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商圣”范蠡有什么样的故事?历史上的他真的是完人吗?

“商圣”范蠡有什么样的故事?历史上的他真的是完人吗?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1581 更新时间:2024/2/5 3:51:08

下面就一起来看看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的“商圣”范蠡的文章。

俗话说,人无完人。但是,在历史上,还真的有“完人”的存在,此人在历史长河中的故事太过完美,有人羡慕他辅佐君王成就霸业,有人羡慕他才子佳人的结局,有人尊他为“财神”。他是谋士、政治家、军事家,同时也是商人、首富。总之,关于他,一点负面的评价都没有,此人就是“商圣”范蠡。

范蠡的故事真的如此完美吗?

一、狷狂书生的另类自荐

殷商末年,姜太公为了见周文王,在渭水河畔佯装钓鱼,最终引起了周文王的注意。在遥远的古代,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很多有才学之人因为无人欣赏而没有在历史上留下姓名。范蠡刚开始便是如此,他满肚子才学,可惜无人欣赏。

范蠡,字少伯,出生于楚国宛地(南阳淅川),他听闻宛县县令文种在招揽人才,为了引起文种的注意,范蠡假装疯癫,经常说一些“狂生之论”。这样的举动,果然得到了文种的青睐。

文种立即派一名胥吏去请范蠡,胥吏得到这个差事很不乐意,抱怨说:“范蠡不过是一个发了疯的书生罢了,您请他来,肯定会失望的!”

文种半信半疑,他说:“大凡有才之人,必定有独特的性格,范蠡是不是真的疯子,请回来才知道。”

遗憾的是,胥吏去请范蠡,范蠡不来。文种决定亲自去请,第一次来到范蠡门前,范蠡对着文种狂吠。说白了,就是范蠡在文种面前学狗叫。即使这样,文种也没有被范蠡吓退,他第二次又来请范蠡,范蠡看到了文种的诚意,进屋中穿好衣冠,恭恭敬敬地接待文种。

范蠡和文种二人相见恨晚,连续聊了两天两夜,越聊越投机,二人决定携手做一番大事业。

二、良禽折木而栖

春秋时期,诸雄争霸,范蠡和文种所在的楚国本是传统强国,可是,楚国人才济济,二人很难再有机会。于是,二人沿着长江往下游来到吴国,吴国有两位非常强悍的政治家,分别是伍子胥和太宰嚭,巧合的是二人也是楚国人,不巧的是,二人容不下范蠡和文种。于是,二人只得继续往前,来到了越国。

当时越国的国君名叫允常,听闻有两个楚国的贤士前来拜见,允常礼贤下士,亲自出面接待了范蠡和文种。

在那个年代,谋士就像现在社会的职业经理人,他们四处寻找适合自己的君主。而君主也像现在的大BOSS,他们也在网罗最优秀的经理人。双方互有需求,借彼此互相实现自己的价值,这是一个时代使然。

当时文种约30多岁,老成干练,范蠡只有25岁,风华正茂。允常见到二位后由衷地喜欢,范蠡和文种也觉得来对了地方,于是打算留在越国。

几年后,允常去世,他的儿子勾践继位,吴楚争霸开始了。

三、大王!不要冲动

在越国,范蠡曾多次向勾践提出自己的建议,范蠡曰:

“夫国家之事,有持盈,有定倾,有节事。持盈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与地。”(出自《国语》)

这是范蠡治国的核心思想,大致意思是:一个国家持久地强盛,既要靠机会,又要靠人事。只有选取合适的人才,才能奠定强国的基础。简单来说,范蠡的意思是要想强国,就两件事,第一是把握机会,第二是选取人才。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举兵攻打越国。阖闾是春秋时期的常胜将军,在伍子胥的辅佐下,阖闾的军队锐不可当。越王勾践深知不是阖闾的对手,最后采纳范蠡和文种等人的建议,派一批敢死队走到阖闾的军前,面对敌人,敢死队队员们拔出长剑,只见他们没有冲向对手,而是高喊一声,然后整齐划一地挥剑自刎。

这种不要命的“战术”,彻底把吴王阖闾整蒙了。吴军将士看到越国人都这么狠,心军心大乱。勾践趁机发动反攻,吴军铩羽而归。不幸的是,吴王阖闾在败退过程中身受重伤,虽然退回阵中,却不治身亡。

阖闾奄奄一息之际,对自己的儿子夫差说:“杀父之仇,绝不可忘!”夫差内心愤恨不已,发誓一定要灭掉越国,为父报仇。

而在越国,勾践开始冒进起来,他觉得自己轻松地战胜了阖闾,若举全国之力,一定能灭掉吴国。其实,论综合实力,越国远不如吴国,勾践这么做,有点张狂。范蠡多次劝勾践:“大王,不要冲动,吴国是一定要灭的,但时机未到。”

范蠡劝了勾践两年,到了公元前494年,勾践再也忍不住,亲率大军入侵吴国,吴王夫差早就憋着一股劲要除掉勾践,双方在太湖相遇。结果,勾践被夫差一顿狠揍,落荒而逃。夫差乘胜追击,勾践被杀得无还手之力,最终退到会稽山上。若夫差继续攻打,越国将有灭顶之灾。

四、三千越甲可吞吴

勾践此刻想起了范蠡,他立即恳求范蠡想办法帮越国脱离危机。范蠡说:“事已至此,只能委屈大王,先卑微求和,以图东山再起。”

于是,勾践派文种到吴军中求和,文种先用美女和金钱贿赂了老乡太宰嚭,后者在夫差面前帮勾践说了不少好话。吴王夫差内心十分犹豫,但架不住越国美女的诱惑,最终决定退兵,把吃到嘴的肥肉(越国)又吐了出来。

其实,当时吴国的另一位大佬伍子胥对此非常不满,他当面对夫差说:“天赐良机,让吴国灭掉越国。如果大王不顺势而为,将来越国必然灭掉吴国。”吴王夫差骄傲自大,觉得伍子胥有点长他人志气。

不过,夫差也没有忘记杀父之仇,他给文种开出了一个条件,就是让越王勾践夫妇来吴国做自己的奴仆,用这种方式羞辱勾践。

吴越两国达成和解,勾践要起身去吴国了,文种主动要求和勾践一同前往,但被范蠡拦了下来。范蠡说:

“四封之内,百姓之事,蠡不如种也。四封之外,敌国之制,立断之事,种亦不如蠡也。”

范蠡的意思是,搞内政,我不如文种,搞外交,文种不如我。与其让文种陪勾践去吴国,不如让我去。就这样,范蠡跟随勾践来到了吴国。在吴国,范蠡让勾践忍受一切屈辱。例如,夫差生病时,勾践会主动去品尝夫差的粪便。如此一来,夫差被这种成就感所迷惑,三年之后,夫差大发慈悲之心,放勾践归越。

勾践归国后,卧薪尝胆,时刻想着报仇,范蠡每次都阻止说:时机未到。

每一年,勾践都会问范蠡:“时机到否?”范蠡答:“未到”。

而在隔壁的吴国,吴王夫差受太宰嚭的蛊惑,将伍子胥赐死。勾践问范蠡:“时机到否?”范蠡又回答:“未到!”

又过了两年,吴国境内发生了水灾,天灾人祸加在一起,吴国祸不单行。勾践忍不住了,他又问范蠡:“时机到否?”范蠡又回答:“未到!”

终于,等到了公元前473年,吴王夫差成就霸业,整日沉迷酒色,不理朝政。范蠡对勾践说:“大王,时机已到!”

勾践一声令下,身穿战甲的越国男儿冲入吴国境内,吴王夫差仓皇应对,结果连年的国力空虚让他很快败下阵来。夫差逃到姑苏台上,派出使者向勾践求和。夫差愿意献出吴国的美女和财宝来给勾践,也愿意给勾践为奴,他只求勾践能像20年前那样,重复自己对他的宽容。

面对夫差开出的条件,勾践内心犹豫了三秒钟,此时,范蠡连忙劝阻说:“大王,当年吴国没有顺从天意灭掉越国,才有了今天的报应。如果你不趁机灭掉吴国,你将再次为奴。”勾践受不了范蠡语言的刺激,立即杀了吴国使者,发兵攻上姑苏台,吴王夫差在绝望中自杀了。

灭掉吴国后,勾践成为“春秋五霸”中的最后一位霸主。

五、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在灭吴归国的途中,众人都向往着回国后被加官进爵,只有范蠡不同,他主动向勾践辞行,表示自己要归隐江湖。勾践一听,非常着急,据《国语》记载,勾践对范蠡说:“我之所以能灭吴,你居功至伟,如果你不走,我愿意和你平分天下。”

范蠡听完,淡淡地回了6个字:“君行令,臣行意。”

我助你完成霸业,实现了我的人生抱负,我此后的事情,你就不要管了。换句话说: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

范蠡离开勾践后,去了哪里了呢?《国语》只记载了一句话:

遂乘舟以浮于五湖,莫知其所终。

意思是,没有人知道范蠡的具体去向。

范蠡真的消失了吗,300年后,太史公司马迁写下了《史记》,在司马迁笔下,范蠡先到了齐国,然后他写信给老朋友文种,告诉文种:“蜚(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

文种看完信后,犹豫了几天,但还是晚了,最终,文种被勾践以“作乱”为由赐死。

而范蠡呢,他到齐国后很快成为首富,后来齐人推举他为丞相,范蠡不愿为官,把自己的财富全部捐给百姓,再次隐居到了山东定陶,在定陶,范蠡又靠自己的双手发家致富,累积万贯家财,成为首富,人称“陶朱公”。《史记》说范蠡每次成为首富,都把钱分给其他人,他活了88岁,一生逍遥自在。

古人云:“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

这说的不就是范蠡吗?因此,人们说范蠡是春秋战国500年中,最完美的人。

六、被过度“吹捧”的范蠡

其实,《国语》是春秋时期的作品,距离范蠡所在的时间最近,连《国语》都不知道范蠡最终的去向。而司马迁所在的时代,距范蠡已经有300多年。但是《史记》把范蠡离开越国之后的故事写得非常详细,这其实不是很合理。

著名的史学家顾颉刚先生曾说过,司马迁写《史记》,部分历史是司马迁人为地制造的。试想,即使司马迁搜集了很多资料和传说,他真的能把范蠡的故事写得如此详尽吗?其实不尽然。因为范蠡和文种的故事,在某种程度上说,和另一个时代的某些人物有些相似。

汉朝初年,楚汉争霸,和春秋时期的吴越争霸何其相似?汉高祖建立汉朝之后,有些人功成身退(如张良),而有些人被诛杀(如韩信),这其实不就有范蠡和文种的影子吗?

历史是一个个轮回,所谓的“飞鸟尽、良弓藏”,司马迁是借范蠡和文种的故事,告诉大家:范蠡的故事,其实颇具讽刺性。司马迁写范蠡,不是在写历史,而是在写一则寓言故事。

在司马迁之后,后人为了抬高范蠡,又把在范蠡身上强行加戏,把西施“送”到范蠡的怀抱,二人最后还成了“神仙眷侣”,只羡鸳鸯不羡仙。唐宋时期,范蠡配享武成王庙,地位再一次被提升。

宋朝时期,范蠡再一次被神化,成为士大夫的偶像。到了清朝及近代,范蠡已经成为“财神”,成为众多商场精英们供奉的塑像之一。

简而言之,2500年前的范蠡,还是范蠡。但2500年后的范蠡,已经不是范蠡,他是未来人的追求,是未来人心中的一面镜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雍正与乾隆两位皇帝,对张廷玉的态度为什么部队?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说到张廷玉,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张廷玉,名声较大,由他总裁的《明史》确立了清朝的正统性,给清朝统治奠定了法理依据。张廷玉历事康雍乾三朝,在雍正时期,权力达到顶峰,我们不禁要问,雍正为何破坏了“尊崇满洲”的祖制,重用汉人,甚至给其殊荣,让其配享太庙?张廷

  • 刘备迎娶孙尚香时,带赵云不带关羽的用意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刘备迎娶孙尚香,为何带赵云,而不带关羽?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下去。演义中,赤壁之战后,刘备借来荆州,久未归还。此时,周瑜想出“美人计”,将主公孙权之妹孙尚香许配给刘备,结为秦晋之好。于是刘备带领赵云等少数随从,前往江东,迎娶孙尚香。那么他为何没有带二弟关羽呢?个人认为赵云比关羽更合

  • 李斯和王翦都是秦国的功臣 两人的结局为何完全不同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李斯和王翦,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我国历史上的皇帝除了世袭之外,还有不少是通过起义获得的,而伴随着起义的成功,就会出现不少开国功臣。对于开国功臣,不同朝代的皇帝有自己不同的做法,有的害怕其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将他们全部杀之,也有的选择与他们和平共处,并找到可以相

  • 谯周:蜀汉第一才子,最后什么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蜀地多才子,汉武帝时期的司马相如,西汉末年的扬雄,都是享誉天下的人物。三国时期,蜀地处于蜀汉政权统治之下,也出现了不少才子,其中有一位堪称第一,此人才华横溢、博学多才,甚至被后世誉为“蜀中孔子”。不过,这位才子在政治上乏善可陈,一生只做了两件大事,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

  • 成吉思汗为何要攻打西夏?蒙古骑兵到底有多野蛮?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每当一提起成吉思汗总会想起电视里面的那位,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成吉思汗的蒙古骑兵到底有多野蛮?从攻打西夏的理由就可以充分证明,是真野蛮。他们随便找了一个理由,就让西夏遭了殃。野蛮这个词,是成吉思汗和他的蒙古骑兵的代名词,当时,只要稍微文明一点的国家,比如乃蛮部、西夏、花剌子模、金国等

  • 在位三十天就驾崩的皇帝:朱常洛怎么这么惨?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1620年九月初一,万历皇帝、孝端皇后的梓宫尚未安葬,仍然停灵宫中,此时紫禁城中却又传出了呼天抢地哭声。原来,新皇帝朱常洛驾崩了!朱常洛是万历皇帝的长子,即明光宗。可以说明光宗是明朝最悲催的皇帝,因为他苦苦等待了二十多年,却只做了三十天的皇帝,甚至连年号都没确定,就一命呜呼了!那么明光宗到底是怎么死

  • 盘点三国时候的四大寿星,他们分别活了多少岁?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中国古代医学条件比较落后,再加上战争动乱等原因,所以人的寿命普遍不长,能活到七十岁就已经非常少见了,故称“人生七十古来稀”。不过,历史上还是有一些高寿的名人,特别是三国时期,他们都活到九十岁以上,有位甚至达到百岁,其中还有一位被封为王,连皇帝见他都要下拜,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

  • 齐国相国后胜在历史上是什么人?被评为齐国郭开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齐国相国后胜在历史上是什么人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最近热播的历史剧《大秦赋》中,郭开是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他在剧中是赵悼襄王的发小,还是赵国的丞相,性格自私贪婪,瑕疵必报,一肚子坏水。因为和赵偃之间的关系亲密,所以,等到赵偃成为赵悼襄王后,郭开自然也受到了重用,

  • 怀良亲王与朱元璋决裂,为什么日本人还要向大明进行朝贡呢?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还不知道朱元璋早跟日本断绝了关系,为什么还来明朝朝贡的读者,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倭寇在明代为患中国,大致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其间,倭患的地区和程度亦不同。前期,大约在洪武、永乐年间。被乱地区主要在辽东、山东及浙江等沿海地区,以小股骚扰为主要活动方式。后期,大约在嘉靖年

  • 秦朝名将蒙家是什么来历?秦始皇最信任的心腹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秦朝名将蒙家是什么来历?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大家都知道,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大功臣主要是王翦、王贲两父子,秦灭六国之战中,有五个国家都是这两父子带兵灭掉的。在统一战争中,也有李信这样能在史书中留名的将领。然而在秦国统一天下建立王朝后,这些名将似乎都主动退隐了,只有蒙家屹立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