客,与政治、军事没有直接和正面接触,社会经验比较少,其所闻出自别人之口,其所论也是闭门造车。为了提高个人声望,没有建立任何宏伟业绩之前,诸葛亮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鼓吹自己的政治、军事才华,最终引得皇叔刘备屈尊降贵,三顾茅庐。为了实现早年夸下的海口,诸葛亮执政后,急功近利,一心灭魏,以卵击石,以弱攻强,结果只会是惨痛的失败。可以说,“自比管乐”让诸葛亮成名,也是压在他心头的沉重包袱。在诸葛亮死后的三十多年里,其得意弟子姜维,继承了诸葛亮的遗志,九伐中原,蜀国实力更为衰减。终其一生,诸葛亮“自比管乐”实在是大言不惭,其一生也为那句大言不惭的“自比管乐”所累。

当然,不能因为诸葛亮大言不惭,就全盘否定他的历史功绩。《三国志》称“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於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堪称一代贤相能臣。最后,作者陈寿还特别指出,诸葛亮是“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政治方面不如管仲,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军事方面也不是他的长处,对诸葛亮的政治和军事才能作了客观评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姜维穷尽一生北伐竟然只是为了报答丞”的知遇之恩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姜维是失败的英雄,穷其一生进行北伐,为了追逐遥不可及的梦而献身,虽然自己身心俱疲,别人看着也感到不舒服。但这种矢志不渝的精神却是怎么也无法磨灭的。后世之人或许不大熟悉诸葛瞻、但都会记得诸葛亮有一个学生、有一个继承人叫姜维姜伯约,和诸葛亮一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忠贞不二,矢志不渝!姜维官拜大将军,位

  • 姜维十一次北伐动力何在?只因在蜀汉受到了排挤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姜维(202-264),字伯约,天水冀(今甘肃甘谷东南)人。三国时期蜀汉著名将领、军事统帅。姜维早年于曹魏营中并不得志,后被诸葛亮设计劝降转投蜀汉。他从26岁开始就参加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一直到62岁终止自己的军事生涯,共参与了针对曹魏的十一次北伐,可以说他把自己毕生的精力和才华都献给了蜀汉。那么,

  • 揭秘:魏明帝为何会成为导致士林风气败坏的元凶?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魏明帝曹睿是一个很不错的皇帝,少年即位,却年轻有为。在即位之初,就大力起用贤臣,比如说司马懿,于是成功阻止了诸葛亮气势汹汹的第一次北伐,街亭之战打出了曹魏的威风,也让魏明帝在世人心中多了许多光彩。其实,这一点罗贯中是在撒谎。历史上的魏明帝和演义中可以说完全不同。最大的不同就

  • 《三国演义》中最能忍的六个人:无一例外成功了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忍是走向成功的不二法门。孔子曰:“小不忍则乱大谋”;道家说,忍耐是远离灾祸的法宝。而集儒家的深邃和道家的机敏于一身的曾国藩则认为:面对命运,忍耐似乎是走向成功的惟一法门。东汉末年的三国:曹魏、蜀汉、孙吴,战火纷飞,英豪迭起,无数英雄叱咤风云,文有诸葛亮、司马懿、郭嘉、贾诩等等,武有吕布、关羽、赵云、

  • 揭秘:霍光本想选个傀儡当皇帝谁知选出雄主汉宣帝?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汉武帝雄才盖世,但他也始终没有解决接班人的问题。先是立嫡长子刘据为太子,之后他宠幸李夫人,于是想立李夫人的儿子刘赙为太子。可是还没来得及立刘赙为太子,李家就获罪被族诛,刘赙自然也就被边缘化了,于是被封为昌邑王。之后,又发生了巫蛊案,太子刘据被迫造反,失败之后自杀。到汉武帝去世时,只有钩弋夫人的儿子弗

  • 曹丕的皇位因何而来?曹丕残暴因为皇位“来路不正”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在《三国演义》中,曹丕的皇位来得最容易。这一点,与当年临危受命的孙权还不是一回事。通常情况下,凡是官位来得容易的人,智商和情商大都不是很优秀。很明显,论文韬武略,曹丕较之乃父相去甚远;而要论起残暴来,却比曹操有过之而无不及。曹操死后,曹丕顺理成章成了曹操的接班人。梦想成真,他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从自己

  • 省试、殿试皆是第一的秦埙,为什么没能成为状元?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秦埙(xūn),秦熺之子,秦熺是南宋大奸臣秦桧的养子。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秦桧年近30时和妻子王氏还没有孩子,恰巧,王氏的哥哥王唤有个私生子,王唤的媳妇善妒容不下他,于是秦桧夫妇就将这个孩子认作养子,取名秦熺。秦熺后来生了三个儿子,即秦埙、秦堪和秦坦。其中秦埙

  • 尉迟恭作为隋末唐初最富盛名的武将 正史和演义区别有多大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唐代尉迟恭,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历史上的尉迟恭到底有多厉害?正史和演义的差别有多大?作为隋末唐初最富盛名的武将,历史上真实的尉迟恭,人生经历其实和演义小说当中描写的高度相似。唯一略有不同的是,真实的尉迟恭,本人除了能打之外,做人还特别精明,绝不是什么只会打仗的傻大个。公

  • 真实的薛仁贵到底有多厉害 大唐军神实是名归吗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还不了解:唐代薛仁贵的读者,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后人称薛仁贵为大唐军神,薛仁贵到底有多猛?历史上的薛仁贵又是什么样的?说到薛仁贵的名字,相信很多人都了解。不管是在民间传说中,还是影视作品的演绎中,都将薛仁贵描述成一个神人。正史上真实的薛仁贵,其实也是十分厉害的人物,

  • 灵思皇后是东汉六位临朝称制太后中最德不配位的,为何这么说?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汉朝时期太后临朝称制十分盛行,尤其是东汉时期,临朝称制的太后多达六位,即章德窦太后、和熹邓太后、安思阎太后、顺烈梁太后、桓思窦太后与灵思何太后。其中最德不配位的就是汉灵帝刘宏的第二任皇后——灵思何太后,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屠户之女逆袭成皇后何氏本是河南南阳屠户何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