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这算不算报应:唐太宗儿子们的人生结局

这算不算报应:唐太宗儿子们的人生结局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2819 更新时间:2024/2/5 3:13:22

太子李承乾

唐太宗嫡长子,母为长孙皇后。贞观初年就被立为太子,之后数次代唐太宗监国理政,颇有好评。但后来李承乾的脚出现了残废,生活行事也错误频出,与唐太宗的关系逐渐疏远。他的太子地位也因此受到了李泰的威胁。

为了应对危险的变故,李承乾准备了一个谋反计划。但在贞观十七年(643年),谋反计划泄露,李承乾也因此被废为庶人,流放黔州。贞观十九年(645年),李承乾病逝于黔州,以国公之礼安葬。其孙李适之是唐玄宗时期的名相。

楚王李宽

唐太宗次子,其母不明。武德三年(620年),被过继给死于隋朝官员之手的叔叔——楚哀王李智云。贞观初年就因病逝世,没有后代。

吴王李恪

唐太宗三子,其母杨妃是隋炀帝的女儿。唐太宗曾亲口说:“李恪类我”,甚至有立为太子的想法,但在长孙无忌的反对下作罢,但依然是除三个嫡子外最有威望的皇子。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年),李恪成为司空(唐朝品级最高的官位)。

李恪

永徽四年(654年),李恪被长孙无忌通过“房遗爱谋反案”诬陷杀死,在死前诅咒长孙无忌“当灭族”。神龙元年(705年),唐中宗彻底为李恪平反。五代中的南唐更是自称“李恪子孙”,追尊其为“定宗孝静皇帝”。

魏王李泰

唐太宗四子(嫡次子),母为长孙皇后。李泰自幼才华横溢,聪敏绝伦,是当时著名的学者、文学家和书画家,著有《括地志》等重要书籍。因此唐太宗给予他的待遇甚至超过了太子,史称宠冠诸王。而在过高待遇与宠爱的影响下,李泰对大哥李承乾的太子之位展开了进攻。

李泰

李承乾谋反被废后,李泰便自以为太子非他莫属。但没想到在长孙无忌等人的帮助下,李治横空出世,并夺得了太子之位。功亏一篑的李泰则在贞观十七年(643年)被降为东莱郡王,放逐到均州(今湖北省丹江口市)。永徽三年(652年),李泰病逝。

齐王李佑

唐太宗五子,母为阴妃。外祖父阴世师是隋朝大将,李智云便死于其手,他还挖开了李渊在长安的祖坟。李渊占领长安之后,将阴世师杀害。因为这段恩怨历史,所以李佑从小便不被唐太宗重视。贞观十七年,谋反失败的李佑被唐太宗赐死,以国公礼安葬。

蜀王李愔

唐太宗六子,母为杨妃,是李恪的同母弟。李愔成年后是游猎无度、胡作非为,经常无故殴打官员。永徽四年(653年),李愔被李恪的“谋反”牵连,流放巴州。乾封二年(667年),李愔病逝。

杨妃

蒋王李恽

唐太宗七子,母为王氏。上元元年(674年),张君彻告李恽谋反,唐高宗便派人调查。没想到李恽在恐惧之下,竟然自杀身亡。唐高宗后来查明李恽是冤枉的,将张君彻斩首,并让李恽陪葬昭陵。

越王李贞

唐太宗八子,母为燕德妃。李贞文武全才,擅长骑射又精通文史,是当时李唐皇族的一流人才。嗣圣元年(684年),李贞起兵反对武则天,但很快就被镇压。李贞在家中自杀,而他的子孙后代都被武则天改姓为“虺氏”。

李贞

晋王(唐高宗)李治

唐太宗九子(嫡三子),母为长孙皇后。贞观五年(631年),李治被封为晋王。贞观十七年(643年),李治获得“夺嫡之争”的胜利,成为太子。后来在唐太宗重病期间,与武则天通情。贞观二十三年(649年),李治即位,是为唐高宗。

唐高宗在位期间,对外取得了数次重大的军事胜利,是唐代版图最大的时代;对内则是经济快速发展,文化繁荣,机构制度日趋成熟,为后来的开元盛世打下了基础。弘道元年(683年),在位三十四年的唐高宗李治驾崩,谥号天皇大帝,安葬于乾陵。

纪王李慎

唐太宗十子,母为韦贵妃。李慎以多行良政闻名天下,治下的百姓甚至树碑来称赞他的功绩。垂拱四年(689年),受到“越王之乱”牵连的李慎被逮捕入狱,后在流亡途中病逝。

江殇王李嚣

唐太宗十一子,母为燕德妃。贞观六年时便去世,事迹不详。

代王李简

唐太宗十二子,母无记载。贞观五年去世,事迹不详。

赵王李福

唐太宗十三子,母为杨贵妃(这个名位有争议)。贞观十三年(639年),李福被封为赵王,并成为隐太子李建成名义上的继子。咸亨元年(670年),李福病逝,是唐太宗诸子中少数平安善终的儿子之一。

李福的墓志铭

曹王李明

唐太宗十四子,母亲原来是巢刺王(李元吉)的王妃,隋观王杨雄的侄孙女杨氏。玄武门之变后,唐太宗将弟妹杨氏收为自己的嫔妃。传说唐太宗在长孙皇后去世后一度想立杨氏为皇后,但被魏征劝阻。

巢刺王妃杨氏

李明受封曹王后,成为李元吉名义上的继子。永崇元年(680年),李明被人告发与武则天次子、废太子李贤通谋不轨,结果被流放到黔州。永淳元年(682年),黔州都督谢祐希在武则天的命令下,逼李明自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虞姬是怎么死的?历史上虞姬是被项羽杀死的吗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虞姬,又称虞美人(公元前202年12月),江苏省沭阳县虞溪村人,出生于吴中,西楚霸王项羽的美人。相传容颜倾城,才艺并重,舞姿美艳,并有“虞美人”之称。曾在四面楚歌的困境下一直陪伴在项羽身边,后人也因此根据项羽所作的《垓下歌》推断出她在楚营内自刎,由此流传了一段关于“霸王别姬”的佳话。虞姬自刎史书中对

  • 康熙太子:从皇恩浩荡到废黜监禁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大家壕!久等啦!我们继续来讲康熙晚年九子夺嫡的故事~上次我们说到了,在大清叛乱四起、国家危急的时候,康熙的发妻孝诚仁皇后不负众望生下了一个皇子,康熙皇帝本因为嫡长子出世而欢喜异常,但是皇后为生产而逝却使皇帝心痛不已。所以后来,他对这个儿子倾注了太多复杂的情感。这个年轻的君王是爱这个孩子的,甚至是放纵

  • 狐狸精始祖:最冤枉的美人苏妲己并非祸水红颜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在《封神榜》中,妲己受女娲娘娘派遣。本意只是让她迷惑商纣王,使之不理朝政,从而断送掉商纣王的江山。传说纣王参拜女娲时,竟然对女娲娘娘动了色心,提起笔来就写了首淫诗。这等无耻行径,自然是人神共怒,女娲娘娘也凤心不悦。要知道,在我们的文化体系里,女娲娘娘是大地之母,是我们的母亲。一个不肖子孙竟然对自己的

  • 晚清政府的几步错棋:咸丰帝遗嘱政治隐患极大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自鸦片战争以来,清政府内忧外患,民族矛盾越加严重,阶级矛盾也日益激化。清政府国力日益不足,形成了西强东弱的客观形势。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央政治体制竟一波三折,引发一系列错误,更使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日趋紧张,多重矛盾交织,形成了积贫积弱的恶性循环。由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处置不当,咸丰皇帝被迫跑到承德避暑山

  • 三国时期的五虎上将分别是哪些人?他们的谥号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五虎上将是指蜀汉名将里名声最响、地位最高、能力最强的五位将军。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谥号是我国古代时人们根据故去人物的生平事迹、品行成就等因素而给出的评价性文字。一般来说,帝王、诸侯这种身份不凡、位高权重者的谥号最为知名,像汉文帝、汉武帝等等,光

  • 将16岁的小女嫁给尉迟敬德,李世民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李世民,是从古至今君王臣工士人百姓们都评价很高的一位千古明君。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李世民想把自己16岁的小女嫁给年近花甲的尉迟敬德(尉迟恭),正史上到底有没有这一出?答案是肯定的。这件事言之凿凿,在《新唐书》和《资治通鉴》里都有详细记载。有人会说,李世民是不是老糊涂了,自己贵为九

  • 关羽如果和颜良公平对决的话 谁的胜算更大一点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关羽和颜良,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小说中关羽出手时,颜良没有反应过来就被杀了,关羽和颜良如果公平对决的话,两人谁的胜算更大?如果让关羽跟颜良公平对决的话,他们之间还是关羽的胜算更大。关于他们之间的战斗《三国演义》第二十五回有这样的描写:“颜良正在麾盖下,见关公冲

  • 庞统和诸葛亮号称卧龙和凤雏 司马懿的外号又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还不了解:司马懿号称的读者,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诸葛亮和庞统号称卧龙和凤雏,司马懿作为最后的人生赢家,司马懿号称是什么?三国时期,群雄并起。在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中,涌现出了众多能人志士。而在这之中,谋士二字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之中。于是,这些小则谋一人一物,中则谋一战

  • 窦漪房是怎么从一个宫女变成皇后的?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窦漪房本来是吕后身边的一个宫女,她是怎么当上汉文帝的皇后的?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原来吕后没有了亲生儿子,这个时候她想要巴结刘邦的儿子了,于是,吕后就在自己的身边选了一些漂亮宫女,为刘邦的每一个儿子送五个。窦漪房就是这样被选去的。下面我们说一下,窦漪房都经历了哪些苦难,又是如何阴

  • 庞统和诸葛亮互换的话 庞统能打赢司马懿吗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还不了解:庞统和司马懿的读者,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如果落凤坡死的人不是庞统而是诸葛亮的话,庞统能不能打赢司马懿?三国时期群雄争霸,蜀汉人才凋零,几乎全凭丞相诸葛亮一人支撑。他一生六次北伐,均无功而返,最后活生生累死在五丈原,让后代许多英雄扼腕。就连杜甫都在诗中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