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是谁平复了八年安史之乱 又再造就了大唐王朝

是谁平复了八年安史之乱 又再造就了大唐王朝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3251 更新时间:2024/2/5 19:50:42

郭子仪是历代名将中智慧超群将领,在他戎马倥偬的一生中,几乎每次战斗,都表现出高人一等的谋略和非凡的用兵之道。

一、宵衣旰食,平定安史之乱

公元755年十一月,安禄山以奉“密旨”讨杨国忠为名,率领十五万大军,起兵反唐,开始了长达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唐朝政府军由于多年没有作战,士兵缺乏训练,毫无斗志,叛军所到之处,有的官吏开城出迎,有的弃城逃跑。一路上几乎没遇到什么抵抗,安史大军很快就渡过黄河,攻陷洛阳,并于第二年西破渔关,占领了都城长安。叛军每到一处,都是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致使人民流离失所,土地荒芜,许多州县出现“‘人烟断绝,千里萧条”的悲惨景象。

就在洛阳陷落后的紧要关头,郭子仪以朔方节度使的身份,奉命率兵征讨叛军。由于他的军队平时训练有素,指挥有方,出征后连战连捷,陆续收复了云中(今山西大同)、马邑(今山西朔县)等地,又与河东节度使李光弼合兵,收复了河北境内的九个县城,严重威胁了安史叛军的归路。由于河北各地是洛阳和安禄山老巢范阳(今北京西南)之间的必经之地,安禄山不敢大意,急派史思明回兵攻打郭子仪和李光弼。为有效牵制叛军,郭子仪、李光弼的部队退往常山(今河北正定),史思明在后面猛追。这时,郭、李联军共有十万人,史思明的兵力只有五万人,面对军力上的优势。郭子仪并不急于交战,而是利用叛军长途跋涉、急于求战的心理,一方面据险设垒,严阵以待;另一方面,指挥将士”敌入进攻我们防守,敌人退兵我们追击,白天炫耀兵力以打击敌人士气,晚上偷袭敌营让敌人不能得到休息”,不断骚扰,不给叛军任何喘息的时间。短短几天,叛军已被折磨的疲惫不堪,士气十分低落。郭子仪见时机成熟,在嘉山(今河北曲阳东)以十万对五万,与史思明部展开激战。精力旺盛的唐军以一当十,奋勇冲杀,叛军兵疲将乏,只有挨打的份,四万多人被杀,五千多人被俘,几乎全军覆没,史思明带少数随从死战逃脱。这一仗给了叛军迎头痛击,大振了政府军的士气。

不久,唐肃宗即位。召郭子仪入朝,拜为兵部尚书,并以郭子仪率领的部队作为反击叛军的主力军。公元757年,安史叛军发生了内乱,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杀掉,史思明不听安庆绪的调遣,安史集团分裂。面对有利的战机,朝廷决定展开进攻,皇子李豫(即后来的代宗,也叫李俶)被任命为天下兵马元帅,郭子仪任天下兵马副元帅,实际担起了全权指挥反击叛军的重任。郭子仪巧妙布置,利用各种力量先是乘机收复了长安,接着又挥师东进,攻打洛阳。安庆绪亲自出马,率十五万大军迎敌。郭子仪审时度势,决定智取。他从部队里挑选出三千名擅长射箭的士兵埋伏在营垒内,命令他们说:“等我军一退却,敌人一定来攻占营垒,你们就一边呼喊,一边放箭。”在双方对垒的战场上,郭子仪的部队战不多时,佯装败北,引兵撤退。安庆绪不知是计,紧紧追赶,杀入唐军营垒。埋伏在那里的唐军顿时擂鼓呐喊,箭如雨发,叛军被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吓晕了,乱成一团,郭子仪趁势挥军正面掩杀,叛军溃不成军,大败而逃。安庆绪兵败撤离洛阳,退守相州(今河南安阳)。

后来,在郭子仪、李光弼等大将的共同努力下,延续了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终于被唐朝平定了。当肃宗回到失而复得的都城长安后,特地召郭子仪还京,并在长安以东的灞上派人隆重迎接。肃宗拉着郭子仪的手,充满感激地说:“国家能够重建,全是你的功劳啊!”在整个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郭子仪宵衣旰食,屡建奇功,为维护国家的统一,立下了汗马功劳。

二、长于谋略,善于用兵

公元763年十月,“安史之乱”平定之后不久,西方的吐蕃、党项等族乘机向东发展势力,唐朝对西北许多地区已经失去了控制。郭子仪看到这种潜在的危机,曾向朝廷提出建议要加强边防力量,但没有引起代宗皇帝的重视。不久,吐蕃军队逼近并占领长安,代宗仓促出奔陕州(今河南三门峡西)。在这混乱之际,郭子仪再度临危受命,带着身边仅有的二十多名部属赴任(因之前被罢官,平常所带将士都已离散)。他一路上收罗军队,召集流散官兵。在洛南(今陕西洛南)会合张知节部,实力才得到恢复。为安定西北,确保代宗在陕州的安全,他提出了驻军商州(今陕西商县)、出兵蓝田(今陕西蓝田)、迫使吐蕃放弃东进企图的作战计划,上报代宗后得到批准。于是,郭子仪派长孙全绪率一万唐军在蓝田布阵,威逼长安。白天在大营中击鼓张旗,虚张声势;晚上则点燃无数灯笼火把,摆出一副进行战前动员准备的架式。同时,派出将领故意在长安城下来回走动,长安城内的老百姓和一些受郭子仪暗中布置的年轻人,争相传告郭子仪将率大军到来的消息。吐蕃惶恐不安,认为郭子仪要攻打长安,审时度势,吐蕃感到无力控制长安,只得撤兵西去。郭子仪未损一兵一卒,轻而易举的就夺回了长安。十二月,代宗回到长安,羞愧地对郭子仪说:“早没有听你的话,也没有重用你,才有今天的局面啊。”自此以后,郭子仪的声望更高了。

公元765年九月,朔方节度使仆固怀恩不满朝廷的封赏,起兵叛唐,并联合回纥、吐蕃等少数族,一起进攻唐朝的西北边境。代宗又急命郭子仪率兵前往径阳(今陕西径阳)御敌。面对五倍于己的联军,郭子仪镇定自若,密切观察敌人的动态,伺机破敌。这时,正好赶上仆固怀恩病死在军营,回纥和吐蕃分营扎寨,关系并不和睦。郭子仪得知这一情况后,派人到回绝军营游说,力劝他们与唐军联手攻打吐蕃。回纥人不相信郭子仪还健在,请求与他见面以确定真伪(当时的少数民族虽然蛮横却也直爽,他们敬畏郭子仪,但听说郭已去世所以才有见面的请求)。郭子仪在分析了战争形势后,果断地做出了亲赴敌营、瓦解联军的决定单枪匹马来到回给的大营,回纥人被他的勇敢和才智所征服,同意与唐军联兵共抗吐蕃。随后,唐朝和回绝联军迅猛出击,大战吐蕃,斩首五万,俘虏一万多人,夺回了被吐蕃抢走的工匠、妇女四千多人,缴获牛羊驼马数以万计。其他各支攻唐军队闻风丧胆,逃之夭夭。郭子仪单骑退兵,从此名震千古,传为佳话。

郭子仪在多次战争中,都是采取这种灵活的战略战术,出其不意,以弱败强,以少胜多,多次创造了辉煌战绩,在平定内乱和抵御边患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显示出卓越的军事才能。

三、进退泰然,德高望

从来是功高震主,武将的权力太大了,功劳太多了,总会让皇帝觉得不那么放心。虽然郭子仪有扭转困局的功劳,但在动乱还没有平定的时候,肃宗皇帝就已经迫不及待的要解除他的兵权了。先是派了一个宦官到军中去做监军,一切行动都要向太监汇报,接着又正式解除了他的兵权,让他回老家去休息。过了一段时间,史思明攻势厉害,肃宗觉得离了他不行,又起用郭子仪当天下兵马都统。代宗继位后,再次罢了他的兵权。等到吐蕃军队占了长安,才又想起了郭子仪。升他为关内副元帅。其他的罢职复职还有几次,虽然有这么多次的折腾,但每次郭子仪都是朝廷需要他时,一接到命令,不顾一切,马上行动。等到上面怀疑他,要罢免他时,也是不顾一切,拿得起放得下,马上就回家静养。从无任何的怨言,也从没有在重掌兵权后给谁来点颜色看。这种立身处世不怨天、不尤人的风格,朝廷征用就疆场效命,收去兵权就安心静守的气度,再加上他带兵素以宽厚著称,很得军心;在战场上沉着有谋略,屡战屡胜,使得他能够在每次被罢免后都能重新起来。而且深得将士的爱戴与敬重,就连不把朝廷放在眼里的藩镇悍将也对郭子仪恭敬如仪,一向骜不驯的大将田承用就说过:“我的膝盖很久没有跪人了,今特为郭令公一跪”。

纵观郭子仪的一生,虽然位极人臣,德高望重,但他从不居功自傲,而是忠心为国,得到了朝野上下一致信任。以一身而系天下安危近三十年,“权倾天下而朝廷不忌,功盖一世而皇帝不疑”,实为历代名将之翘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诗仙李白不为人知的一面:藐视权贵却热衷功名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李白,古今诗坛的巨星,是中国的一个文化符号,而且是光焰万丈长的一个文化符号。李白的诗是如何的跌宕起伏,如何的不拘一格、如何的磅礴瑰丽,难以用文字去形容概括。如果你想去概括去评价李白的诗,就会发现所有的形容词跟李白诗句比较起来,都会黯然失色。然而,诗人的一生,生活状态却不如意十之八九,风光短暂,痛苦常

  • 另类秦武王:最早渴望创造举重世界纪录的大力士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中国历史上有过很多荒唐的皇帝,但秦武王恐怕还是这些荒唐皇帝中最为另类的一个!公元前310年,重用张仪、破了六国合纵的秦惠文王去世,他的儿子赢荡——看这名儿起的——即位,这位赢荡,就是秦武王。当上皇帝那一年,赢荡才只有19岁。孙皓晖先生在巨作《大秦帝国》中,虽然对于赢荡的描写不算多——这多少和他在位时

  • 明末清初文学家顾炎武:酷爱收集各类书籍碑文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顾炎武(1613—1682),字宁人,号亭林,昆山千墩(今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人。他学识渊博,学风严谨,著作等身,著有《日知录》、《音学五书》、《顾亭林诗文集》、《肇域志》、《天下郡国利病书》等。作为耕读世家,顾炎武家族藏书历时四代,从高祖顾济“寒家 藏书”到倭寇焚书,从曾祖顾章志重新收藏到

  • 李自成逼死崇祯 明朝生灵涂炭 人口锐减8000万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核心提示:从李自成起义到吴三桂灭亡,混战五十四年。明末人口为一亿,到清世祖时全国人口只剩下1400万人了,锐减了80%多,损失人口8000多万。轰轰烈烈崇祯元年,陕西的大饥荒弄到人相食的地步,正是这场空前的大灾难拉开了明王朝灭亡的序幕。李自成的战马饮惯了人血,对水不屑一顾。上了战场,战马一闻到血腥味

  • 吕光创立后凉:系中国史上第一个真正太上皇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苻坚在长安天天被动挨打、穷途末路的时候,他的一个爱将却扫平了整个大西北,纵横无敌。览尽了无限风光之后,他踏上归途,然而故乡再不是原来的故乡。沧海桑田,物是人非,他发现已经回不去了。非常意外的,他“随波逐流”创立一个新国家。他叫吕光。22岁时一战成名吕光这一族有个名人,就是刘邦的皇后吕雉。当年吕雉死后

  • 揭秘:汉成帝刘骜最会享受因而最终死于淫乱?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平心而论,汉朝的皇帝大多还是挺靠谱的。高祖刘邦,以平民身份,提三尺剑起义,反抗暴秦,后又打败贵族出身的项羽,创建了大汉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平民皇帝,非常了不起。武帝刘彻,胸怀大略,集全国之力,击破匈奴,洗刷了几百年来靠着女人向匈奴乞和的耻辱,扬我国威,也很了不起。与勇武的祖辈相比,汉成帝刘骜,

  • 揭秘刘贺在位仅27天就能做出1000多件荒唐事!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人们常说人在做天在看,可是如果做的太过分就连天都是看不下去的。在中国历史上有以为短命的皇帝,他在皇位上一共待了27天,但是却孜孜不倦不知疲惫的做了1000件荒唐的事情,即便是昏庸也无法形容他,如果非要找一个词来形容他就是作死。而刘贺的作死作出了水平,作出了风采 。先说下刘贺是怎么当上皇帝的,前任皇帝

  • 女中之豪杰孝庄 没有她就没有后来的康熙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虽然同是少数民族建立大一统的政权,但清朝人关后的形势与元朝有本质不同。元朝的忽必烈一代雄主,纵马驰骋,入主中原后政治稳固自然不在话下。而清朝却是皇帝年幼、权臣辅政,只要有哪点处理不好,轻则宫廷政变,政局动荡,重则大清帝国分崩离析。可以说,时势需要孝庄,时势又造就了孝庄,以其才华与胸怀,赢得生前身后名

  • 揭秘比刘邦更卑微 比康熙更伟大的皇帝朱元璋!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核心提示:朱元璋是名副其实的社会最底层,和刘邦比起来,不要说亭长,他在元朝的时候,连个芝麻绿豆长也没有当过,就是纯粹的一个老百姓。孤苦伶仃朱元璋十六岁,就先后死了父亲、大哥、大侄、母亲四口。面对父母哥哥的尸体,不仅无钱购置棺木,连安葬的坟地也没有。朱元璋去哀求地主刘德,被一顿臭骂轰出大门。邻居刘继祖

  • 宋玉简介 先秦时期楚国著名文人宋玉生平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关于宋玉的生平,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载:"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记述极为简略。《韩诗外传》有"宋玉因其友而见楚相"之言。刘向《新序》则作"宋玉因其友以见楚襄王","事楚襄王而不见察",同时又有"楚威王(襄王的祖父)问于宋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