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朱元璋鼓励后代多生育导致明末皇族子孙近百万!

朱元璋鼓励后代多生育导致明末皇族子孙近百万!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790 更新时间:2023/12/24 14:35:50

古今中外的帝王们中间,大明王朝开国皇帝的出生大概是最草率的了。元帝国的糟糕统治使贫农朱五四对生育已经不感兴趣。四十七岁的他已经被生活折磨得完全像个老头了。他和四十二岁的陈二娘此时已经有了三男二女,在这个年岁,再怀孩子,会被人笑话,然而一不小心,还是怀上了。朱五四夫妇已经习惯了听天由命。既然怀上了,那就揣着,就好比兜里揣个南瓜。问题是朱家的房子对这个即将问世的新生儿来说太局促了点。一家七口,挤在濠州钟离东乡三间低矮的茅草房里。一家人一年辛苦到头,粮食还总是不够吃,每年总有一两个月靠野菜度日,吃得全家大小面孔发青。

蒙古人征服中国后的第四十九年,元文宗天历元年九月十八日,阳历1328年10月21日的中午,朱元璋降临人世。没有任何人注意到这个新出生的生命。这孩子在世上就像野地里的一棵草,多他一根不多,少他一颗也不少。连名字都不用费心,这孩子属“重”字辈,排行第四。不过传统社会习惯大排行,亲兄弟加堂兄弟按顺序排下来,正好第八,就叫“重八”。二十五岁以前,朱元璋对生活最深刻的感受就是:饥饿。朱元璋一生中经常做的一个梦是一桌大鱼大肉摆在面前,可是当他伸手去抓时,却被各种各样的意外打断:饭桌突然消失,大鱼大肉忽然变成一堆土坷垃,或者是,他突然被一只大人的手拎起来扔到屋外。从梦中惊醒,他会听到自己肚子里不断的肠鸣,饥饿感像一把刀子一遍遍地刮着他的肠胃。

未来的太祖皇帝早年最大的人生理想是能痛痛快快地吃一顿饱饭。一年到头,朱五四一家都是以世界上最粗糙的粮食来填充胃肠。而且,即使是这最粗糙的粮食也总是不够。那口破铁锅,只在过年过节时才能见点腥。这不是贫农朱五四一家一户的状况。这是大元帝国里多数农民的景况。

不止大元如此,几千年的王朝时期,这片土地一直是一只巨大的空荡荡的胃。公元前三百年,孟轲奔走各国,大声呼吁他的政治主张。而他自视为完美的政治目标不过是“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也就是说,风调雨顺的年景,大家都能吃饱;饥荒年份,也不至于饿死人。他用形象化的语言来夸饰他的政治理想:“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沾沾自喜的夸饰带给我们的却是一种酸楚的感觉,然而,这个可怜的理想很少在这片土地上实现过。饥饿和赤贫始终追随着我们的祖先,连同战乱和灾祸,从孟子的时代穿越汉、唐、宋、明。两千年间,丰衣足食的盛世远少于爨骨为炊的悲惨岁月。

战国后期,中国人就已经懂得精耕细作,汉代的亩产量,据学者宁可计算,就已达到一百四十至一百五十斤左右。这个在现在看来不起眼的产量却让世界上其他地区追了一千多年也没追上,以英国为例,直到十二三世纪时,他们的亩产才达到九十七斤。按理说,我们的祖先在这片土地上应该能生活得很舒适。但是,有三个因素剥夺了他们舒适生活的权利。第一个因素是人口压力。前工业时代中国人口的增长速度快于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

西欧在从公元2年到工业革命前的一千七百年间平均年人口增长率为百分之零点零六五,而中国在公元2年至鸦片战争爆发的1840年期间平均年人口增长率约为百分之零点一一,高出西欧近一倍。中国古代人口增减循环周期之频,增长梯级之多之高,在前工业时代的世界历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因此中国土地虽然辽阔,但人口密度一直远远大于欧洲。根据赵冈和陈钟毅的研究,中国封建社会中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在北宋以前大体上维持在十亩左右。

北宋后,人均耕地面积下降到十亩以下,到十九世纪下半叶,人均耕地面积更剧减到不足三亩。而到十三世纪,英国农民平均耕地较少的时期,一个农民的可耕地还有十八亩以上。几千年来,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只要有了一亩闲田,马上会生出一个孩子来占据。填满这张嘴,同时再生出尽可能多的嘴,这个简单的目标吸引了中国人的过多注意力,使他们无力顾及到人的其他需求。所以,虽然农业技术在不断地进步,虽然中国农民一直是那样坚忍勤劳,可是最广大的中国底层社会一直在半饥半饱中挣扎。朱元璋一家就是典型代表。朱家世代平民,祖上没出过一个半个有点身份地位的人。元至正十六年(1356),二十九岁的朱元璋攻下集庆(也就是今天的南京),身名已显,霸业初定,第一次有了追根溯源的念头。他隐约记得父亲说过,自己祖上住在南京附近的朱家巷。

派人找了几天,才发现朱家巷是离南京城四十里的一个小村。此时村中还生活着几家穷困潦倒的朱姓后代,听说攻占此地的红巾军大元帅居然是他们的远支本家,大喜过望,一起来到南京城内拜见。朱元璋十分兴奋,与他们亲亲热热地“叙长幼之礼,行亲睦之道”,大家坐在一处,一起回忆老朱家的历史。据老人们说,朱家最早好像是江苏沛县人,算来还是汉高祖刘邦的老乡。

不知何时,流落到了南京附近。正是人口压力,导致朱元璋的祖先世代逃难,不停搬家。朱元璋小时候听父亲讲过,他们这一支离开南京城外朱家巷,是在祖父那一代。因为南京附近的几亩薄田养不活日渐长大的几个儿女,祖父朱初一逃亡到江苏盱眙,其时元灭宋战争过去不久,盱眙人口稀少,荒田颇多。祖父在此“开垦兵后荒田”,艰苦成家,一家人起早贪黑拼命干活,逐渐有了点家产,一个铜板一个铜板地积攒,给两个儿子都娶上了媳妇。

就像祖父所希望的那样,家族人丁兴旺,两个儿子加在一起,很快给他生了五个孙子孙女。辛苦置下的几亩地养不活迅速繁衍的人口,俟祖父一去世,两个儿子就不得不变卖家业,各自寻找地多人少的所在谋生。朱五四八岁就随父亲从南京逃到江苏盱眙,娶妻生子后又搬到安徽五河,随即搬到灵壁,不几年迁到安徽虹县,五十岁上又搬到钟离东乡。这一次他住的时候最长,在那整整生活了十年,并在这里生下了朱元璋。

朱元璋十一岁那年,再迁到西乡,过了一年,又迁至太平乡孤庄村(今安徽凤阳县治西南约十里处的二十营)。总计他六十四岁的一生,凡七次迁移。在每一地,最长不过十年。并不是这个老实巴交的农民喜欢浪荡,实在是以江淮大地之辽阔,却难以找到能养活他这至卑至贱一户草民的几亩田地。当然,汗水绝对不是白流的。朱五四一辈子当牛做马,换来的是六个儿女一个个长大成人,成家立业。元璋的大哥娶上了媳妇,给五四生了两个孙子。二哥、三哥虽然倒插门,好歹也算成了家。两个女儿也都出嫁了。

虽然儿女们个个都是文盲,注定一生都要在半饥饿中度过,但朱氏一门的血脉,在中国大地上,终于又进一步发展壮大,在这片绝大多数人都艰难求食的土地上,顽强地挤出了自己的一块生存空间。这不能不说是生物学意义上生存竞争的重大胜利。可惜朱家列祖列宗不及亲见他们的孝子贤孙朱元璋在生育竞赛中后来又取得了何等惊人的成就。

朱元璋称帝后,把朱氏家族所有潜在的生育能力发挥到了极限。他本人生了二十六个儿子,十六个女儿。他又鼓励自己的后代多生子女,不必承担任何工作,只需按人头领俸禄。

于是,明弘治五年(1492),我们在史书中见到山西巡抚杨澄筹上报的一个令人吃惊的消息:晋府的庆城王朱钟镒又一次刷新了老朱家的生育记录,到这一年的八月即生有子女九十四人,孙一百六十三人。庆成王一府的人口增长,仅仅是明代皇族人口爆炸的一个缩影。据王世贞估算,每十几年,明宗室人数增加百分之五十。另据徐光推算,明宗室人数三十年左右即增加一倍。朱元璋建国之初,分封子孙于各地,“初封亲郡王、将军才四十九位”。宗室人数总共五十八人,永乐年间增至一百二十七人,嘉靖三十二年(1553)增至一万九千六百一十一人,万历三十二年(1604)又增至八万多人(陈梧桐《洪武皇帝大传》)。而据安介生等人口史专家推算,到明朝末年,朱元璋的子孙已经繁衍到近一百万人之多。如果大明王朝能“再活五百年”,那么朱姓子孙迟早会压塌半个地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张郃的能力有多强?刘备为何如此忌惮他?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三国时期刘备的能力,刘备其实是最厉害的,张郃武力什么水平

    张郃是三国时期魏国名将,曹操部下“五子良将”之一,,以上问题我爱历史网小编将在下文为大家一一揭晓。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正月,在汉中之战中,刘备久攻阳平关仍未克,乃引军南渡汉水,于定军山前扎营。夏侯渊率兵前来争山,筑围与刘备军相峙。此战,刘备军乘夜先攻东围,张郃军首战不利,夏侯渊于是分兵帮助张郃。

  • 钟会在面对邓艾和姜维时 钟会态度为什么截然不同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贾诩,姜思达发生了什么,三国姜维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邓艾与姜维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邓艾与姜维差距在哪里?为什么钟会对待邓艾和姜维截然不同?邓艾,字士载,他是曹魏名将,曾在曹魏的西线,多次抵御蜀汉的北伐,公元263年,司马昭下令发动灭蜀之战时,他则偷渡阴平,大败诸葛瞻,并率军直逼成都城下,成

  • 朱高炽为何能得到朱元璋的赏识?他的真是能力怎么样?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朱元璋为什么可以成功,朱高炽聪明吗,朱元璋为什么不把皇位传给朱棣

    朱高炽,即明仁宗,明成祖朱棣长子,次年改元“洪熙”。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在明朝的历史上,朱高炽虽然身为皇帝,但似乎并没有什么存在感。让很多人印象深刻的往往是他雄才大略的父亲朱棣和他那经天纬地的祖父朱元璋,在大多数人的记忆中,朱炽是一个肥胖又软弱的短命皇帝。却几乎没有人知道,朱

  • 魏延子午谷奇谋真的不靠谱吗 诸葛亮为何没有采用这个建议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诸葛亮为何不重用魏延,如果诸葛亮用子午谷奇谋会怎么样,诸葛亮不听魏延的奇袭之计

    对子午谷奇谋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诸葛亮为何坚决不采纳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它到底有多不靠谱?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魏延就提出了“子午谷奇谋”,他的意思是只要给他一万兵马,其中五千精兵,五千负责押送粮草,不出十天便可以从子午谷直插长安。而另一方面诸葛亮带兵从斜

  • 魏延当初固守汉中长达十年时间 姜维接手为何三十天都坚持不住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魏延和姜维哪个厉害,姜维为什么不救魏延,姜维最后一计如果成功

    还不了解:魏延和姜维的读者,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魏延固守汉中10年无人能破,姜维为什么连30天都守不住?为了打赢汉中之战,刘备几乎倾举国之力,除了关羽留在荆州战场,其余的大小将领几乎全都出动了。赵云与黄忠负责定军山,张飞与马超负责下辩之战,应对曹洪曹休。其他将领也都

  • 历史上郑和下西洋分别去了哪里?发生在何时?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郑和七次下西洋发生在哪个朝代,《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的贡献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共传十六帝,接下来听听我爱历史网小编讲一讲他的一些故事。倘若说起明朝前期的重要大事的话,人们记得住的大概有几个,第一个朱元璋屠杀开国功臣,第二个是朱棣篡位,第三个便是郑和下西洋了,而今天要探讨的便是第三个。显然的,对于中国而言,郑和下西洋是一件非常好的

  • 陈伯之简介:北齐豫州刺史,《与陈伯之书》因其而写成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郑伯克段于鄢公羊传,与陈伯之书文言文翻译,与陈伯之书中的典故

    南朝(420-589)承自东晋,有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南朝陈四朝,均以建康(今江苏南京)为都;北朝(386-581)承自十六国,有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北齐取代东魏,北周取代西魏,北周灭北齐。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这一时期杰出名人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

  • 三国时期马超投靠后,刘备却对他不重用是为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刘备为什么不信任马超,马超带了多少人投降的刘备,三国时期的马超

    马超,字孟起,汉末三国时期蜀汉著名将领。下面由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在汉年三国时期,勇冠三军的猛将,无疑是魏蜀吴三国都非常重视的人才。比如许褚、典韦,就受到了曹操的重用。再比如关羽、张飞,也受到了刘备的重用。不过,同样勇冠三军的马超,却一直没有获得刘备的重用。

  • 魏延在刘备去世后在蜀汉的地位有何改变?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魏延和诸葛亮的关系,圣蜀汉三国传水淹七军怎么过,蜀汉五虎上将是谁

    魏延,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在后期同诸葛亮北伐立下了赫赫战功。我爱历史网小编整理了一下,现在给大家详细说明,快点来看看吧。三国时期全天下在三个人手里争来抢去,那么抢天下不能光靠气势,也要靠手底下积累的人才。这些人才将会助他们一臂之力,让他们轻松的赢得战斗。三国指的就是三个国,魏蜀吴分别占据三方势力,他们

  • 宇文恺简介:隋代建筑家,曾负责营建新都大兴城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丰子恺建筑的起源,宇文恺和北周皇室,隋大兴城规划的基本原则

    隋朝(581年~618年)是中国历史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的大统一朝代,享国三十七年。其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等领域进行大改革。政治初创三省六部制,巩固中央集权,正式推行科举制,选拔优秀人才,弱化世族垄断仕官的现象,建立政事堂议事制、监察制、考绩制,强化了政府机制,根据南北朝的经验改革政治,兴建隋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