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中国古代年龄最大考生 102岁参加科举

中国古代年龄最大考生 102岁参加科举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3549 更新时间:2023/12/12 22:31:02

全国有912万考生参加的2013年度高考,昨天落下帷幕。很多人将如今的高考比喻为古代的科举考试,其实,“高考”和“科考”可谓“差之一字,谬以千里”,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如今的高考,无非是考进“高等学府”继续深造,古代学子热衷于科举考试,尽管不乏胸怀大志之人,但也有不少人是缘于“‘考’而优则仕”的巨大诱惑。北宋皇帝赵恒在其《励学篇》中曾直言不讳:“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网络配图

古代年龄最大的“考生”是多少岁?

广东老秀才黄章102岁参加康熙三十八年乡试

在中国古代,参加科举考试往往被认为是进入仕途的惟一出路,古代学子寒窗苦读,目的大多是“奋志科名”,因而“科考”的考场上有很多“屡不中屡考”的考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清代吴敬梓笔下的范进。“范进中举”是《儒林外史》第三回中的故事,范进考了20多回,一直到54岁时才考中举人,所以得知喜讯后高兴得疯了。

虽然范进中举的故事是小说,但所反映的情况并非虚构。在科举史上,像范进这样54岁还参加考试的并不稀奇。

明末人谈迁在《枣林杂俎·圣集·科牍》中,记述了不少明朝学子参加科举考试的故事。其中提到的刘珠、董又莘两位进士,均为高龄考生。刘珠是荆州公安县人,与内阁首辅张居正是“湖北老乡”,关系很好。但刘珠一直考了36年,至66岁时才在张居正做主考官那年上榜,考中进士。

与曾任南京大理寺卿的董又莘相比,刘珠又不算大了,董又莘到70岁“古稀之年”才考中进士,成为当时明朝官场的一个趣谈。好在董又莘长寿,一直活到90岁才去世,否则这功名算白考了。

古代对考生年龄并无限制,所以“父子同场”的现象很常见。清代史学家王西庄(王鸣盛)当年就曾与秀才老爸一起赶考。但王西庄32岁时,以“一甲第二人”(榜眼)考中乾隆十九年进士,做了大官。而王西庄的父亲还是没能通过乡试,后来到拄拐棍时仍参加考试。据《清稗类钞·考试类》“王西庄随父应岁科考”条所述,当时有一与王西庄同年入仕的督学官员劝王父,这么大年纪了何苦再参加考试?老秀才严肃地说:“大丈夫奋志科名。”

创下中国古今考试史上“考生”年龄最高纪录的,是清代年过百岁的广东顺德老秀才黄章。据清代陈康祺在《郎潜纪闻二笔》中记载,黄章参加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乡试时已102岁,已有重孙子了。黄章在提入考场的灯笼上写了“百岁观场”四个大字,由曾孙为之引导入场,并放言如果这次考不中,105岁时也考不中,到108岁时才有好运。

令人感慨的是,像黄章这样的超高龄考生在清代并不少见。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会试中,地方各省上报70岁以上参加会试的考生多达122人,其中80岁、90岁以上,并考完了三场的考生有92人。

乾隆皇帝为这些老年考生而感动,“俱加赏赐”。在乾隆当皇帝期间,曾多次赐予老年考生功名,如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江西乡试中,兴安县99岁考生李炜,三场坚持考完仍未考中,乾隆听说后特“赏给举人”。

古代也有“复读”吗?

唐代“考生”借静坊庙院补“夏课”

现在高考考点很多,可以就近参加考试,在古代,科举的第一轮考试“乡试”,一个省或大片地区只有一个考场,是全省统一考试。至于后面更高级别的考试是全国统一考试,考场设在京城,考生要跋山涉水“进京赶考”。所以,好多考生(举子)在京城考完试后,“多借静坊庙院及闲宅居住”,闭门苦读,投入到下一轮备考复习中。这种现象在考得不好的落榜生中尤其明显。

网络配图

在唐代,考生考完试不离开京城回家,又称“过夏”,因为要在京城过夏天了,就在考地复习。这种在高温时节仍给自己安排学习,又称“夏课”。用唐人李肇《唐国史补》的说法是,“退而肄业,谓之过夏;执业以出,谓之夏课。”

在唐代,以夏课为代表的复读之风特别盛行。夏课主要的作业是“写作文”,进行诗文的创作。

需要说明的是,古代考生考完后不离京回家,也是有其客观原因的。古代交通不便,家庭条件好的考生有舟车乘坐,条件差的要靠步行到京城参加考试,路途少的耗时月余,多者数月甚至半年。不少考生甚至是在地方政府或是当地富人资助下才得以成行,所以许多考生索性不回家,呆在京城,这样免了差旅费和旅途之苦,又有复习时间。

古代科举考试中的“行卷”是怎么回事?

唐代诗人白居易因“行卷”考中进士

在唐代,考生考完不离京,除了“夏课”复习的需要外,与另一个重要活动安排也有关系,这就是“行卷”。

所谓“行卷”就是考生拉关系,走后门。具体是这样操作的:将自己觉得拿得出手的作品做成卷轴或装订成册,送给官场权贵和学界名流,以求得这些“贵人”、“名人”的赏识,向主考官推荐自己。“行卷”往往能增加考官对考生的“印象分”,直接提高考中率。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于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考中进士,就得益于“行卷”。据《唐摭言》记载,白居易初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时,没一点名气,他便带着自己的诗作,找到当时的文化名人、诗人顾况。顾况听罢笑称,长安什么东西都贵啊,想居住下来可不容易,即所谓“长安百物贵,居大不易”一说。当读到《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时,顾况当即改口:“有句如此,居天下有甚难!”白居易因顾况的美言而受到青睐。

“行卷”其实是一种作弊行为,乃科举腐败,但在唐朝很流行,一些考得不好或怀才不遇的学子,只要有可能都会找门路“行卷”。

古代高考是否有“照顾分”?

宋太祖赵匡胤设“特奏名”15次考进士未中“赐本科出身”

当然,古代考生在考完试后,最重要的也是最急迫的,是等待放榜时间的到来,相当于现代的等待录取分数线公布。

古代科举考试也有特殊录取、破格录取的机制,存在“加分”、“特招”这类现象。以宋朝为例,考中者中便有“正奏名”、“特奏名”的区别,有点儿类似于现代高考中的“正取生”与“特招生”。

网络图片

所谓“特奏名”,是宋代特殊的进士录取机制,即解试中榜而进士屡考不中的考生,在参加若干轮的考试,且到一定年龄后,由相当于现代教育部的礼部特别登记造册,上报朝廷,直接参加最后一轮考试,评出等第,赐予进士出身或相应官衔。

在宋代,科举考试分为解试、省试、殿试(皇帝主持)三级。所谓“解试”,即唐代的州试,明清时的乡试,为古代科举考试环节中的第一级考试。唐宋时期通过解试的考生称“贡士”,明清叫“举人”;通过最后一次殿试的考生称作“进士”,进士第一名即大家所说的“状元”。

能通过乡试成为贡士、举人,也是很难的。当年,陈独秀就没通过乡试。陈独秀首次参加当地官府组织的“童子试”,虽然顺利地考取到了“秀才”,但到江南贡院参加乡试时却名落孙山。

因为乡试很难考过,所以各个朝代或多或少对这部分参考决心很大、“屡考屡不中”的考生有所照顾。其中,宋代的照顾办法“特奏名”最受考生拥护。

据《宋史·选举志一》记载,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太祖)于开宝三年(公元970年),“诏礼部阅贡士及十五举尝终场者,得一百六人,赐本科出身”。也就是说,连续参加15次进士考试,也没有考中的考生才有“特奏名”的机会。实际上考生要等到这种照顾,并不容易。15次考试一般需要三四十年时间,到获得特赐进士时,少说也到了当爷爷的花甲之年,因此时人称这种“特奏名”为“老榜”。

因为不是正取,年纪又大,社会上对“老榜生”的评价较低。宋代张邦基《墨庄漫录》有这么一段记载:福建人徐遹通过“特奏名”,获宋徽宗赵佶崇宁二年进士,参加完在御花园琼林苑里举办的“闻喜宴”后,大家骑马挂花回住处。经过“红灯区”时,别人的红花都让妓女抢走了,惟独徐遹的花没人要。徐遹为此伤心,在客栈房间的墙壁上题诗自嘲:“白马青衫老得官,琼林宴罢酒肠宽。平康过尽无人问,留得宫花醒后看。”

除了“特奏名”这种特殊照顾的情况,在古代科举考试当然不会少了花钱“买分数”、“买录取通知书”等腐败现象。如在明代,进入最高学府国子监读书的“例监”,便是花钱搞到入学指标的学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张士诚为嘛打不过朱元璋?爱吃独食谁能忍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朱元璋打败陈友谅,孩子爱吃独食怎么办,如果张士诚赢了朱元璋

    张士诚是淮南泰州人。泰州地近海滨,民众多靠晒盐过活,但官府赋税劳役很重,民怨沸腾。张士诚年少时是会武术、讲义气的小流氓,兄弟几个以撑船贩私盐为业。贩私盐利润高,张士诚又轻财帛,乐意周济贫困,很得人心,私盐贩子公推其为头目。网络配图适逢各处起兵反元者众,1353年,不甘受官府和地方豪强欺压的张士诚,乘

  • 秦始皇一不开心就砍树砍人 其中隐藏一个弱点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秦始皇没有死只是走不出路,秦始皇陵为何无人敢挖,文明6秦始皇砍树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嬴政南巡衡岳,在渡江时遇到了大风,差点没渡过去。他大发雷霆,为了惩罚负责这片辖区的神仙湘君,便命人伐光了湘山上的树,让山上都露出了红色的土壤。嬴政还有很多类似举动。他曾与母亲住在赵国都城邯郸多年,受到一些人的欺负。公元前229年,秦国攻陷邯郸,嬴政就亲自跑到邯郸,把当年结下仇怨

  • 揭秘大唐驸马薛万彻的死因竟然是因为他?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薛刚为什么不杀武则天,薛刚踢死的太子是谁生的,薛万彻和薛仁贵谁更猛

    薛万彻是大唐驸马。他出身将门,父亲是隋末高级军官。后来,他与他兄弟一起投靠了李渊,被封作将军,立下了许多战功。公元618年,窦建德带着10万兵马进攻幽州,当地的守城人是薛万彻兄弟。万彻哥哥对万彻和其他军官说,寡不敌众,不管出去迎战多少次都只会失败,要用计谋取胜。图片来源于网络应该先让弱一点的兵马打头

  • 温庭筠相貌丑陋 时人调侃床头挂其画像可避孕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温庭筠长得很丑吗,相貌丑陋的人心灵也丑,测试你相貌丑陋吗

    温庭筠(wēntíngyún),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网络配图“屌丝”也称吊丝,主要特点是穷矮挫。虽然屌丝是个新名词,但在历史上并不新鲜。温庭筠就是历史上最早的屌丝男,而且用自己悲剧的一生给屌丝做了最好的注解。温庭筠出生于官宦之家,本来与屌丝不沾边,而且天赋异禀

  • 太姜太任太姒:周朝百年基业背后的伟大女性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周武王的后代,太姒的身份是,周文王太姒

    太姜是周文王姬昌的奶奶,太任是周文王姬昌的母亲,而太姒是周文王姬昌的夫人,三位女性都是以德行著称,可以说周朝能够有八百年的基业,与这三位女性对于自己孩子的教育分不开,这三位女性可以说是历史上贤良淑德的女性的代表,也是妇女德行的好榜样。图片来源于网络太姜是周朝先祖太王的夫人,是周文王姬昌的奶奶,生育了

  • 揭秘:乾隆为何把资质平庸的嘉庆定为接班人?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乾隆为什么没死就让位给嘉庆,如果嘉庆换成雍正,嘉庆怕乾隆吗

    清朝初期能出现四海臣服、国威振奋的强盛局面,能够出现长达130多年之久的“康乾盛世”,除了执政者们个个都具备匡扶社稷、治国安邦的杰出才干外,还在于他们都选择了优秀的继任者。如雄才大略的康熙、励精图治的雍正、锐意进取的乾隆,无一不是上任皇帝生前所精挑细选的最佳接班人。网络配图嘉庆是乾隆皇帝的继任者,也

  • 盘点中国历史上的疯狂裁员:唐太宗时期裁员七成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唐朝中后期为什么一蹶不振,唐朝被杀的宰相,历史上把唐太宗统治时期称为什么

    贞观元年(627年),刚刚当上皇帝的李世民就着手裁员,他对房玄龄说:“朕近日读书,多见古人遗训,谓官在得人,不在员多……若得其善者,虽少亦中矣;其不善者,纵多亦奚为?”然后表示,朝廷机构臃肿,人员编制太多,让房玄龄、杜如晦负责“裁员”,并要房、杜贯彻“任人唯贤”的原则。淘汰冗官向来就是一件得罪人的事

  • 李白在大唐宫殿展露天才仅因只有他懂西域文吗?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大唐皇宫宫殿分布图,大唐皇宫遗址,李白与西域的关系

    他一生不以功名显露,不愿做官,却高自期许,以布衣之身而藐视权贵,肆无忌惮地嘲笑以政治权力为中心的等级秩序,批判腐败的政治现象,以大胆反抗的姿态,推进了盛唐文化中的英雄主义精神;并因此留下了高力士曾为他脱靴、杨国忠曾为他磨墨的民间传说。《李白戏权贵》的传说是这样的:天宝元年(742),李白来到京城长安

  • 关羽在荆州犯了很多错 唯有这件事一点没做错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诸葛亮没算到关羽失荆州,关羽大意失荆州失败原因,关羽失荆州刘备为何不救

    有人说关羽失荆州的一个原因是拒绝了孙权的求婚,并且说了“虎女不嫁犬子”的话来侮辱孙权,在政治上显得极端不理智。对于这个说法,我非常不赞同。中外历史上有无数的例子,优秀的政治家是不会顾及妻女幸福的。为了国家安宁,女儿可以不远万里嫁入大漠(参照汉唐和亲政策);为了战争胜利,情人可以用来作为棋子(参照西施

  • 开国皇帝杨坚是好皇帝吗:杨坚的贡献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杨坚是哪个朝代的开国皇帝,杨坚是怎样当上皇帝的,杨坚怎样登上皇位的

    杨坚是汉族人,姓普六茹,弘农郡华阴人氏,杨坚是汉太尉杨震的十四世孙,也是隋朝的开国皇帝,即隋文帝。图片来源于网络北周政权的开国元勋乃是杨坚之父杨忠,杨忠是西魏十二大将军其中的一个,建功无数,是国家的顶梁柱,封号随国公,杨坚在十四岁的时候就开始了学习如何做官,后来父亲死了之后,杨坚便继承了父亲杨忠的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