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历史奇闻 一代圣人韩非竟被自身聪明害死?

历史奇闻 一代圣人韩非竟被自身聪明害死?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2482 更新时间:2024/2/20 23:05:09

导读:古代圣人韩非子说,“故善任势者国安,不知因其势者国危。”于是乎关于“势”的研究和学说,最早就是战国时代的韩非子提出来的,但是韩非子却偏偏死于自己营造的精深文学造诣之上。

网络配图

世上什麽最有力量?当然是权,蒯大富说,有了权就有了一切。最大的权是皇权,“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其次有力量的是钱,老百姓说,有钱使得鬼推磨。现在的说法是,“利益驱动”。还有一种力量,可以独立于权钱之外,那就是“势”。有关“势”的研究和学说,可以追溯到战国时代的韩非子那里。韩非子说,“故善任势者国安,不知因其势者国危。”

“势”为何有力?因为他聚集了大量的能量。文革之“势”,聚集了六亿人的能量,所以无坚不摧。冷战时期的“核威慑”,也可说是一种对“势”的运用。何谓“威慑”?用中国话说就是“引弓不发”。箭在弦上,拽满了,锋镝直指你眉心,却又不发,你会感觉到一种威胁,一种摄人之力。强大的核武库,可以将地球毁灭数次,聚集了大量的能量,因而具有某种摄人之“势”,用这种“势”来制敌,是为“核威慑”。

终及学说,韩非以“法、术、势”集于一身,但这终不是他首创,因为这是已经存在的历史经验,韩非不过将其三者加以综合,并提出三者是缺一不可,相互扶助,共达同识。在韩非的法治观念中,强调的是重刑,《六反》中言:“明主之治国也,众其守而重其罪”就是这个道理。重法的目的是“杀一警百”以达到利于国家的目的。这样,犯法的人少了,这样国家也就昌盛起来。而“法莫如显”、“以事遇法则行,不遇法则止”、“释法而任智,惑乱之道也”中所讲的公正性、公开性、规范性则是早为人所道。

网络配图

至于韩非的“术”一说,王夫之就说过了,申不害也有所涉及。对于“势”,《易·系辞》上有说:“君子之大宝曰位”,想必说的就是势,要的是君王得势,君威建立起来,君臣分明,这样就不会出现“主失势而臣得国,主更称暮臣”的怪胎。而韩非的成功之处在于他是集他人之所长,融会贯通。

韩非的法制治国是非常有道理有先见,可与西方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相比拼。讲的是一人当政,因为韩非子的学说里没有公民监督权的理论,一切事务都要君主亲自过问并监督,并过多没有分级部署,而且要君王隐蔽于众臣之间。

韩非子将“势”与法、术并列为王者经世治国必谙之道。在其《难势》等篇章中对“任势”之理作了精辟的阐述。近人有郭沫若的《十批判书》也曾论及韩非子之“势”。春秋战国,诸子蜂起,百家争鸣,是我国历史文化最为辉煌壮观的一个时期。韩非子是其中一朵奇葩。细读韩非子,你会为他气势之磅礴,视野之开阔,立论之缜密,引喻之精博而叹服。秦始皇读了韩非子之书,说:“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也!”

网络配图

只可惜,秦始皇不识人才,就因李斯一句谗言“不如以过法诛之”。在这之前李斯自以为不如韩非子,于是乎李斯将韩非子害死狱中。虽然其重要原因在于李斯的诽谤,但韩非曾有意上书于秦王,只怪书落于李斯之手,一切也就付诸东流。由此不难看出,秦王的狱制建设也不见得是那般地完美,有冤不能申,是一大弊端。

小编点评:历史是一面镜子,它照出了政治的丑恶和肮脏!不是以政治见解的不同而发难,仅仅因为别人的存在威胁到自己的前途,就将与自己无怨无仇的人置之死地,这正好为韩非子的人性恶学说做了最好的注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历史揭秘:古代皇帝每月可拿多少工资?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你拿我当皇后你就是皇帝,清朝皇帝工资多少,古代皇帝工作量

    古代有句名言,叫做“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也就是说,不论天下的土地也好,还是生活在这块土地的人群也罢,无一不是归皇帝所有。那么,坐拥天下的皇帝还拿不拿工资呢?正确的答案是,皇帝也拿工资,而且按月拿工资。网络配图北宋的时候,自太宗赵光义以后,几乎每个皇帝每月都有一千二百贯的钱“好用

  • 北齐变态皇帝:当众把不顺眼的大臣锯开扔锅煮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为什么北齐皇帝一个比一个奇葩,北齐废帝高殷趣事,明朝为什么没有好皇帝

    皇帝们吃的虽然好点儿,终究还是人间的五谷杂粮,所以常人能得的病他们一个也少不了。譬如刘备死于痢疾,唐顺宗中风后成了哑巴,光绪肾虚了半辈子。庆幸的是,这几个皇帝的病只限于身体零部件,一同受罪的也就几个太监和太医而已。如果某位皇帝的脑子出现了问题,譬如轻度的精神分裂,那后果可就大为不同了。因为从某种意义

  • 解密三国:吕布杀上司丁原背后的隐情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吕布为什么杀死丁原,吕布和丁原是什么关系,吕布把董卓杀了吗

    导读:有些人不喜欢吕布,他背叛了两义父是不忠,杀了两干爹是不孝,总之,是个反复无常的小人。那么,吕布为什么要杀上司丁原?它背后到底有着怎样的隐情?网络配图《后汉书》、《三国志》均说:“吕布字奉先,五原郡九原人也。以骁武给并州。刺史丁原为骑都尉,屯河内,以布为主簿,大见亲待。”史料上首先介绍的是吕布的

  • 汉朝皇帝刘病已为什么会从小就流落民间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流落在民间的帝王,刘弗陵和刘病已的关系,刘病已是好皇帝吗

    刘病已是西汉的第十位皇帝,也曾称为刘询,是汉武帝刘彻的曾孙子、戾太子刘据的孙子,父亲是史皇孙刘进。图片来源于网络关于他的父亲,教科书上并没有过多的介绍。据了解,刘进是刘据的儿子,母亲是史良娣,因此他的封号是史皇孙。而刘病已的母亲是刘进纳的一个小妾所生。可惜,征和二年的时候,武帝晚年之期。由于卫皇后失

  • 最有名的两位杜姓诗人,杜甫和杜牧有什么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杜甫和杜牧是什么关系?,杜姓的名人,杜姓分布

    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朋友们都知道,杜甫和杜牧堪称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两位杜姓大诗人。杜甫与同时期的大诗人李白并称为“李杜”,杜牧与同时期的李商隐也被称为“小李杜”。那么作为最有名的两位杜姓诗人,杜甫和杜牧是什么关系呢?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就带来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汉武帝时期的有名酷吏义纵向更有名的酷

  • 诸葛亮选择辅佐刘备而不是刘表是什么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诸葛亮为什么辅佐刘备,诸葛亮不该辅佐刘备,诸葛亮为什么选择刘备

    同样是汉室后裔,为何诸葛亮选择辅佐刘备,而不是刘表呢?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下去。刘表(142年-208年),字景升,山阳郡高平县(今山东微山)人。东汉末年宗室、名士,汉末群雄之一,西汉鲁恭王刘余之后。由此,和刘备一样,刘表也是汉室后裔。东汉末年,刘表身长八尺余,姿貌温厚伟壮,少时知

  • 杜甫为什么能成为文化史上的丰碑?他为什么能被人敬仰?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名人对杜甫的诗的评价,党史和新中国史读后感,管理学史上的第一座丰碑

    说到杜甫,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杜甫的名字,在我国文学史上,闪耀着最璀璨的光辉。他区别于旁人的是,生前并不显赫,谢世后才声名远扬,并出现千家注杜之说。韩愈曾为他题诗: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闻一多先生也这样高度评价杜甫: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大诗人,四千年文

  • 唐睿宗李旦支持妹妹太平公主,背后什么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唐玄宗喜欢太平公主吗,太平公主和李显,李旦和李世民的关系

    对唐朝历史比较了解的朋友们都知道,唐睿宗李旦是依靠妹妹太平公主和儿子李隆基的支持才第二次当上皇帝的。按理=一般的常理来说,唐睿宗李旦登基后应该一视同仁,对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的支持应该差不多,而且对儿子肯定要比妹妹亲。李旦刚刚登基的时候确实对太平公主和李隆基一视同仁,但之后几年的李旦开始明显地支持太平公

  • 孝武帝司马曜是怎么成为东晋历史上权力最大的皇帝的?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东晋孝武帝,司马昭有没有称帝,东晋孝武帝司马曜简历

    建兴五年(317年),司马睿在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称帝,东晋正式建立。东晋从建立那天起就是一个皇权不振的朝代,司马睿当皇帝时被评价为“王与马,共天下”。此后直到刘裕(南宋武帝)篡位,东晋的皇帝们大都存在感稀薄,朝廷沦为大臣斗争的舞台。不过在东晋的十一个皇帝中,倒数第三个皇帝、东晋孝武帝司马曜是个例

  • 不敢得罪洋人的慈禧太后,为何会倒向了义和团?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慈禧太后对维新变法的态度转变,慈禧太后和义和团,慈禧太后成为洋人的政府

    我爱历史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慈禧怕洋人,洋人恨义和团,慈禧为何敢倒向义和团一边?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随着西方列强一步步加深对中国的掠夺,一些敢于反抗的平民百姓,打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开展了抵制洋人扶持清朝的义和团运动。义和团拳民打砸教堂,用死刑处死大量洋人,他们和西方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