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秦始皇为何要打击儒生以致焚书坑儒?原因是什么

秦始皇为何要打击儒生以致焚书坑儒?原因是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1178 更新时间:2023/12/22 10:01:41

你真的了解秦始皇为何要打击儒生以致焚书坑儒吗?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秦始皇二十六年,秦国一统天下,结束了战国时期七雄割据的乱局,为天下带来了内部的和平与统一。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书同文,车同轨,度量衡、货币都进行了统一,全国各地的交流畅通无阻,战国时期各国之间文化的隔阂慢慢消失。

在政治和文化上,秦朝已经进行了统一,在秦始皇三十四年时,秦朝又要统一全国的思想学术。

独尊“法术”

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政治的不稳定,和天下分裂的乱局,各地统治者无力钳制百姓的思想,这样的局面也促成了百家齐放的思想盛世。

在这段时期,出现了道家、儒家、墨家、法家等学派,它们有不同的政治主张,但中心目的都是想让天下结束战火,让百姓能安稳度日。

到了战国的最末期,也就是秦始皇统一天下前的那段时期,在社会上还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派,也就只剩齐鲁之间的儒家、和稷下学府的黄老道家、和秦国沿用了百余年的法家。

法家主张用严刑酷法控制国家,不提倡仁义,只提倡法制;不用礼义廉耻教导百姓,而用赏赐和惩罚引导百姓。

如果把当时的学派都比作是人,儒家学派就是一个,举止有礼,为人仁爱,待人仁慈,又正直的“老好人”。法家学派就是一个尖酸刻薄,不近人情,勾心斗角,心机重重,又狡诈的“冰冷人”。

儒家和法家几乎就是水火不容的。

秦国推行w商鞅变法之后,基本上就开了它的法家统治,而在秦始皇时期韩非子入秦,又让秦的法家理论进一步完善。例如《资治通鉴》中秦二世胡亥赵高的对话中,秦二世几乎每句话都要引用韩非子的言论。

而与秦国处于对立面是的“山东六国”,六国深受儒家思想与周朝礼制的影响,例如“誓死要与秦国为敌”的儒生鲁仲连,就很受六国统治者的欢迎与尊敬。

秦国一统天下后,继续采用法家的理论统治天下,而被它征服的国家中,又有很多儒家的精英阶层。

这些儒生在政治上是处在秦朝廷的对立面的。

主张压制儒家的人是秦始皇的大脑——李斯。

秦始皇三十四年,李斯建议【焚书】,原因就是儒生与朝廷对抗,朝廷每颁布一项法令,儒生们就要用自己的政治理论去反对它,他们在社会上非议朝廷,削弱了朝廷的威严。

只有医学、农艺、算命的书不在被焚烧的列表里。

李斯曰: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趣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有藏《诗》、《书》、百家语者,皆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黔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儒生的反抗,导致了朝廷决定坑儒

秦朝的打击对象似乎是除法家以外的所有学派,实际上,主要的打击目标就是儒家。

儒生被打击,也是会反抗的,这种反抗却激发出了朝廷更有利的打击!

秦始皇在三十四年焚书,在三十五年坑儒。

坑儒的导火索,是秦始皇十分尊敬的一个方士背叛了他,这激发出了秦始皇的怒火,因为方士背叛他是有政治原因的。

上乐以刑杀为威,天下畏罪持禄,莫敢尽忠。上不闻过而日骄,下慑伏谩欺以取容。

法家所提倡的“帝术”太过黑暗,皇帝用心术防备、奴役臣下,将全天下的人变成他的奴隶,没人敢反对他,没人敢指出他的错误,秦始皇的过错也越积越多,帮他炼仙丹的方士觉得他心欲太盛,不能帮他炼丹成仙,就叛逃了。

这是在反对秦始皇的法家统治,秦始皇对他的叛逃极为恼怒,他又想起了另一方反对自己统治的势力——儒生,于是秦始皇下令【坑儒】。

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訞言以乱黔首……犯禁者四百六十馀人,皆坑之咸阳

这次被坑杀的,不是方士,而是儒生。

太子扶苏劝谏秦始皇说:“那些人都是尊崇孔子的人,陛下用严酷的手段处置他们,臣恐怕天下人都会心生不安!”

秦始皇大怒,让扶苏离开咸阳去监管蒙恬的军队。

扶苏在民间一向有仁义的名声,他也是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人,坑儒之事虽然没直接影响到他,但也牵连到了他!

焚书坑儒,是秦朝对思想学术上的统一,是为了压制在社会上影响力最大的儒家学派。然而这次行动却推动了秦的灭亡,反抗秦始皇的人越来越多,扶苏也被调离咸阳了。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人人都有不同的思想方式,面对一件事都有不同的看法,这是不可避免的。

提防百姓的嘴,就像是提防河流一样。如果河水高涨到溃堤的话,一定会产生很大的灾难,百姓也像河水一样。所以善于治理河川的人,就该像大禹一样,凿开河口让高涨的水流走;善于治理百姓的,就该让他们各抒己见,允许他们呢发表自己的言论和思想观念。

秦朝不懂这个道理,所以走向了灭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魏惠王上位后做了什么,魏国为何会一蹶不振的呢?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荒唐误国的魏惠王干过哪些蠢事,为何魏国到了他手上后一蹶不振?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战国七雄之一的魏国之起源可以追溯到周朝,其始祖为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在毕国被灭后,先祖毕万投奔晋国,后荣登晋国卿族之一,晋国大夫卜郭预言:“毕万之后必大矣。万,满数也;魏,大名也。以是始赏

  • 曹魏被忽略的一位大将:揭秘王昶的生平经历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三国(220年-280年)是汉朝与晋朝之间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国家。在三国之中,曹魏无疑是最强大的一方。在此基础上,曹魏不仅谋臣众多,在武将上也是人才济济。对于曹魏武将来说,既包含了张郃、张辽、徐晃、于禁、乐进等曹魏五子良将,也有曹仁、曹洪、曹真、曹休、夏侯渊、夏侯惇等曹魏宗室武

  • 靖难之役朱棣和朱允炆打了起来 明朝其他藩王在做些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靖难之役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明朝建立后,一改宋朝重文轻武的思想,实行了一种与汉朝类似的政治制度,这就是:郡县制+分封制并存的局面,但是与汉朝又有所不同,因为明朝分封制之下的诸侯王主要是分封在边境地区,用来阻挡外族入侵的,尤其是蒙古人。朱元璋虽然打败

  • 揭秘司马懿的成名之战,最后是什么结果?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唐朝著名诗人杜牧在评价古代名将时,曾表示:“周有齐太公,秦有王翦,两汉有韩信、赵充国、耿恭、虞诩、段颎,魏有司马懿,吴有周瑜,蜀有诸葛武侯,晋有羊祜、杜公元凯,梁有韦睿,元魏有崔浩,周有韦孝宽,隋有杨素,国朝有李靖、李勣、裴行俭、郭元振。如此人者,当此一时,其所出计画,皆考古校今,奇秘长远,策先定於

  • 那些投奔赵国的名将,最后是什么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战国七雄,战国时期七个最强大的诸侯国的统称。三家分晋后,赵国、魏国、韩国跻身强国之列,又有田氏代齐,战国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别是:秦国、楚国、齐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在战国七雄中,赵国无疑是一个非常强大的诸侯国,特别是在武力上,巅峰时期的赵国,完全可以和秦国一较高下。在赵武灵王开启胡服骑射后

  • 盘点吕布麾下的八位武将,他们分别是谁呢?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在汉末三国时期,提到勇冠三军的武将,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吕布。吕布以勇武闻名,号称“飞将”,时有“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之说。在《三国演义》及民间其他艺术形象,吕布多被塑造成三国第一猛将。其武器也被虚构为方天画戟。而在《三国志》等正史中,吕布不仅是一位武将,更是一方诸侯。兴平元年(194年),吕布趁曹

  • 诸葛亮去世后,姜维为何能在蜀汉平步青云?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第五次北伐中原。在这场战役中,诸葛亮出武功五丈原。因未能成功抢占北原而与魏军僵持达百余日。同年秋天,蜀国丞相诸葛亮病逝,蜀汉大军退回汉中,至此诸葛北伐结束。众所周知,在诸葛亮去世后,姜维继续率领大军北伐中原,并在蜀汉平步青云,官至大将军一职。在汉末三国时期,大将军是武将

  • 巫蛊案是什么结局?对于卫子夫,汉武帝又是怎么对待的?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巫蛊案是什么结局大家都熟知吗?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相关的文章巫蛊一案水落石出之后,陷害太子的人都遭到了汉武帝的严惩,首恶江充被夷三族,苏文、莽通全被处死,奉命捉拿太子刘据,逼得太子自杀的商丘成、张富昌、李寿也纷纷被杀,诬陷太子的李广利与刘屈牦也都被灭族。汉武帝对刘据之死是真心后悔的,他修建

  • 五子良将中,为什么乐进的官职最低?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明代凭借军功封爵的三位文臣之一,清朝九个最高级别的官职,我国最大的官职

    在三国时期,提到著名的武将组合,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蜀汉五虎上将。就关羽、张飞、赵云、黄忠、马超这五虎上将,受到《三国演义》等文学作品的影响,蜀汉五虎上将拥有非常高的知名度。不过,在正史上,曹魏五子良将,显然是不输蜀汉五虎上将的存在。五子良将是指三国时期,曹魏势力的五位将军,即前将军张辽、右将军乐进

  • 曾和秦国相抗衡的赵国,到底出了多少名将?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秦国通过什么打败赵国,秦灭六国为何楚国最冤,赵国能抗衡秦国吗

    战国四大名将,是指战国时代四位著名的将领。《千字文》中以“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来形容这四位将领的功绩。这四位将领分别为:秦国的白起、王翦,赵国的廉颇、李牧。对于白起、王翦、李牧、廉颇这战国四大名将,他们都是从最初的士兵开始做起,凭借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成长为秦、赵两国最为倚重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