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历史上白起的一生有何贡献?为何会沦落那种结局?

历史上白起的一生有何贡献?为何会沦落那种结局?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4145 更新时间:2023/12/12 3:36:46

白起是战国时期的秦国人, 号称“人屠”。每当一提起这个,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

说起中国古代纯军事奇才,大家应该都会不约而同想到秦国号为“杀神大将”的白起,白起一生大小战役不下百场,竟无一败绩,而且在历代名将歼灭敌军数量上,他表现出的残暴和冷血更是无出其右。也许有人会认为武功盖世的西楚霸王可以与之匹敌,但从著名长平之战与巨鹿之战对比,楚霸王破釜沉舟还远不及白起敢杀全国耕牛以犒全军的魄力,农耕社会全靠耕牛劳作,但为求长平一胜做此豪赌,绝非等闲之辈所能承受。

白起是陕西郿县人(五百年后东汉董卓董太师在此建巨堡郿坞,号为万岁坞,意图造反),他极善用兵,是秦昭襄王最倚重的臣子。昭襄王十三年,白起作为左庶长(副防长),攻下韩国新城。第二年,白起又在伊阙关大败韩、魏联军,斩首二十四万人,天下诸侯无不震恐。白起因此而被提拔为国尉(防长)。同年,白起率军渡河突袭了韩国安邑以东地区,第二年他便被任命为大良造(国务卿级别)。不久他又攻下魏国城池六十一座。次年,魏国连失城池。白起又攻赵取光狼城,又攻楚拔五座城池。

又过一年,白起攻下楚国国都郢都,将楚国先王陵墓全部焚毁并夷为平地,这是除伍子胥复仇外,楚国亡国前仅有的一次被攻陷国都,此后楚王迁都至陈,此地也被改为了夷陵,这个不祥之地后来又留给了五百年后的蜀汉刘备,在此被东吴孙权消灭了七十五万大军,最后逃入白帝城不久郁郁而终,蜀汉也从此一蹶不振,再也未能恢复汉朝的江山。

秦国攻下郢都后,设为南郡,白起也被封爵为武安君。名相苏秦、名将李牧也都做过武安君,没一人得善终,武安君这个封号就像一道必遭枉死的魔咒。白起又乘破郢之胜,攻取了巫郡和黔中郡。

昭襄王三十四年,白起又攻下了魏国华阳,活捉了三员敌将,斩杀敌军十三万。又与赵将贾偃交战,将赵军两万人沉入黄河之中。昭襄王四十三年,白起又攻下韩国陉城,接着又下五城,斩杀韩军五万余人。昭襄王四十四年,白起领兵至南阳,将贯通太行山的道路全部封死。四十五年,攻下韩国野王城,致使韩国上党被分割出本土成为飞地。上党郡守冯亭向赵国请求并入,以使赵国出兵救韩。赵孝成王叔父平原君赵胜建议赵王接收上党,赵孝成王贪得土地,将上党纳入赵境。秦国见赵国无故得一郡之地,决定移兵攻赵。

四十六年,秦国又攻下韩国两座城池。四十七年,秦国左庶长王龁攻取上党,上党百姓往赵国境内奔走,秦军接踵而至。赵孝成王急忙派出全国精锐至西北长平,一面接应和安置上党民众,一面在此部署抵御秦军。王龁大军抵达长平,赵王派名将廉颇领军迎战。赵国裨将赵茄被秦军前锋斥候所袭杀,没多久,秦军攻取了两座要塞,斩杀赵军都尉四名。廉颇见秦军锐气正盛,下令深挖壕沟阻挡铁骑,高筑壁垒坚守不出。秦军强攻壁垒,斩杀都尉二人,大破赵军阵形,并夺得壁垒西面一角,撕开了突破廉颇战法的一道缺口。

幸得廉颇是位经验丰富,临危不惧的老将,赶紧派出精兵抢回了西角阵地,加强了坚壁工事,依旧以逸待劳,面对气焰嚣张的秦军数番挑战,赵兵就是固守不出。

赵孝成王可就不高兴了,他老早就听说了天下名将唯“赵有廉颇,秦有白起”之说,今日廉颇如果不能重创秦军,岂非浪得虚名,如此畏秦如虎,还有什么颜面与战神白起并驾齐驱?于是就派了好几拨特使催促廉颇主动出击,并责骂了他一味怯战,延误军机,使赵国威名尽丧云云。

可廉颇就是我行我素,坚持不主动挑衅秦军,他让特使回禀赵王说:“秦军锐气正盛,但人多粮少,利在速战,我军只要坚守长平一线,时日一久,秦军乏粮自然退去了,且秦军这次主帅是叫什么王龁的,末将听都没有听过,又不是白起亲来,宰鸡岂用牛刀?要是我廉颇动不动就要临阵去和一个无名鼠辈交战,岂非更加有损大王的威名?”

赵王听了特使带回廉颇的话来,被弄得哭笑不得,也无可奈何。可秦国就相当着急了,秦国国相应侯范雎立马为秦昭襄王献出一反间之计,派人往赵国散布谣言说:“天下都说白起、廉颇是齐名的将才,可秦军自从有了白起,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秦军威震天下,就算没有白起领兵,秦军攻入六国任何一地拔城就像拔萝卜一样,轻而易举就接二连三将一座座城池收入囊中了。现在赵王派廉颇领着全国兵马在长平抵抗秦军,不想廉颇徒有虚名,连秦国王龁这种末流小将他都不敢一战,要是白起前来,他还不得立马弃阵投降了!”

又有人说:“秦军上自白起,下至兵卒锐士,不惧廉颇,却害怕赵军中一人,他就是名将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赵括素有谈纸神兵的雅号,据说对着地图纸上谈兵,就能将赵国所有的百战名将一一折服,所以秦军中私下相传一句话,廉颇易取,赵括难敌!”

这些话传到赵孝成王耳中,顿时激得他大怒,立马派赵括前去替下廉颇的指挥权。秦军得闻此讯,为了在长平彻底整翻赵国,秦昭襄王御赐定秦王剑与白起,命他火速前往赵国前线,与赵军一决雌雄。

战神白起一听要派他去消灭赵国全部兵马,亢奋得手舞足蹈,但当他听说赵国换走了廉颇,叫了一个乳臭未干的黄口小儿跟他对决,不免又有几分失落,毕竟与廉颇这样的名将决战才会是人生一大快事!

白起既知是和赵括交战,便对秦王说:“末将本来是想正大光明地和廉颇痛痛快快打一场,就算战死沙场,平生也足矣!今日却要对付这样的狂妄小儿,就顾不得阴谋还是阳谋了,希望大王满足我用兵的要求,末将必定一战将赵国打趴,并提赵括人头献于阙下!”

秦王对白起的军事指挥能力非常有信心,毫不犹豫就答应了他的请求。白起第一要求将全国青壮尽数带上战场,以求和赵军兵力上形成势均力敌之势,这样才能做到全歼赵军的十足把握。第二要求使其本人秘密前往长平,以免赵王再度换回廉颇,从而错失破赵良机,因此全军上下有敢泄白起本人行藏者立斩不赦。第三要求将全国耕牛宰杀,制成肉脯立即分发给军中士卒,无需后勤补给,后方人员尽数投入一线,行军途中不许设灶生火,以免赵军细作觉察秦军增兵异动,以图达到突袭猛攻之效。

虽然在给全军配制牛肉干这个问题上,很让秦昭襄王犯难,但他还是以秦法的残酷和个人的威严,压服了全国臣民的暂不理解和怨念,全力支持上将军白起的大胆奇计。

赵国那边赵括挂帅之后,立马出兵攻击秦军。秦军佯装败退,赵括见他首战大捷,高兴得跳了起来,挥动着指挥棒就传令全军追击。赵军追至秦军大营外,不想秦营工事和防御机制也真是非同小可,几番冲击,都是坚不可摧。这时白起的两万五千锐士奇兵早绕到赵军之后,突然从后包抄,将赵军打了个措手不及,秦营中兵马见赵军后队已乱,也立马杀出营门,赵军受到首尾夹攻,顿时大乱,为了不使赵军再有集中之力,白起又命五千铁骑冲击赵军,将赵军彻底打乱,又另派一支兵马早将赵军粮道截断,这一顿神一般的操作下来,赵军惨败。

赵括吓得屎尿齐流,立马带着残兵败卒好不容易突围逃入一处尚未失守的壁垒之中,坚守以待。这时候白起的生力军全部抵达预定战场,秦国十五岁以上的青壮男丁统统都上了火线。白起果断将新兵预备队放置在赵国的后勤支援补给线上,将赵国的粮道死死地掐住,不让赵军一兵一卒腹中能进一粒粮食。过了四十六天,残存苟活在壁垒中的赵军开始相杀相食,赵括不想坐以待毙,将士兵分成四队,轮番冲击 秦军,却突围不出。赵括亲率精锐而出,结果被秦军弓弩手射成了箭垛子。

赵军见主帅已死,群龙无首,便纷纷出降。白起见大获全胜,一时间心花怒放,冷笑着对赵国降卒说:“韩国上党百姓宁愿做赵民也不肯降秦,赵人也定然不会诚心归顺我秦国,不杀个干净,恐怕祸乱无穷!再说我已答应秦王消灭全部赵军,那就开始完成这个任务吧!”于是就命人将降卒连欺带逐,全部赶进了山谷之中尽数坑杀了事,只留下了年纪很小的二百四十人放回邯郸报丧。这一战下来,赵国被秦军斩杀和坑埋的有四十五万人之多,赵人闻讯大为震恐,天下诸侯听说之后人人自畏,再无一人敢对秦人怒目挑衅。

秦昭襄王四十八年,秦军继续对韩、赵两国用兵,而且白起扬言要乘胜围邯郸一举灭赵国。韩、赵二国大恐,派出名相苏秦的弟弟苏代前往秦国,拜见秦相范雎求和。苏代告诉范雎说:“白起一旦灭了赵国,立马位列三公,凌驾于你范相国之上了!想白起为秦国攻下的城池不下七十余座了吧!连遥远的南方楚国郢都,汉中之地都被他一战而下,现在又在北方赵国尽灭赵军主力,带着这样大的功劳班师回朝,敢问相国还能坐得住吗?如今让赵国与秦国割地议和,这样相国反而是为秦国赢得了土地,并且没有让武安君他独占奇功啊!”

范雎认为很有道理,就对秦王说:“我们这一战倾全国兵力而出,军队已经太疲惫了,加上国内空虚,这仗不能再打下去了,就算侥幸攻下邯郸,赵国四境就会像上党那样,赵北地立马并入燕国,赵东土也立马送进齐国,赵南境也会成为魏、韩的下饭菜,到时候秦国能得到什么呢?劳师动众,只为邯郸一座空城吗?不如现在召回白起,退兵议和,让赵国割让大片土地,士卒们也能好好得到休整。”

秦昭襄王以为在理,就命白起退兵,并派人与韩、赵议和,韩国割让了垣雍之地,赵国献出了六座城池。秦王十分欢喜,白起却非常沮丧,因此也对昭襄王心存了不满,对范雎更是恨之入骨。

等到秦国再次发兵攻打邯郸的时候,只有将军王陵领兵,而武安君白起却如何都不肯听从王命起驾出征。秦昭襄王四十九年,秦军围邯郸失利,秦王欲使白起替王陵为将,攻下邯郸。白起却说:“邯郸实在难攻,秦国的士卒为与赵国决战都已经死伤过半了,国内空虚,而大王还想着让将士们到远隔千里之地去夺别人的国都,如今天下诸侯怨恨秦国已经很久了,如果再惹恼六国共同反秦,赵与五国里应外合,我们秦军必然要大败的,我不能去啊!”不管是应侯范雎前去请他出马,还是秦昭襄王亲自下旨调他前往,白起就是坚称病重,不肯就范。

秦王只好派王龁去代替王陵,围攻邯郸许久都不能得逞,这时候赵王叔父平原君赵胜请来了他的小舅子,天下最负仁义侠名的魏王御弟信陵君魏无忌集结六国联军几十万人,前来驰援赵国,就连楚国的春申君都从南方不远千里领兵前来助阵,秦国被打得一败涂地,从未遭此重挫,一直被逐退到函谷关才得闭关喘息。

白起听到秦军败报,冷笑道:“大王不听臣计,今如何矣!”秦王得闻他说出这样的话,怒火冲天,派人前去将白起强行拽起,命他入宫谢罪,白起只称病重动弹不得。范雎又屈驾前往请他入朝,白起连斜眼看他一眼都不肯,终究不肯起身。

秦王勃然大怒,立马免去白起一切军职,贬为士兵,并即日迁往阴密县军营报到。白起为赌这口气,闹到这步田地,才真气出病来了,走都走不动了,于是没有前往阴密。秦王一时拿他没办法,又过了三个月,关东六国貌似又要形成合纵之势,各国军马正迅速向函谷关集结,秦国边境多地都受到六国诸侯的侵袭,秦军屡屡被迫后退避战,每天战报像漫天飞雪一样卷入宫中。

秦王突然想起白起,问他何在?左右说他还滞留在咸阳。秦王又发起火来说:“原来他还是顽抗寡人旨意,没有去阴密,现在国难当头,他也没来宫中询问战事,主动请战,真是太目中无人,太无人臣之礼了!本来还想着起用他,现在大可不必了!”于是当即命人遣送白起出城,命他不得滞留咸阳。

白起被押送至咸阳西门十里杜邮,有人来报说白起路上还絮絮叨叨说大王的不是,秦王连连摇头,道:“白起之迁,其意尚怏怏不服,奈何!”

于是命人特持御用宝剑前往杜邮,白起得剑,以为是秦王再赐他定秦宝剑,招他归军迎敌,当即面露了一丝笑意,抽剑出鞘一看,剑身上并无“定秦”二字,而是“诫剑”二字,不由地老泪纵横,仰天长叹道:“诫剑乃历代秦王以备社稷不保,国危而自裁之用,今王以此剑赐我,然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过了许久,他才冷静下来又说:“长平一战,赵降卒数十万人,皆丧生于我一念之间,为此我固当死耳!”话刚落,便挥剑自刎了。

可秦人却怜其战功卓著,早已将他视做秦人之战神、秦地守护之神者,甚至乡邑之间都多有立白庙祭祀,以怀缅其人,秦王亦不能禁也。

一直到唐朝的时候,唐肃宗、唐代宗父子见安史之乱基本平定,还在范阳之地,也就是安禄山造反之地建起白庙,欲以战神白起之神灵镇住安史之乱带来的阴戾之气,白庙遗址至今依旧还在天津红桥、北辰两地之间。白起也被唐肃宗供奉在武成王庙内,与十位武功卓绝的历代名将一起配享武圣姜太公,被世人称之为“武庙十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仅剩莒、即墨两座城在坚守,为何乐毅一直久攻不下?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乐毅(yuè yì),子姓,乐氏,名毅,字永霸。中山灵寿人,战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魏将乐羊后裔,拜燕上将军,受封昌国君,辅佐燕昭王振兴燕国。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公元前284年,燕昭王拜乐毅为上将军,联合秦、韩、赵、魏四国共同伐齐。五国联军在济西大败

  • 历史上齐景公是如何上位登基的?真相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齐景公名杵臼,是齐灵公的儿子,但他并非嫡子,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话说齐国自太公姜子牙伐纣兴周,受封开国,位列天下诸侯之首,到齐桓公姜小白时,又得贤相管仲辅佐,国力大振,于是纠集齐、宋、鲁、陈、卫、郑、曹、许共八国之师南征荆楚,以彰天下尊王之道,齐国也由此成为春秋五

  • 孙武简介 春秋战国孙子兵法著作者兵圣孙武生平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战国孙武,孙子兵法孙武,春秋战国吴楚之战

    孙武,字长卿,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兵圣、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汉族,他出生于公元前535年左右,春秋时期齐国乐安[1][2](今山东省广饶县)人,具体的生卒年月日不可考。曾以《兵法》十三篇见吴王阖闾,受任为将。领兵打仗,战无不胜,与伍子胥率吴军破楚,五战五捷,率兵6万打败楚国20万大军

  • 马援简介 协助光武帝刘秀的东汉开国功臣马援生平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刘秀与马武的详细故事,光武帝刘秀为什么不杀功臣,刘秀与刘邦谁厉害

    马援(前14—公元49年),字文渊,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东汉著名的军事家。因功累官伏波将军,封新息侯。马援的祖先是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赵奢曾在阏与之战中大败秦军,功勋卓著,被赵惠文王赐号为“马服君”,自此,赵奢的后人便以马为姓。汉武帝时,马家从邯郸移居茂凌。马援的曾祖父马通,汉武帝时,因功

  • 袁术简介 三国汉灵帝时期虎贲中郎将袁术生平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千牛卫中郎将,三国演义袁术称帝,三国袁术

    袁术(?-199年),字公路,汝南汝阳(今河南商水西南)人,袁绍之弟。初为虎贲中郎将。董卓进京后以袁术为后将军,袁术因畏祸而出奔南阳。初平元年(190年)与袁绍、曹操等同时起兵,共讨董卓。后与袁绍对立,被袁绍、曹操击败,率馀众奔九江,割据扬州。建安二年(197年)称帝,建号仲氏。此后袁术奢侈荒淫,横

  • 李广简介 汉景帝刘启时期的飞将军李广生平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汉景帝皇后,李广是一位怎样的大将军,李广将军被称为什么

    李广(?-前119年),汉族,陇西成纪(今天水市秦安县)人,中国西汉时期的名将。汉文帝十四年(前166)从军击匈奴因功为中郎。景帝时,先后任北部边域七郡太守。武帝即位,召为中央宫卫尉。元光六年(前129),任骁骑将军,领万余骑出雁门(今山西右玉南)击匈奴,因众寡悬殊负伤被俘。匈奴兵将其置卧于两马间,

  • 陆逊简介 三国时期东吴名将大都督陆逊生平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三国时期东吴大都督陆逊字,陆逊历史地位,陆逊手下大将

    陆逊(183年-245年3月19日),本名陆议,字伯言,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历任吴国大都督、上大将军、丞相。东吴大帝孙权兄长沙桓王孙策之婿,世代为江东大族。章武二年(222年),陆逊在夷陵击败刘备所率蜀汉军,一战成名。夷陵之战也成为战争史上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

  • 张昭简介 三国时期被孙权倚重的治世之才张昭生平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内有张昭外有周瑜,赤壁之战孙权,孙权为什么不封张昭为丞相

    张昭(156-236年),字子布。徐州彭城(今江苏徐州)人。三国时期孙吴重臣。东汉末年,张昭为避战乱而南渡至扬州。孙策创业时,任命其为长史、抚军中郎将,文武之事,都委任于张昭。孙策临死前,将弟弟孙权托付给张昭,张昭率群臣辅立孙权。孙权行车骑将军时,以张昭为军师。魏黄初二年(221年),拜张昭为绥远将

  • 马良简介 三国时期蜀汉左将军掾白眉马良生平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白眉马良和神笔马良,马谡马良什么关系,关于马良的资料

    马良(187-222年),字季常,襄阳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三国时期蜀汉官员,马谡的哥哥。马良兄弟五人都有才名,而马良又在五人中最为出色,因此有“马氏五常,白眉(马良)最良”的赞誉。马良与诸葛亮关系友善,曾奉命出师东吴。刘备伐吴时招降五溪蛮夷,刘备兵败夷陵,马良被害。马良兄弟五人,俱有才名。马良眉

  • 姜维简介 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的姜维生平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提笔定乾坤,姜维的父亲,诸葛亮和姜维

    本词条介绍的是姜维(三国时期蜀汉大将军),更多含义,请参阅“姜维(多义词)”。姜维(202-264年),字伯约,天水冀县(今甘肃甘谷东南)人。三国时期蜀汉著名将领、军事统帅。原为曹魏天水郡的中郎将,后降蜀汉,官至凉州刺史、大将军。姜维在诸葛亮去世后继承诸葛亮的遗志,继续率领蜀汉军队北伐曹魏,与曹魏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