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大明最后的战将:孙传庭最终是怎么死的?

大明最后的战将:孙传庭最终是怎么死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4791 更新时间:2024/2/12 19:36:27

兴衰不自由,丹心付水流。

在《明史》上对孙传庭的评价中有很悲怆的一句话叫作“传庭死,而明亡矣”。我们从这一评价中可以读出,大明朝自孙传庭死后,灭亡只是时间的问题了,果然,一年后,崇祯便穿着他那件补丁龙袍,去煤山的歪脖树上吊去了。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就带来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

崇祯如果不是生不逢时,还真可以说是一个励精图治的好皇帝,他没有荒淫,没有暴政。他的毕生梦想就是恢复大明的鼎盛,但是天不遂人愿,大明朝还是覆灭在了他的手里。

都说明朝的灭亡怪不得崇祯帝,其实在俺看来,在他主政的这一朝,他的个性,他的所作所为,离一个开明君主实在是有太大的距离,他的虚荣,他的猜疑,他不敢负任何责任的行为方式,使得多少本可以力挽狂澜的人臣,惨死于他的手中,或无奈地战死沙场以明其志。这其中孙传庭的死就是最为明显的一例。

孙传庭,字伯雅,山西代县人,明朝名将。万历年进士。崇祯年先任兵部侍郎,总督陕西。升为兵部尚书。率兵镇压李自成张献忠起义。由于时疫流行,粮草不足,兵员弹药缺少,朝廷催战,无奈草率出战,后兵败,在陕西潼关战死,马革裹尸,时年51岁。乾隆年间被清廷追谥“忠靖”。

好奇怪哈,他是大明朝兵部尚书,战死后不得明王朝的追謚,却被死敌的大清朝来给个谥号,这其中究竟是发生了什么事呢?何以崇祯对这样一名血洒疆场,以死殉国的将领,这么地冷血呢。

从简历中我们可以看出,这孙传庭是个文人,进士出身的文人,是个彻头彻脑的儒生,26岁就高中进士及第,本来是为做官储备的辅佐之才。没想到命运却给他开了一个玩笑,将怀揣着儒家治国道理的儒生推到“剿匪”第一线。

他是生在万历年间,当时张居正大刀阔斧的将明朝枝枝蔓蔓砍伐一番,露出“中兴气象”,张居正倒下后,国运再一次黯淡。而大明朝也开始进入了惊风骇浪的时代。各地农民军风起云涌,东北的满人也日益强大,渐渐对大明朝形成了威胁。

作为一名文职人员,他按例是被授知县一职,后来又为吏部验封主事,再升至稽勋郎中。当时有权臣魏忠贤在朝中培养亲信,孙传庭对此很是不满,于是愤而辞职。

他虽是文人,但却是个文武双全的文人。也不知道这中间有着怎样的故事,他后来在当了顺天府的府丞一职后不久,就被朝廷任命为陕西巡抚,出任“剿匪”总指挥,要知道,那可是高迎祥,李自成和张献忠等人起事的老巢,不是一般人能够胜任的。

孙传庭有将帅之才,农民军屡屡败在他的手下。他治军严明,作风凶悍富有谋略,他在与农民军的对阵中,几乎就没有打过败仗,因此常受到朝廷的嘉奖。《明史》描述说他“沈毅多筹略”,这说明孙传庭在军事上的确是一把好手。

至于他上任后在对农民军的剿杀过程在此就不一一冗述了,反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孙传庭展示了他神武的军事天才,他在榆林招兵买马,建立了一支军队,号为“秦军”,他和洪承畴密切配合,对陕西农民军展开了声势浩大的围剿,采用剿灭与招抚并进的策略,取得了显著效果,并生擒了老闯王高迎祥。

接下来他又击败了各地的农民军,使关中平原以南的地区渐渐平静。史载,孙传庭善用分兵堵截、机动设伏的战术,他谋勇兼具,剽悍善战,虽是文人掌兵,但又有名将的风范。在这段时期内,孙传庭屡战屡胜,名声大噪,成为明廷镇压农民军的主力。

最后他在潼关设伏,将李自成的队伍打得全军覆没,李自成仅率18骑杀出条血路,强行突围而去。至此,在陕西境内纵横近十年的各股农民军,几乎全被孙传庭给镇压了下去。

就在孙传庭准备一举将李自成彻底歼灭时,皇太极率清军突然向明王朝发起进攻,攻入长城并逼近京师。忧心如焚的崇祯帝可没有考虑到李自成会死灰复燃的事。他下令急调孙传庭部回京防御,使得李自成有了喘息之机。他乘机收集溃兵,招揽灾民,慢慢积蓄力量,以图东山再起。

孙传庭率援军成功勤王,却因为与主和派杨嗣昌和宦官高起潜有矛盾被诬陷。此二人在崇祯帝面前大肆说孙传庭坏话,最终使得崇祯对孙传庭产生了不满。而此时杨嗣昌是兵部尚书,他主张将孙带来的秦军全部留下守卫蓟辽,孙传庭反对无果,一急之下,居然耳朵聋了,最后请病辞职。

辞职之后,杨嗣昌落井下石言孙传庭称病乃推托之举。崇祯帝大怒,将孙传庭下狱。孙传庭在监狱一关就是三年。一直等到李自成再次发展成庞大的起义势力,朝中大将不能敌时。崇祯这才又想起了孙传庭,将其从狱中召出,命其征讨农民军。

而这时的李自成已是今非昔比,势力远比前时强大了许多,尽管官军在孙传庭的带领下取得了难得的大胜。但是双方实力悬殊,军中又流行时疫,粮草不足,人心惶惶,孙传庭不敢乘胜追击。原本想修整一二,发展实力,安抚军心,却接连收到朝廷催军赦令。孙传庭无奈草率出征,他只能背水一战,背负着不被信任的失落,一身英气,万死抵挡,最终战死潼关,血洒疆场。

孙传庭是明朝镇压农民军的中流砥柱,他的死,对于风雨飘摇明王朝来说损失不可估量,相当于长城崩塌。但是,本来就对孙传庭不满的崇祯,在接到孙传庭战死的消息后,不是反思一下他越级催促力战是否有何妥,反而莫明其妙地认为孙传庭是畏罪诈死潜逃,拒绝给予任何赠荫。

崇祯的这一作法也使得明军将士寒心不已,军心涣散,从此后,再也没有人愿意为大明效命了,一年后,李自成兵临城下,崇祯自缢,大明遂遭亡国之痛。所以才有《明史》之“传庭死,而明亡矣”之句。

大明朝立国已两百余年,及崇祯时早已露出衰败之相,然而却也有着一众英雄舍生忘死,力挽大厦之将倾,忠心耿耿的守护着这个国家。但是却偏偏遇到了一个刚愎自用,猜忌之心甚重的皇帝,终于落得个大好江山改色之结局。

所以我认为,崇祯的分裂人格是大明亡国的主要原因之一,他不懂装懂,自以为是,又不敢负任何地责任,在他的瞎指挥下,孙承宗战死、卢象升战死、崇洪承畴兵败降奴,最后是唯一的战将孙传庭也被逼出战而亡。这其中都有着他瞎指挥的一份功劳,大明王朝也最终迎来了它覆灭的一天。

在为国献身的一众人中,比起卢象昇,李定国,袁崇焕等人,孙传庭现在知道的人实在是不多,但他死得悲壮。值得欣慰的是,他至少不象熊廷弼和袁崇焕,冤屈地死在自己人的刀下,他用自己的生命和呐喊,奋力一搏,深深地书写了大明最后的慨然与苍凉,亦如一颗流星,抱着深深的遗憾,划过大明沉沉的夜空,消失在天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赵合德成为汉成帝的宠妃后 赵飞燕为什么会被汉成帝抛掷脑后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汉成帝和赵合德,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赵飞燕与赵合德两姐妹可谓是一代红颜。这二人本是公主家养的舞女,先是赵飞燕因为出众的美貌被成帝带回了皇宫,后来赵合德也在赵飞燕的引荐之下得了成帝的宠爱。历史上,称赵飞燕是红颜祸水,成语环肥燕瘦中的"燕"字指的正是赵飞燕。如此说

  • 高平陵政变,司马懿的三千死士是怎么来的?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高平陵政变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正始十年(249年),司马懿趁曹爽陪曹芳离洛阳至高平陵祭陵,起兵政变并控制京都洛阳。自此,曹魏的军政权力落入司马氏手中,史称高平陵事变。《晋书·宣帝纪》:“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三国时期的司马懿,貌似给

  • 司马懿生前是如何安排自己的身后事的?史书又是如何记载的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司马懿生前是如何安排自己的身后事的?是很多人要的问题?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司马懿在公元251年寿终正寝,享年73岁,在那个年代属于绝对的高寿。干得好不如活得久,司马懿正是靠着自己“能活”这门诀窍,熬死了曹操、曹丕、曹叡祖孙三代,终于逮到出现个年幼皇帝的机会,把老曹家辛辛苦苦打下的

  • 长孙冲是太尉长孙无忌之子,为何却流放岭南且不知所终?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长孙冲,字号不详,河南洛阳人,鲜卑族。唐朝外戚大臣、驸马,文德皇后的侄子,太尉长孙无忌之子。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门荫入仕,累迁宗正少卿。贞观七年(633年),迎娶长乐公主李丽质(表妹),生子长孙延,累迁秘书监。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随着父亲长孙无忌倒台,流放

  • 赵合德和赵飞燕作为一个姐妹花 赵合德为什么比赵飞燕受宠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赵合德和赵飞燕,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在我国历史上,有着各种颠覆性的故事,比如出身贫贱的人有朝一日能成为开国皇帝,身份低微的女子某日也能成为母仪天下的皇后,类似于这样的故事我们在历史上各个朝代或多或少都能找出几段,而在汉朝这样的故事似乎更多一些。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曾经也

  • 窦漪房的一生有多传奇?她的上位带领着窦氏家族的兴盛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对窦漪房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窦漪房,是汉文帝刘恒的皇后,普通农家女出身,从小便失去母爱,父亲又在一次捕鱼中溺水而亡,而困苦和不幸磨练了少女窦漪房的意志,使她过早地成熟起来。好在上天怜悯,虽然失去双亲,但好在还有兄弟。兄名窦长君,弟名窦广国。迫于生计,公元前18

  • 赵括为何会被贴上纸上谈兵的标签?他的能力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赵括为何会被贴上纸上谈兵的标签?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下去。战国后期,秦赵之间发生了一场规模空前的长平之战,在赵国将领赵括的带领下,赵国遭遇惨败,45万赵军被白起下令坑杀,惨不忍睹。长平之战之后,六国再无能力抵挡秦朝统一的脚步。而作为长平之战的主要参与者,赵括则背上了历史骂名,被人贴

  • 让蔺相如大出风头的“渑池之会”在历史上有何影响?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周赧王三十六年(前279年),秦昭襄王与赵惠文王在渑池会晤,史称“渑池之会”。赵国大臣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大出风头,甚至以此成为上卿。然而从之后的历史来看,“渑池之会”是赵国的战略失误。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就带来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在“渑池之会”举行的周赧王三十六年(前279年),东方六国已经没有

  • 明太祖朱元璋把首都定在南京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于南京称帝,正式建立大明朝,朱元璋即是明太祖。此后直到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朝的首都都是南京,明朝也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唯一曾定都于南方的大一统朝代。中国古代的大一统王朝不定都于南方是有原因的,南京的很多方面确实不适合做大一统朝代的首都。明太祖朱元璋生前也曾考虑过迁

  • 唐朝宰相张行成真的预言了武则天会“后宫干政”?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唐高宗永徽年间,山西地区多日连续发生地震。中国古代讲究“天人感应”,认为发生地震这种自然灾害意味着朝廷有失误之处,特别是山西地区还是唐朝的龙兴之地和唐高宗(晋王李治)当太子前的封地。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就带来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于是宰相张行成对唐高宗说:“天,阳也,君象;地,阴也,臣象。君宜动,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