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韩林儿元末小明王,他最后的结局如何?

韩林儿元末小明王,他最后的结局如何?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2761 更新时间:2024/2/18 3:03:20

公元1360年(龙凤六年),刘基(刘伯温)、宋濂、叶琛、章溢私人在朱元璋的邀约下入南京你们知道吗?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为您讲解

刘基刚到朱元璋阵中,就做了一件非常“出格”的事情,改变了朱元璋的命运。

《明史纪事本末·卷二》记载:

二十一年春正月朔,中书省设御座,奉小明王行庆贺礼。刘基怒曰:“彼牧竖耳,奉之何为!”不拜。太祖召基入,问之。基遂陈天命有在。太祖大感悟,乃定征伐之计。

意思是说,1361年大年初一,朱元璋率领文臣武将向小明王的御座跪拜行礼,大家都齐整整地跪地,只有刘基突兀地站在那里,不愿屈膝。朱元璋无奈,召刘基到内室问话,刘基给朱元璋说了一通“天命”的观点,认为小明王并非未来的天下君主,让朱元璋多为自己打算,朱元璋醒悟,从此定下征伐大计。

小明王,也就是韩林儿,他是北方红巾军的首领,也是朱元璋的上司。韩林儿搅动风云长达十余年,他占据“大义”,反元复宋,巅峰时自称“拥兵百万”,是元朝末年不可忽略的大人物,然而,这样的大人物,到了后期,却没有了立足之地,1366年,韩林儿在朱元璋派人接他回南京的路上,溺死于瓜步,死因至今仍有争议。

本文,笔者将和大家分享元末“大宋”皇帝韩林儿,希望通过史料的引述和分析,让大家了解一段不一样的历史。

一、石人一只眼,一出天下反

说起韩林儿,就不得不说他的父亲韩山童。《新元史·列传一百二十一》记载:

韩林儿,永年人。父山童,尝为童子师,人称为韩学究。至正初,山童倡言天下将大乱,弥勒佛出世。

韩山童曾是个读书人,人称韩学究,足智多谋。元朝末年,苛政如虎,社会矛盾尖锐,民不聊生。然而,元廷仍在加剧剥削百姓,很多人都是敢怒不敢言。

1351年,元顺帝派大臣贾鲁征集十万民夫清理黄河河道,民夫们饱受奴役,韩山童便和他的同伙刘福通等人商量,决定利用这个机会煽动民夫造反。事实证明,韩山童也非无能之辈,他吸取前代农民起义的经验,做了三件事情:

第一,韩山童先让刘福、杜遵道、罗文素、盛文郁、王显忠、韩咬住等亲信告诉民夫们,说天下即将大乱,弥勒佛出世会拯救大家。并且散布了两句童谣,即“莫道石人一只眼,此物一出天下反”。

第二,韩山童秘密派人在黄河河道下埋了一座独眼石像。几天后,民夫们挖出了这座石像,想到前日听到的童谣,人心思变。史载:

“开河者掘得之,转相告语,人心益摇。”

第三,韩山童自称是宋徽宗的八世孙,他要带领大家“反元复宋”。当时,元朝入主中原不过70余年,中原百姓受到蒙古贵族的压迫,早就对宋朝心向往之。

韩山童的这一系列操作,成功燃起了民夫们反抗暴政的热潮,大家纷纷拿起铁锹头,杀掉护河官员,拥立韩山童这个“宋徽宗的八世孙”为首领。

韩山童见时机成熟,便带着大家杀黑牛白马,起誓造反。由于起义者都头戴红巾,因此后世称之为“红巾军起义”。

韩山童带领大家浩浩荡荡攻打颍州,抢夺粮食,诛杀官吏。百姓们纷纷响应,声势浩大。元顺帝听闻后,急忙派大军前来镇压。韩山童运气不好,被元军活捉后遭到诛杀。他的部下刘福通和杜遵道带着起义军继续反抗元军。

韩山童被杀后,他的妻子杨氏带着儿子韩林儿逃到了武安山上。刘福通和杜遵道带着义军占领罗山、上蔡等豫皖边界。三年后,红巾军的人数已经多达十余万。这期间,刘福通和杜遵道二人陷入争权夺利的漩涡。刘福通是武将,杜遵道是文臣,两人背后都有大批追随者,相互斗争,都想成为红巾军的首领。

由于二人彼此僵持,最后大家各让一步,认为既然是“反元复宋”,那就应该让“宋徽宗的九世孙”、韩山童之子韩林儿来做大家的首领。这个建议果然得到了众位红巾军头目的认可。于是,刘、杜二人派人去寻找韩林儿,到了第二年正月(1355年),大家终于在砀山夹河一带找到了韩林儿和他的母亲杨氏。

1355年二月,刘福通、杜遵道等人在安徽亳州拥立韩林儿为帝,国号“大宋”,年号“龙凤”。韩林儿号称小明王,尊杨氏为太后,封杜遵道为丞相,封刘福通为平章。因此,1355年,在北方红巾军体系里,被称为龙凤元年。

韩林儿的帝王生涯,就此拉开序幕。

从历史进程中看,韩林儿并非反元第一批义士,他之所以能被大家拥立皇帝,主要是靠父亲韩山童的威望,以及他“宋徽宗九世孙”的名头。因此,红巾军后期虽然人数众多,但韩林儿的领导力并不强。

二、红巾满江河,明王势力孤

山中不知岁月,就在韩林儿和母亲杨氏躲在山林的这几年,天下局势已经大变。

首先,在韩山童去世的同一年,蕲州人徐寿辉在天堂寨发动起义,他的起义军也头戴红巾,被后世称为“南方红巾军”,而韩林儿这一支红巾军因为一直活动在黄河流域,因此被后人称为“北方红巾军”。南、北红巾军同名,但相互之间没有任何统属关系。

徐寿辉在蓟州称帝,建立“天完”政权,南方红巾军后来发展很快,陈友谅、明玉珍等人,皆出自徐寿辉麾下。

其次,在韩山童去世的第二年,北方的黄河、淮河流域陆续有人继承韩山童的遗志,他们以红巾军的名义起义,表面上归北方红巾军领导,实际上各占山头。例如,在安徽濠州的郭子兴便是其一。需要说明的是,郭子兴有一个非常出名的女婿,他就是朱元璋!

因此,在小明王称帝后,郭子兴和朱元璋以小明王为君,以“龙凤”纪年,每年正月,都要想韩林儿的御座行君臣大礼。

第三,在高邮,盐民张士诚发动“十八条扁担起义”,他先占领高邮,后来又“迁都”平江(苏州),建立“大周”,自立为帝。

也就是说,小明王刚登基那会,北方红巾军虽然势大,但天下已经呈现出群雄逐鹿之势。微妙的是,由于韩林儿率领的北方红巾军一直在黄河流域活动,他离元廷最近,因此,元朝的千军万马最先攻打的必然是韩林儿。

韩林儿外有强敌,内部也不稳定。他登基不到一年,刘福通和杜遵道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明史·韩林儿传》记载:

遵道宠用事。福通嫉之,阴命甲士挝杀遵道,自为丞相,加太保,事权一归福通。

最终,刘福通杀掉了杜遵道,独揽大权。韩林儿虽然有其名,但实权都掌握在刘福通手里。

元顺帝为了尽快灭掉红巾军,先后派孛罗帖木儿和擦汗帖木儿两位大将率军百万前来攻打韩林儿,导致韩林儿损失惨重。史载:

既而元师大败福通于太康,进围亳,福通挟林儿走安丰。未几,兵复盛,遣其党分道略地。

即,龙凤元年底(1355年),元朝集结重兵来犯,韩林儿派刘福通出战,双方在太康对决。刘福通不是元朝大将察罕帖木儿(王保保的义父)的对手,红巾军大败,刘福通不得不带着韩林儿逃到安丰。令元朝没有想到的是,韩林儿兵败没多久,但因为他有“复宋”的大义,因此深得中原百姓的支持,不到半年的工夫,韩林儿的实力又恢复到此前的水平。

可见,韩林儿有多么“抗揍”。

从历史角度来说,韩林儿的作用是巨大的!韩林儿登基的最初几年,他最大的贡献就是为身后的徐寿辉、张士诚、朱元璋等人“挡子弹”。有了他的存在,后面的这些枭雄们才得以迅速的发展。

若干年后,朱元璋在统一南方后决定北伐,徐达、常遇春等人之所以能够一路势如破竹,有一个原因不可忽略,那就是元朝的精锐部队,其实早在十年前就被北方红巾军消耗殆尽了!

三、红巾满黄河,抗元书辉煌

韩林儿抗击元朝最辉煌的时刻是在他登基三年后。

龙凤三年,韩林儿兵分三路,第一路有李武、崔德带领,他们一路攻占了商州、武关,大军直指关中。

第二路由猛将毛贵带领,一举攻下胶州、莱州、滨州,抢占山东。

第三路由刘福通亲自挂帅,在前两路成功牵制元军之后,刘福通带兵直捣汴梁。

韩林儿为何要攻打汴梁?因为这是北宋的故都,他志在“反元复宋”,汴梁的得手,对北方红巾军来说意义更大。待三路大军全部取胜之后,放眼整个黄河流域,几乎遍地是红巾。

正是因为韩林儿在北方如此“嚣张”,朱元璋才能趁此机会占领集庆(南京),徐寿辉才能西攻巴蜀,东征安庆。如果单从抗元贡献的角度来说,徐寿辉、朱元璋、张士诚这些人,都得称韩林儿一声“大佬”。

龙凤四年,韩林儿又兵分两路,由悍将毛贵沿山东往北攻打,由另一位大将李喜喜攻打关中。《明史》云“势锐甚”,元军镇压起来已经非常吃力。

我们站在历史的角度往回看,会发现韩林儿并非庸才,至少,他麾下有高明之人。他的这两路大军可谓“有的放矢”。要知道,山东往北,那就直指大都(北京,元朝首都)了。而关中地区,自古就是汉唐要塞,在农耕社会,得之可得天下。

元顺帝当时非常惊慌,《明史》云:

顺帝征四方兵入卫,议欲迁都避其锋,大臣谏乃止。

元顺帝四处征召兵马勤王护驾,甚至要迁都避难,在大臣的劝阻下才消停。

元顺帝为了抵挡韩林儿的攻势,不得不将关外的蒙古大军悉数调往关内,甚至动用了镇守高丽的兵马,让他们前来镇压韩林儿。

韩林儿当时士气正盛,有些自以为是,再加上他的战线扩展得太长,首尾不能相顾,很快便在元朝铁骑下吃了大亏。

半年后,刘福通兵败河北、李喜喜兵败兴元,毛贵也遭到重创。但是,红巾军虽败,却非常顽强,他们和元朝大军顽抗到底。举个例子,当时韩林儿麾下有一路大军由关先生、破头潘二人率领,他们最初攻到了大同。得知韩林儿在后方兵败后,他们俩知道退路已经被切断,干脆继续向前进军。这二人率领大军一路从大同杀到塞外,到达兴和(内蒙古乌兰察布境内),在这里和元军大干一场后,又烧到了上都(元朝三大都城之一),毁掉上都的大部分宫殿。在草原上,二人遭到了蒙古大军的围攻,他们又一路狂飙,杀到了东北,攻占辽阳,最后打到高丽时,因为矢尽粮绝,这一路大军壮烈牺牲。

笔者之前见有人问:朱元璋和陈友谅为了争抢地盘,大打出手的时候,元朝大军为何不渔翁取利?看到我上面的这些介绍,我想大家就会明白,元朝立国近百年,他们又不傻,能取利当然会取,但是,他们被韩林儿搅得天翻地覆,哪有多余的心思和兵力剿灭朱元璋和陈友谅。

一言以蔽之,韩林儿在元末的抗元史上,借助中原百姓的反压迫心理,为自己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四、黄河水滔滔,落日显余晖

韩林儿自反元以来,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辉煌。然而,随着这元军的反扑,他也遭到了重创。另外,韩林儿还面临一个大问题,《明史·韩林儿传》记载:

诸将在外者率不遵约束,所过焚劫,至啖老弱为粮,且皆福通故等夷,福通亦不能制。兵虽盛,威令不行。数攻下城邑,元兵亦数从其后复之,不能守。

意思是,韩林儿虽然势大,但他和刘福通都不懂的约束这群“草莽”将领。北方红巾军所到之处,百姓都夹道欢迎,但是,他们却烧杀抢掠,很快便把得到的民心全部辜负。以至于虽然夺下城池,最终也轻易被元朝再度攻下。

龙凤五年,元顺帝再度派察罕帖木儿南下,元军一路强攻,韩林儿一路败退。到了五月,元朝大军围攻汴梁,《明史》记载:

林儿兵出战辄败,婴城守百余日,食将尽。福通计无所出,挟林儿从百骑开东门遁还安丰,后宫官属子女及符玺印章宝货尽没于察罕。

韩林儿在汴梁坚守百余日,因为断粮的缘故,刘福通不得不带人突围。最后,只有刘福通、韩林儿等一百多人逃到安丰。韩林儿的后宫嫔妃和玉玺印章都落入元军手中。

龙凤六年,元廷又派孛罗帖木儿南下,当时,韩林儿麾下仅有的一支强盛军队也被孛罗帖木儿打败,至此,韩林儿逐渐陷入尴尬的境地。

龙凤七年,元朝陆续平定了山东。

龙凤八年,韩林儿麾下大将田丰诈降元朝,杀掉了察罕帖木儿,察罕帖木儿的义子王保保(扩廓帖木儿)激愤之下,率军一路砍杀,把韩林儿在河南境内的部下几乎扫灭一空。韩林儿只得和刘福通死守安丰。

龙凤九年,元顺帝和太子陷入内讧,王保保和孛罗帖木儿各自战队,相互攻伐,这让韩林儿有了喘息之机。然而,在苏州待久了的张士诚却突然派大将吕珍攻打安丰,想掳走韩林儿以撷取政治果实。韩林儿苦战无果,只得派人到南京,向他名义上的下属朱元璋求救。

本文开头我已经提到,朱元璋虽然每年都会向韩林儿的御座行君臣之礼,但那也是表面工作。他其实并没有真正听从韩林儿的调派。当时,陈友谅正在发动60万大军猛攻洪都,刘基劝朱元璋放弃韩林儿,直接挥兵攻打陈友谅。但朱元璋却说:

“安丰破则士诚益强。”

朱元璋怕张士诚继续坐大,于是决定让侄子朱文正务必要死守洪都,等自己救援安丰后再去攻打陈友谅。

待朱元璋亲率大军来到安丰城下时,刘福通已经被吕珍所杀,《明史》云:

遂亲帅师往救,而珍已入城杀福通。太祖击走珍,以林儿归,居之滁州。

朱元璋击败吕珍后,韩林儿被救了出来。但是,此时的小明王,已经无处容身。朱元璋向韩林儿叩首,仍尊他为皇帝,将他安置在了滁州。这一年,是龙凤九年,也就是1364年。随后,朱元璋在鄱阳湖之战中以少胜多,用利箭杀死了陈友谅。

也就是这一年,韩林儿封朱元璋为吴王,朱元璋当时是北方红巾军的独苗,韩林儿封不封赏朱元璋,已无区别。

韩林儿在滁州待了三年,龙凤十二年(1366年),朱元璋派徐达、常遇春、冯胜等人攻打张士诚,张士诚困守平江城。朱元璋见大局已定,于是派廖永忠去滁州接韩林儿回南京,不料,在廖永忠回来的路上,经过瓜步(南京市六合区东南)的时候,船只突然倾覆,韩林儿溺水而亡,临终前,身上穿的仍然是龙袍。《明史》云:

太祖命廖永忠迎林儿归应天,至瓜步,覆舟沉于江云。

韩林儿在黄河流域创造过辉煌,他称帝12年,最后还是死在了长江流域,这不是一句“水土不服”就能解释的。但不管怎么说,12年的帝王生涯,韩林儿由辉煌走向没落。

黄河水浊,长江水清,韩林儿见识完大风大浪之后,从此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五、江左悼明王,后世任评说

关于韩林儿之死,史学上议论纷纷。但有一点非常明确,韩林儿必然是被谋杀的。因为廖永忠乃是朱元璋麾下最擅长水战的将领,韩林儿在他眼皮子底下被水淹死,这无论如何都说不过去。

关键是,到底是朱元璋授意廖永忠杀死韩林儿?还是廖永忠揣摩朱元璋的心思,私自杀死韩林儿的?这个就很难说了。

反正,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在封赏功臣时,封了6位公爵,而廖永忠战功赫赫,朱元璋却只封了他为侯爵(德庆侯)。朱元璋当时对廖永忠解释说:

“永忠战鄱阳时,忘躯拒敌,可谓奇男子。然使所善儒生窥朕意,徼封爵,故止封侯而不公。”

意思是时候,以廖永忠之功,封他为公爵绰绰有余。但是,他当年私自揣摩我的意图,导致韩林儿死于瓜步,犯下大错,因此才不能被封为公爵。

也就是说,韩林儿之死的锅,朱元璋不但不背,而且全部甩给了廖永忠。所以说,韩林儿之死,至今仍是历史公案。

《左传·庄公十一年》有一句话,叫“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用这句话来形容韩林儿,再合适不过。

关于韩林儿,笔者有三点评价:

第一,韩林儿是位勇士。他为抗击元朝做出过卓越贡献。韩林儿巅峰之时,曾“拥兵百万”,打得元顺帝要迁都。为后方的朱元璋等人挡住元朝一波又一波地镇压。若没有韩林儿在前,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能不能成为元末枭雄都难说。因此,韩林儿的历史贡献,不可忽略。

第二,韩林儿是一位领路人。韩林儿和乃父带领的北方红巾军,掀起中原百姓抗击暴政的热潮。朱元璋所在的濠州红巾军,是北方红巾军的继承者。《明史》曾评价:

韩林儿横据中原,纵兵蹂躏,蔽遮江、淮十有余年。太祖得以从容缔造者,藉其力焉。

可见,朱元璋虽然建立了大明朝,但韩林儿是明朝的先驱,这一点不容否认。

第三,韩林儿有他的局限性。韩林儿带领的义军虽然骁勇,但没有突破封建农民起义的局限,他军纪不严,欺压百姓,尝到部分起义成果后,就忘记了最初起义的目的。这是他由盛转衰的根本原因,也是值得后人警惕的地方。

司马迁在《史记·刺客列传》云:

“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

所以,韩林儿不是失败者,他是一位值得后世尊重的勇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姜维既然是蜀汉最后的武将 那么蜀汉最后的文臣又会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对蜀汉文臣武将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姜维如果是蜀汉后期最后的武将的话,那么蜀汉的最后的文臣又是谁?此人有多厉害?三国虽然是一部战乱史,但更重要的是一部阴谋论。尤其在前期的时候,武将谋臣极为众多,纵横环宇,几乎哪个诸侯手下都有能人。如曹操手下五大谋士,五子良将,八

  • 曲阿小将的实力如何?他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吗?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三国演义》中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而这些当世虎将的武艺之所以会被后世称赞,其中一部分原因是他们常常被多名将领围攻,但都能全身而退。比如虎牢关前,吕布力战刘关张三兄弟,更在后来摆脱了曹操麾下六员猛将的进攻,坐实了他第一猛将

  • 诸葛亮口含七粒米是有什么意义 诸葛亮临死前为什么有这个举动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诸葛亮临死前为什么要在嘴里含7粒米,诸葛亮这么做有什么意义?对诸葛亮口含米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东汉末年,君王无道,宦官乱政,朝廷腐败,民不聊生,许多人揭竿而起,天下大乱。在此乱世之中,涌现出了无数的英雄好汉,想要一夺天下,其中便包括了刘备。其实,倘若要说实力的

  • 鲁肃知道借荆州肯定一去不复返 鲁肃为什么还劝孙权借地给刘备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鲁肃劝孙权。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鲁肃明明知道有借无还,鲁肃为什么还要劝说孙权把荆州借给刘备?赤壁之战,曹操只是暂时被打败,而孙权也只是暂时取得胜利。从双方实力来看,曹操依旧远胜于孙权。而孙权又没有他哥哥孙策那种战争水平,自保尚且困难,更别提进攻了。因此孙权要

  • 苏味道在官场上经历了什么?为什么他的外号是“苏模棱”?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苏味道,字守真,宋代大文豪苏轼的十一世祖。唐朝高宗年间,还是秀才的苏味道就以文才出名,20岁时进士及第,开始了坎坷一生的仕途生涯。苏味道有个外号“苏模棱”,因为在官场中的起起落落,使他在后来为官时变成了小心翼翼,处事圆滑,凡事都不轻易表态,所以才得到了这样一个模棱两可的外号。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

  • 李广家族身受皇帝重视,结局却不尽人意,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李陵(前134—前74年),字少卿,西汉名将、文学家,飞将军李广长孙。你真的了解吗?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因为李广的名气,年纪轻轻就被皇上封赏了。可见皇帝对李广家族是非常重视的。至于为什么他们的下场都那么惨,是因为他们的运气都不怎么好,而且脑袋也不太明白。每次皇上和权臣重用谁的时候

  • 同样都是在荆州问题上 诸葛亮和庞统态度为何完全不同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对诸葛亮和庞统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卧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两人谁更加厉害,在荆州问题上,两人的态度确实完全不同,诸葛亮认为荆州必占,而庞统确实相反的,两人的水平立见高下卧龙凤雏可安天下刘备能够从一个卖草鞋的走上带头大哥的位置,除了自诩刘皇叔的身份之外,

  • 唐末长安第一美人郭淑妃,闹出的丑闻指的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淑妃郭氏,生卒不详,有“长安第一美人”之称,唐懿宗李漼妃嫔之一,生一女同昌公主。郭氏自幼就入宫,开始侍奉李温,在李温还是郓王时,郭氏就是他最宠爱的妃子。大和七年(833年),李温生于光王府,初封郓王。他虽然是唐宣宗的长子,但唐宣宗十分不喜欢他,所以李温并不像其他皇子都住在宫中。当时唐宣宗在位时,年事

  • 刘备最难求的人才是诸葛亮吗 那是一个同为刘姓的人才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三国刘巴,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成为一段佳话。刘备三次拜访才求到诸葛亮的帮助,可想难度有多大,三国最难求的人才不是诸葛亮,刘备才得到他找了半个中国。刘备三顾茅庐的典故至今仍被人传为一段佳话,为了请诸葛亮出山,刘备带着关羽和张飞,三次去隆中拜访诸葛亮,最

  • 后世人都说刘禅是扶不起的阿斗 那么刘禅到底是装傻还是真傻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对刘禅装傻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刘禅在位时间长达40年立,后世人都会认为刘禅是扶不起的阿斗,蜀汉灭亡后更是有乐不思蜀一说。那么刘禅到底是真傻还是装傻?刘禅的父亲刘备虽然是皇室之胄,但出生时地位跟平民没多大区别,还得亲自编草鞋卖钱求生存。但他不甘永远平凡,奋斗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