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战国时期贵族的典范孟尝君:仗义疏财门客三千

战国时期贵族的典范孟尝君:仗义疏财门客三千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3010 更新时间:2023/12/22 15:36:04

演义小说和武侠小说中常见到“小孟尝” 、“赛孟尝”或者与之类似的名号,来形容一个人物仗义疏财、交游广阔,比如隋唐演义中的秦叔宝和水浒中的柴进。那么正宗的孟尝君,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史记孟尝君列传中头一大段介绍了孟尝君的父亲齐相田婴的事迹,田婴算是个出将入相的人物,他和田忌孙膑差不多同时代,他们三人共同参与了大败庞涓的马陵之战;不仅如此,田婴在外交方面的成绩也可圈可点,促成了韩魏与齐国的结盟;同时在齐国国内他历威王、宣王、湣王三朝而不倒。

田婴有四十几个儿子,田文最初一点也不受父亲待见,不受待见倒也罢了,因为他是贱妾所生,且出生日期不吉利怕以后会克父克母,做父亲的都想让这个儿子自生自灭。等到田文被母亲偷偷抚养长大后,做父亲的再不高兴,也总不能把儿子杀了吧,便默认了田文的存在。就是这个不得以才被父亲默认的儿子田文,给父亲提了个建议,使得父亲对儿子有了重新审视的契机,此后父子关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进而使田文从四十几个儿子中脱颖而出,做了田婴的继承人。

田文是这么说的:“您相齐至今已历三王,齐国至今土地没增加过,而您却富累万金,妻妾绫罗绸缎、仆妇也有粮有肉,外边的贤士却缺衣少食。富裕了自己而忘了公家之事,我真是觉得奇怪啊。”于是田婴对这个儿子刮目相看,派他主理家事接待宾客,许是因为果有些本事,渐渐地田文自己便在诸侯中声名鹊起,田婴死后田文继承了他的封地爵位,是为孟尝君(田婴为靖郭君,这名号真让人分分钟串戏到射雕英雄传)。

孟尝君在封地上广招宾客,哪怕犯了事逃亡的人来投也不嫌弃,一律不分亲疏优待,不但对门客好,对门客的亲属也好,使每个门客都觉得孟尝君待自己是与众不同的。有一回吃晚饭的时候,有个人遮挡住了烛火,以至于光线明灭看不清饭菜,一个玻璃心的门客以为别人的饭食一定比他的好,赌气要走,孟尝君亲自捧着自己的食物来给他看,以示每个人待遇都一样,这个门客深感羞愧,居然自尽了(古人重义轻生,诚不欺我,吃个饭也能要死要活的…)。自此,来投孟尝君的士人就越来越多了。

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一有名气,惦记的人就多了起来,比如秦昭襄王(派老妈使美人计诱杀义渠王并灭义渠,任用战神白起大杀四方坑灭长平四十五万赵卒的那位秦王是也)。秦昭王想把孟尝君弄到秦国去当官,孟尝君本也有心一试,奈何众宾客都不看好此行,由其是苏代苦苦劝阻(战国策里却说的是苏秦,不管苏秦还是苏代,都是合纵抗秦的路子,自然反对孟尝君赴秦),孟尝君就暂时打消了此念。

但是到了齐湣王二十五年,孟尝君还是被派到了秦国,昭襄王当即以孟尝君为相。悲催的事发生了,有人上秦昭王那里嚼舌头根子,那个孟尝君啊,他是齐国的望族宗室,今日相秦,谋划事情也一定先齐而后秦,秦国危矣。秦昭王想了想,确实有道理,一般在秦国为相的外国人,要么是在别处穷途末路不受重视的,比如张仪,要么是久在秦国根深蒂固的,比如魏冉,这本身在自己国家就有贤名、出身又好的人到秦国来,还真是靠不住,不如抓起来杀了免留后患。孟尝君急了,赶紧派人去疏通秦王的宠姬,求她帮忙吹枕头风救人。那宠姬说了,帮忙可以,但要孟尝君送她一件狐白裘。狐白裘是什么?可不是一件简单的白色狐裘,而是全部采用最高级最轻软的狐腋下的白毛制成的裘皮,那得要多少条狐狸的命才能采到足够多的腋下白毛?孟尝君恰好有一件,天下无双,价值千金,怎奈当初抵达秦国时已经献给了昭襄王,哪里还有第二件?孟尝君门客俱是一筹莫展,忽然有个平时不大入流只会装成狗去人家家里偷东西的人自告奋勇,说我能把那件狐白裘从秦宫里偷出来,再送给那秦王宠姬来救主家的性命。此人果然说到做到,是夜扮狗入得秦宫取得狐白裘。宠姬收了孟尝君的重礼,自然卖力替他在秦王面前说项,昭襄王一时心软,便放了孟尝君。孟尝君此时哪里还敢逗留秦国,急忙更名改姓逃走,星夜到了函谷关。但函谷关的规矩是要等到鸡叫天快亮的时候才开关放人进出。这边厢昭襄王才放人没多久又后悔了,再想找孟尝君的时候发现人跑了,火速命人追赶,在函谷关逗留的孟尝君及随从也正担心会被秦王再次抓回,多呆一刻便多一分危险。此时门客中有个人善于学鸡打鸣,一开腔,守关的秦人真以为天快亮了,就开关放人。待追兵赶至函谷关的时候,孟尝君早走没影了。原先孟尝君对这两位不起眼的门客和别人一样态度时,别的门客都颇为不服,经过此次逃命,大家也都心服口服了。整件事便是鸡鸣狗盗这一成语的由来(话说孟尝君门客数千,难道尽数带去了秦国?如果只带了一部分,又怎么会恰好带了这两个不起眼的人呢?史记这里的描述难不成只是太史公脑洞大开么?)

当孟尝君经过赵国时,受到平原君的热情相待,但是后来发生了一桩不愉快的事,导致孟尝君门客在赵国大开杀戒。起因是赵国百姓早就听说过孟尝君的大名,都来围观,一看孟尝君长得比想象中瘦小多了,就开始议论纷纷,进而发笑。被激怒的孟尝君门客斩杀数百赵人,灭了一县而去(当时的一县规模估计也就跟现在大点的村落一般吧)。我觉得这一段真是不可思议,颇有贤名的孟尝君居然是玻璃心杀人狂魔…

等到孟尝君排除万难回到齐国时,齐湣王因为派孟尝君去秦国导致他被困正心怀愧疚,就让孟尝君当上了齐相。拜相问政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找秦国的晦气,以报在秦国差点身首异处之仇。他首先联络韩魏,以曾经帮助韩魏攻打楚国并替二国取得宛、叶以北的土地为由,要求二国与齐国一道伐秦,同时向西周借兵借粮。还是当初劝孟尝君不要去秦国的那个苏代,又跑来劝阻,这次他也是替西周来说话的:“齐国跟韩魏结盟攻打了楚国,得胜后韩魏得到了土地,齐国啥也没捞着;现在又要联合他们攻打秦国,若打败秦国,还是他们得到好处,替他们解除了来自西方秦国的威胁,隔那么远齐国还是啥也捞不着。韩魏两国,南边楚国和西边秦国的边患问题都缓解了,他们的国力增强了,就该对齐国不利了。”接着苏代又给孟尝君支了一招,让西周去跟秦国示好,同时孟尝君并不真正攻打秦国,只是装装样子,再由西周出面跟秦国调停,让秦国放了被囚的楚怀王,而楚国出于对齐国调停的感激必会同意割让东国之地给齐国。本来孟尝君自己的封地薛地是直接与楚国接壤的,齐国得了东国之后,由于有了缓冲,薛地再也不用直接面对来自楚国的威胁,而齐国也会愈发强大;与此同时秦国保持强势的话,赵魏韩三国就会转头与齐国交好以防备强秦。孟尝君采纳了苏代的建议,但问题是调停秦楚矛盾意图取得楚国土地的这件事最后竟不了了之,秦国并没有释放楚怀王

要说孟尝君对门客那真是没话说,战国策中关于孟尝君待门客的故事比较多,作者挑两个典型的讲。一个故事是说孟尝君给予了名叫夏侯章的门客非常高的待遇,但这夏侯章平时也不做什么事,反而到处抹黑孟尝君。其他人看不过去纷纷鸣不平,夏侯章才解释道,正因为我没什么功劳反而得到孟尝君的优待,我抹黑了孟尝君而他却待我依然如故,他的声望和德行不是会愈加受人敬重吗?(古人的思路作者就是无法get到)。另外一个故事是说,有个孟尝君的门客,偷偷爱上了孟尝君的一位夫人,此事却被别人告发,孟尝君丝毫没有为难胆敢觊觎自己女人的门客。过了一年,他找来爱慕自己夫人的这位门客,觉得自己不能给他更好的前程,于是举荐他去卫国做官,这个门客有孟尝君的推荐信,自然大受卫君重用。后来到齐卫交恶之时,还是这位在卫国做官的门客,对卫君以死劝谏,打消了卫国召集诸侯伐齐的念头。

孟尝君列传中描写门客篇幅最大的人是冯欢(亦作冯谖)。此人投靠孟尝君的时候穷困潦倒,除了一柄没有剑鞘而缠着茅草绳的长剑之外,身无长物,而且自言没什么特别的本事。孟尝君来者不拒,收留了他,没过几日,冯欢弹着长剑唱歌,讽刺伙食差没有鱼吃,孟尝君听闻就满足了他;又过几日,他又挑剔出门没车坐,孟尝君还是满足了他;再过几日他还挑剔,嫌没人管他家里,孟尝君便询问他家中情况并派人照顾冯欢的老母。冯欢这下就消停了,不再闹了。天长日久孟尝君本也忘了此人,但有一次经人提醒说冯欢比较精明,可以去薛地收债,孟尝君这才想起他来。孟尝君封地虽大,但土地收成不够养活三千门客的(个个进门要吃好喝好,出门要坐车,也不创造直接的价值,是得吃穷了),于是他便放起了高利贷,但是收债不是个容易的活儿,孟尝君正在为此头疼。冯欢二话不说接下了差事,临走还问“收回来的钱,您看要买点啥?”孟尝君说,家里缺啥你看着买吧。冯欢到了薛地,置办酒肉把所有欠账的人请来吃饭,有能力偿还的定个期限结清,无能力偿还的就把借据烧了,并说孟尝君放债,只是为了给百姓置业的本钱,所得利息并非为己而是要养活三千门客,如此领主,大家切莫辜负。座中诸人无不感恩戴德。等冯欢回去交差的时候,孟尝君气的鼻子都歪了,谁知冯欢还说出了一番道理,平复了孟尝君的怒气。他说,欠帐的人能够还的自然就会还,还不上的您逼他也没用,逼急了他就跑了,您拿不回来钱还弄臭了名声,不划算,我这样烧了借据,替您买的是民心。

在齐湣王受人蛊惑而疑心孟尝君的时候,还是他的一位门客替他摆平的。这位门客被称为魏子,本来是替孟尝君收租的,去了三次什么东西也没收回来,说是以孟尝君的名义把租子赠送给了一位贤人(孟尝君的门客们都那么大方,有钱任性不解释)。孟尝君一生气就炒了魏子鱿鱼。但是几年后齐王疑心孟尝君参与叛乱,孟尝君因此逃亡的时候,曾经受过魏子赠与的那位贤人就给齐王上书替孟尝君喊冤,不仅如此,他还到齐王宫门口自尽明志。齐湣王大惊之下彻查此事,发现是冤枉了孟尝君,把他又召了回来,孟尝君不进反退,向齐王告老,回到封地。

回到封地的孟尝君受到薛地百姓的夹道欢迎,此时孟尝君才领悟到冯欢替他买民心的深意。冯欢还意犹未尽,对孟尝君说,狡兔得有三窟才行,如今我只替您安顿好了薛地,待我再替您多凿几窟。他带着孟尝君拨给他的一批车马和一大笔钱去了魏国(史记中说是去了秦国,车马钱数都有出入),鼓动魏国拜孟尝君为相以图成就霸业。魏国一看孟尝君的使者带来的车辆钱财就不老少,魏国的还礼自然要更多,阵仗非常大,齐王不可能不知道。齐王一看,哎魏国那么大手笔挖我墙角,我不能让他如意,也出了同等代价请孟尝君恢复相位,并对罢免孟尝君一事赔礼道歉。冯欢趁热打铁,建议孟尝君要求齐王同意在薛地建立齐国先王宗庙,有宗庙在,薛地和孟尝君俱可高枕无忧。往日薛地独自面临楚国袭边,但碍于建立了齐室宗庙,薛地再有边患,齐王就不能假装不知道而置之不理了。至此,冯欢的三凿子计划大功告成,狡兔三窟的典故就出于此处。

前文说道,孟尝君因受人讥笑长得矮小,便大开杀戒,斩了数百赵人。其实关于孟尝君小气、记仇的故事还有一则。那是孟尝君被驱逐出齐国后来又返回的时候,门客尽去尝尽世态炎凉而满心愤恨。有人(史记中说是冯欢,而战国策说是谭拾子)在边境迎候他,劝道:“你富贵的时候身边围绕了很多人,一旦失势贫贱了,周围的人就散了,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就好比早市时熙熙攘攘,到了晚市空空荡荡,并不是因为人们爱早市而恨晚市,早市商品繁多而晚市货物就卖完了,人家只是单纯地想买东西而已啊。”听罢孟尝君若有所悟。战国策中还记载了孟尝君因此销毁五百块竹简,上面刻满所恼恨而欲除之后快的人的名字(他原来到底想杀多少人啊…)。

虽说孟尝君待门客不错,但其实他自始至终考虑自己的利益多过考虑齐国的利益。孟尝君列传中有讲到一件事,秦国过来的将领吕礼,被拜为齐相,这个吕礼和苏代不对付。苏代就第三次上孟尝君那儿支招,说吕礼将结盟秦国,一旦秦齐联手,吕礼就会更加得势,到那时秦国和齐国都不会再重视您孟尝君;若是使秦齐联合不成,并出手调停秦与赵魏之间的矛盾,那么其它诸侯必定与齐国亲近,您也因此德高望重,齐王除了您还能倚重谁呢?孟尝君第三次采纳苏代的建议,也因此与吕礼交恶。孟尝君接着干出了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写信给秦相、穰侯魏冉,请他鼓动秦国攻打齐国。孟尝君是这么说的,秦国派吕礼到齐国,本欲秦齐结盟,但是这样一来,吕礼得势,秦国还会重用穰侯您吗(直接套用苏代的说辞了)?不如您劝说秦王攻打齐国,若攻破齐国,我将设法请求把你们所攻下的齐国之地封给你穰侯个人。而且若齐国被攻破,秦国会更重视三晋,通过重用您来谋取三晋之地,同时三晋也会更加感受到秦国的威胁,力图通过您来讨好秦国,这样穰侯您即因破齐之功得到土地,又受到秦国的重视和三晋的争相结交。魏冉果然进言秦王伐齐,而吕礼失势逃亡。孟尝君身为齐国望族宗室,竟然勾结秦国伐齐,实在令人大跌眼镜,节操全无。若换了信陵君魏无忌,他可是会为了自己的国家而跟秦国拼命的。

上段说到的秦国攻齐,要越过三晋,路途遥远不划算,又容易后院起火,最后也不了了之。本来齐国作为东方大国,实力还是有的,奈何齐湣王是个好大喜功又刚愎自用的主,齐国偌大的家业毁于一旦,这是后话。话说齐湣王刚吞并了宋国,一时间膨胀得不行,看着孟尝君这样一个有名声有实力的贵族十分碍眼,想要弄死他。孟尝君收到消息,胳膊拧不过大腿,赶紧跑吧,结果逃到了魏国。看官会问怎么不去赵国?在赵国无端灭了人家几百号人,还有脸去吗?魏昭王拜他为相,接着他又做了一件无节操秀下限的事,联合秦赵魏韩燕国,合纵伐齐!虽然在战国,王侯将相普遍没什么节操,但做为一国贵族,三天两头琢磨着让外国人攻伐自己的国家,也还是令人叹为观止的。说到五国伐齐之战,看官们可还记得攻破齐国七十余城的乐毅,以及最后以孤城复国的田单?(请参看战国风云之铁血悍将之第五第六篇)。齐国被乐毅攻破,齐湣王死在莒地,田单复国之后迎立太子田法章,是为齐襄王,襄王初立、齐国元气大伤,所以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便与孟尝君修好。孟尝君应是终老于封地薛地。他死后,诸子争位,他的封地也被齐魏瓜分,子嗣断绝。

孟尝君是战国四公子中养士最早的一个,开风气之先,在这点上对后世的影响也最为深远,故而如文首所说,演义小说中多次出现“小孟尝”“赛孟尝”之类的称呼。养的门客太多也难免会滥竽充数,所以太史公到过薛地以后评价,“孟尝君招致天下任侠、奸人入薛”,以致“其俗闾里率多暴子弟”。而孟尝君本人自私、记仇的性格也不大符合他一直以来伟光正的名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唐睿宗为何两度退位?唐睿宗两度退位的历史之谜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唐睿宗李旦,先是在哥哥李显被废之后,当上了皇帝,后被武则天赶下了台,当了太子。然后,等李显回京之后,又禅让了太子之位。当武则天被赶下了台,李显当了皇帝,李旦被封为相王。当李显死后,李旦终于又当了皇帝,可是自己的妹妹太平公主跟儿子李隆基的权力之争,让这个经历多次政治风云的人不想再参与其中,最终只好禅让

  • 王莽女儿嫁汉平帝两年后守寡 被父亲安排相亲大怒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公元13年某日,汉平帝遗孀、史称孝平皇后的王氏正在寝宫休息,忽有侍者传报:医生来了。待觐见毕,王氏发现,来者并非医生,而是成新公孙建的世子孙襐假扮的,名为问疾,实如相亲,不由大怒,当着孙襐的面,将身边的人挨个鞭笞,惨叫声中,孙襐只好灰溜溜告辞。问题来了,孙襐的贼胆子为何这么大?王氏发飙,是杀鸡儆猴吗

  • 赵普有何德何能:赵普为何能当大宋十年的宰相?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作为陈桥兵变的重要策划者,赵普还促使黄袍加身的宋太祖赵匡胤导演了一场古今权术家叫绝的“杯酒释兵权”的悲喜剧。不凡的谋士遇见了不凡的皇帝,有功于社稷的赵普顺理成章地当上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并且一干就是十年。有功的武将们虽然都回家了,地位虽然更加煊赫了,善造阴谋的老谋士、胥吏出身的赵普在太祖高举的

  • 宋太祖死因:宋太祖真的死在了自己弟弟的手里?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咳动陈桥兵变,黄袍力口 身,建立了北宋王朝。宋太袓赵匡胤为了使宋长治久安,制定 了一系列的政策方针,"杯酒释兵权"尤其成为历史上和平解 除了功臣之军事力量、掌握安全主动权的佳话。他奠定了北宋 数百年的"袓宗家法",然而,他年刚50 ,正要大有作为之 时,却突然驾崩,正史

  • 洛阳兵变:隋唐史上一代枭雄王世充的血腥之路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李密的捷报一封接一封地飞到了东都。皇泰主和他的大臣们高兴得合不拢嘴。只有王世充一个人不高兴,他愤愤地对对自己的部下说:“元文都等人都只是些光会动嘴皮子、耍笔杆子的刀笔吏。咱们怎么能和李密讲和呢?你们想啊,我们与他们打了这么多年,杀了他们那么多的人,他们也杀了我们很多人。这样的仇恨比大海都深,怎么能够

  • 信陵君:最虚荣富二代如何提前让魏国走向灭亡?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国家对他而言,仅仅是一个玩物,在他的心目中,自己的名声比国家利益重要。尽管从大势来看,魏国的灭亡在所难免,但是,信陵君愚蠢且狂热的虚荣,无疑让魏国提前接受了亡国的命运。如今的中国,富二代满天飞,尤以纨绔败家子弟居多。其实在历史上也不乏纨绔富二代,他们不仅仅败家,更有甚者败国,战国时期的超级富二代信陵

  • 埃及艳后究竟有多漂亮 为何众多君王都喜欢她?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克里奥佩特拉七世是埃及托勒密王朝最后一位女王。在历史书上,她被人描绘成一个才貌出众、聪颖机智、颇具手腕、心怀叵测的女人。她在公元前51年登上王位,根据父亲的遗愿与自己的兄弟托勒密十三世共同执政。在后人的记述里,这位埃及绝世佳人凭借其倾国倾城的姿色,不但暂时保全了一个王朝,而且使强大的罗马帝国的君王纷

  • 一代权臣年羹尧:极致荣宠却仍逃不过命丧黄泉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在近些年来热播的古装影视剧中,以历史中的年羹尧为原型,讲述宫廷斗阵,官场黑暗,权利斗争的例子不少,特别是在《雍正王朝》和《甄嬛传》中,作为手握重权的王公大臣,虽然战功赫赫,但却也是飞扬跋扈,贪婪成性。在雍正还未登基之前,年羹尧还只是陕甘提督,专门负责军队的后勤工作。后在血洗江夏镇一案中,帮助雍正皇帝

  • 蒋琬是蜀汉的第几任宰相?宽厚豁达的宰相蒋琬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蜀汉丞相诸葛亮刚刚去世,他非常看重的两位能臣——魏延和杨仪为了争夺兵权在汉中发生火拼,最后魏延寡不敌众,被杨仪所杀。蒋琬和杨仪都是丞相府的长史,诸葛亮北伐的时候,杨仪随军出征,筹度军粮,谋划分部,想都不用想,一会儿就把这些事情做完了,诸葛亮把杨仪和魏延当作他的左膀右臂,而蒋琬留守成都丞相府。虽然诸葛

  • 死于缺心眼的三国一流名将颜良:颜良因何而死?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当大将首先要智勇兼备,武艺好,只是一个因素,两军对垒,能不能出奇制胜,靠的是胆识和谋略。袁绍手下大将颜良死就死在缺心眼上。颜良很厉害,也深受袁绍本人的器重,万马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真的是不费吹灰之力,可惜毙命于关羽之手,实在让人可惜。颜良很厉害,河北四名将之首,与文丑、张郃等人齐名,看看张郃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