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武则天临朝称制后,李敬业是如何反抗他的?

武则天临朝称制后,李敬业是如何反抗他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1674 更新时间:2023/12/8 7:30:01

李敬业,本名徐敬业,曹州离狐人,司空李勣之孙,梓州刺史李震之子。在武则天临朝称制后,勇敢地站了出来,打出了反抗武则天的旗帜。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唐高宗年间,由于唐高宗李治身体孱弱,经常头晕目眩,不能及时有效地处理朝政大事,于是就让皇后武则天协助处理朝政。

即使唐高宗身体有所缓解,恢复一些了,但在理政时,武则天仍“垂帘于后,政无大小皆与闻之。天下大权,悉归中宫,黜陟、生杀,决于其口”。

这样,在唐代乃至我国古代历史上就出现了独一无二的一幕,那就是“二圣临朝”,即在金銮殿上,相当于有两位皇帝同时坐在一起接受百官的朝贺,并同时处理各种朝政事务。

弘道元年(683年)十二月,唐高宗病逝,太子李显继位,是为唐中宗。

按说自己的儿子当上了新君,武则天应该退至幕后,当个皇太后享福去吧,但武则天早已品尝到无上权力的滋味,因而,她仍以太后的身份临朝称制。同时,大臣裴炎受遗诏辅政,政事皆取决于武则天。

李显打算任命韦皇后之父韦玄贞为侍中,试图组成自己的集团。却被裴炎阻止,李显怒道:”朕即使把天下都给韦玄贞,又有何不可?还在乎一个侍中吗?”

令李显没想到的是,他的这一句气话给自己带来了大麻烦。裴炎报告给武则天,武则天对李显的举动大为恼火。二月,继皇帝位才55天的李显就被武则天废黜为庐陵王,贬出长安,迁于房州。

事后,武则天转而立第四子豫王李旦为帝,是为唐睿宗。武则天仍以太后的身份临朝称制。

李旦虽然成为了新的皇帝,但实际上他从当上皇帝开始便被软禁在皇宫中,不仅不得干预政事,他还不能随意出入宫廷,开始了傀儡皇帝的生活。

武则天这种霸道的做法,无疑激起了大唐许多臣子们的不满。果然,在这一年的九月,有一个将门之后勇敢地站了出来,打出了反抗武则天的旗帜,他就是大唐开国功臣李勣之孙——徐敬业。

徐敬业(636—684年),在当时应该称为李敬业,其祖父李勣本名徐世勣,因功劳卓著,而被唐高祖李渊赐姓李,改名成了李世勣,又因避李世民的讳,而成了李勣。

这一年九月,徐敬业被贬为柳州司马,赴任时在扬州遇到了一同被贬官的唐之奇、骆宾王,杜求仁、弟弟李敬猷、魏思温、薛仲璋等人,他们聚于扬州,各自因失去官职而心怀不满,便密谋起兵,以支持庐陵王李显恢复帝位为借口,正式起兵于扬州。

徐敬业自称大将军、扬州大都督,他还让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撰写了一篇闻名天下的檄文——《为徐敬业讨武曌檄》。

骆宾王文采超绝,在这篇檄文中,骆宾王首写武则天的残暴与政治阴谋,次写讨伐武则天的目的和决心,最后号召朝野有志之士,都加入到讨伐武则天的行列,并以“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结束。

据《新唐书》所载,武则天刚开始阅读这篇讨伐她的檄文时,还嬉笑自若,不当回事,然而,当读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这句最能激发唐朝旧臣对故君的怀念时,惊问手下这是谁写的?近臣回答是骆宾王所写,武则天叹惜道:“有如此才,而使之沦落不偶,宰相之过也!”

武则天虽然感叹有此才华的骆宾王未能为己用,但她也在盛怒之下,剥夺了徐敬业家族的赐姓,并命左玉钤卫大将军李孝逸为扬州道大总管,领兵三十万,前往扬州讨伐徐敬业。

徐敬业一立旗杆,在十来日间竟然也聚集了士兵十万众,当时他的谋士提出了两套军事方案:一是北上进攻洛阳;一是南下先取常州、润州(今江苏镇江)。经过讨论后,徐敬业采取了南进的策略,渡江攻取了润州。

徐敬业放弃攻打洛阳,错失了大好战机。等李孝逸大军逼近扬州时,徐敬业不得已又还兵北上,在高邮(今江苏高邮北)与唐军展开对战,双方相持了一段时间。

十一月,徐敬业大败,他逃往润州,想渡海投高丽时被部下所杀,其余同党也大都被捕杀,骆宾王不知所终。

徐敬业反抗武则天霸权的行动虽未成功,对武则天的临朝称制并没有任何的效果,但是,徐敬业本人凭借着自身难得的反抗精神而受到历代的传诵。

在清代传奇小说《镜花缘》中,徐敬业被塑造为天神下凡反对武周的典范,表达了世人对他的反抗精神的钦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刘禅投降蜀汉灭亡 刘禅后宫又是什么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刘备的蜀汉算汉朝吗,刘禅子女下场,后期蜀国怎么被灭的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刘禅后宫,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面对邓艾压境,刘禅开城门投降,蜀汉亡国,蜀汉灭亡后,刘禅后宫又是什么结局,如果有人霸占刘禅的妃子,刘禅有没有能力反抗?亡国之君是没有人权的,比如南唐后主李煜,赵匡胤在位时还算活得滋润,赵光义继位之后立马就被毒死,为么?还不是赵光义看上了李

  • 辽道宗耶律洪基在位时间有多长?他执政后的辽国是何景象?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辽道宗子女,金国为什么不灭西辽,辽道宗在位多少年

    从秦始皇登基到溥仪退位,一共有490余位皇位,经历了2132年。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用掷骰子代替殿试确定状元郎的皇帝绝对仅有辽道宗耶律洪基一人。辽道宗耶律洪基在位46年,虽然执政时间较长,但他却不关心国家大事,主要精力放在打猎、钓鱼、游玩上。(一

  • 朱元璋为何如此痛恨贪腐?与他早年经历有关吗?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明朝朱元璋可以说是最痛恨反腐的皇帝了,他曾经因为六十两银子就斩首了官员,他为何如此厌恶贪污,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1328年,在元帝国的领土上,送来了一个它的毁灭者:朱重八。这个时候的朱元璋还不叫朱元璋,他就只能够叫朱重八,这是为什么呢?朱重八的父亲叫做朱五四,在元朝,农民是不能上

  • 乾隆登基得权后,是如何收拾雍正宠臣李卫的?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清军入关后,满朝虽然统治着汉人,但为了确保汉人叛变便一直对汉人采取限制仕途的办法。对此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但是到了雍正时期,已经屏蔽了前面君王对汉人的看法,启用了一大批有理想有能力的汉人,不仅让他们入朝为官,还将他们安排在很重要的职位上,甚至有四个人成了雍正的

  • 刘禅和曹丕曹叡相比 刘禅真的不如两人吗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刘禅和诸葛亮,曹丕和曹植,曹睿与曹丕是什么关系

    东汉末年想要打出一片江山出来,谈何容易。在当时,光诸侯都有十八路,再加上当时手里无兵无权的刘备,十九路诸侯齐全了。但在实际上,那时候天下岂止是只有十九路诸侯,但凡是一个长官都是一个军阀势力。很多人都不了解蜀汉和曹魏帝王差距,接下来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就这样,历史在走过几十个轮回之后,最终还是

  • 刘备与荀彧都忠于汉室,为何没能走到一起呢?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诸葛亮忠于汉室还是刘备,为什么荀彧不帮刘备,荀彧为什么忠于汉室

    从黄巾起义开始,朝廷外戚宦官干政,诸侯割据导致汉室衰微。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我爱历史网小编告诉你。但是,仍然有不少文臣武将是忠于汉室的,比如诸葛亮、关羽、张飞、刘备等人,都是致力于匡扶汉室的。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刘备和曹操展开了激烈的较量。而在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则是先后五次北伐中原,最终在公元23

  • 诸葛亮都已经死了 曹睿为什么不杀司马懿反而托孤于他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曹丕为什么不杀掉司马懿,曹睿简介,曹叡为何不除掉司马懿

    诸葛亮死后曹魏集团终于松了一口气,曹睿死后立曹芳做太子,曹爽为大将军,司马懿作为托孤大臣最终导致政变的发生,曹魏三代的江山彻底易主。诸葛亮都已经死了,曹睿临死前为何没有杀司马懿。对曹睿不杀司马懿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曹睿采取了和他父亲一样的做法,设置曹氏权臣限制

  • 兵败九宫山后的李自成让大顺军兵分两路,他的目的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七律长征取得最后胜利的一个难关是,李自成死于九宫山,李自成和高迎祥的关系

    在古代有败者为寇之苦楚,也有胜者为王之愉悦,各朝各代都不缺少征战,这其中有势均力敌的一生之敌。还不知道的读者,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也许说李自成这样的起义者为“历史尘埃”不太恰当。但于李自成死后树倒猢狲散的大顺军而言,寻求落定之处也确实是他们的当务之急。一、大炮与终点清顺

  • 在诸葛亮生前和死后 曹叡的为何从一个明君变成一个昏君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为什么诸葛亮死了李严哭了,诸葛亮死后谁要叛变,曹睿是不是亲生的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诸葛亮和曹叡变化,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在诸葛亮没有去世之前曹叡生活简朴,一心为国,而在诸葛亮死后曹叡就像换了一个似的,以前那个英明睿智、指点江山的的皇帝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醉生梦死的昏君形象。一、诸葛亮活着的时候,曹叡有多拼?曹丕接管了曹操的江山以后,顺带着也接管了曹

  • 康熙三子胤祉两次被软禁是为何?雍正又是如何报复他的?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三子胤祉,雍正王朝雍正毒死康熙,雍正王朝皇三子

    爱新觉罗·胤祉本是康熙帝的第十子,但是兄弟早夭,实际上是第三子,与太子胤礽关系较好。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清朝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废,因三阿哥胤祉和太子关系一向较好,康熙便召胤祉来询问太子平时的所作所为。事后,康熙说: