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刘墉与乾隆以及珅纪晓岚的关系究竟如何?

刘墉与乾隆以及珅纪晓岚的关系究竟如何?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3348 更新时间:2024/1/21 9:10:30

导读:提到刘墉,总是会想到《宰相刘罗锅》里那个总是与和珅等贪官斗智斗勇的忠臣形象。影视剧里的刘墉与和珅纪晓岚他们有的是好朋友,有的是冤家。不过艺术作品大多都是杜撰,我们不免好奇,历史上乾隆、刘墉、和珅、纪晓岚等人真的如电视上这般友好还是敌对呢?真实他们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呢?

网络配图

刘墉与乾隆

关于刘墉与乾隆的关系,民间有很多传说,比如说刘墉是皇太后的干儿子,那么就是乾隆的干兄弟了。还有“和珅使坏,刘墉参万岁”的传说,这个传说还被编入了传统相声《官场斗》。总之,把刘墉说成是连皇帝都不怕,连皇帝都敢捉弄的角色。当然,这些事没有什么根据,也不可能发生,只是反映了老百姓的一种良好愿望。那么,历史上的刘墉与乾隆的关系究竟怎样?

刘墉是大学士刘统勋的儿子,他前期在官场中的荣辱进退很大程度上与其父的遭际有关。而刘统勋是乾隆皇帝颇为信任的股肱之臣,所以,总的看,这个时期乾隆对刘墉还是比较关照的。刘墉被外放做安徽和江苏学政,乾隆都有诗相赠,可见关注与期许。后来,刘墉因阳曲知县段成功亏空案被判斩决,乾隆也是看在刘统勋的面子上从轻发落并重新起用。

当然,刘墉作为官场中人,自己也很注意搞好和乾隆的关系。乾隆四十二年秋天,当时任江苏学政的刘墉向乾隆皇帝奏请自行刊刻乾隆的《御制新乐府》、《全韵诗》,使之在江苏全省流布,并建议敕发各直省刊刻。这一建议自然让乾隆皇帝觉得很舒服,此后一段时间里,刘墉的官职也升迁很快。

刘墉入朝为官后,虽然多次因懒于任事、行事模棱受到乾隆皇帝申饬,但官位还算平稳。据说,乾隆六十年禅位于嘉庆时发生过一件“争大宝”之事。据当时一位参加过禅位大典的朝鲜官员给其国君的报告说,临当受贺时,乾隆皇帝不肯交出印玺,刘墉于是制止群臣向新皇帝道贺,自己入内向太上皇乾隆追索大宝。“半日力争,卒得大宝而出,始行贺礼”。如果此记载属实,则证明刘墉在大事上依旧保持着“劲直”之风,并非一味模棱。同时也隐约看出,做了很长时间上书房总师傅的刘墉,与新君嘉庆的关系似乎更密切些。

刘墉与和珅

刘墉与和珅的关系,总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人们习惯于把二人的关系描述为忠奸对立、水火难容。的确,刘墉并不阿附和珅,而基本采取的是独善其身的做法。朝鲜书状官徐有闻说,“和珅专权数十年,内外诸臣,无不趋走,惟王杰、刘墉、董诰、朱珪、纪昀、铁保、玉保等诸人,终不依附。”当刘墉入京任职之后,他首先是调整了自己的为官处事策略,变刚直方正为滑稽模棱,所以不可能和权势遮天的和珅做针锋相对的对抗。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当乾隆帝“龙驭上宾”之后,已是体仁阁大学士的刘墉却积极参加了对和珅的处理,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网络配图

乾隆帝死后的次日,嘉庆帝即夺和珅军机大臣、九门提督等职务,并复刘墉上书房总师傅一职,入内当值,以供随时咨询。随后,各省督抚及给事中,纷纷上章弹劾和珅,要求将和珅处以凌迟。不过,刘墉等人建议,和珅虽然罪大恶极,但是毕竟担任过先朝的大臣,不得不为先帝留下面子,请从次律,即赐令自尽,保其全尸。

为防止有人借和珅案打击报复,避免案件扩大化,刘墉等人又及时向嘉庆帝建言,妥善做好善后事宜。结果,在处死和珅的第二天,嘉庆帝发布上谕,申明和珅一案已经办结,借以安抚人心。

和珅之案结束后,刘墉受赠太子太保,可见嘉庆帝对他的肯定。和珅之案的处理,颇得时人的称赞。由此也可见,刘墉并未因公务而泄私愤,而是充分体现了一位群臣领袖应有的风范。

刘墉和纪昀

如果说刘墉与和珅处于对立面的话,那么,他与纪昀的关系则相当融洽。纪昀出自刘墉之父刘统勋的门下,两人有师兄、师弟之谊。大学士英和在其《恩福堂笔记》中记载,纪昀与刘墉关系极好,纪昀才思敏捷,刘墉字写得很好,故纪昀常请刘墉为自己写对联。比如“浮沉宦海如鸥鸟,生死书丛似蠹鱼”,是纪昀非常喜欢的诗句,生前他曾将此诗作为自挽联。纪昀去世后,刘墉即将其写下来,作为挽联相赠。

刘墉与纪昀都好收藏砚台,两人也时相赠送唱和。乾隆五十七年(1792),刘墉赠给正任都御史的纪昀一方砚台,还特意在上面题识:纪昀喜欢我的黻(fú)文砚,因而我把它送给他,而书之以铭文,“石理缜密石骨刚,赠都御史写奏章,此翁此砚真相当”。这在当时被传为佳话。蒋师瀹(yuè)也题此砚说:

网络配图

城南多少贵人居,歌舞繁华锦不如。

谁见空斋评砚史,白头相对两尚书。

嘉庆八年(1803),刘墉又曾送给纪昀砚一方,称:“送上古砚一方,领取韩稿一部。砚乃朴茂沉郁之格,譬之文格,为如此也。”纪昀也记载到:刘墉送我砚一方,左侧有“鹤山”字,认为是宋代的东西,但我并不以为然。但刘墉又说,“专诸巷所依托,不过苏黄米蔡数家耳。彼乌知宋有魏了翁哉?”大意是说,仿照宋代的古董,一般都宣称是苏东坡、米芾等人的东西,怎么会假冒魏了翁的名号呢?纪昀承认,刘墉所言,“是或一说矣”。

嘉庆九年,刘墉还给纪昀送过砚,纪昀在砚上题词说,“余与石庵(刘墉)皆好蓄砚,每互相赠送。亦互相攘夺,虽至爱不能割,然彼此均恬不为意也。太平卿相,不以声色货利相矜,而惟以此事为笑乐,殆亦后来之佳话欤?”

除了写诗赠砚,两人还经常在一起畅谈佛法。可见两人感情之深,私交之好。

看来刘纪二人的确是相交甚好,不仅互赠砚台,还吟诗写对。而在和珅落马之后,刘墉的处理也是大公无私。看来刘墉真的是当之无愧的众臣之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历史真相:康熙为何要选乾隆当继承人?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康熙帝有97个孙子,而康熙为何要选乾隆当继承人?康熙初见乾隆时这个孩子只有12岁。年纪轻轻的弘历究竟是有着怎样的天资聪慧使得祖父如此过目不忘?康熙六十一年,爱新觉罗家族中两个最伟大的人物,康熙皇帝和后来的乾隆皇帝,在圆明园首次见面了。不过弘历当时年仅十二岁,他不可能了解这次偶然的会面对自己乃至

  • 历史上敢公开顶撞皇帝的大臣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大臣顶撞皇帝,是不是吃了豹子胆了,我们或许会有这样的疑问。但这是事实,在北魏,真有这样的大臣。来看下是哪位大臣如此“大胆”?历史上敢顶撞皇上的大臣是谁?网络配图北魏皇帝拓跋焘是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在任期间,基本上统一了北方,还攻取了南方不少地盘,算是一代雄主。他手下有位名叫古弼的大臣,是

  • 真正历史上的伊莎贝尔女王为何喜欢身穿白衣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伊莎贝拉女王生平简介是西班牙王国崛起的历史,也是一部欧洲的历史,因为她在位期间,为西班牙王国奠定了称霸世界的基础。图片来源于网络伊莎贝尔女王出生于1451年,她的父亲是胡安二世,母亲是一名精神病患者。在她三岁的那年,父亲过世,皇位由她的哥哥恩里克四世继承,她被迫和母亲、弟弟阿方索一起,被迁往阿雷瓦洛

  • 揭秘中国历史上唯一杀过三位皇帝的猛人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将皇帝拉下马无疑是凌迟处死的大罪,更何况是杀皇上了。作为封建社会国家象征的皇帝,能杀一个就不可思议了,杀两个足以惊天动地,可是事实上还有杀过三个皇帝的猛人。这位猛人就是宇文护,华夏野史网就带领大家来详细揭秘这个牛叉的猛人是何方神圣。网络配图宇文护(513年~572年),鲜

  • 历史谜团:秦始皇为何要“焚书坑儒”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秦始皇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他生前统一了六国,是第一个皇帝。死后将万千兵马俑带入坟墓,企图在阴间也闯出自己的天地。按理来说,这样一位君王应该非注重知识,可是在他在位时期做了一件怪事,就是“焚书坑儒”。这些书本到底哪里得罪他了,还是说其中另有隐情。网络配图焚书并非始于秦始皇,早在秦之前,便有

  • 康熙与《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有何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康熙和《红楼梦》放在一起说看似毫无关系,因为曹雪芹是乾隆时期的人,和康熙年代相差久远。其实不然,《红楼梦》里有一个“元妃省亲”的情节,而这个情节,其实是借曹雪芹省亲来写康熙皇帝的南巡。康熙皇帝,即清圣祖仁皇帝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年号康熙

  • 康熙铲除鳌拜的幕后推手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鳌拜可谓是满清第一大恶人,连皇帝都拿他没办法,只能任由他在眼皮底下作威作福。但是好景不长,坏人鳌拜终于被皇帝杀死。可是皇帝怎能想得如此妙招,背后的主谋到底是谁呢?康熙幼年智勇双全除鳌拜的故事一直是历史文学作品里的热门主题,虽说是一朝之君,但小小年纪如何清除顽党,或许幕后的推手才是不可缺失的角色

  • 揭秘:唐明皇和杨贵妃是否真的恩爱?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一骑红尘妃子笑,古代君王为了博得妃子一笑用尽了各种方法。唐明皇就曾经让人快马加鞭运送新鲜的荔枝回来,只是因为杨玉环喜爱荔枝。这看起来唐明皇与杨玉环很恩爱,可是事实真的如此吗?他俩真如史书记载的这般恩爱吗?《长恨歌》毕竟是诗,容量有限,情感发展过程得不到充分展示。白朴的杂剧《梧桐雨》是承前启后之

  • 他十二岁为相 为何之后从史书上消失?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以前看过一部电视剧《宰相小甘罗》,被里面的小甘罗的机智才华所钦佩,这么小都可以当上使者,去跟赵国谈判,并游说成功,当上了宰相,最后因为甘罗和嬴政政见不合,辞官归隐,令人感到惋惜。如果他继续在嬴政身边,或许不会有“焚书坑儒”那样的事了。由于想知道这么牛逼的天才少年,最后怎么样了,是继续厉害,还是跟伤仲

  • 胡蓝之狱看朱元璋的残忍:朱元璋的极端统治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朱元璋起自微寒,做了皇帝以后,能够不隐晦他的出身,显示出他作为最高统治者的信心。但是,他的微寒身世和残酷斗争的经历,也在他的身上留有明显的印记,导致他心胸偏狭、滥用 权力、残忍无情,严重地影响了他的行为方式。总而言之,他不允许别人向他的权威挑战;细而言之,他最担心别人对他不尊重。有一个故事说,一天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