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大诗人韩愈的另一面:因未被弃用而反对永贞革新

大诗人韩愈的另一面:因未被弃用而反对永贞革新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4922 更新时间:2024/1/19 20:07:24

没被任用而结怨

韩愈带头反对永贞革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王叔文主政后,没有起用他,直到那年夏秋宪宗继位时,才把他转任为江陵府法曹参军。韩愈为此痛恨王叔文,并迁怒于柳宗元刘禹锡,把自己遭贬阳山令归罪于柳宗元和刘禹锡,其实这是极不公允的。永贞革新时没起用韩愈,就其为人来说,恐怕不是没有原由的。而韩愈被贬阳山令起因是上书得罪李实这已是不争的史实。

韩愈被贬的原因

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三十五岁的韩愈,出任国子监四门博士,可不知什么原因,贞元十九年去职了。这期间他有《上李尚书书》,向工部侍郎京兆尹李实献文求助。这一年京城附近大旱,李实欺瞒德宗,继往横征暴敛。可韩愈却在上书里献献媚称颂李实说:“愈来京师,于今十五年,所见公卿大臣,不可胜数,皆能守官奉职,无过失而已,未见有赤心事上,忧国如家如阁下者。今年以来,不雨者百有余日,种不入土,野无青草,而盗贼不敢起,谷价不敢贵,百坊百二十司,六军二十四县之人,皆若阁下亲临其家,老奸宿贼,销缩摧沮,魂亡魄丧,影灭迹绝,非阁下条理镇服,宣布天子威德,其何能及此?”。赞李实“忠于君,孝于亲”。韩愈随书献文章两卷十五篇,以为谒见之资。上书不久,韩愈做了监察御史。这时他又一反前态,与张署、李方叔写《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的奏疏,揭示旱灾实情说:“弃子逐妻以求口食,拆屋伐树以纳税钱”。请求“特敕京兆府”当年“税钱及草粟等”。韩愈因此事得罪李实被贬为阳山令。宋代洪兴祖《韩子年谱》据韩愈近人李翱所作的行状和皇甫湜所作神道碑,对此事记述说:“是时有诏以旱饥蠲(juān免除)租之半,有司征愈急,愈与张署、李方叔上疏言,请宽民徭而免田租。卒为幸臣所谗,贬连州阳山令。”这里说的幸臣就是李实。新旧《唐书》对此也有记载。《韩集》中也收有此状。这样的结果是韩愈没想到的,本为求进的奏疏不但没让他获益,反因得罪李实被贬到偏远的阳山做县令。

韩愈攻击永贞革新

韩愈被贬这件事本来与两年后才主政的柳宗元等人没有相干,可韩愈却借此机会发泄永贞革新时不被起用的恼怒。他在《赴江陵途中寄赠三学士》的长诗里把他的遭贬归罪于柳宗元和刘禹锡。他说∶“同官尽才俊,偏善柳与刘。或虑语言洩,传之落冤仇。”这显然是在泄愤,又故意把自己说成是永贞革新的受害者,以向旧派朝臣求援。韩愈还作诗《永贞行》,攻击王叔文﹑柳宗元等人“小人乘时偷国柄”。并颠倒黑白,说宦官掌控的禁军是“天子自将非他师”。还抵毁革新派,说“天位未许庸夫干”。韩愈的这些话完全是反对王叔文的宦官﹑藩镇和旧派朝臣的腔调,不过他说的更加激切﹑刻薄罢了。王叔文成了小人,柳宗元等人是依附小人的“速进者”。两《唐书》沿习此说,后代又一直有人随之。《新唐书柳宗元传赞》曰∶“叔文沾沾小人,窃天下柄,与阳虎取大弓,《春秋》书为盗无以异。宗元等桡(náo弯曲不直)节从之,徼(jiǎo求)幸一时,贪帝病昏,抑太子之明,规权遂私。故贤者疾,不肖者娼,一偾(fèn毁坏,败坏。)而不复,宜哉!彼若不傅匪人,自励才猷(yóu计划,谋划。),不失为名卿才大夫,惜哉!”宋代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卷七十一《读柳宗传》说∶“余观八司马,皆天下之奇材也;一为叔文所诱,遂陷于不义。至今士大夫欲为君子者,皆羞道而喜攻之。然此八人者既困矣,无所用于世,往往能自强以求列于后世,而其名卒不废焉。而所谓欲为君子者,吾多见其初而已;要其终能毋于世俯仰以自别于小人者少耳!复何议彼哉?”苏轼朋党论说∶“唐柳宗元﹑刘禹锡始不陷叔文之党,共高才绝学,亦足以为名臣矣。”韩愈反对王叔文,怨愤柳宗元和刘禹锡显然是出于私利,可后世因其名望也沿习韩说。

永贞革新被冤枉了

但历史自有公道。清人王鸣盛是知名学者,他在《十七史商榷》里反复申说王叔文革新之公忠体国。他说∶“叔文与宦官为难,……叔文行政,上利于国,下立于民,独不利于弄权之阉官,跋扈之强藩。”他认为,王叔文革新,使贞元弊端廓然一清,“自天宝以至贞元,少有及此者”。清朝同治时的陈其元写了一本《庸闲斋笔记》,他在论述“古人被冤”时,为王叔文等人申冤。施子愉《柳宗元年谱》说∶“韩愈以与王叔文政敌俱文珍有旧之故,其《顺宗实录》于王叔文自多贬词曲笔,未可尽信。”详观史料,此语实为公允之说。《顺宗实录》对俱文珍又多有讳饰。如《旧唐书外集》里看到的《顺宗实录》,已不是原始那个样子了。柳宗元参与永贞革新,关系一生荣辱,后世人多为此惜之,可我们观遍他留下的文字没见柳宗元有一丝的悔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明末名将李定国:斩满洲真八旗亲王 令清军胆寒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题记:李定国(1621年—1662年),字宁宇(或云字一人,初名如靖),南明永历政权抗清名将,陕西榆林(或作延安)人。李定国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公元1630年(崇祯三年),张献忠发动陕北饥民起义,将少年李定国收为养子,改姓张(或云十岁时为张献忠所掠,养以为己子)。从此,他跟随张献忠转战南北。李定国成

  • 揭秘:战神陈庆之七千白袍军横扫北魏是真是假?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白袍军,也称为陈庆之兵团,是以南朝陈庆之为将帅的军队。毛泽东主席对他十分钦佩。那么陈庆之七千白袍军横扫北魏是真是假?公元529年,北魏永安二年,南朝梁中大通元年。北魏内乱,北海王元颢降梁,并请梁朝出兵助其称帝。梁武帝萧衍派陈庆之率兵七千护送元颢北归,这原本一搪塞之举却成就了历史上最具有传奇色彩

  • 为什么明代要大兴文字狱?文字狱的作用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建君主专制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体,纵观我国封建社会封建君主专制的演变,大体可划分为两个发展阶段和两种形式。从秦到元,是有宰相制的君主专制,而明清时期,则是无宰相制的君主专制,面对封建末世复杂的社会矛盾,封建统治者为维护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这时期的突出特点就是极大地强化了君

  • 五代十国武将的排名:五代十国的名将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1、李存孝:为晋王李克用养子之一,号十三太保,拜飞虎将军、勇南公,领三千飞虎军。此人身材瘦小、力大无穷,擅使一柄毕燕挝,天下无人能在他手上走过三回合,是一李元霸式人物。李存孝收服的两员左右部将,一个叫薛阿檀,一个叫安休休,均有万夫不当之勇。在讨伐黄巢起义军时,李存孝曾率十八骑冲杀黄巢八万人马,并且冲

  • 南北朝十大名将:盘点南北朝时期10大著名将领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十:斛律光斛律光(515年―572年年),字明月,朔州(今山西朔县)人,高车族,北齐名将。善于骑射,号称“落雕都督”。他骁勇善战,在与北周近20年的争战中,多次指挥作战,均获胜利。他治军严明,身先士卒,不营私利,为部下所敬重。斛律光南北朝时期北齐名将,平生为高家打过无数恶仗,又帮助高纬坐稳帝座。但不

  • 料事如神的三国第一谋士:死后多年依旧影响天下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三国,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无疑是最为波澜壮阔的一段。“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说起智慧,我们很容易想起足智多谋、神机妙算的诸葛亮,想起先生那百拆百验、屡试不爽的锦囊妙计。曹操的身边也有一位神机妙算、料事如神的谋士——郭嘉郭奉孝。郭嘉好比三国天空中的一颗流星,来也耀眼,去也匆匆。他光芒四射,算

  • 南北朝名将之南梁篇:南梁史上十位著名的名将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盘点南梁几位名将:一、韦睿有光武、周瑜之风的名将——韦睿韦睿 (公元442—520年),字怀文,南朝梁武帝时名将。汉族,原籍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祖父时迁至襄阳(今属湖北)。其家族是三辅地区有名的大姓。在宋、齐时并没有突出表现。韦睿早年任上庸太守,齐末随萧衍起兵,“多建策,皆见用”。天监四年

  • 李儒:三国历史上最被人们所遗忘的顶级谋士!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提到三国智谋之士,你恐怕马上脑海里想出一连串人物:郭嘉,诸葛亮,司马懿,贾诩,庞统~~~~,如果三国看的不仔细,恐怕你绞尽脑汁也想不到有李儒这个人物,在三国演义里,这位真是个名副其实的边缘化人物,但是在我看来,李儒你可能不重视,但是他在三国特别是前期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今天小编来分析分析。据《后汉书·

  • 奸雄曹操:战场上身先士卒只是不得已的一招?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如果单纯讲谋略,在各个阵营里都是那些谋士们占优。他们的专业,就是上研天文,下研地理,中间时刻关注地面上的局势,在需要的时候,马上就要根据兵书战策和当前形势拿出一条条克敌制胜的计策来。但是谋士再出色,依然无法替代领导者的位置。谋士逢事动嘴,把主意拿出来,以供筛选即可。可优秀的领导者总要亲临战场,离战区

  • 揭秘:刘备的手下中第一谋士竟然不是诸葛亮?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刘备手下第一谋士竟然不是诸葛亮,他是法正。自郭嘉一死,曹操辄有赤壁之败;法正一死,刘备就有夷陵之败。何其相似。正是天要亡国,先折栋梁,假如法正得以寿终,那么刘备不一定会兵败虢亭;提起刘备手下的第一谋士.很多人都会认为是诸葛亮.其实当时诸葛亮主要管理内政和筹措粮草,在刘备身边为其出谋划策的是法正,刘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