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秦朝名将蒙家是什么来历?秦始皇最信任的心腹

秦朝名将蒙家是什么来历?秦始皇最信任的心腹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4371 更新时间:2024/1/10 21:26:14

秦朝名将蒙家是什么来历?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大家都知道,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大功臣主要是王翦王贲两父子,秦灭六国之战中,有五个国家都是这两父子带兵灭掉的。

在统一战争中,也有李信这样能在史书中留名的将领。

然而在秦国统一天下建立王朝后,这些名将似乎都主动退隐了,只有蒙家屹立不倒,最终成为秦始皇的心腹,这是为何呢?

嬴政的信任

蒙家三代人为秦王效力:从蒙骜蒙武再到蒙恬、蒙毅兄弟。

蒙恬、蒙毅兄弟之所以能在秦朝显贵,最终成为秦始皇的心腹,离不开他们爷爷蒙骜对秦国的功劳。

蒙骜本是齐国人,在秦昭襄王时期入秦效力。武安军白起死后,秦昭襄王感叹“内无良将,外有强敌”,在这种时刻,蒙骜站了出来,接替了白起的地位,成为白起死后秦国最重要的将领。

在秦庄襄王和秦王政(嬴政,此时还在战国时期)统治的十几年里,蒙骜成为了秦国最重要的将领,秦军的重要战役大多由他指挥。在这期间,蒙骜经历过耻辱,也创造出了辉煌。

公元前247年,蒙骜率兵攻打魏国,却被信陵君魏无忌率领的五国联军击败,秦军溃败,蒙骜也仓皇逃入关中。

在这之后,信陵君率领联军乘胜逐北,一直打到函谷关,而秦军龟缩在关内不敢出击。

这是蒙骜领兵生涯中最耻辱的一战,也是秦国自孝公以来最耻辱的战败之一。

在担任秦朝“C位将军”的这些年里,蒙骜共率军攻克了80座城池,为秦国夺取了大量的疆土,这是蒙骜军事生涯中的辉煌。

而蒙骜最辉煌的时候,恰好是秦王室最衰弱的时候。

在当时,秦王政尚且年幼,又有嫪毐等人祸乱国家,秦国的内政较为混乱。

令人感到庆幸的是,在外部,秦国有蒙骜这样能震慑六国的大将。有这样的将军,年轻的秦王可以对外部的局势感到安心。

蒙骜死后,他的儿子蒙武似乎并没有能力去接替地位,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王翦继任成为“C位将军”,而蒙武在秦灭六国战争中只参加过灭楚之战,战功较少。

秦朝统一后,那些统一有功的名将家族似乎都主动退隐了,蒙家俨然像是秦朝唯一的贵族。

蒙恬在外部长期率领30多万大军,要么修驰道,要么修长城,要么与匈奴人交战。

蒙毅在内部长期为秦始皇出谋划策,虽然他的位置没李斯高,但在秦始皇心中,他远远比李斯、赵高等人更值得信任。

据《史记·蒙恬列传》记载,这两兄弟是秦始皇最信任的心腹。

始皇甚尊宠蒙氏,信任贤之。而亲近蒙毅,位至上卿,出则参乘,入则御前。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焉。

两兄弟一个与秦始皇决断全国政务,一个在外面处理重要事务,朝廷内没人敢于他俩相争。

又据史书记载,当初荆轲之所以能见到秦始皇,就是因为他收买到了秦始皇的心腹蒙嘉。

其他军功家族统一后到哪里去了呢?

蒙家的贪念

王翦、王贲的后代,从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就主动退隐了。

而蒙家人还是激流勇进,要在秦朝争取更大的荣华富贵。

这是源于两个家族观念的不同。

王翦伐楚时带走了秦国全部的军队,他怕秦王政产生疑心,就故意接连索要巨量的赏赐,让秦王政知道他有“还顾”之心,不会在外面自立为王。

这件事就可以看出,王翦是个有智慧的人,他通晓大道理,所以在秦朝统一后,他选择功成身退。

而蒙家就不太一样。

蒙恬、蒙毅两兄弟,一直以忠义著称,可见蒙家对后代教育的重点就是忠义。

然而忠义换来了什么呢?

在遇到秦始皇这种明察之君时,忠义之人是定会得到重用和信任的,所以蒙家两兄弟,一个能进入机枢,一个能总览外部要务。秦始皇了解他俩的性格,知道这两人不会背叛自己,所以把权力交给他们。

然而在遇到秦二世这种昏君时,忠义是没有用的,只有巧言善辩会说谎言,才能保证自己的安全。

秦始皇让扶苏去监管蒙恬军队时,蒙恬就被动地成为“扶苏派”了。等秦二世的假遗诏要赐死扶苏时,蒙恬就应该与扶苏联合攻入咸阳。

两人已经成了绑在一根绳上的蚂蚱,扶苏死了,蒙恬还能活吗?蒙恬怎么不知道这是胡亥要杀扶苏?他接受遗诏后假心假意地安慰扶苏,说要与扶苏一起回咸阳申诉冤情,但他明显知道回咸阳后扶苏必死,而他觉得自己必定因为功劳大而不死!

扶苏自然知道蒙恬的想法,蒙恬只想自保,只想当秦朝的忠臣,所以他只能选择遵从遗诏。

扶苏自杀后,秦二世本想饶过蒙恬,毕竟他是秦皇室的忠臣,秦朝的脊梁。然而在赵高的唆使下,秦二世最终决定杀死蒙家两兄弟。

所以说,忠义遇到明君,可以成就功业。忠义遇到昏君,还不及巧言慧辩来得管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历史上的第一份罪己诏的颁布者,汉文帝还有那些功绩?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汉文帝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第四子,汉文帝即位后,励精图治,兴修水利,衣着朴素,废除肉刑,使汉朝进入强盛安定的时期。汉文帝与其子汉景帝统治时期被合称为文景之治 。峰回路转 顺天意登基刘恒的母亲薄氏原为魏王妃,面相师许负曾给薄氏相面,说她有当太后的命,会生一天子。魏国灭亡后,薄氏被刘邦纳入后宫。一次,薄氏陪

  • 赵惠文王是如何夺取王位,成为战国时期赵国的第七位君王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很多人都不了解赵惠文王的事情,接下来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周赧王二十年(前295),吞灭中山,大败林胡、楼烦,推行“胡服骑射”使得赵国能和当时战国七雄中最强的秦国叫板,让赵国君主能够正式称王的赵武灵王做梦可能都不会想到,自己戎马一生,居然会落得饿死沙丘宫的下场,而下达这一命令的竟然是自己仅有十

  • 杨贵妃要给安禄山洗澡 唐玄宗得知为何一点也不慌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杨贵妃和安禄山,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杨贵妃一直唐朝历史中的活跃人物,有“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爱情,也有“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宠爱,此外还有杨贵妃认安禄山为“干儿子”,亲自给安禄山洗澡的荒诞闹剧。安禄山的母亲是突厥的一位巫师,每天的工作

  • 汉高祖刘邦能突围白登之围的真相是什么?靠一个小妾吗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汉高祖刘邦能突围白登之围的真相是什么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我爱历史网小编告诉你。秦汉之际,汉高祖刘邦和一带霸王项羽,交战正酣,中原无暇北顾,给了匈奴崛起的机会冒顿单于杀父夺权,掌控了匈奴势力,之后四处征伐,迅速控制了辽东绵延到河西、西域的广大地域中原周边的游牧族、半游牧族如东胡、林胡、楼烦、白羊等

  • 曹操在赤壁之战后,率军征战的结果怎么样?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赤壁之战后,曹操率军征战真是输多赢少?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公元208年,曹操率军南下,他先是用声势兵不血刃地拿下了羸弱的刘琮,就此占据了荆州。本来曹操就是统一了北方的最大势力,此时夺得荆州,曹操的实力顿时大增,然而南逃的刘备和占据了江东的孙权联起手来,在赤

  • 郢靖王朱栋是什么身份?明朝难得的贤王却无法传承爵位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郢靖王朱栋是什么身份?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一生共有26个儿子,除了长子朱标封皇太子,幼子朱楠年幼未封之外,其余24人都封为亲王。这些亲王身为天皇贵胄,平日里在封国内飞扬跋扈,无人敢惹。朱元璋曾经亲手写过一本《御制纪非录》,对儿子们的恶行做了记录,其中老

  • 蜀汉灭亡后,张绍为何不反抗直接投降?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张绍。刘备攻取益州,建立蜀汉后,册立刘禅为太子。章武三年(223年),继位为帝,后期不理朝政,宠信宦官黄皓。景耀六年(263年),魏国大将军司马昭派钟会和邓艾分兵攻蜀,刘禅投降邓艾。蜀汉灭亡后,刘禅被封为安乐公,西晋泰始七年(271年),刘禅在洛阳去世,享年六十

  • 中兴四大诗人之一的陆游,他的仕途之路有多坎坷?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南宋的陆游、尤袤、范成大与杨万里四位诗人,被合称为“南宋四大家”,也被誉为“中兴四大诗人”,他们代表着宋代是个第二个最繁荣的时期。他们之所以被称为“中兴”诗人,是因为他们将自己的爱国热情,用诗词的形式表达了出来。他们都是爱国人士,可能我们没能在抗金最前线看到他们英勇奋战的身影,但是他们在以另一种当时

  • 大唐名将郭子仪的仕途是什么样的?年近花甲才崭露头角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你真的了解大唐名将郭子仪吗?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郭子仪,中国历史上名声最好的将领之一,被史学家赞为“再造王室,勋高一代”,是名副其实的“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国之栋梁。但谁能想到,直到58岁高龄时,他的仕途还是平平无奇、波澜不惊,甚至在史书中压根没留下什么值得称道的记录?

  • 此人平定三藩之乱,却被皇帝发配边疆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三藩平定的原因,三藩之乱战役,清朝平定三藩之乱

    1681年,清军经过几年的艰苦作战,终于兵临昆明城下,并在一番血战后,夺取了昆明,至此三藩之乱宣告结束。消息传到北京,康熙帝非常高兴,重赏参与平定三藩之乱的功臣。然而没想到几年后,一位参加平三藩的功臣差点被杀,最后竟然被发配边疆,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这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