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北宋著名女冠曹希蕴的一生是怎样的?因文采出众引起苏轼的关注

北宋著名女冠曹希蕴的一生是怎样的?因文采出众引起苏轼的关注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胖次 访问量:2206 更新时间:2024/1/18 23:43:24

曹希蕴,即曹仙姑,他是北时期的女道士,因为在北宋都城汴京能诗善,引得大文豪苏轼前来拜访,后来更是受到宋徽宗的赐名和褒奖。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曹希蕴,生卒年不详,赵州宁晋(今河北邢台宁晋)人,乃宋初宰相曹利用之族孙。

曹利用曾代表北宋出使辽国,成功签订“澶渊之盟”,因议和有大功,宋真宗为奖赏他,就赐了一座位于京城普惠坊的院子给他。

曹希蕴也算是出身于宋室贵族之门。她自幼聪慧,五岁即能赋诗属文。十五岁时,凡古今书籍,博览无遗,书一经目,终身不忘。

然而,这样一位天才女子,在十五岁那年却做出了一件让人不解的事,“尝谓处世居家,均在樊笼,因不愿嫁,脱身遁去。”

在古代,十五岁的女子是最佳的待嫁年龄,然而,此时的曹希蕴却认为待在家里,如同是被囚在笼里,她更是不愿嫁人,偷偷的离家出走了!

经过几年的游历生涯,在21岁那年,曹希蕴隐居于少室山玉华峰,“栖神导气者凡十年。惟恐一物累己,衣粮不赍,人自供给,有若神助。”

后来,家人得知曹希蕴在少室山修道,前来寻觅,曹希蕴又“宛转潜避”,不见家人。

齐人张公谏议得知曹希蕴之异,度为女冠。后来,曹希蕴欲受箓[lù](道士获得官方承认时颁发证书的仪式),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她就四处云游,以积累受箓之资。

等筹集到足够的资金,曹希蕴受箓于阁皂山(位于今江西省樟树市东南)。于是,四方始知仙姑之名矣。

曹希蕴并不是四处化缘,而是利用自己的文采,通过卖诗文来获得资金并维持生计。

某一天,曹希蕴到达汴京化缘,京城街头出现一个擅诗能文的道姑,这在当时来说绝对是一个大新闻,当时有很多人前来围观。

这同样也引起了大文豪苏轼的关注,为了一睹女道姑的学识和风采,苏轼还特意邀请了几位文坛好友前去拜访曹希蕴。

苏轼等人一见到曹希蕴,只见这位道姑一脸庄严肃穆,完全不是市井那些舞文弄墨的轻浮女子,苏轼等人在欣赏之余不由得又多了几分敬重。

苏轼曾在《书曹希蕴诗》中说:“近世有妇人曹希蕴者,颇能诗,虽格韵不高,然时有巧语。尝作《墨竹》诗云:记得小轩岑寂夜,月移疏影上东墙。此语甚工。”

苏轼对“记得小轩岑寂夜,月移疏影上东墙”这两句的喜爱,更是化用在了自己的词中:

《定风波·雨洗娟娟嫩叶光》 苏轼

雨洗娟娟嫩叶光,风吹细细绿筠香。

秀色乱侵书帙晚,帘卷,清阴微过酒尊凉。

人画竹身肥拥肿,用?先生落笔胜萧郎。

记得小轩岑寂夜,廊下,月和疏影上东墙。

只是遗憾的是,曹希蕴所作的《墨竹》一诗并未流传下来,只是留下了那两句,这大概还是受苏轼《书曹希蕴诗》的缘故才流传了下来。

曹希蕴有三首完整的诗词,我们来欣赏下:

《新月》 曹希蕴

禁鼓初闻第一敲,乍看新月出林梢。

谁家宝鉴新磨出,匣小参差盖不交。

《西江月·灯花》 曹希蕴

零落不因春雨,吹嘘何假东风。纱窗一点自然红。费尽工夫怎种。

有艳难寻腻粉,无香不惹游蜂。更阑人静画堂中。相伴玉人春梦。

《踏莎行·灯花》 曹希蕴

解遣愁人,能添喜气。些儿好事先施力。画堂深处伴妖娆,绛纱笼里丹砂赤。

有艳难留,无根怎觅。几回不忍轻轻别。玉人曾耳边言,花有信、人无的。

《新月》一诗用“宝鉴新磨出”来比喻刚出林梢的新月,显得新奇而巧妙。

《西江月·灯花》上片着重描写灯花的生命历程,下片则写灯花本身的品性,字里行间都透露出诗人本身的审美情趣。灯花有艳无香,淡泊自然,不像自然界之花,凭着艳丽的花容和一缕幽香,处处招蜂引蝶。

这首词难道不是曹希蕴自身的写照吗?她即使出身名门,才华横溢,但追求的却是一种僻孤寂的人生,一种自甘淡泊的境界。

《踏莎行·灯花》一词的意境和《西江月·灯花》相似,但语境更加活波。

曹希蕴在写诗文的时候,署名往往是“曹仙姑”,于是,她的“曹仙姑”名号也随同她的诗文一样流传了出来,成为当时众人皆知的“仙姑”。

曹希蕴还写过一首道家经典的诗歌——《灵源大道歌》(又名《文逸曹仙姑大道歌》),这是一篇比较通俗的道家炼金丹读本,全篇共一百二十八句,运用自然的铺叙,阐明自己的观点,解说修道之术,可谓是一首道学上的经典诗作。

北宋末期的皇帝宋徽宗生性好道,又喜欢会做诗文的人,他听闻曹仙姑之名后,诏其入京城,“欲为仙姑建宫观,恳辞不获,则仅受数楹,为楼以奉三清。”

宋徽宗还专门为曹希蕴赐名“道冲”,诏加号“清虚文逸大师”、“道真仁静先生”。

在宫观即将落成之时,仙姑辞世,葬于开封县新里乡。曹希蕴去世之后,宋徽宗“诏尽索其所作,贮于玉清和阳宫”。不久,“靖康之耻”爆发,仙姑的作品大概随同宋室珍藏的那些宝物一起毁于战火,因而民间少有流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韩林儿元末小明王,他最后的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公元1360年(龙凤六年),刘基(刘伯温)、宋濂、叶琛、章溢私人在朱元璋的邀约下入南京你们知道吗?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为您讲解刘基刚到朱元璋阵中,就做了一件非常“出格”的事情,改变了朱元璋的命运。《明史纪事本末·卷二》记载:二十一年春正月朔,中书省设御座,奉小明王行庆贺礼。刘基怒曰:“彼牧竖耳,奉之

  • 姜维既然是蜀汉最后的武将 那么蜀汉最后的文臣又会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对蜀汉文臣武将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姜维如果是蜀汉后期最后的武将的话,那么蜀汉的最后的文臣又是谁?此人有多厉害?三国虽然是一部战乱史,但更重要的是一部阴谋论。尤其在前期的时候,武将谋臣极为众多,纵横环宇,几乎哪个诸侯手下都有能人。如曹操手下五大谋士,五子良将,八

  • 曲阿小将的实力如何?他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吗?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三国演义》中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而这些当世虎将的武艺之所以会被后世称赞,其中一部分原因是他们常常被多名将领围攻,但都能全身而退。比如虎牢关前,吕布力战刘关张三兄弟,更在后来摆脱了曹操麾下六员猛将的进攻,坐实了他第一猛将

  • 诸葛亮口含七粒米是有什么意义 诸葛亮临死前为什么有这个举动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诸葛亮临死前为什么要在嘴里含7粒米,诸葛亮这么做有什么意义?对诸葛亮口含米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东汉末年,君王无道,宦官乱政,朝廷腐败,民不聊生,许多人揭竿而起,天下大乱。在此乱世之中,涌现出了无数的英雄好汉,想要一夺天下,其中便包括了刘备。其实,倘若要说实力的

  • 鲁肃知道借荆州肯定一去不复返 鲁肃为什么还劝孙权借地给刘备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鲁肃劝孙权。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鲁肃明明知道有借无还,鲁肃为什么还要劝说孙权把荆州借给刘备?赤壁之战,曹操只是暂时被打败,而孙权也只是暂时取得胜利。从双方实力来看,曹操依旧远胜于孙权。而孙权又没有他哥哥孙策那种战争水平,自保尚且困难,更别提进攻了。因此孙权要

  • 苏味道在官场上经历了什么?为什么他的外号是“苏模棱”?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苏味道,字守真,宋代大文豪苏轼的十一世祖。唐朝高宗年间,还是秀才的苏味道就以文才出名,20岁时进士及第,开始了坎坷一生的仕途生涯。苏味道有个外号“苏模棱”,因为在官场中的起起落落,使他在后来为官时变成了小心翼翼,处事圆滑,凡事都不轻易表态,所以才得到了这样一个模棱两可的外号。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

  • 李广家族身受皇帝重视,结局却不尽人意,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李陵(前134—前74年),字少卿,西汉名将、文学家,飞将军李广长孙。你真的了解吗?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因为李广的名气,年纪轻轻就被皇上封赏了。可见皇帝对李广家族是非常重视的。至于为什么他们的下场都那么惨,是因为他们的运气都不怎么好,而且脑袋也不太明白。每次皇上和权臣重用谁的时候

  • 同样都是在荆州问题上 诸葛亮和庞统态度为何完全不同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对诸葛亮和庞统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卧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两人谁更加厉害,在荆州问题上,两人的态度确实完全不同,诸葛亮认为荆州必占,而庞统确实相反的,两人的水平立见高下卧龙凤雏可安天下刘备能够从一个卖草鞋的走上带头大哥的位置,除了自诩刘皇叔的身份之外,

  • 唐末长安第一美人郭淑妃,闹出的丑闻指的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淑妃郭氏,生卒不详,有“长安第一美人”之称,唐懿宗李漼妃嫔之一,生一女同昌公主。郭氏自幼就入宫,开始侍奉李温,在李温还是郓王时,郭氏就是他最宠爱的妃子。大和七年(833年),李温生于光王府,初封郓王。他虽然是唐宣宗的长子,但唐宣宗十分不喜欢他,所以李温并不像其他皇子都住在宫中。当时唐宣宗在位时,年事

  • 刘备最难求的人才是诸葛亮吗 那是一个同为刘姓的人才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三国刘巴,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成为一段佳话。刘备三次拜访才求到诸葛亮的帮助,可想难度有多大,三国最难求的人才不是诸葛亮,刘备才得到他找了半个中国。刘备三顾茅庐的典故至今仍被人传为一段佳话,为了请诸葛亮出山,刘备带着关羽和张飞,三次去隆中拜访诸葛亮,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