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郦食其这个读书人颇得刘邦重视,为何下场却令人唏嘘?

郦食其这个读书人颇得刘邦重视,为何下场却令人唏嘘?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1784 更新时间:2023/12/9 5:57:09

汉高祖刘邦最终夺取天下离不开三个人:张良萧何韩信。张良作为一个神仙级别的存在,战略眼光之深远独到,为刘邦的江山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而汉相萧何则凭借这强大的后勤能力,为刘邦在行军途中解决了诸多问题;韩信是秦汉时期战神的存在,他的最高战绩是一年之内夺取50多座城池,是刘邦在战术上的得力猛将。

但是刘邦的成功还离不开一个老头,这个老头的和前面三个人都不同,他只是凭借一张妙口,就能帮助刘邦攻城略地。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刘邦对读书人的偏见由来已久,但是这个读书人却颇得刘邦的重视。《史记·郦生陆贾列传》中记述了刘邦与他的第一次相遇:“郦生瞋目案剑吒使者曰:‘走!复入言沛公,吾高阳酒徒也,非儒人也,遂延入。’终受重用。”

这个自称是高阳酒徒的读书人,就是后面为刘邦立下重大功劳的郦食其。他的一生可歌可泣,颇有秦汉时期游侠的风采,唐代大诗人李白在《梁甫吟》中高度评价了他:

“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揖山东隆准公!入门不拜骋雄辩,两女辍洗来趋风。东下齐城七十二,指挥楚汉如旋蓬”。

“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雄鬼死不还家!”是郦食其墓祠前的一副楹联,也是郦食其一生的最佳写照。

郦食其在历史上最为光彩的事件就是“东下齐城七十二”,他凭借着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兵不血刃地使得齐王田广归汉。

公元前203年,郦食其出使齐国,他此行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说服齐王归顺刘邦。郦食其深知齐王田广此时的心理,楚汉夹击之下的期望颇为矛盾,他知道自己不是楚汉的对手,但是到底归顺于哪一方他拿不定主意。

郦食其开门见山:“您可知道人心所向在哪边?”齐王说:“我也不知道。”郦食其说:“您若知道天下人的归向,便可以保全齐国,而如今的天下所归正是汉王刘邦啊。”

郦食其在接下来为齐王分析了刘邦是天下所归的原因:

第一,楚汉攻打三秦,约定先入咸阳者为王,而项羽背信弃义,只许刘邦为汉中王;第二点,项羽暗杀了义帝,刘邦是义帝的坚实拥护者,这也是他和项羽相争的原因;第三,刘邦与天下人共进退,不贪恋财富美色,在汉中约法三章,天下人皆悉归之;第四,项羽毁约在先,又不爱惜手下,吝惜手中的权力,正在被天下人唾弃。

在如此铺垫之下,郦食其给了齐王田广最后一击:“刘邦现在平定了三秦之地,杀死了成安君;击败了河北魏豹,占领了三十二座城池;成皋险要,敖仓粮草,白马要渡,太行险要,蚩狐雄关如今都在刘邦手中,他就像黄帝一样,是天命所归的人物。”

齐王最终接受了郦食其的游说,撤除了历下的守军,整日与郦食其饮酒作乐,齐国治下七十二城悉数归于刘邦,郦食其可以说圆满完成了刘邦交给他的任务。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郦食其的雄辩并没有为他带来好运,他在这一年的秋天被齐王杀害,而导致他身死齐国的罪魁祸首反而是自己人——韩信。

韩信在听闻郦食其夺取齐国七十余城之后,本打算退兵,但是谋士蒯彻却说:

“将军受诏击齐,而汉独发间使下齐,宁有诏止将军乎?且郦生一士,伏轼掉三寸舌,下齐七十余城,将军将数万之众,乃下赵五十余城。为将数岁,反不如一竖儒之功乎!”

意思是说,你收到汉王停止进攻齐国的诏书了吗?另外,他郦食其一届竖儒,凭什么比将军的功劳大?韩信听罢,嫉妒之火熊熊燃烧:凭什么自己努力了这么久,还不如一个说客的功劳大?因此在谋士蒯彻的建议之下,他最终渡过了黄河,乘着夜色兵临齐国城下。

齐王已经降汉,对于汉王部队自然不舍防备,因而韩信不费吹灰之力就连续攻占齐国多座城池,大军来到齐国都城之下。齐王看到此番场景,勃然大怒而后归罪于郦食其,认为郦食其诓骗自己,随后将郦食其投入沸腾的鼎中,郦食其最终被烹煮而死。

其实,这件事之所以出现这种结果,主要还是刘邦的原因。

首先,郦食其前往齐国劝说齐王,必定是经过刘邦安排的。韩信进攻齐国,刘邦自然也是知道,那他为何不给韩信下达停止进兵的诏书?原因只有一个:

打下来才是真正的地盘!

韩信与郦食其归根结底都不过是刘邦的棋子罢了,攻占成皋之时的刘邦慷慨悲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不过是一次别有用心的感情戏。

韩信与齐王相持不下一直是刘邦的心病,郦食其出使齐国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有去无回。刘邦让郦食其去游说齐王只不过是缓兵之计,他的真正看重的还是战神韩信的进攻。他也深知韩信在郦食其说服齐王之后一定会进攻,而放松了警惕的齐王必定会被一举攻下。

早在公元前204年,刘邦面对项羽来势汹汹的进攻,想要放弃成皋敖仓之地时,郦食其就应该明白刘邦的心理。自始至终,刘邦面对项羽都是相当胆怯的,而此次出使齐国,刘邦的真正目的也并非是使齐国归顺,而是想要彻底剪灭齐国。否则韩信贸然出兵,怎么能够逃得过张良的眼睛?刘邦当真不知韩信的心理吗?

因此,一个郦食其的性命根本就不值一提!

不知道郦食其知不知道刘邦的真实想法,可让人肃然起敬的是。郦食其即便是在最后关头,也没有背叛刘邦,他用自己的生命最后一次效忠了刘邦。

齐王田广在韩信兵临城下之时,告诉郦食其:“你如若能够说服韩信退兵,便免你不死。”郦食其断然拒绝,说道:

举大事不细谨,盛德不辞让。而公不为若更言!

而后慷慨赴死,其忠心可鉴,真是可歌可泣。可悲可叹!

可惜的是郦食其明珠暗投,看错了沛县亭长刘邦,最终不得善终。而可怜的韩信也为齐王一位引起了刘邦忌惮,在若干年后惨死于吕后这个妇人之手,他二人的命运是何其相似?

“谁为天下奇男子?臣本高阳旧酒徒。正则怀沙终为楚,子胥扶目欲存吴。”

这或许是郦食其一生最好的注脚。古人的大义令人钦佩,可帝王的狠辣着实令人头皮发麻,实在令人唏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吴贤妃:朱祁钰的母亲,唯一没有为朱瞻基殉葬的嫔妃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吴贤妃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殉葬制度始于商周时期,其后历朝历代多有遵循这种陋习者。到了明朝成祖朱棣时,殉葬制度更是发展到极致,明成祖一共有嫔妃20人,除了皇后可以不殉葬,另外有三位嫔妃早亡,剩下的16人均被迫殉葬。朱棣的儿子朱高炽,谥号仁宗,很是宽厚,可惜在殉

  • 诸葛亮病死之后 司马懿为什么终生不攻打蜀汉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对司马懿不攻蜀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有“智者”之称,在演义之中诸葛亮可以说是用兵如神,而诸葛亮的一生的对手可以说是司马懿,在演义之中两人之间的精彩对决令人叹服,但是在诸葛亮病逝之后,司马懿为何终生不再攻打蜀国?在三十年之后司马昭一语道破。诸

  • 程昱为曹操立下了众多功劳,为何却交出军权以求善终?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三国时期,谋士猛将如云,是人才井喷的时代,其中曹操旗下人才最为壮大,谋士最出名的是要郭嘉,武将最英勇的是张辽。然而,还有一个人智谋胜过郭嘉,勇猛赛过张辽,这个人就是程昱。不过纵观程昱的一生,虽然他立下众多功劳,但不能位列三公,最终还主动交出军权,以求善终,也就是说他并没有得到曹操的重要,这到底是怎么

  • 诚孝张皇后:是合格的皇后,也是对国家极有裨益的领导者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诚孝张皇后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明仁宗朱高炽的发妻张氏,《明史》中并未记载她的名字,史称仁宗诚孝张皇后。张氏是朱元璋时期指挥使张麒的女儿,在洪武二十八年被燕王世子朱高炽娶为世子妃。靖难之役后,朱棣登上皇位,朱高炽成了大明的太子,张氏也由原来的世子妃成了太子妃。

  • 董卓在篡夺大权之前,对汉朝有何贡献?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大家好,说起董卓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在汉末三国的历史人物中,说起董卓,人们一定会用“权倾朝野”、“专横跋扈”、“凶暴残忍”、“倒行逆施”、“罪恶盈天”、“恶贯满盈”来形容。诚然,纵观董卓这位诸侯的一生,确实是利用战乱,爬到了东汉权力的巅峰,废一帝,立一帝;迁都长安,焚烧洛阳;为了筹集财宝,肆

  • 荀彧不是忠于汉室吗 荀彧为什么不投奔刘备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很多人都不了解荀彧和曹操,接下来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东汉末年,虽然汉室衰微,诸侯割据,逐鹿中原,但是,仍然有不少文臣武将是忠于汉室的,比如诸葛亮、关羽、张飞、刘备等人,都是致力于匡扶汉室的。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刘备和曹操展开了激烈的较量。而在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则是先后五次北伐中原,最终在公元2

  • 东晋皇帝司马曜的一生是什么样的?有何奇葩经历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东晋皇帝司马曜的一生是什么样的?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带你详细了解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帝王往往是我国古代最具权势和威严的人,他们身份尊贵,手握大权,因此不少都称得上是自带气场、不怒自威。然而,帝王之中有英明神武、霸气外漏者,也有胆小懦弱、极度窝囊者,比如在权臣拥立下继位的皇帝们,就常常只能当个傀儡,

  • 司马家族在掌权的时候 司马昭和司马师为何没有内斗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对司马师和司马昭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在后三国时期,曹家就开始纷乱不止,曹丕和曹植都想当曹操的接班人,二人斗到了最后,曹丕胜了,但是曹丕并没有打算放过曹植,在朝堂之上,曹丕含泪七步成诗救了自己一命,可是争斗到最后三国归晋,最后的大赢家却是司马一族。但是在司马家掌

  • 为什么说司马衷的一生可怜又可悲?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每每提起晋惠帝司马衷,人们都将其和白痴挂钩,官私蛤蟆、何不食肉糜都是他愚蠢的代表作,他在位期间爆发的八王之乱更是将西晋推入到了深渊。司马衷是不是真的傻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司马衷无疑是个可怜之人。司马衷(公元259年~公元307年1月8日),字正度,公元290年~307年在位,司马炎嫡次子, 母为

  • 揭秘:晋怀帝司马炽的一生有多悲哀?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晋怀帝,司马炽(公元284年-313年3月14日),字丰度,司马炎第二十五子,晋惠帝司马衷异母弟,母为王媛姬。西晋第三位皇帝(公元307年~311年在位)。原本来说,资质平平,又是年龄较小的皇子,司马炽和皇位是无缘的。所以司马炽最初也不过是豫章王,并担任散骑常侍。如果没什么意外,可能司马炽就这样平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