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揭西陵铁路修筑缘由:竟为慈禧太后祭祖

揭西陵铁路修筑缘由:竟为慈禧太后祭祖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2388 更新时间:2023/12/24 14:32:11

导读:西陵铁路作为一条清廷专门为慈禧“竭陵”修建的皇家专线铁路,对于它的修建,清廷既没有出于当时经济、军事方面的考虑,也更没有丝毫的投入产出方面效益考虑,而完全出于讨好迎合慈禧太后本人的态度,这在世界铁路修建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网络配图

1902年4月,刚刚拜谒清东陵回到北京的慈禧太后,突然宣布要在次年(1903年)清明节时去清西陵“祭祖”。在此前的两年间,由于八国联军攻打北京,慈禧太后等人仓皇逃往西安,后因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才得以使慈禧太后等人回京。想起自己却被八国联军追得东躲西藏,全无天朝体面可言,慈禧太后本人觉得愧对大清朝的列祖列宗。于是顿生到清东陵、清西陵祭祖扫陵,祖宗“请罪”之意。

听到慈禧太后宣布要在次年(1903年)清明节时去清西陵“祭祖”的消息后,时任直隶总督的袁世凯,立即想出了一个为了讨好迎合慈禧太后的“主意”,建议朝廷在京汉铁路线上的高碑店火车站修一条直达清西陵的铁路,以便于让慈禧太后坐火车前去祭陵,以此免除祭陵长途跋涉之苦。

慈禧在结束西逃返回北京时,曾在京汉铁路上乘坐过一段火车,感觉比在道路上乘坐马车和轿子舒服多了。因而,慈禧对袁世凯的建议大加赞赏,随即下令拨出60万两白银,指定由袁世凯全权主持修建西陵铁路事务,并限期半年之内完工。

1902年秋,袁世凯委派在津榆(天津至山海关)铁路任职的詹天佑为西陵铁路建设总工程师,责成他按期完成铁路修建任务。詹天佑经过周密的计划,细致的勘测,动用5000民工,仅用了4个多月时间,便提前完成了西陵铁路的修筑任务。

西陵铁路东起京汉铁路线上河北保定高碑店站,向西经过涞水县,终点为河北易县梁各庄清西陵附近,全线总长为46. 42公里,为当时京汉铁路的一条准轨铁路支线。西陵铁路又叫做高易铁路、高易皇陵支线铁路。西陵铁路作为一条清廷专门为慈禧“竭陵”修建的皇家专线铁路,对于它的修建,清廷既没有出于当时经济、军事方面的考虑,也更没有丝毫的投入产出方面效益考虑,而完全出于讨好迎合慈禧太后本人的态度,这在世界铁路修建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网络配图

1903年4月,慈禧太后如期乘坐西陵铁路专列前往清西陵祭祖扫陵,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坐火车专列前往祭祖扫陵的皇太后。慈禧太后对于自己乘坐火车前往清西陵祭拜先祖一事非高兴,于是专门下令表彰奖励修建铁路有关的詹天佑等人,还把洋人送给她的瑞士钟表珍品赠赐给了詹天佑。据说,这只瑞士钟表珍品在2009年10月广东佛山拍卖会上竟然起价2600万元人民币。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占领华北的侵华日军将西陵铁路梁各庄至易县段的9?3公里铁轨拆除,并把剩下未拆的高碑店至易县的线路改为16公斤的小钢轨,于1938年2月1日起开始营运,主要用于掠夺沿线工农业产品和矿建材料。后由于当地地方抗日武装不断对其进行袭击破坏,使侵华日军被迫停止了该铁路运输。1943年,日军又将西陵铁路全部拆毁,铁轨和枕木等被运走用于铺设古北口至北京双桥的铁路所用。

新中国成立后的“大跃进”时期,保定市及易县等当地政府对西陵铁路的路基进行了全面修补,并铺通了高碑店至涞水南关的15公里线路;随后又于1961年和1964年,先后将线路延伸到垒子和易县。只是由于当时钢材紧张,重铺的铁路为窄轨,使西陵铁路变成了“小铁路”。

改革开放后,直到1990年,河北省和保定市政府方面着手对西陵铁路全线路进行大规模扩建改造,拆除原有的窄轨,恢复重建准轨铁路。1993年起,西陵铁路划归河北省地方铁路局管辖,但名称却不再叫“西陵铁路”,而是更名为“高易铁路”(即高碑店至易县)。

网络配图

西陵铁路作为一条清廷专门为慈禧“竭陵”修建的皇家专线铁路,对于它的修建,清廷既没有出于当时经济、军事方面的考虑,也更没有丝毫的投入产出方面效益考虑,而完全出于讨好迎合慈禧太后本人的态度,这在世界铁路修建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更具讽刺意义的是,西陵铁路的修建也还更多地反映出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廷统治者从拒绝铁路到接受铁路的漫长认识过程。从1863年第一份修筑上海至苏州铁路的上报清廷的申请书被搁置;到1880年清政府不得不批准开滦修筑 “运煤铁路”,但为防止惊动清东陵“龙脉”而不准行驰机车,竟要以“骡马拖曳”;到1902年秋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廷统治者竟主动出资修建皇家专线铁路,仅仅是为了减少慈禧太后和皇亲国戚们出行的车马劳顿,而丝毫没有考虑修铁路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揭密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幕后真相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揭密和揭秘,云南吴三桂,吴三桂历史事件

    导读:历史上,明末清初的吴梅村一句“恸哭三军皆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似乎为这段历史和其主人公之一吴三桂的抉择动因定下了永恒的基调。事实是否真如此?“少年悬印”无论对于东西方历史,1644年都可谓决定命运走向的一年。在英格兰,克伦威尔指挥的英国国会军在7月2日于马斯顿荒原一举击溃王军,这次转折性的胜

  • 著名军事家伍子胥和申包胥是至交好友吗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孙武和伍子胥是同一个人吗,与伍子胥有关的名称,伍子胥和伍员是一个人吗

    伍子胥和申包胥,两个曾经是至交好友,后来因为灭楚护楚的问题产生分歧,最终分道扬镳,成为死敌。图片来源于网络就个人成就和后世知名度来说,伍子胥和申包胥可谓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伍子胥出生贵族,很早就已经出名了,后来到了吴国之后,更是闻名于春秋各国。反观申包胥,连生卒年都没有人知道,后世唯一知道就是他在秦

  • 刘备为什么要起用年轻并且出身贫贱的将领魏延?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魏延是东汉末年的名将,不过当初在刘备手下并不起眼。不仅地位不高,而且出身贫贱,这样的人如果能受人重视,说明刘备不是一般的人物。那时候,刘备于沔阳自称汉中王,并定治所于成都,于是当留大将以镇汉中,当时大多数人的意见都认为张飞应当担任汉中太守,张飞也觉得这个位置非自己莫属,但是刘备却意外的提拔魏延为汉中

  • 立下不世之功的军事家伍子胥因什么原因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公元前484年,吴王夫差赐剑伍子胥,令他自刎。抱着怒其不争的愤怒,伍子胥自刎而亡。死前他曾要求下人将他的眼珠挖下放在国都大门之上,他要看着吴国灭亡。听到这条消息的吴王夫差非常的气愤,五月初五这天令人将伍子胥的尸体扔到钱塘江中喂鱼。图片来源于网络为吴国立下不世之功的伍子胥为什么会被夫差赐死,死后还没能

  • 揭秘中国第一家族:59位宰相59位大将军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汉唐以来,走出了裴秀、裴寂、裴炎、裴度为代表的五十九位宰相、五十九位将军,五品以上的文武官吏更是多达三千余人,裴氏大家族成为河东大地上蔚为大观的名门望族。外国学者专家把裴柏村誉为“中国名人第一村”。该村位于山西涑水河畔的闻喜县内,在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间,曾出了59位宰相,还走出59位大将军,

  • 揭秘珍妃之死:慈禧为何狠心铲除光绪爱妃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距离北京120多公里处,河北省易县城西永宁山下的清西陵,是清代自雍正时起四位皇帝的陵寝所在。末代皇帝溥仪逝后也安葬于此,但不再有皇陵。陪伴这些帝王长眠地下的,还有他们的皇后、嫔妃。这其中,最为著名的一位妃子,应该就是光绪帝的宠妃——珍妃。距离北京120多公里处,河北省易县城西永宁山下的清西陵,

  • 在浩瀚的三国中诸葛亮的军事能力到底如何呢?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古代文人写战争,总离不开老三样:武将的武功,军师的计策,还有就是神秘莫测的阵法。武功和计策我们还好理解,而阵法则让我们摸不着头脑,特别是《三国演义》里诸葛亮的八卦阵。古法八阵详解:八卦阵在三国演义里出现过两次,第一次是84回:“陆逊营烧七百里 孔明巧布八阵图”,说的是东吴名将陆逊,在火烧刘备700里

  • 倾城美人越王勾践之爱姬毛嫱结局是怎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也许我们都知道那个在“滢滢绿水”边,嬉戏浣纱的“沉鱼”美女——西施。但是我们却不知道,真正的“沉鱼”美女其实另外有人,那个人便是——毛嫱。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果说,西施是能够以“女色祸国”的,拥有英雄爱国主义的巾帼英雄,最后,红颜薄命,无奈与范蠡做悲喜婚姻,那么,毛嫱的命运相比较来说还是很棒的,虽然史书

  • 秦穆公死后究竟用了多少人来为自己殉葬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秦穆公死后,人们对他的评价是褒贬不一的,为何穆公对秦国的发展做出了那么大的贡献,后期却没能因功绩被后世所歌颂、所赞美、所怀念呢?图片来源于网络这是因为,在穆公死时他做出了一件极其荒谬的事情,这便是找人殉葬。其实殉葬的风俗并非起源于秦国,而是在殷商时期变兴起的,那时稍有身份的显贵人士觉得如果死后没有人

  • 诸葛亮知道北伐不可行 诸葛亮为什么还要坚持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你真的了解诸葛亮北伐吗?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一直以来关于诸葛亮北伐的目的都是“兴复汉室”,这点在诸葛亮的《出师表》当中就有所提及“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但是近年来,关于诸葛亮北伐的目的,又有了新的观点。这个观点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