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李鸿章访问法国期间:拒登埃菲尔塔

李鸿章访问法国期间:拒登埃菲尔塔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2070 更新时间:2024/1/18 23:28:46

导读:甲午战争后,都在争论着中国是走帝制还是共和时,最有发言权的就是李鸿章,在针对这个无聊的问题争论时,李鸿章却成为了一个左右为难的孤臣。李鸿章曾在访问法国期间,拒绝登埃菲尔铁塔,这又是为什么呢?

她一直这样站立着,迎接着来自世界各个角落的人们。这群人中,曾有一个来自中国的老人,他的名字就叫李鸿章。

李鸿章当然不知道,他眼前这座巨大的雕像,后来被中国人称为“自由女神”。“女神”一词,是中文里特别加上的,令这座雕像的意义,远远超越了其英文原文(Statue of Liberty,自由雕像),而被赋予了更多的感情色彩——这或许是中国人对这座雕像的独特贡献。

网络配图

李鸿章只知道,这座雕像叫“自主女神”。在他抵达纽约前的10年(1886年),出使美国的张荫桓,在日记中记载道:“西人谋事至深远矣。此为法国赠美国自主之像,当华盛顿叛英时,法实为之助。”

很长时间里,“自由”一词在大清国虽然算不上敏感词,但却乏人运用。黄遵宪对这个词的解释是:“人各有身,身各自由,为上者不能压抑之、束缚之也。”而严复则更是一针见血:“夫自由一言,真中国历古圣贤之所深畏,而从未尝立以为教者也。”

在见到纽约的自由女神之前,李鸿章已经访问了自由女神的娘家法兰西,并在那里第一次切身经历了“自由”。

“目无君父”的共和国

1896年7月14日,法兰西共和国的国庆。在这个法国人砍下自己君主头颅的纪念日,李鸿章这位来自世界上最古老、庞大、腐朽的君主国最有势力的官僚,却受到了法兰西公民们(不是“臣民”)的热烈欢迎。

李鸿章在这一天觐见了法国总统富尔,并参加了阅兵式和塞纳河上的焰火晚会。

从7月13日到8月2日,李鸿章在法国整整停留了21天,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成为法国报刊追踪的焦点,甚至连发行量超过百万的法国第一大报、也是欧洲第一家日报的Le Petit Journal,在7月20日用头版整版的篇幅,刊登了李鸿章身着黄马褂的大幅彩色画像。纵览这家报纸直到1944年停刊为止的全部历史,除了欧洲的君主们以外,以个人肖像、尤其是一个东方人的个人肖像作为封面人物,仅此一次。

实地考察这样一个没有君主的共和国,对于李鸿章、乃至他的使团中的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还是相当新鲜和震撼的。在李鸿章子侄辈编撰、并由其亲自审阅的《李傅相游历各国日记》中,记录了7月16日法国总统在爱丽舍宫(旧译“一粒西宫”)为李鸿章举行的欢迎晚会。大清代表团惊诧地发现总统与其本国臣民也行宾主礼,而不是臣礼,看上去自贬身价,却“人卒无敢戏渝也者,情与义交尽也”,这样的官民关系远比大清来得“鱼水情深”。

网络配图

在李鸿章到访之前的7月8日,法国国会专门讨论了大清代表团的接待规格问题,最后确认采用高规格,并拨出公款为大清代表团租赁豪华宾馆。法国有媒体在事后对此表示质疑,认为接待李鸿章耗费了上百万法郎的民脂民膏,是对纳税人的亵渎。法国政府无奈,只好在报章上公布了所有细账,总价不超过8万法郎,只相当于白银2万两,这才令舆论平息。相信大清代表团应该注意到了这些争议,但历史资料没能记录下李鸿章对法国政府在民意面前如此“弱势”和谨小慎微的观感。

对于这种“目无君父”的共和国,中国人甚至还没有准备好足够的词汇去描写。在当年的中文资料中,法国总统就任前的住所被称为“潜邸”,甚至数十年后,一些皇家专用的词汇,如“万岁”等,也还被原样地套在改穿中山装或西服的新元首。

但当年,有一个词却已经破天荒地开始运用:“民主”,即“民选之主”的意思,指的是那些在共和制下取代了“以君为主”的“君主”的总统们。这一词汇,运用并不长久,而终被“总统”所替代,或许因为“总统”一词更能反映强人们“为民作主”“总而统之”、而非 “民选之主”的愿望?

“李民主”、“李总统”

李鸿章在这与“共和”亲密接触的21天时间内,除了官民关系外,他似乎并没有感到法兰西与俄、德那样的君主国家有什么区别:在大清的巨大购买力前,共和国和君主国都同样对李鸿章敞开了大门,政治理念在国家利益面前,无非是个婢女而已。在李鸿章的经验中,列强所加诸在中国身上的欺凌,与列强的国家体制、意识形态毫无关系,在压榨中国方面,列强们人人平等。

与访问俄、德不同的是,在这21天中,李鸿章足足安排了6天时间,参观银行、报社、织绸厂、提花厂、煤矿铁矿等,是本次出访中对民生相关产业最为密集的考察。在出访其他国家时多为重点考察对象的军火企业,倒在法国之行中成为配角。有研究者认为,在李鸿章眼中,法国的军事能力实在是稀松得狠,十多年前的中法战争,法国在军事上丝毫也没有占有优势。到了“民主”统治下的共和国,多看看民生产业,倒也符合共和国的定位。

尽管没有任何记录显示李鸿章对法兰西那样的共和国的直接评价,但在出访前一年(1895年),李鸿章在为李提摩太译作《泰西新史揽要》一书作序时,却极为大胆地写道:

“我邦自炎农唐以前,以天下为公;赢秦而降,以天下为私。以天下为公则民主之,以天下为私则君主之”,甚至认为,“至我大清,海禁大开,而中外之气始畅行而无隔阂,此剖判未有之奇,圣贤莫测之理,郁泻勃然而大发,非常于今日,殆将复中国为天下大公之局。”

这样的观点,显然并不符合大清帝国政治正确的主旋律,却是李鸿章一生中难得表露出来的思想闪电和理论锋芒。

再看看李鸿章随后在另一个共和国美国,面对新闻界所发表的大量言论,尺度相当开放,完全是一个世界大势了然于胸的达者。梁超日后所谓李鸿章“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若不是借题发挥,便是纯粹抹黑了,或者是被李鸿章的“劲气内敛”(曾国藩的评语)所蒙蔽?

李鸿章曾经离最高权力、包括成为中国第一任“民主”,只有一步之遥。中俄伊犁之战时,他的好朋友戈登就鼓动他“黄袍加身”。而在1900年春夏之交的义和团运动中,远在南国的李鸿章再度被国内外多种势力看好,纷纷鼓动他搞独立,乃至建立共和国。梁启超分析说:“当是时,为李鸿章计者曰,拥两广自立为亚细亚洲开一新政体,上也;督兵北上,勤王剿拳,以谢万国,中也;受命入京,投身虎口,行将为顽固党所甘心,下也。”但他认为,李鸿章并不具备“非常之学识、非常之气魄”敢于自立,并为此对李鸿章冷嘲热讽。

网络配图

在梁氏这样将反政府作为饭碗的人眼中,民主也好,共和也罢,归根到底还是要夺权,甚至成了夺权的手段和旗号。即使李中堂果然成了“李民主”或“李总统”,则或许在他的笔下又成了袁世凯一般的野心家和阴谋家了。

拒登埃菲尔塔

实干是艰难的。在法期间,李鸿章参观了巴黎大银行,并与银行的总办就贷款与国家信用的问题,有一段看似闲扯实则意味深长的对话。

李鸿章问:“中国借洋款,一般都被要求有抵押,如今俄国从贵银行借款,有抵押吗?”

总办说:“没有。”

李鸿章就说:“那不是对中国不信任吗?”

总办解释说:“不是我们对中国不信任,而是这样的贷款都要发行债券去筹集,法国人如不能信任,则债券无人购买,款就难以筹齐了。”这等于说:不是银行、而是法国的投资人对大清不信任。

文献的记载是李鸿章一笑而过,这一笑,该是会心的苦笑。其实,大清所借的洋债,大部分的利息并不很高,但因为清政府的行政效率十分低下,公务运作多是黑箱进行,鸡毛蒜皮的事情都被当做国家机密,老外们实在没有信心,只好多索取抵押物。而其中,管理最为透明、且掌握在洋干部们手中的海关关税,是最受欢迎的抵押品。而诸如厘金等国内外公认的苛政,却又因被作为某些贷款的抵押品,而最后影响到了其改革。李鸿章自然是深解其中酸苦,但他除了一笑置之外,还能做什么呢?

法国外交部宴请李鸿章的地方,选在了着名的艾菲尔铁塔。主人向李鸿章介绍,这是1889年为了纪念共和胜利一百周年而建,并邀请李鸿章可以更上一层楼。其时,该塔内已经安装电梯,上下十分便利,但李鸿章还是谢绝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旷世耽美:中国史上第一男皇后韩子高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男后韩子高,男皇后韩子高画像,男皇后韩子高陵墓

    导读:提到皇后你想到的一定是温婉贤惠,美貌动人。但前提是一定是个女的。可是历史也有例外的时候,中国古代就出现了一位男皇后,他的名字叫韩子高。我们一起去看一下这个男皇后是怎样当上的。当年,韩国电影《王的男人》比病毒蔓延得还猛,1200多万人次观看,一举成为韩国史上最卖座电影。《王的男人》凭什么这么牛?

  • 金銮殿 在唐代只是皇宫中的一个偏殿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承明殿,唐朝皇宫图,唐朝的皇宫还在吗

    导读:古装影视剧中,我们会看皇宫里的一些场景。皇帝上朝的地方,金銮殿,大家应该都不陌生。然而,金銮殿最早出现在唐代,而不是清朝。唐代那会还只是皇宫中的一个偏殿。网络配图在电视剧《三国》第一集中,曹操就对同僚说:“你们不是把金銮殿都视为圣地……”看,曹操也知道“金銮殿”!但不对啊,他那个年代怎么会有“

  • 揭秘:诸葛亮一生最信任的武将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三国杀诸葛亮技能,诸葛亮是哪里人,左慈和诸葛亮谁厉害

    导读:诸葛亮,三国时期着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在诸葛亮的事业中,最可靠的支柱便是赵云。赵云是诸葛亮所有将领中最信得过的一位。当然,赵云也是对诸葛亮谋划支持最坚决的大将。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省定南)人。自幼刚正雄壮,喜好练武,遇事善于思考,肯动脑筋。青少年时期喜武但不逞强,有勇但不斗勇。曾先后

  • 揭秘:希特勒为何终生不敢吃肉?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希特勒饮食,希特勒不吃肉是真的吗,希特勒为什么吃素

    导读:希特勒在历史上是一个谜一样的人物,他用他那极具蛊惑力的言论,获得了广大民众的支持。在他身上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奇异现象。纵观希特勒的一生,他从不吃肉。究竟是何原因使这个杀人狂魔不敢吃肉呢?希特勒和他的情妇爱娃·布劳恩,他吃的每顿饭都要事先被品尝过确定没毒。对一只猪,或者一头牛,或者一只羊而言,阿道

  • 揭秘:哪三样东西毁了秦始皇的一生?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秦始皇还活着的证据曝光,秦始皇陵三大未解之谜,秦始皇死前三大怪事

    导读:人这一生总会有自己的梦想,自己的追求。不然只会像行尸走肉一般机械化的去进行一系列动作。说到最喜爱的东西,应该是人人都有,哪怕皇帝也不例外。但是这爱好也是大事,弄不好会毁掉你的一生。先吃苦后富贵的人往往有着共同的特点:贪婪,且又吝啬。早年在邯郸与母亲相依为命吃尽苦头的嬴政也不例外,而且这种特点表

  • 揭皇帝后宫“潜规则”害死多少美女?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穿越清朝当皇帝,清朝后宫,皇帝的寝宫

    导读:一入宫门深似海,此话确实没错。连皇帝都不能随便进出的皇宫,平常人更是进去出不来。其中最惨的就属后宫的嫔妃。后宫女子千千万,既要得宠爱,又得守规矩,这可苦了这一群女子。在皇宫的潜规则下,很多人都丢掉了性命。一般说来,宫廷杀人有三种情况:一种是远古时期祭祀用的人殉和人牲,一种是按照王朝法制依法处死

  • 皇帝“游迹”:雍正帝继位后为何很少出巡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皇帝列表,皇帝模拟器,皇帝犯法了谁来治罪

    导读:游山玩水应该是每个人都喜欢做的事情,皇帝也不例外,总是会找一些理由以微服出巡,访问民情为由,给自己放个假出去散散心。可是雍正偏偏却没有这么做,酷爱游玩的他,登基后反而减少了出游次数,这是为什么呢?雍正帝看到了康熙帝常常出巡造成的种种弊端,而这正是他自己“励精图治”要加以改变的。担心自己出巡所带

  • 古人认为烟草“还魂”:崇祯帝颁布禁烟令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古人认为云是什么,古人认为心是什么,古代人认为天是什么

    导读:5月31日是世界无烟日,说起“控烟”,绝不仅是现代才有的,其实,在我国古代就已存在。尤其是明清两代就要求国民戒烟,禁止官员在衙门等公共场所内吸烟。新版《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6月1日已经开始施行,其禁烟范围之广,处罚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所以被称为“史上最严控烟令”。网络配图烟草自明代传入中国,古

  • 宋朝历史上的奇景:宋理宗金有可能并非是皇室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宋理宗年号,评价宋理宗,明朝人怎么看待宋朝

    曾有人提出过这样的疑问:南宋的第五位皇帝宋理宗并不是一位皇子,最终却能登上皇帝的宝座,这是为什么呢?他到底是不是一位冒牌皇帝呢?他的继位经历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就让我们跟随笔者一起去探寻一下宋理宗的秘密吧。宋理宗(1205~1264),原名赵与莒,于1222年被立为宁宗弟沂王嗣子,赐名贵诚,又于12

  • 古怪爱好:王安石为什么不愿意坐轿子?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王安石不爱洗澡,轿子介绍,王安石代表作

    导读:古代的官员出门时必须要有专门的轿子坐,这也算是身份的一种体现。可是偏偏有人还不爱好这个。著名的诗人王安石在做官期间,就不喜欢坐轿子四处走。这究竟是何原因导致他有这样的习惯呢?我们一起去看一下。网络配图王安石(1021年1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晚号半山,逝世后追谥号“文”,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