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诗仙李白不为人知的一面:藐视权贵却热衷功名

诗仙李白不为人知的一面:藐视权贵却热衷功名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4832 更新时间:2023/12/30 11:41:55

李白,古今诗坛的巨星,是中国的一个文化符号,而且是光焰万丈长的一个文化符号。李白的诗是如何的跌宕起伏,如何的不拘一格、如何的磅礴瑰丽,难以用文字去形容概括。如果你想去概括去评价李白的诗,就会发现所有的形容词跟李白诗句比较起来,都会黯然失色。

然而,诗人的一生,生活状态却不如意十之八九,风光短暂,痛苦常驻心间,总是在归隐与入仕的矛盾中困苦苦挣扎,是深思高举如故还是改辙去哺糟啜醨?是随波逐流还是行如日月?诗人在精神与现实的十字路口徘徊……这些剪不断越理越乱的纠结,使诗人把另一面呈现给了时人和后人。

一:蔑视权宦富贵却热衷于功名

诗人李白刚踏入社会大门时,就跻身于公务员行列,做了“小吏”,“小吏”在文学作品里出现时,大家会觉得它的确不大,只算是小干部,可能连个“科级”都不算不上!但是,就其待遇保障不说,如果你看到今天蜂群般的公务员报考大军,你就会感受到:多少人在抢那只铁饭碗啊!能够进入公务员的队伍,应该跟李白家境富有没太大的关系,李白毕竟有着超人的才华,那个时代,就是识几个字的人,十里八村的也难找!更不要说又才华横溢文采殊渥的了!

公务员的活儿干了没几年,年轻的李白就砸了自己的铁饭碗,辞职不干了,之后别着宝剑走出四川,开始漫游之旅。在游历的途中,李白一边饱览壮丽山河,一边创作诗歌。在多首诗歌中表示出对权位富贵的不屑。写下了与“功名富贵若长久,汉水亦应西北流”“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这样诗句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言志抒情诗。

然而,诗人实际上却是在寻找更大的政治出路,在《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中,李白吐露了自己的政治抱负: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大致的意思是自己有管仲、晏婴般的政治才能,愿为竭尽全力,帮助皇上治理天下,使国家富足安定!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早年,李白还特意跑到戴天山,去寻找赵蕤,想投于这位精于经济之策(治国安邦之策)的著名隐士的门下,向他学习王霸之道、帝王之术。希冀有一天能学有所用,得到天子的赏识,治国安天下,一展宏图。

想当官,没什么可耻的,想当大官,也不是什么罪恶;如果当上大官,造福社会,惠泽百姓,那就是应该万古流芳值得敬仰的了!

做官也好,做普通群众也罢,抑或做浪漫的诗人,都应该有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品质。过度的逆向包装,就会让人觉得这人假清高真虚伪!

二:清高傲岸与摧眉折腰

在李白的诗歌里,我们能清晰地感受到他的高傲,“一生傲岸苦不谐,恩疏媒劳志多乖”,牛可以吹着,但是脖子不能总是梗着。为了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往上层社会挤,为了结交延誉,诗人甚至不惜谄媚高官,为了得到当时的荆州长史(相当于政府秘书长)韩朝宗的赏识推荐,李白对韩进行了让人耳热心跳的溜须奉承“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你真的得到万户侯的封爵,还会去扯韩朝宗吗!得到推荐的愿望没有实现,气节却被自己打了折扣!

心情纠结的诗人一边高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边却接二连三地入赘做了权贵家的女婿。李白一生共有四次婚姻,其中的两次,是入赘了家里长辈做过宰相的朱门大户。用鲁迅先生的话说,就是做女婿、得宅子的行为。可是,诗人虽然做了女婿,吃饭的问题应该是得到了解决,但却没有得到什么宅子。

入赘,是当时很受鄙视的行为。中国社会歧视入赘女婿,由来已久。其实,这主要是对贫困的一种歧视!秦汉时期,如果边疆军事上有需要,赘婿会首当其冲被驱赶到前线作炮火。即使在社会文明程度如斯的今天,“倒插门”的称呼也会唤起当事者或多或少的自卑!

李白第一次入赘,是进了大唐原副丞相许圉师家里,做了许圉师的孙女女婿。寄人篱下的生活,李白过了十年有馀。

第二次入赘到大唐原宰相宗楚客家里,也是做了孙女女婿。宗楚客之所以能在过去成为首辅,并不是因为有什么过人的才能,也不是凭着卖相出众,而是他的姨母太强了,宗楚客的姨妈是武则天。这位原宰相官位虽然高,但人品却是极为低下,差评超过五颗星。后来,野心膨胀痴心妄想的老宗被唐玄宗给处理掉了。当时正经人都不愿跟宗家人来往,更不要说结亲联姻!可是,我们高傲的诗人却一头扎了进去!气节又缺失了几分!

李白后来得以被唐玄宗录用,封为“翰林学士”,优待有加,是道士吴筠的向皇帝隆重推荐(还有一种说法是玄宗的九公主介绍,也许是吴道士和九公主都出了力)。清高傲岸的洒脱大多凝聚于诗篇里,卑躬低头拜会权贵的行为,发生于实实在在的生活之中,这样的事诗人应该是干了N多次,所幸最后终有回响。而两次入赘故总理家庭,诗人并没有捞取到什么实际的利益,带来的大多是生前的被指指点点,和身后的一些不理解和诟病。

三:优雅飘逸却又争强好斗

从传世的李白留下画像中,我们能领略并想像到诗人的飘逸俊美气宇轩昂,绝非俗类可比。皇太子的老师贺之章初见诗人时,大为感叹,呼其为“谪仙人”,“这不是凡人,是神仙下凡了!”并马上解下身上的黄金饰物,请诗人去酒楼饮酒畅。

就是如此超迈倜傥身手不凡的大诗人,却干过一些打架斗殴的行径。像“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这样的诗句,绝不是诗人的狂想、遐想或是吹嘘,而更像是不讳的供述。如果没有身体力行的实践,是很难以如此既豪气生动又血腥暴力的诗句来记录经历的!

后人对唐代的烂漫风华作过一个总结,说唐代有三绝,后世无能有与之齐肩者:张旭的草书;裴旻的剑术;李白的诗歌。唐朝的剑术第一人是裴将军,即裴旻。天生诗才的诗人不仅精于诗,酣于酒,还长于剑术。有文章称李白的剑术当时“天下第二”,是否真的第二,我觉得难以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诗人的剑术可以取人性命!甚至有的学员投在李白的门下,认作师傅,不为学作诗,而为学剑术。可见,李白的剑术应该相当出众!

在赠给江阳县令陆调的诗中,有这样的句子“我昔斗鸡徒,连延五陵豪。邀遮相组织,呵吓来煎熬。君开万丛人,鞍马皆辟易。告急清宪台,脱余北门厄。”李白跟一些以斗鸡为业的混混们发生龃龉(至于为什么发生龃龉,你可以自由想像),那些烂仔找来一帮当地的社会大哥,对李白进行围殴。面对一群抡菜刀,挥大棒子的牛鬼蛇神,李白的剑术难以招架,顿时感到压力巨大,而且性命堪忧!幸好,跟李白在一起的陆调冲出了重围去报了警,政府人员到来才消除了李白的厄运!

发生在李白身上的,与“北门厄”类似的事故,肯定并非一起。跟李白搭伴儿出川来游历的青年吴指南,与李白有着非常好的私人感情。二人一路纵酒高歌,疯玩到了湖南境内,有考证资料显示:在联手与一方地头蛇的打斗中,吴指南丧命,李白哭得死去活来,将其葬于洞庭湖畔。

优雅的诗人为何如此热衷于斗殴?也许是自恃剑术超群,也许是不肯人前示弱,更有血液里涌动着好斗的劲头儿吧!

四:同一事件经历,说辞却自相矛盾

公元744年,体验了两年左右高层生活的李白向唐玄宗辞职,离开了长安,依然辗转江湖四处流浪,过他不受羁绊的自由生活。做官体验结果表明:诗人不适合从政做官,当时的政局也不需要他,即使需要,他也不一定会创造什么成绩!属于诗人的,应该是宫廷以外的广阔天地!

大唐天宝十四年,也就是公元755年,一场蓄谋已久的叛乱爆发,北部边疆的两位杂胡主将背叛政府,率部进攻国都长安。英武之气丧失殆尽的玄宗李隆基怕被刀枪戳着,带着家眷亲贵窜向巴山蜀水。而依旧在茫然游走的李白显然也受惊不小,不敢再四处溜达了,向南奔上了庐山,以躲避战乱兵燹。慌乱之中,那些平时珍爱的藉以抚慰心灵的东西都不要了!“宝书玉剑挂高阁,金鞍骏马散故人”!

李白在庐山没待多久,就发生了一件令他激昂颤抖的事:他收到了永王李璘邀请,请他去参加幕府。所谓幕府,也就是去做个顾问参谋之类的闲职。但是,为国家出力、济世救民之心未泯的李白还是高兴的手舞足蹈难以自持。

永王李璘是唐玄宗的第十六个儿子,在“安史之乱”爆发后被委以重任,坐镇湖北荆州,负责招募士兵,储备后勤补给。家国有祸乱,本应该恪尽职守拼力协助皇帝三哥(肃宗李亨)的李璘却擅自率军向东部经济发达繁荣富庶的江淮地区进发,占领江苏的数个重镇。其东巡的举动实则有分裂天下占山为王的意图,当时的中央政府和江淮的许多地方官员都有所警觉。然而,天真的诗人却还是一派烂漫!

稀里糊涂进入军旅幕府的诗人兴奋地写下了组诗《永王东巡歌》,对李璘进行了一波又一波的热情洋溢的赞美“诸侯不救河南地,更喜贤王远道来”,“君看帝子浮江日,何似龙骧出峡来”!同时,也没忘浪漫自吹自擂一把“试借君王玉马鞭,指挥戎虏坐琼筵。南风一扫胡尘净,西入长安到日边”

诗人做着一边喝酒一边指挥平定叛乱的风流幻想,但这种幻想肯定没有实现,不过吃瓜落儿的厄运倒是真的来了!

永王李璘一系列猖狷不堪又软硬不吃行为,终于使皇帝李亨下了杀手,最后,永王的部队被政府军击溃,李璘本人也一命归西。作为叛军参谋的诗人李白被判处“流放”的刑罚。已然苍老的诗人不得不迈着蹭蹬脚步,开始他的流放夜郎之旅。幸运的是,诗人还没有走到流放地云贵高原,就遇到了国家大赦,一下子豁然开朗雨过天睛。

对于投身李璘幕府这件事,李白却是作了这样的回顾,在写给他的朋友韦良宰的诗中,有这样的句子“半夜水军来,浔阳满旌旃。空名适自误,胁迫上楼船。徒赐五百金,弃之若浮烟。”大意是:半夜三更的,永王的军队就进驻了浔阳,“学士”的名声害了我自己,他们想利用我“学士”的名声来壮大自己,就威胁逼迫我入伙,还给了我五百两黄金作工资,那钱被我像云烟一样扔掉了!

李白说他没有在意永王给他的金钱,倒是符合诗人视金钱如尘土的性格。但是,说李璘一伙胁迫了他,却是让人难以置信,也会想起他的“永王东巡歌”组诗。韦良宰是当时江夏太守,掌管着一个地区,属于公众的公权力人物,李白等于是给了社会一个质疑他的机会。

当时的诗人王维也遭到过安禄山叛军的胁迫,并授予伪政府的职务,参加安禄山的狂欢宴会时,王维的诗是这样的: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落叶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心中悲痛忧愤、思念君王之情一目了然。叛乱被平定后,王维在伪政府任职的罪过,不但没有受到追究,还因为这首诗得到了唐肃宗的的嘉许。

诗人是以诗来宣泄情感的,以诗言情言志,是否被胁迫,诗中即可辨真伪。

做错了就应该立正敬礼承认错误,而不是文过饰非逃避批评指责,逃也只能逃得了一时,最终还是逃不掉的!其实,李白大可不必自撇清白,当时的人和现在的人都明了他政治灵敏度低下,有许身报国立功的热情,动机纯真,其身处幕府也只是充当了花瓶角色,没什么犯罪的客观事实,只是站错了队,走错了方向。

解析触碰李白的另一面,会让人认识到,诗人是伟大诗人的同时,也是普通人,也有普通人的欲望,也会呈献出人性中复杂多面性。但是,这些也难以阻断我们对李白诗歌的热爱,其人生中的所有灰暗都难掩其诗歌的恒久光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另类秦武王:最早渴望创造举重世界纪录的大力士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中国历史上有过很多荒唐的皇帝,但秦武王恐怕还是这些荒唐皇帝中最为另类的一个!公元前310年,重用张仪、破了六国合纵的秦惠文王去世,他的儿子赢荡——看这名儿起的——即位,这位赢荡,就是秦武王。当上皇帝那一年,赢荡才只有19岁。孙皓晖先生在巨作《大秦帝国》中,虽然对于赢荡的描写不算多——这多少和他在位时

  • 明末清初文学家顾炎武:酷爱收集各类书籍碑文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顾炎武(1613—1682),字宁人,号亭林,昆山千墩(今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人。他学识渊博,学风严谨,著作等身,著有《日知录》、《音学五书》、《顾亭林诗文集》、《肇域志》、《天下郡国利病书》等。作为耕读世家,顾炎武家族藏书历时四代,从高祖顾济“寒家 藏书”到倭寇焚书,从曾祖顾章志重新收藏到

  • 李自成逼死崇祯 明朝生灵涂炭 人口锐减8000万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核心提示:从李自成起义到吴三桂灭亡,混战五十四年。明末人口为一亿,到清世祖时全国人口只剩下1400万人了,锐减了80%多,损失人口8000多万。轰轰烈烈崇祯元年,陕西的大饥荒弄到人相食的地步,正是这场空前的大灾难拉开了明王朝灭亡的序幕。李自成的战马饮惯了人血,对水不屑一顾。上了战场,战马一闻到血腥味

  • 吕光创立后凉:系中国史上第一个真正太上皇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苻坚在长安天天被动挨打、穷途末路的时候,他的一个爱将却扫平了整个大西北,纵横无敌。览尽了无限风光之后,他踏上归途,然而故乡再不是原来的故乡。沧海桑田,物是人非,他发现已经回不去了。非常意外的,他“随波逐流”创立一个新国家。他叫吕光。22岁时一战成名吕光这一族有个名人,就是刘邦的皇后吕雉。当年吕雉死后

  • 揭秘:汉成帝刘骜最会享受因而最终死于淫乱?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平心而论,汉朝的皇帝大多还是挺靠谱的。高祖刘邦,以平民身份,提三尺剑起义,反抗暴秦,后又打败贵族出身的项羽,创建了大汉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平民皇帝,非常了不起。武帝刘彻,胸怀大略,集全国之力,击破匈奴,洗刷了几百年来靠着女人向匈奴乞和的耻辱,扬我国威,也很了不起。与勇武的祖辈相比,汉成帝刘骜,

  • 揭秘刘贺在位仅27天就能做出1000多件荒唐事!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人们常说人在做天在看,可是如果做的太过分就连天都是看不下去的。在中国历史上有以为短命的皇帝,他在皇位上一共待了27天,但是却孜孜不倦不知疲惫的做了1000件荒唐的事情,即便是昏庸也无法形容他,如果非要找一个词来形容他就是作死。而刘贺的作死作出了水平,作出了风采 。先说下刘贺是怎么当上皇帝的,前任皇帝

  • 女中之豪杰孝庄 没有她就没有后来的康熙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虽然同是少数民族建立大一统的政权,但清朝人关后的形势与元朝有本质不同。元朝的忽必烈一代雄主,纵马驰骋,入主中原后政治稳固自然不在话下。而清朝却是皇帝年幼、权臣辅政,只要有哪点处理不好,轻则宫廷政变,政局动荡,重则大清帝国分崩离析。可以说,时势需要孝庄,时势又造就了孝庄,以其才华与胸怀,赢得生前身后名

  • 揭秘比刘邦更卑微 比康熙更伟大的皇帝朱元璋!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核心提示:朱元璋是名副其实的社会最底层,和刘邦比起来,不要说亭长,他在元朝的时候,连个芝麻绿豆长也没有当过,就是纯粹的一个老百姓。孤苦伶仃朱元璋十六岁,就先后死了父亲、大哥、大侄、母亲四口。面对父母哥哥的尸体,不仅无钱购置棺木,连安葬的坟地也没有。朱元璋去哀求地主刘德,被一顿臭骂轰出大门。邻居刘继祖

  • 宋玉简介 先秦时期楚国著名文人宋玉生平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关于宋玉的生平,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载:"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记述极为简略。《韩诗外传》有"宋玉因其友而见楚相"之言。刘向《新序》则作"宋玉因其友以见楚襄王","事楚襄王而不见察",同时又有"楚威王(襄王的祖父)问于宋玉

  • 揭秘魏冉和白起的关系 魏冉如何发掘白起的才能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魏冉和白起的关系魏冉,是秦国的重臣,拥立秦昭王为王的核心人物。对秦国的贡献不可忽视,一生更是四次任宰相,为秦国历史上数一数二的人物。白起,战国时秦国著名的将领,为秦统一六国贡献了力量。因为在长平之战中表现卓越,杀敌40万,被不少人称为“杀神”,为战国四大名将之首。是继孙武和吴起后,历史上又一杰出的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