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王安石为何要推行免行法?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王安石为何要推行免行法?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866 更新时间:2024/2/21 11:08:44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王安石为何要推行免行法?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亡日休息……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赋敛不时……当具有者半价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晁错说农民

大宋君臣知道王安石干了些什么,更加知道大宋朝只有变法才可能会改变当时的局面,但大宋的百姓不知道,甚至连百姓的支持也得不到,这就又要归于他的“青苗法”。后被皇帝抛弃,大臣们反对,原因是他推行了令皇族、后族和权贵们利益集团损失最大的“免行法”。

如果说王安石不推行“免行法”,那么就算得不到天下百姓的支持,那么在大宋朝廷上也不会被所有君臣抛弃,就算被百姓抛弃了,但此次的变法也不会这样草草收场,甚至留下骂名,因为文人相隐。

一、“免行法”为什么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不管哪个朝代官府衙门所需要的一切物资(采办),均由京师诸行供应,这些供应基本上所有的行业只能保本,甚至有的会亏损,但这样一来,官吏们就有机会上下其手,索取财物,各行所费钱财往往在官府所需物资的十倍以上,多出来的供应就被各个皇族、后族、勋贵瓜分,历朝历代这些人都是既得利益者。

王安石推行“免行法”之前,大宋皇宫和权贵们的一切采购,尤其是在开封城的采购都是不花钱的,各商行必须为官府和权贵们无条件地奉上他们所需要的商品,不仅如此,官府和权贵们还肆意勒索这些商行提供远超采购需要的商品,倘不如意,即恃权惩治,小商贩多因此失业。

王安石主持的“免行条贯”在开封商行中实行之后,各行按照收利多少交纳免行钱,免除行户对官府的供应。也就是说,商户们缴纳免行税之后不再向官府和权贵免费供应任何商品,官府那怕是皇宫之中买商品,都要由当时的市易司估定物价高低,按价购买。

“免行法”确实为朝廷增加一批收入,同时对商人也较为有利,但是皇族,后族,以及其余勋贵们不这样看,因为他们这一群人是被打击的对象。从恣意勒索和从中渔利局面变成要花钱了,“免行法”实行,这些人群必定反对,所以王安石被抛弃也就在情理之中。

“免行法”是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七月开始实施,这是王安石变法内容中的最后一条,也是王安石所受反对最多的一条,此法一出,也就说明王安石轰轰烈烈的“熙宁变法”彻底要失败了。

第二、“青苗法”又为什么得不到百姓的支持?

“青苗法”是由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九月施行,其主要内容是:诸路以见存常平、广惠仓的一千五百万石钱各为本,如是粮谷,即与转运司兑换成现钱,以现钱贷给广大乡村民户,有剩余也可以带给城市坊郭户。民户贷请时,须五户或十户结为一保,由上三等户作保,每年正月三十日以前贷请夏料,五月三十日以前贷请秋料,夏料和秋料分别于五月和十月随二税偿还,各收息二分。

1、利息会吃人

简单一点就是,在每年二月、五月青黄不接时,由官府给农民贷款、贷粮,每半年取利息二分或三分,分别随夏秋两税归还。但实际操作起来就不是这样了,就会变成春季发放一次贷款,半年后就收回,取利二分,秋季官府又发放一次贷款,半年后又收回,再取利二分。这样一算,如果贷款一万贯的话,那一年的利息就是四千贯,年息40%。

北宋看起来很小,但那个时期靠腿能走多

如果真正能按照这个来操作,那么“青苗法”还不算是害民之法,毕竟还能接受,特别是在农民特别需要的时候,但真正的问题所在是古代不像现在这样发达,了解各地情况也很方便,古代去一个地方动不动就几个月,巡查一州一府一年就会过去,因为只靠畜力,“父母在,不远游”就是这个理啊。

上有政策下就有对策,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特别是在古代交通极度不便的时候,中央政策是收两分利,州府就敢收三分利,县衙就敢收四分利,五分利,到了最后和高利贷有什么区别,天下这么大,你靠双腿监管的过来吗?

2、农民的需求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国家,不管是王公贵族还是普通百姓,都喜欢种东西,不管是良田也好,荒山也罢,只要有地方,就会去种一点什么,这个习惯直到现在都还一样,对土地有着出乎意料的热情,这是一个民族的特性。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一种特性,封建社会都会出现土地兼并的事情,封建时期的农民起义都是由土地兼并已经达到了临界点,整个当时的百姓百分之八九十已经没有了土地,这个时候就会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改朝换代的时候也就到来了,这是一个循环,封建时期是没有办法改变这一循环的,主要原因就是生产力低下。

生产力低下其结果就是农民当然没有贮蓄,而当时的普通百姓只能在土地上刨食,不断地反复着,然而地力是有限的,收获是递减的,年年在同一的土地,作同一样的耕种,收获哪能不年年减少。

在西汉在汉文帝时代,“百亩之收不过百石”,东汉时代生产力似已提高,“亩收三斛”,由三国而至晋代,一亩之收“或不足以偿种”,降至唐代,“一顷出米五十馀斛”,最后到了宋太宗时,“亩约收三斛”,宋神宗时,“大约中岁亩一石”,更有,“田岁首来四五六斗”,生产力如此之低,加上水旱之灾、赋税之重,百姓只有“弃田流徙为闲民”,宋朝“三冗”中的“冗兵”就是这样来的。

三冗最根本就是地盘不够大

其他各朝各代都严格控制土地兼并事情,但唯独宋朝对土地兼并不再抑制。宋太祖乾德四年(966年)下诏:“所在长吏,告谕百姓,有能广植桑枣、开垦荒田者,并只纳旧租,永不通检。”宋人王明清解释:“不抑兼并,富室连我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

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到嘉祐六年(1061年)统计数字的平均计算,这个期间全国平均总户数为1051.5万户,其中主户平均为656.27万户,客户平均为395.2万户,即大约有37.6%的农户失去了土地。从此就能看出,宋朝的土地集中度极高,主户中的前三等在总户数中所占比例低于10%,占有的土地资源却超过三分之二,有30%~40%的农民没有任何土地,从这里也能发现,州府之中,失去土地的百姓已经十分之四了。

失去的土地的百姓已经占了四成,剩下的百姓所有的土地各户也没多少,因为历朝历代随着时间的推移,平民百姓的土地只会慢慢的变少,绝对不会增加,从宋仁宗赵祯到宋神宗赵顼之间差不多有十年时间,完全失去土地及逐步失去土地的百姓会更多,那么”青苗法“真正能够惠及的百姓能有多少,恐怕十不存四了,这个时候的百姓要的不是”青苗法“,而是实实在在的的土地,属于自己的土地,一个根都没有的百姓,就算王安石的变法多么完善,多么美好,一样是得不到百姓支持的,何况还是利息如此之高。

PS:土地兼并愈演愈烈之下,世家豪门土地越来越多,那么“青苗法”实施起来,这些钱都会落入这些世家豪门手里,因为田地都在他们这群人手里,他们有着各种政治资源,这些人群可以真正地获得二分的利息,众所周知,宋朝商业发达,这群人就会拿这笔钱做生意,或者再次放贷出去,贫富差距只会越来越大,明面上国家收入是增加了,但世家豪门收入更多。

第三、结语

王安石于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九月,实施的“青苗法”是整个变法主要内容的第二条,第一条是同年二月颁布的“均输法”,那么既然作为第二条变法,就没有得到支持,这个问题不大,毕竟当时的朝廷上下还是支持王安石,从熙宁六年(1073年)九月颁布“免行法“就能看出。虽然当时的保守派、反对派一直阻止变法,但宋神宗依然支持,王安石的变法大业还是有可能成功的,虽然宋神宗压力巨大,但是还能顶得住。

熙宁六年(1073年)九月颁布“免行法“之后,宋神宗也顶不住整个大宋臣民的压力了,此时的王安石已经众叛亲离,没有丝毫支持了,那么变法的失败也就是倒计时了。

王安石这是一个坐起立行的人,且不论他坚持的事情对不对,光是他这份做事情的决心就让人钦佩不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雍正登基后连亲生兄弟都杀 雍正为何不杀胤祥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你真的了解雍正不杀胤祥吗?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雍正的‘登基之路’可不顺利,‘九子夺嫡’的血腥与残酷,但凡对其有些了解的人,都能感受得到。身处这种环境下,雍正的性格自然也会有些变化。自这一事件之后,雍正变得冷酷,喜猜忌,喜杀生,连亲兄弟胤禵都杀了,更何况其他兄弟。当然了,也不是所有

  • “玄武门之变”前夕,李渊将兵权交给了李元吉?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武德九年(626年),东突厥大将郁射越过长城侵扰唐朝边境。这种侵扰在唐朝初年是家常便饭,很多唐朝历史爱好者都不知道这次侵扰的结局如何,当时的朝廷也没当回事。然而这次类似打酱油的侵扰却改变中国历史,因为这次侵扰直接引发了“玄武门之变”。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当得知郁射越过长城的消息

  • 唐太宗让退位的父亲搬出寝宫,被大臣批“不孝”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是唐太宗李世民对大臣,李世民最喜欢的大臣,唐太宗身边的有名大臣

    武德九年(626年),唐高祖李渊退位,太子李世民登基,是为唐太宗。李渊退位后还住在皇帝的寝宫太极宫,搞得唐太宗只能住在其他地方。于是唐太宗便决定让父亲搬出皇帝寝宫。唐太宗的决定看起来很正常,但有些大臣却当面指责唐太宗“不孝”。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武德元年(618年),李渊登基称

  • 高欢和宇文泰能灭亡北魏,靠的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高欢宇文泰的五次大战,高欢是谁,忽而今夏和振华三部曲的关系

    正光五年(524年),北魏爆发了影响深远的“六镇起义”。永安二年(529年),六镇起义失败。有意思的是,后来灭亡北魏的高欢和宇文泰都参加过六镇起义,宇文泰的父亲和两个兄弟更都死于镇压起义的北魏官军之手,宇文泰本人也坚持起义到永安元年(528年)。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高欢参加六镇

  • 秦琼在历史上的瓦岗军中是什么地位呢?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秦琼拿的兵器叫什么,秦琼官职多大,历史上秦琼的真实武力

    读过以《说唐》、《隋唐演义》为代表的“大隋唐”系列小说的朋友都知道,主角秦琼在小说中是瓦岗军的创始人和重要领导者,是瓦岗军的兵马大元帅,后来还成为反王联军的大元帅。那么在真实的历史上,“大隋唐”小说的主角秦琼秦琼在瓦岗军中是什么地位呢?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秦琼是齐州历城(今山东

  • 等到马戛尔尼来访时,乾隆为何要赶走他?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马戛尔尼访华送了什么给乾隆,乾隆马嘎尔,乾隆为什么不杀纪晓岚

    大家好,这里是我爱历史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乾隆的故事,欢迎关注哦。消息闭塞的人才会愚昧无知,作为清朝的统治者,乾隆能获得情报的途经之广,是一般人无法想象的。1793年,英国的马戛尔尼伯爵受英王之命访问中国,在一般人的所了解的信息看来,因为当时的中国拘泥于礼法,在跪拜的问题上和马戛尔尼谈不拢,才错过

  • 能击败许褚徐晃,关羽为何打不过夏侯惇?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夏侯惇和徐晃谁厉害,司马懿徐晃许褚,三国志战略版许褚和夏侯惇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关羽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在三国正史中,关羽绝对是当时超一流悍将,万马军中刺颜良,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以至于他一人的风头,盖过了刘备手下全部将领:“蜀中名将唯羽”。虽然张飞也是当时公认的万人敌,但是对关羽也是心悦诚服:“飞雄壮威猛,亚于关羽,羽年长

  •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以“三家分晋”为开端,原因是?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用了几年,司马光为什么要写资治通鉴,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成书于北宋年间的《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编年体史书之一,其作者司马光也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影响最大的史学家之一。不过有意思的是,《资治通鉴》并没有以某个朝代的建立为全书的开端,而是以历史事件“三家分晋”为全书的开端。这是为什么呢?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首先要说明的是,《资治通鉴

  • 赤壁之战前夕,孙权是怎么下决心抵抗曹操的?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赤壁之战曹军死了多少人,赤壁之战孙权指挥部在哪,赤壁之战孙权年龄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几乎是兵不血刃地拿下了荆州,几十万大军兵临江东。在曹操巨大的军事压力面前,割据江东的孙权集团内部出现了微妙的变化,以孙氏元老张昭为代表的士族主张向曹操投降。孙权虽然不想投降,但却一直无法下决心抵抗曹操。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可是鲁肃对孙权说:“向察众人

  • 东吴前将军到底是谁 此人差一点就改变了三国格局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东吴后期十大名将,扎萨将军到底是谁,刘备伐吴失去了十位大将

    对东吴吕范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在风云并起的汉末三国,涌现出了无数能臣武将。按照汉制,武将制度中的“四方将军”,也无疑是每个武将梦寐以求的职位。一般武将之首的标志,就是要看他是否担任过“前将军”一职。在曹魏集团中,前将军夏侯惇作为曹操最为信赖的族弟,他自然是当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