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解密:魏武帝曹操的唯才是举政策带来什么后果?

解密:魏武帝曹操的唯才是举政策带来什么后果?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102 更新时间:2023/12/17 3:08:02

曹操是东汉末年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当然曹操还在的时候,确切地说,我们不能称其为三国,毕竟曹操还是汉朝的官,官至丞相,也就是汉朝的大管家,皇帝就是东汉的末代皇帝汉献帝,虽然东汉已经是名存实亡了,但是汉献帝为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方针增加了不少人气,也就有了剿灭各路诸侯的理由和旗帜,并且吸引了各路人才,我们一起看看初期东汉末年的割据态势来感受曹操的唯才是举。

最早的时候割据势力远不止后来的三国鼎立,东汉末年那时的天下被分为十三个州包括:司州,豫州,兖州,徐州,青州,凉州,并州,冀州,幽州,扬州,荆州,益州,交州。每个都有豪强割据。

各方势力彼此互相交战,百姓生活自然苦不堪言,当时袁绍先占据了冀青并幽四州,司州在董卓被杀后由其部属李傕郭汜等控制凉州有马腾马超父子以及韩遂,益州汉中郡有张鲁,益州有刘焉,刘璋父子,荆州有刘表,扬州九江郡有袁术,扬州六郡有孙策孙权兄弟,士燮(xiè)占据交州后来归附孙权,徐州有陶谦,后被吕布占领,而曹操先后平定兖州,豫州,因李傕、郭汜的火拼,汉献帝从长安东归,下诏让各路诸侯勤王。

曹操首先抓住机会,于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八月,迎汉献帝。曹操被封司隶校尉,录尚书事。庚申,迁都许昌。十一月丙戌,汉献帝封曹操为司空,行车骑将军事,百官总己以听。从此,曹操开始了“挟天子以令诸侯,而成就霸业”。

起初,当时一些一流的谋士都争先投靠曹操,如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的荀彧以及荀彧推荐的鬼才郭嘉都是一等谋士,在曹操平定北方献策献计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以及一些善于用兵富有谋略的名将,如徐晃,张辽,于禁,李典等,以及一些天生神力,武艺高强的武将如典韦(随曹操讨伐张绣时战死),许褚,还有一些也是百里挑一的将领如夏侯惇(从年少就跟着曹操,张郃(在袁绍处不得志投靠曹操)等,这些主要的忠勇之士当然都对曹操都很忠心,于禁虽然最后投降关羽,但之前的功绩不可磨灭。同时,曹操也采取了不讲门第、不拘品行的“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即哪怕“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都被任用,当然很多人才也都在不同的岗位凭借自己的才华做出了各自的贡献,故曰:“天下未定,则专取其才,不考其行。”

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客观条件上,曹操处于劣势,但由于他能正确分析客观条件,善于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所以能扬长避短,采用正确的战略战术,使战争向有利于自己的方面转化,经过自己主观上的努力,终于赢得了胜利,后平定河北,继而北伐乌桓,最终统一了北方。曹操在统一北方战争中,深谋远虑,善纳良策;利用汉室名义,争取民心,征抚兼施;重视战略基地建设,实行屯田,发展经济,减轻民赋,安定社会秩序;治军严整,赏罚分明;善任将吏.兼收并蓄,用兵灵活,力争主动,面临危局,临阵若定,善于捕捉战机,抓住作战关键,出奇制敌,终于取得内线作战和战略性决战的胜利。其实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与他的唯才是举不无关系,逐步的让很多出身卑微,有能力的的都相继有了施展抱负的平台。

就在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还下了《求贤令》,第一次正式提出这个方针,而之前只是个人的行为看到了这个政策的影子。后来还于建安十九年,二十二年,先后发表了《取士无废短令》,《举贤勿拘品行令》,而在这一年正是修建铜雀台的时间,周瑜病死的那一年。这样的方式确让很多人才都归附了曹魏,后来曹操凭借很多支持他的人,被封为魏王,权利已达其生前顶峰,死后子曹丕篡汉才被追为武皇帝。

为什么这么多人都支持曹操封王呢?当初汉高祖杀白马立誓,说只有刘姓才可以封王,否则天下诛之,虽然东汉的汉献帝已经没有了实权,但是曹操是辅政丞相,自然都是汉臣,可是这些大都靠“唯才是举”大臣们都是为了一己之利而来,而不是为了光复汉室而来,当然大部分也都不是为了忠诚效忠曹操而来,除了有个别的大臣确实是对曹操忠心耿耿,如许褚等武将或的确是把曹操当成了周公,如荀彧,因为反对曹操封魏公,为曹操所忌,然后疏远调离,忧郁成疾而死。但是这样的大臣太少,毕竟汉朝气数已尽,不忠不孝的大臣也比比皆是,这也体现了唯才是举,的确带来了人才,但是同时也混进了大批不忠不孝,专取其利之士。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正月,曹操病死洛阳,而后曹丕,曹睿等相继病死,曹操的那些忠勇之士大都已死,当然剩下的虽然有才,但不忠不孝之徒还是很多的,司马氏逐步控制了军政大权,架空曹氏,以致曹操亲手经营的曹魏就这样逐步被司马氏篡夺,曹奂为魏帝时,很快司马昭被封晋公,后加晋王,而之前由曹操唯才是举的那些大臣一个个都装聋作哑,无一人敢言,都集体支持默认,故而可知唯才是举的确吸纳了人才,但同时也会让不忠不孝之人腐蚀社稷,司马懿也是曹操唯才是举而招来的,结果可想而知,以致后来晋朝的那帮反复无常的大臣也是个个不管国家安危,只顾自己的利益,最终晋朝也这样逐步灭亡,不过还是魏征那句话有理:

天下未定,取其才不考其行;丧乱既平非才行兼备不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解密:东吴名将吕蒙是如何瓦解荆州军队军心的?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 历史解密:明朝大宦官魏忠贤和他的遍地生祠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在一个皇帝、一个女人、一帮吹鼓手的推波助澜下,魏忠贤的“无上名号”愈来愈多愈来愈高,也愈来愈离奇:厂臣、元臣、上公、尚公、殿爷、祖爷、老祖爷、千岁、九千岁,对于九千岁魏忠贤似乎还不满意,因而有些人干脆叫他“九千九百岁”。所谓“阉党”并非一个政党,而是晚明天启年间以魏忠贤为首的一个擅权乱政的帮派。魏忠

  • 解密:九千岁大太监魏忠贤在历史中如此覆灭?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魏忠贤,直隶(河北)肃宁人,形质丰伟,言辞佞利,有胆气,能担当,沉猜狠忍,凛然一大丈夫模样,实则不过市井间一无赖耳。其目不识丁,性多狡诈,喜事尚谀,出身虽然贫贱,却喜欢寻花问柳,豪赌海饮,即使囊中洗尽,身无分文,也恬不以为意。正因如此,乡里的无行浪子,争相与之交游。其若偶赢得一点小钱就迷恋青楼翠袖之

  • 揭秘:汉文帝刘恒如何略施小计搞定南疆固土的?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秦始皇时,任嚣建立了番禺城,也即今天的广州。广州的历史亦由此起。南海尉任嚣临死前,正值乱世,他把南海尉一职交给了赵佗。赵佗眼见秦朝覆灭,便打下了桂林和象郡,自立为南粤武王。刘邦好不容易坐稳了大汉江山,已没有精力再对付边陲小国,便派陆贾立赵佗为南粤王。但赵佗从一介小小都尉能自立称王,又岂是善类?他故意

  • 慈禧缘不做汽车的原因竟是不想司机坐她前面!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以往很多图书将慈禧太后描写成刁钻毒辣、不可一世的末世“女王”,这只是由于政治权威湮没了她的女人特质。这位讲究品位、时尚的“老佛爷”,率先接触并享受到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现代物质文明,她享用电灯,乘坐奔驰车,最喜欢摄影和巴黎香水……她的意识形态在不断更新,思维方式也在不断变化,而这也增加了她对“

  • 走出帝制:皇帝走了 为何将军们却留了下来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1918年11月9日,星期六,天气晴朗。当柏林市民们从睡梦中醒来时,他们发现了一个令人惊恐的事实:“祖国”(Vaterland)——由伟大的威廉一世皇帝和他的“铁血宰相”俾斯麦一手缔造,据说继承了神圣罗马帝国的全部政治与精神内涵的德意志民族国家,以及这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霍亨索伦王室,在事实上已经

  • 三国名将夏侯惇:曾经单挑吕布关公赵云而不败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曹操的八虎骑和五子良将中,渊渊善攻,仁仁善守,曹洪死忠,辽哥勇,乐进骁勇,于禁毅重,张郃巧变,徐晃善治军,但没一个人善于内政,只有夏侯惇,文武双全,也许曹操觉得夏侯惇有点像他,才重用他吧。夏侯惇是曹操起兵时最早的将领之一。多次为曹操镇守后方,曾率军民阻断太寿河水,筑陂塘灌溉农田,使百姓受益,功勋卓著

  • 李白不为人知的一面:曾经写了六首诗骂一女子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李白诗篇《南陵别儿童入京》“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这是李白被召进长安是得意的诗篇,诗歌中提到“会稽愚妇”实际是绍兴的一个歌

  • 解密皇太极为何独宠海兰珠 而且宠爱远超孝庄?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袭承汗位,在位17年期间,发展生产,增强兵力,不断对明朝作战,为入主中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生文治武功,称得上鹰扬天下,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这位清朝历史的重要开启者,也有自己过不去的美人关。早期出于政治上的考虑,为了争取蒙古盟军,皇太极娶了五位蒙古女子,后来效仿明朝制度钦定后妃

  • 解密:明朝末代皇帝崇祯为什么选择在煤山上吊?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在历代的亡国之君中,明朝的崇祯皇帝下场最是凄凉,当李自成攻进北京时,崇祯要太监敲勤王的大钟,却无人回应,朝中大臣早已作鸟兽散。他仓皇逃出宫,陪着他的只有一名太监。在万念俱灰,走投无路下,崇祯最后在煤山的一棵槐树上吊,自杀殉国。他在自杀前所写的遗诏里说:“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祖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