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不一样的女皇帝:武则天如何看待臭骂自己的文章

不一样的女皇帝:武则天如何看待臭骂自己的文章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3327 更新时间:2024/1/19 3:20:37

话说徐敬业看不惯武则天临朝称制,于684年九月在扬州起兵,以匡扶中宗复辟为由反对武则天。古人起兵讲究师出有名。于是徐敬业请文章高手骆宾王写一篇讨伐武则天的檄文。骆宾王不愧是初唐四杰之一,写起文章来洋洋洒洒,气势磅礴。文章写好,徐敬业读后大喜,命人誊抄,布告天下。武则天自然也见到了这篇檄文。当她读到“峨眉不肯让人,狐媚偏能惑主”时,只是微微一笑。而当她读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时,非常不高兴。为啥不高兴?是因为骆宾王把她骂得太狠了吗?当然不是。她是因为宰相没有尽到招揽天下人才的义务。她说:“宰相何得失如此人!”

话说骆宾王在这篇《代徐敬业讨武曌檄》中把武则天骂了狗血淋头,他骂武则天“以虺蜴为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残害忠良,杀姊屠兄,弑君鸩母。人神之所同嫉,天地之所不容”。平常人读了可能要雷霆大怒,但武则天不但不怒,反而责怪宰相没能发现能写这样好文章的人才。可见武则天气度宽广、胸怀博大、识见不凡。这就是一代女皇的境界。哦,对了,骆宾王的文章的确非常有煽动性。千年之后的我们读了这篇檄文仍旧会产生一种像是被打了鸡血的兴奋感,会产生想提着兵器跟着徐敬业大干一场的冲动。“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就是出自该文。说完了女皇武则天读文章,再来聊聊另外一个唐人读好文章的感受。这个人叫阎伯屿。什么,没听过?没听过不要紧,王勃你肯定听过吧!此公读的正式王勃的文章。

阎伯屿在洪州(南昌)任都督时,组织人员对滕王阁进行修复。修复工程竣工之后,他于九九重阳这天在滕王阁上举行了一次宴会,来的既有文人雅士,也有官宦子弟,还有阎都督的女婿孟学士。阎都督有意让女婿在这种大场面上露一手文章,提前让通知孟学士做好准备。中国人最讲面子,作假也要作得像。所以现场阎都督还是命人取出纸笔,假意邀请在座的宾客为滕王阁写作序文。人们知道阎公的意图,没人愿意出头,都推荐孟学士来写。但是,还没等孟学士上场,一个年轻就很不识趣地站了出来主动毛遂自荐,要求写文。既然有人主动请缨,那也不好拒绝啊!只能让他写了。被人大乱了计划,阎都督有种被人霸王硬上弓的感觉,十分不爽。在王勃写文章时,自己愤愤离座,到后堂去了。但他还是想听听这个年轻人能写出啥东西,便安排一个人专门传报王勃写的文章——我估计他当时的想法应该是这样的:希望这个不懂得察言观色的年轻人写出一坨狗屎,让在场的人好好笑话他。

当传报的人说王勃写“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阎都督笑了笑说:“不过是老生常谈”。然后又报说王勃写了:“襟三江而举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阎都督听了便沉吟不语。当传报的人说王勃写了“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此时阎都督情不自禁地一跃而起,连连夸赞:“这小子真是天才啊!”说完整理好衣裳,笑盈盈走到席间,看王勃写完整篇文章。在场的人无不夸赞王勃才华横溢。阎都督的私心险些让一篇传世好文流产。要真是那样,他的罪名可大了。不过阎公还是值得敬佩的,一则是他懂得欣赏,有一双识得才华的慧眼;二则是他能够及时改正态度,如果他看了王勃的精美文章依旧嫉恨,那就要不得了,是要被唾骂的。

还记得小学时候读的那篇“离离原上草”吗?这是令白居易少年得名的作品,原名叫《赋得古原草送别》。所谓“赋得”就是以某某为题。这是白居易十六岁那年写的诗。少年白居易为了在诗坛上有所建树,便从自己的作品中挑出一些自己认为好的,拿着前去拜谒当时的诗坛大佬顾况,希望得到他的肯定和指点。顾况听到来的人叫“白居易”,便戏谑地说道:“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这话既是句玩笑话,也是在提醒白居易,要在诗坛立稳脚跟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他翻开白居易送上的诗作,第一首就是《赋得古原草送别》。当他读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时候,不禁感叹说:“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耳!”这件事立即传了出去,白居易的名字也就开始在长安城里走红了。

武则天读了骆宾王讨伐自己的文章后,责问宰相为什么失掉这么好的人才!阎都督读了王勃的文章后,认定作者是天才,不再记恨王勃大乱他的计划。而顾况读了白居易的诗,立即表示此儿“居天下亦不难”。而赵明诚读了他媳妇李清照新写的词之后,萌生了要跟老婆比一比的念头。于是他闭门谢客,废寝忘食地苦干了三天,写出了五十首词。他把妻子新写词《醉花阴》混在自己的五十首里面,拿给在好朋友陆德夫品评,并说:“这是我近期作品,你觉得哪首最好?”陆德夫反复吟咏之后对赵说:“我觉得只有三句真正是绝妙好词!赵明诚急忙问道:“是哪三句?”陆德夫吟咏道:“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赵明诚听完说:“罢了罢了,我比不上老婆。”怎么回事?原来这三句正是李清照《醉花阴》中的句子。好了,就八卦到这里。看看时间,有点儿晚了。虽然可写的东西还很多,但我还是洗洗睡吧!虽然我爱读“让人如沐春风”的文章,但做梦这事我也挺喜欢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揭秘:汉武帝的倒霉儿子三次与皇位擦肩而过?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刘据和刘弗陵被历代粉丝关注,中间四个难兄难弟却无人问津。他们依次是王夫人生的刘闳,李姬生的刘旦、刘胥,李夫人生的刘髆,其中的老四刘胥竟然三次与皇位擦肩而过,让人唏嘘不已。刘胥的妈妈李姬,她是汉武帝所有嫔妃中生孩子最多的,六个有两个是她生的,占了三分之一,然而武帝并不宠爱她,刘胥出生时,卫子夫宠冠后宫

  • 汉高祖刘邦到底是“不仁不义”还是“仁而爱人”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刘邦“仁而爱人”,可是,文中的刘邦却与“仁爱”有相当的距离。最有名的场面当属项羽以烹杀刘老太公威胁刘邦,那时,刘邦是一种无所谓的态度,他竟然不仁不孝地说:“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还大大咧咧地请求项羽分一杯羹。老爹的生死问题,仁

  • 千里共婵娟:宋朝历史上真实的苏轼、苏辙兄弟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月到十五光明少,人到中年万事休。四十岁的苏轼在王安石如火如荼的新政变法中,被排挤出东京开封,到杭州任地方官。一个精神强大的人不会因为境遇的改变怨天尤人,苏轼在杭州甩开膀子治理西湖水患,创办救助弱势群体的福利院等一系列功在当代、泽被后世的民心工程。三年任满,东京开封依然是乱纷纷新党旧政势如水火、你方唱

  • 春秋战国历史上的诸子百家:墨门社团领袖墨子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关于波诡云谲又大开大阖的战国时代,除了英雄美人、王侯将相的故事之外,还有一些人一些事,是无法忽略也不该回避的。那便是奠定了中华文化体系的百家争鸣局面,其精彩纷呈另两千多年后的我们依然目眩神迷。实际上,诸子数以百计,诸子的文章则数以千计,最终成名成家﹑广泛流传﹑影响深远的不多。关于诸子百家的类别史学界

  • 一代牛人晏子:让司马迁甘心为之执鞭的旷世奇才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生活在汉武帝时期的司马迁,历经十年,完成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他因此被奉为“千古文章之主”。后世对于司马迁的评价,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百代以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但是,你倘若翻开《史记·管晏列传》,你会发现,就是这样一位旷古绝今的人物,竟然有对一个人物

  • 孙权晚年昏庸:纵容两个儿子内斗 导致国力大减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昏招(昏着)是围棋术语,意指高明的棋手出现不该出现的错误,把这个词用在晚年的孙权身上是合适的。吴大帝孙权,无疑是位博弈的高手,“有地数千里,立国数十年,以力战为强,以独任为能”,让自诩英雄的曹、刘二人徒叹奈何!然其晚年,于律政上又昏招频出,把才俊之士杀的杀、徙的徙,逮之尘埃落定,悔之晚矣。“及其老

  • 南宋中兴四大名将中最贪财的他 为何结局最好?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南宋中兴四将中,张俊不是打仗最勇猛的,也不是战功最显赫的,但他却是为人最贪、财富最多、权位最高、结局最好的。对于南宋政权来说,张俊当然是功臣,特别是对于宋高宗赵构,张俊不但帮他平定了苗傅、刘正彦的叛乱,有“勤王”之功,而且一直是他的指东不向西、指西不向东的心腹爱将。没有张俊,不说南宋政权的走向或要改

  • 大诗人韩愈的另一面:因未被弃用而反对永贞革新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韩愈最著名十首诗,韩愈八大,韩会比韩愈大几岁

    没被任用而结怨韩愈带头反对永贞革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王叔文主政后,没有起用他,直到那年夏秋宪宗继位时,才把他转任为江陵府法曹参军。韩愈为此痛恨王叔文,并迁怒于柳宗元﹑刘禹锡,把自己遭贬阳山令归罪于柳宗元和刘禹锡,其实这是极不公允的。永贞革新时没起用韩愈,就其为人来说,恐怕不是没有原由的。而韩愈

  • 明末名将李定国:斩满洲真八旗亲王 令清军胆寒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题记:李定国(1621年—1662年),字宁宇(或云字一人,初名如靖),南明永历政权抗清名将,陕西榆林(或作延安)人。李定国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公元1630年(崇祯三年),张献忠发动陕北饥民起义,将少年李定国收为养子,改姓张(或云十岁时为张献忠所掠,养以为己子)。从此,他跟随张献忠转战南北。李定国成

  • 揭秘:战神陈庆之七千白袍军横扫北魏是真是假?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白袍军,也称为陈庆之兵团,是以南朝陈庆之为将帅的军队。毛泽东主席对他十分钦佩。那么陈庆之七千白袍军横扫北魏是真是假?公元529年,北魏永安二年,南朝梁中大通元年。北魏内乱,北海王元颢降梁,并请梁朝出兵助其称帝。梁武帝萧衍派陈庆之率兵七千护送元颢北归,这原本一搪塞之举却成就了历史上最具有传奇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