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朱高煦造反后,杨士奇为何要反对朱瞻基捉拿朱高燧?

朱高煦造反后,杨士奇为何要反对朱瞻基捉拿朱高燧?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3346 更新时间:2023/12/8 10:00:22

朱高煦造反后,杨士奇为何要反对朱瞻基捉拿朱高燧?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带你详细了解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来,他想了很多办法来稳固朱姓政权,例如设立藩王制度、废除宰相制度等等。但让人想不到的是,在朱元璋去世之后的30年内,明朝就发生了两次宗室内乱,分别是“靖难之役”和“朱高煦之乱”。值得一提的是,这两场内乱极其相似,都是侄子登基后,叔叔造反。

公元1398年,大明朝的缔造者朱元璋驾崩,他的孙子朱允炆继承皇位,是为建文帝。建文帝登基后,在齐泰黄子澄等人的建议下开始削藩,仅仅半年时间,五位藩王被削藩夺爵,其中有三位被贬为庶人,一位被软禁,一位自杀。一时间,众位藩王人心惶惶,远在北京(时称北平)的燕王朱棣更是坐立不安。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也是当时朱元璋在世的儿子中年龄最长的。朱棣占据北京要地,势力很大,迟早要成为建文帝刀俎上的鱼肉。为了自保,朱棣被迫以“清君侧”为由,起兵南下,靖难之役就此爆发。建文四年,朱棣攻入南京,建文帝失踪,从此明朝进入永乐时代。

朱棣有三个儿子,长子朱高炽,早在朱元璋时期就被立为燕王世子,只是朱高炽身体肥胖,又有略微残疾。次子朱高煦生得一表人才,和朱棣很像。另外,还有三子朱高燧。在靖难之役中,朱高炽奉命驻守朱棣的大本营北京,而朱高煦则随朱棣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据《明通鉴》记载:

六月,癸丑朔,燕师将渡江……王仗钺拊其背曰:“勉之!世子多疾。”于是煦率众殊死战,庸兵失利,退屯高资港。

即:在建文四年六月,战争的最后关头,大将盛庸坚守浦子口,朱棣筋疲力尽时,朱高煦率军赶到。为了激励朱高煦,朱棣摸着他的后背说:“你要努力!你哥身体不好。”朱棣这句话非常高明,他在向次子朱高煦暗示:你大哥身体不好,你要多立功,以后我登基称帝了,太子之位是你的。所以,朱高煦拼力死战,把盛庸等人击退。

朱棣登基后,曾为立太子的事情十分犹豫,但大臣们普遍认为应该立长,特别是长子朱高炽还有一个好儿子朱瞻基,所以,永乐二年,朱棣决定,立长子朱高炽为太子。朱高煦的太子梦破碎,他仅仅被朱棣封为汉王。虽然此后,朱高煦联合三弟朱高燧(封赵王)想了很阴谋试图扳倒朱高炽,但都没成功。公元1424年,朱棣驾崩,朱高炽继位,是为明仁宗。这时候朱高煦就有叛变之心,只是不巧,明仁宗登基仅仅10个月就驾崩了,明宣宗朱瞻基继位。

朱瞻基刚登基没多久,汉王朱高煦就起兵谋反。这像极了27年前的靖难之役。但朱高煦不是他的父亲朱棣,明宣宗也不是建文帝,朱高煦谋反不到3个月,就被明宣宗平定,朱高煦最终被侄子明宣宗用铜缸烤死。

朱高煦死后,朱棣的三个儿子就仅剩一个朱高燧了。在朱高煦发动叛乱时,曾派人秘密联络他这个三弟,但朱高燧还持观望态度,并没有立即起兵。朱高煦死后,户部尚书陈山建议立即发兵捉拿赵王朱高燧,大臣们纷纷应和,朱高燧眼看性命不保。这时,有一位大臣的出场非常关键,此人就是“三杨”之一的杨士奇。

《明史·朱高燧传》记载:

宣宗擒高煦归,至单桥,尚书陈山迎驾,言曰:“赵王与高煦共谋逆久矣,宜移兵彰德,擒赵王。”帝未决。时惟杨士奇以为不可。

按理说,朱高煦造反,朱高燧身为藩王,只要按兵不动,就已经是不站在朝廷的立场上了,可以视为“谋反”。朱高燧此时命悬一线,他知道自己的处境不妙,每天把全家人的脑袋别在裤腰带上,随时准备被侄子明宣宗砍头问罪。众位大臣都顺势而为,纷纷上书建议捉拿朱高燧,将朱高燧问罪处斩。就连老谋深算的杨荣(也是“三杨”之一),也支持捉拿朱高燧。为何杨士奇却反对呢?

杨士奇的理由是:“太宗仅三子!”

杨士奇对明宣宗表达的意思是:你爷爷朱棣(太宗皇帝)只有三个儿子,如今先帝(朱高炽)已经驾崩,朱高煦已经伏法,只剩一个朱高燧了。朱高燧反形未显,你将他治罪,会伤了先帝和太宗的心。如果你饶了朱高燧,他必定感恩戴德,从此再也不反。

明宣宗朱瞻基读懂了杨士奇的意思,他不仅没有将皇叔朱高燧治罪,反而将大臣的奏折给朱高燧看,并好言安慰朱高燧。朱高燧非常感动,他是聪明人,立即把自己的护卫献给朝廷,手里不再拥有任何兵权。从此之后,明朝历史上,赵王朱高燧一脉,都非常安分。

杨士奇身为“三杨”之首,学识渊博,深谙人心。他在关键时刻点拨明宣宗,直接救了皇叔朱高煦一脉,这样的结局,是双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康熙35个儿子中参与夺嫡的人只有九个 剩下的儿子到底在做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对康熙儿子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千古一帝”乃是对古代帝王的美称,最早见于李贽在《藏书·世纪列传总目》中对秦始皇的评价:“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据《中国历代帝王世系年表》统计,历史上共有421位皇帝,其中不包括洪秀全、李自成等农民起义而建立的政权,也不包括吐

  • 魏延和张郃单挑这种事情,三国演义中为何没有出现?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魏延的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公元228年春,诸葛亮上书《出师表》给刘禅,向刘禅阐述了北伐的重要性,表明了时机的成熟性,在接到了刘禅同意出兵的诏书后,诸葛亮提兵汉中,就此拉开了北伐的序幕。当时诸葛亮派赵云与邓芝率领一支军队

  • 九子夺嫡的幕后黑手是康熙皇帝 康熙真正的意图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清朝九子夺嫡。在中国3000年的封建历史中,由华夏民族所主导的历史和文化深入中国的政治体系之中。封建王朝的历史更迭和此消彼长,并没有影响华夏文明的发展和繁盛。反倒是华夏文明在封建王朝的更迭中,在不断的战争和政治斗争中,不断的完善和升华了华夏文明的内涵和深度。其中

  • 中国历史上唯一坐过牢的皇帝——汉宣帝刘询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诠释的这个道理,既适用于普通百姓,也验证于尊贵帝王。汉宣帝刘询,就是出生后遭遇家破人亡,幼年时经历牢狱之灾,少年时饱受民间疾苦,即位后低调务实,并把西汉王朝推向中兴态势的一位非常有作为的皇帝。刘询(网络配图)

  • 历史上最令人惊恐胆寒的兽性皇帝居然是他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说起厉王苻生,就不能不说他的残忍。这个把杀人当做“行为艺术”来修炼的昏庸帝王,仅用丧心病狂、令人发指几个字来形容,或许还远远不够。他如野兽般演绎的那一幕幕近乎疯狂变态的血腥影像,无时不刻不在挑战着人们承受力的极限,也最大限度的冲击着人们脆弱的神经。苻生不用亲见,仅凭正史留下的简约记载,读来都会让人感

  • 中国史上最著名的十位“刺客”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太白先生这首《侠客行》,每次都让我看得热血沸腾。闭上眼睛,脑海中浮现的是无数个千古侠客的影子。中国是个讲究行侠仗义的国度,侠义文化在几千年的文化底蕴里隐约可见,历代文人都曾为侠客挥笔泼墨,最著名的当归太史公的《刺客列传》。荆柯一、最佳上镜刺客:荆柯

  • 中国历史上那些富可敌国的"土豪"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伍秉鉴 (Howqua) (a.k.a. Wu Bingjian) (1769-1843)职业: 贸易人,资产:千万银元,成名原因:在他那个时期最富有的商人。伍秉鉴宋子文(T.V. Soong) (1894-1971)职业: 金融家 , 政府官员,资产:蓝筹股,现金,成名原因:用中国财政库的资金投资

  • 解析拖雷为何监国三年却迟迟未登皇位?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人才辈出,若要论资排辈,前三肯定少不了成吉思汗。成吉思汗作为蒙古可汗,一生共有四个儿子:大儿子术赤、二儿子察合台、三儿子窝阔台、最小的儿子拖雷。幼子孛儿只斤.托雷在兄弟当中虽然排行最小,历史上的他功绩赫赫。他充分遗传了父亲睿智与果敢,也遗传了蒙古族骁勇善战的血液,曾与三哥窝阔台

  • 岳飞手下头号猛将杨再兴 经历的两次百人斩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如果你看过《说岳全传》,你肯定熟悉岳飞手下的那些名将,比如高宠、杨再兴等等。高宠是虚构的人物,但杨再兴是史有其人。杨再兴之勇猛,实在不下于杨家将,可以说是岳飞手下头号猛将(本文讨论正史)。杨再兴(网络配图)杨再兴是以对手的身份出现的,当时岳飞手下一个将领韩顺夫,在大营里让俘虏来的妇女在一旁斟酒。杨再

  • 明朝末年将领李成梁为何最后遭遇灭族之灾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李成梁生于明代嘉靖五年,卒于明朝万历四十三年,共享年90岁。李成梁是明朝末年著名的将领,他和戚继光为明朝的安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对于李成梁,后人评价他为有功有过,李成梁的功绩在于镇守明朝东北边境四十载,为明朝的安定做出了军事上强有力的保障。在李成梁的镇守边境期间,立下的战功无数,女真等外族均不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