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雍正与乾隆两位皇帝,对张廷玉的态度为什么部队?

雍正与乾隆两位皇帝,对张廷玉的态度为什么部队?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晴天 访问量:2136 更新时间:2024/2/22 21:53:24

说到张廷玉,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

张廷玉,名声较大,由他总裁的《明史》确立了清朝的正统性,给清朝统治奠定了法理依据。张廷玉历事康雍乾三朝,在雍正时期,权力达到顶峰,我们不禁要问,雍正为何破坏了“尊崇满洲”的祖制,重用汉人,甚至给其殊荣,让其配享太庙?张廷玉曾有恩于弘历(后来的乾隆帝),但乾隆以小过重点打击张廷玉,最后张廷玉被夺爵、罢官、夺配享。今天就带大家看看雍乾二帝对同一汉臣翻天覆地态度的背后。

一、张廷玉和雍正早年经历

张廷玉,是大学士张英的次子,张英是著名的“让他三尺又何妨”的六尺巷的故事主角。张廷玉出生于1672年。1700年(康熙三十九)完成科举,开始官宦生涯。在康熙朝的他不温不火,因为他父亲是大学士,地位类似宰相,所以张廷玉升迁较为平稳,但缺乏政绩。到康熙去世前的1722年,张廷玉不过是吏部左侍郎。

虽然清朝经历汉化,但其国策从来都是重满轻汉、以满为本,即便重用汉人的雍正帝,继位之前也多次宣布“满洲为我朝根本”,雍正曾直言用人顺序是宗室、满人、汉军旗、汉人。但康熙晚期雍正初期,雍正的诸多遭遇无疑打了雍正的脸,使得雍正被迫对满人第一做出调整。

康熙后期最重要的事件就是九子夺嫡,最后雍正获胜。但雍正的统治并不安稳,雍正登基之初就流传出雍正是矫诏杀父夺位的谣言,对此雍正不分敌我采取了贿赂策略,雍正最大的政敌允禩被升为亲王、总理事务大臣(宰相),允禩之子皆获郡王、贝勒头衔;雍正的支持者隆科多等人更是被大力提拔、被大肆赏赐。但这种贿赂并没有什么太大作用,允禩等人的反雍正活动仍在进行。

而支持雍正的功臣,在雍正登基后也迅速腐败化,其代表就是隆科多和年羹年羹尧的奢侈和膨胀大体如二月河先生在《雍正王朝》中所描绘的那样;而隆科多的地位之高也是群臣“莫敢仰视”,他甚至可以决定人事任免,时人称之为“佟选”(隆科多是满族佟佳氏)。结果年羹尧被雍正干掉、隆科多则被圈禁至死。冯尔康的《雍正传》评价年科二人的悲惨结局时说:“雍正给予年、隆过分的权力,是自作孽,年、隆不善自处,接受并扩大分外权力,是自酿祸”,此言得之。

二、雍正国策的调整

满人绝对是历代清帝的支柱性力量,但当支柱脆弱的时候,清帝也不妨扶植其他力量以为辅助,这就是汉臣在清朝的根本用处。

九子夺嫡的根源之一就是满族的传统,在满族社会,满族贵族对总头目的选举有发言权,遂造成了康熙晚期的继承人争夺战。但汉人完全相反,历史上太子和外臣勾结是被严格禁止的,汉人想要当官则完全依附于皇帝,所以九子夺嫡都是满人在上蹿下跳,实心办事的只有汉臣。这一点连晚年的康熙都有所察觉,康熙四十八年的御前会议,商讨继承人之事,满臣踊跃发言,汉臣“众俱唯唯,即默无一语”。

雍正对汉人的能力绝对有认识,加上满人的腐化,这迫使雍正对重满国策做出些许调整。雍正四年,雍正拉拢的满洲贵族接二连三的被打倒后,无能人可用的雍正帝第一次被迫宣布“视满汉臣工均为一体”,这堪称清朝国策的第一次调整。在这种背景下,张廷玉崛起了。

三、张廷玉的优势

雍正朝汉臣众多,为何雍正就相中了文学官僚张廷玉。张廷玉自然具备其独特优势。

首先张廷玉历史观正确,这不仅表现在他替清朝修了一本又红又专的《明史》,更是直接替雍正修了一本确立雍正正统继承权的《圣祖(康熙)实录》。张廷玉在修《圣祖实录》时将雍正的很多黑历史销毁,最重要的就是在《实录》里描绘了康熙死前,八名满人贵族(隆科多、允禩等)接受了康熙传位于胤禛的口谕;而且《实录》大大增加了雍正在康熙朝的功绩,所以“其纂修圣祖实录,悉能详达朕(雍正)意,其功甚矩。将来著配享太庙。”可以说,张廷玉从历史角度帮助雍正确立了统治的合法性,这是他能进入太庙的直接入场券、也是他崛起的最大本钱。清史专家许曾重先生就评价《圣祖实录》说:入关后的九个实录,没有哪个像《圣祖实录》这样,对继承人如此吹嘘和修饰,令人们感到不正常。

第二,张廷玉有严重的满人化倾向,这和清朝统治者的政策有关。清朝以满为本,八旗子弟不学无术却可跻身官僚之列,极大地挤压了汉人士子的出身之路,为此汉人士子只能学习满人,学说满语,以淡化汉人身份,从而赢得皇帝赏识。张廷玉就是如此出身。张廷玉学习满语是在科举完成之后,当时他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之职,这只是个过渡性的官,没有实权,为了以后能顺利当官,所以张廷玉在翰林院期间认真学习满语和满人风俗,“研究清书,几忘寝食”,三年后,翰林院国语(满语)考试,张廷玉综合成绩第一,这样才被提拔为翰林院检讨,也是因为满语写得好,他才受到康熙的青睐。所以说,张廷玉虽为汉人,实为满魂,语言、习俗皆为满人风格,这使得雍正提拔他并不会有太大违和。

第三,张廷玉本身有能力。张廷玉颇具眼光,在九子夺嫡中,张廷玉不好站队就选择中立,所以他至少没有开罪于雍正;张廷玉善于言辞,雍正继位后特选张廷玉协办翰林院文章事,“凡有诏旨,则命廷玉入内”,雍正口述大意,张廷玉以书面语写成,并加以修饰“皆称旨”,张廷玉文章写得漂亮,这让汉语能力不强的雍正十分高兴,最终发展到了依赖张廷玉的地步“朕即位十一年来,在廷近内大臣一日不曾相离者,惟卿(张廷玉)一人”。

第四、为人谨慎。雍正七年,雍正开设军机处,保和殿大学士、吏部尚书张廷玉即入职,此后他长期担任军机要职,但在任上,张廷玉谨小慎微,他自言“万言万当,不如一默”并将八字列为座右铭,早晚诵读。张廷玉办事周到,全无科隆多等满人的骄横,这也是雍正喜爱张廷玉的原因。

总结

史书评价:有清一代,满汉大臣享太庙者,共十二人,而汉大臣配享太庙者惟张廷玉一人而已。可见张廷玉功劳之高。但张廷玉渡过了人生高峰期的雍正朝后,如同张居正一样,不久也落下地狱。乾隆初期,因为张廷玉历事两朝、资历颇深,张廷玉为人谨慎,没有把柄,加上他还是乾隆的老师,乾隆登基之初没敢动他。但乾隆十三年(1748)以后,乾隆屡屡以小事责难张廷玉,几乎吹毛求疵,弄得大学士、三等伯、军机大臣、三朝老臣、位极人臣的张廷玉脸面全无、进退失据,只能辞职,乾隆反而怒斥之,指责他“滥邀配享,忘恩树党,举荐失察,”最后削去伯爵,取消配享(张廷玉死后乾隆心软又让他进了太庙),罢官,将之踢出政局。而这背后的根源在于乾隆的民族观。

乾隆想重振满人威风,他将清朝的“内满外汉,首重满洲”的国策发挥到了极致,以至于在文字狱盛行的乾隆朝,儒学大师杭世骏冒着灭九族的危险公然上书替天下汉人鸣不平,责问乾隆“何内满而外汉”。而乾隆的回答无疑代表了他的看法,乾隆以居高临下的态度说“满洲人才辈出,何事不及汉人”,就是在这种态度下,清朝的“宰相”三朝汉臣张廷玉成了满人出仕的绊脚石,所以乾隆必须将之拿掉。而根红苗正的汉军旗(算满族)出身的刘统勋则顺利接替张廷玉成了乾隆的股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刘备迎娶孙尚香时,带赵云不带关羽的用意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刘备迎娶孙尚香,为何带赵云,而不带关羽?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下去。演义中,赤壁之战后,刘备借来荆州,久未归还。此时,周瑜想出“美人计”,将主公孙权之妹孙尚香许配给刘备,结为秦晋之好。于是刘备带领赵云等少数随从,前往江东,迎娶孙尚香。那么他为何没有带二弟关羽呢?个人认为赵云比关羽更合

  • 李斯和王翦都是秦国的功臣 两人的结局为何完全不同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李斯和王翦,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我国历史上的皇帝除了世袭之外,还有不少是通过起义获得的,而伴随着起义的成功,就会出现不少开国功臣。对于开国功臣,不同朝代的皇帝有自己不同的做法,有的害怕其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将他们全部杀之,也有的选择与他们和平共处,并找到可以相

  • 谯周:蜀汉第一才子,最后什么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蜀地多才子,汉武帝时期的司马相如,西汉末年的扬雄,都是享誉天下的人物。三国时期,蜀地处于蜀汉政权统治之下,也出现了不少才子,其中有一位堪称第一,此人才华横溢、博学多才,甚至被后世誉为“蜀中孔子”。不过,这位才子在政治上乏善可陈,一生只做了两件大事,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

  • 成吉思汗为何要攻打西夏?蒙古骑兵到底有多野蛮?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每当一提起成吉思汗总会想起电视里面的那位,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成吉思汗的蒙古骑兵到底有多野蛮?从攻打西夏的理由就可以充分证明,是真野蛮。他们随便找了一个理由,就让西夏遭了殃。野蛮这个词,是成吉思汗和他的蒙古骑兵的代名词,当时,只要稍微文明一点的国家,比如乃蛮部、西夏、花剌子模、金国等

  • 在位三十天就驾崩的皇帝:朱常洛怎么这么惨?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1620年九月初一,万历皇帝、孝端皇后的梓宫尚未安葬,仍然停灵宫中,此时紫禁城中却又传出了呼天抢地哭声。原来,新皇帝朱常洛驾崩了!朱常洛是万历皇帝的长子,即明光宗。可以说明光宗是明朝最悲催的皇帝,因为他苦苦等待了二十多年,却只做了三十天的皇帝,甚至连年号都没确定,就一命呜呼了!那么明光宗到底是怎么死

  • 盘点三国时候的四大寿星,他们分别活了多少岁?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中国古代医学条件比较落后,再加上战争动乱等原因,所以人的寿命普遍不长,能活到七十岁就已经非常少见了,故称“人生七十古来稀”。不过,历史上还是有一些高寿的名人,特别是三国时期,他们都活到九十岁以上,有位甚至达到百岁,其中还有一位被封为王,连皇帝见他都要下拜,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

  • 齐国相国后胜在历史上是什么人?被评为齐国郭开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齐国相国后胜在历史上是什么人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最近热播的历史剧《大秦赋》中,郭开是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他在剧中是赵悼襄王的发小,还是赵国的丞相,性格自私贪婪,瑕疵必报,一肚子坏水。因为和赵偃之间的关系亲密,所以,等到赵偃成为赵悼襄王后,郭开自然也受到了重用,

  • 怀良亲王与朱元璋决裂,为什么日本人还要向大明进行朝贡呢?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还不知道朱元璋早跟日本断绝了关系,为什么还来明朝朝贡的读者,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倭寇在明代为患中国,大致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其间,倭患的地区和程度亦不同。前期,大约在洪武、永乐年间。被乱地区主要在辽东、山东及浙江等沿海地区,以小股骚扰为主要活动方式。后期,大约在嘉靖年

  • 秦朝名将蒙家是什么来历?秦始皇最信任的心腹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秦朝名将蒙家是什么来历?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大家都知道,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大功臣主要是王翦、王贲两父子,秦灭六国之战中,有五个国家都是这两父子带兵灭掉的。在统一战争中,也有李信这样能在史书中留名的将领。然而在秦国统一天下建立王朝后,这些名将似乎都主动退隐了,只有蒙家屹立不倒,

  • 历史上的第一份罪己诏的颁布者,汉文帝还有那些功绩?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汉文帝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第四子,汉文帝即位后,励精图治,兴修水利,衣着朴素,废除肉刑,使汉朝进入强盛安定的时期。汉文帝与其子汉景帝统治时期被合称为文景之治 。峰回路转 顺天意登基刘恒的母亲薄氏原为魏王妃,面相师许负曾给薄氏相面,说她有当太后的命,会生一天子。魏国灭亡后,薄氏被刘邦纳入后宫。一次,薄氏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